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開辦了學校?”飄試探著。
“是的,有學問的人都喜歡學校。包括你在內,我說的對吧?”一健覺得很自豪。
“對,那還缺老師嗎?我厭倦了成人間的伎倆,想進入純潔無瑕的世界里過完余生。”飄微笑地看著一健。
“如此青春靚麗的你,余生還有一個世紀,看來能為我的學校奉獻一生啊!不過學校中,只要進入課堂,都是需要相應的教師資格證。”一健雖然高興,但是每一個入職的人都要經過他自己逐一把關。
“放心吧,我這985的高材生,早就利用業余時間拿下了教師資格證,就看哪個學校有福氣招收我了。”飄覺得無怪乎那些硬件,她一個不少。
“這個有福氣的就是我們學校。可是,即使再有福氣,也要看看您對教育的看法,是否與我們的辦學理念相統一。您能談談對孩子培養方面的看法嗎?”一健開始進入了“面試官”的角色。
“我認為教育的本身,就是煥發孩子內在的動力。而煥發這種動力,就必須讓孩子明白自己來到這個世界干什么。”飄想到自己,想到周圍同事鄰里孩子那迷茫的眼神,動情地說著。
“就是知道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為家庭,為社會,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一健剛聽一句就忍不住插話了,他明顯感覺到眼前這個人,正在向自己靠攏。
“只有明確了目標,才能和老師一起共同完成教育的最終使命,培養出對家庭和社會有益的公民。”飄仍然在侃侃而談,“我們這輩,是父母捧在手心里長大的,對于要為家庭為社會應該履行哪些職責,承擔怎樣的使命,都是一片漠然。這是父母們教育的失敗,他們上一輩是在泥土里摸爬滾打過來的。通過努力學習掙脫土地的束縛,他們父輩并沒有強加干涉,是自發努力。但是當這些延續到對待下一代的教育時,就變成了片面了。小時候我們只要學習好,就什么都好了,哪怕對父母惡語相加,他們也都可以坦然接受。因為在他們心里,孩子只要學習好,其他的都無所謂。”
“大多數家庭可能是這樣,但我們家不一樣。家教甚嚴,我們家祖祖輩輩都在從事教育方面的工作,秉承做學問,要先做人。之所以開辦學校,是因為看到了眾多家長的要求與學校教育的脫軌。正如你所說一味追求孩子學習好了,就一切都好了。他們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做人做好了,學習才會真的好。”一健想到正是因為自己小時候父母的諄諄教誨與學校教育的完美融合,才有自己今天接下這份事業的欣然和努力。
“只有內在的修養跟上了,孩子才會由內而外的自發熱,那動力才會激發出來。心中有愛,事情做的才有溫度。心中有方向,一切困難才會被踩在腳下,奮力前行。”飄看著眼前杯中一葉葉輕輕上浮的茶尖,眼中是滿滿的期待,“我想讓現在的學生,成為一個做人目標明確,就像我們敬愛的周總理上學時那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他們也應該有大胸懷,大志向。”
“我舉雙手贊成。不過,我還有一個問題想與你探討:耕讀之說如何看待?”一健又向飄拋出了新的問題。
“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說,如果只讀書,不了解農業,不參加農業勞動‘治官則不了,營家則不辦’。通過農業勞動來體味人生,才能當好家,作好官。”飄輕松地回答著,“小時候回農村姥姥家,媽媽總是限制我到田里去,不是怕鞋弄臟了,就是怕有細菌,匆匆去,匆匆回。她哪里知道,土里生長萬物,人的成長同樣離不開它的滋養。”
“這位女士,你被我們學校正式錄用了。很高興咱們從此并肩前行,歡迎成為我們學校理念踐行者。”一健激動得站起身,再次向飄伸出手,“今天我們的手握在一起,明天共同見證孩子們的輝煌!”
兩只手緊緊握在一起,而后是兩雙手握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