- 牛津通識讀本:知識
- (加)詹妮弗·內格爾
- 1013字
- 2022-04-19 15:46:21
序言
陳嘉映
從理知時代起,人們就開始反思知和知識的性質,且不說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孔子、墨子、老子、莊子、荀子也都有關于知的深刻思考。當然,直到近世,知識論才形成一個學術分支,在分析哲學學統那里,知識論又圍繞某些特定的視角和問題展開。本書淺近易解、簡明扼要地介紹了知識論領域里的這些思考、視角和問題,既包括經驗主義、理性主義、懷疑論這些十分廣泛的觀念,也包括蓋梯爾反例、語境主義、封閉原則這樣一些相對專門的概念。短短一百多頁,可以讓讀者對當代知識論關注的一大批主要問題有個大概了解。這本書的另一個優點是譯文準確、平實。
不過,我個人對主流知識論有相當的保留,愿意借這個機會提示其中幾點,也許對閱讀此書的讀者不無幫助。
第一,分析哲學追求清晰,這當然是個優點,然而,很多分析哲學家是以科學為榜樣來追求清晰的,嘗試把思想困惑轉變成一些類科學問題。這個方向上的努力帶來的往往是徒有其表的清晰??茖W問題是有解的,其外在標志是:在大多數情況下,科學問題的提出方式和解決會達到共識。這既不是哲學思考的目標,也不是哲學思考的實際結果——即使在分析哲學內部,研究者也從來沒有在哪個解答上達至共識。個中緣由牽涉太廣,無法在這里展開。
第二,對“知識”的探究有種種途徑,例如,對知識、知、看法、信念等的概念探究,對獲取知識的心理過程的研究,以及對這類心理活動的神經活動基礎的探究。我們一開始就須記得它們是不同層級的探究。我不是說這些不同層級的探究各自隔離,不能互相啟發,但我的確認為我們不應該不加注明地把它們共置一爐。
第三,這本小書沒有討論自我認識這個課題。的確,主流知識論主要依循的是對象性認識的思路,自我不是一個現成擺在那里的單純對象,我們甚至不會把自我認識的結果叫作“(關于自己的)知識”。然而,實際上知識論繞不開自我認識問題,因為對知識的反思必定涉及“關于知識的知識”或“我們對知識都知道些什么”,只不過,作者立刻把這個話題轉向“讀心”問題(第112頁)。但對“他心”的認識不可能脫離對自己的認識。對象性認識在面對自我認識和“他心”問題時卻難免左支右絀,最后只能求助于“對心理狀態的表征”之類的途徑。這類途徑是遠遠不足用的,因為人的心靈,無論自我還是他心,都不可能被充分對象化。毋寧說,自我認識本身就是自我如何存在的一部分:你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和缺陷,你認識不到自己的能力和缺陷,你將是不同的人。而這一類更富意趣的話題通常都逸出了主流知識論的視野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