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與現代的對接:中國歷史地理學最新研究進展
- 張偉然等
- 2452字
- 2022-04-13 17:00:42
序言
地理學是研究地表空間規律的科學。空間一直有時間屬性。在地理學中,依研究對象時間尺度的不同而分為古地理學、歷史地理學、現代地理學三段,分別對應地質歷史時期、人類歷史時期和現當代。時間尺度既然不同,問題、資料和方法、手段也有差異。其中,最重要、與人類生活最直接相關的當然是現代地理學,但從科學研究的角度,現代地理學絕對離不開歷史地理學和古地理學。因為,地表各種事象的發展演變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現代地理環境、地理現象是歷經地質歷史時期、人類歷史時期發展演變的結果,如果缺乏古地理學、歷史地理學的支撐,現代地理學很多問題就不可能進行深入探討,甚至有可能不得其解。
中國的歷史地理學具有非常悠久的淵源。第一部以“地理”名篇、成書于漢代的《漢書·地理志》,其正文是記錄元始二年(公元2年)西漢王朝的地理狀況,包括103個郡國所轄縣邑侯國、戶口、山川、津梁、神祠、物產、鹽鐵工官等各種統計資料。但在其開篇,則全文抄錄《尚書·禹貢》和《周禮·職方氏》對九州的描述,以此反映傳說中夏代和周代的政治地理狀況;結尾又輯錄劉向《域分》、朱贛《風俗》,論述各地文化差異,其中也分別追溯當地的地域傳統。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很成熟的從歷史地理無縫對接到現代地理,以歷史地理為現代地理提供支撐的研究范式。此后,中國古人也就將描述地表空間差異的學問稱之為“地理”,這一概念一直延續至今,同時也形成了中國傳統地理學重視歷史地理的傳統。
清末西學東漸,地理學率先從國外輸入,為國人起到了擴大視野、解放思想的作用。是地理學引導當時還處在中古狀態的中國人打開了國門,認識了世界,繼而開啟了19世紀后半葉的現代化進程。可以說,地理學對于中國近代的知識更新和社會轉型居功至偉。
西方的地理學傳入以后,迅速成為中國現代地理學的知識主干。與此同時,中國傳統地理學也以“沿革地理”的名義進入大學講堂。1934年以后,由顧頡剛、譚其驤創建的“禹貢學會”提出將其改造成現代意義上的歷史地理學。經過20余年努力,到50年代終于由侯仁之、譚其驤、史念海等學者將其發展成一個具有現代科學意義的研究領域。
中國老一輩的地理學家由于傳統文化功底深厚,對歷史地理學大多很重視,如竺可楨、黃秉維等。竺可楨對歷史地理不僅重視,他本人就是一個卓有建樹的歷史地理學家。他在歷史地理領域做出了多方面貢獻,特別是對中國氣候變化的研究具有劃時代意義。至今,他的相關論著仍是該領域的經典文獻。他1936年擔任浙江大學校長,在浙大創建史地系,強調史學與地學的會通。該系延續至1949年才史地分家,為新中國培養了大量的地學人才。1949年后,中國科學院組建地理研究所,其中主要力量如黃秉維、陳述彭等均來自之前的浙江大學史地系。受到史地會通思想的影響,那一代地理學家在研究中都很注意追溯其中的時間過程。
正因為如此,中國地理學會早在1961年就成立了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為最早一批成立的專業委員會之一。前后數十年中,無論是科學研究,還是服務社會,我們的歷史地理學家都做出了大量可圈可點的貢獻。
對歷史地理學的貢獻進行梳理,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這不僅可以看清學術來路,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對前進道路上各種因素、各種思維支點的考量,有利于解決當下的一些方向性困惑。未來雖然不可能是過去的簡單翻版,但人在面臨各種復雜局面時所具有的智慧,都是從過去的經驗事實中總結出來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以往關于歷史地理學學術發展的總結,從數量上看,已經不可謂少。但那些總結,多數是從歷史學的學術理路出發,將歷史地理當作歷史學的一個分支,那些總結工作也多由歷史學者完成。中國傳統的知識體系分經、史、子、集,地理是史部的一個門類,現在從事歷史地理研究的學者中,有很多出身于歷史學背景,從歷史學視角對歷史地理的發展進行總結,自有其方便,也有其必要。然而,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親手將傳統的沿革地理改造成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大家如侯仁之、譚其驤、史念海等都公認歷史地理學是地理學的分支;現在不少年輕學者也深感,歷史地理學的重要發展一直受到地理學思想方法的推動。因此,從地理學理念出發,對歷史地理學的發展過程和學科成就進行深入思考,不僅大有其必要,在當今信息和技術手段日新月異、歷史地理學的發展面臨諸多挑戰的形勢下,更有其緊迫性。
2016年8月,第33屆國際地理學大會將于北京召開。這是中國地理學會第一次主辦這一盛會。中國的地理學界對此十分重視,很多機構都在積極做一些準備工作。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的同人抓住這一契機,組織精干力量編寫了這樣一本著作,我覺得是一件令人振奮的大好事。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于作者以地理學的視角,對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學術理路做了一番清理。在論述過程中,首先是梳理學術脈絡,包括人物的脈絡、思想的脈絡。這在以往的學術史論著中已不多見。更難得的是,作者在敘述歷史地理各專題各時期所取得的成就時,并不像一般的學術綜述那樣開藥鋪,甲乙丙丁細大無遺;而是提綱挈領、抓大放小、舉重若輕地拈出那些原創性、標志性的成果,從中分析問題意識的拓展、思維水平的進步,以及方法手段的革新。將一些枯燥乏味的具體事實組織得層巒疊嶂,闡述得活色生香。
尤其值得贊賞的是,本書具有一定的科學哲學意識。先是從各專題領域中提煉出一些理論建樹、學科貢獻,然后再上升到整個歷史地理學的高度,分析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學科特色和研究范式。這個工作可以說是一個創舉。以往的各種歷史地理學研究總結,從來沒有從這個角度思考過。盡管這中間還有進一步商榷的余地,所提出來的也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未必能成為公論、定論,但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嘗試,值得推廣。若以后學術界能多一些類似的工作,不僅可以讓學術史的撰寫上一個臺階,更可以讓廣大一線學者在研究過程中更多一些學術史的責任和擔當,力爭多做原創性勞動,多出有學科建樹的成果。再進一步,提出一些思維工具,形成一些有輻射力的理論,推動本學科以及相關學科共同前進。
如果能那樣,那么學術史研究的價值就充分體現出來了。中國的學術也就真正地繁榮了。
我期待著。希望這一天并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