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總部搬離之殤
- 洛陽商人
- 漢唐先生
- 2590字
- 2023-02-28 10:53:32
張書記見王華陽已然答應了在洛陽建總部大樓,已經知道漢唐實業算是留在了洛陽了。
LY市政府之所以可以給漢唐實業如此大的優惠力度,是因為有前車之鑒。
2014年的一天晚上,一個位居世界500強第54位的央企,總部從洛陽搬走了。它就是中鐵十五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鐵建旗下的基建勁旅,也是集設計、施工、科研為一體的國有建筑工程總承包企業。
中鐵十五局的搬遷,標志著洛陽與十五局14年的友誼畫上了句號。
那么中鐵十五局有多牛?我們先看一組整體實力只有其一半的中鐵七局數據:鄭州中鐵七局覆蓋鐵路、公路、市政、城市軌道、房建及房地產開發、物資貿易、投融資、勘察設計等業務,足跡遍布全國各地,現有員工16000余人,年新簽合同額1100億元以上、營業額500億元以上。
而中鐵十五局集團的實力又有多強呢?這家企業擁有員工2萬多人,總資產規模大概是總部設在ZZ市的中鐵七局的近2倍(2014年數據)。
中鐵十五局集團有限公司,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五、六師合編后的第五師,1984年1月奉國務院命令集體轉業并入鐵道部,從原駐地XJ遷到HEN省LY市,稱為鐵道部第十五工程局,1999年12月與鐵道部脫鉤改稱中鐵第十五工程局; 2001年4月,在HEN省LY市正式注冊成立中鐵十五局集團有限公司。
2014年搬離洛陽后中鐵十五局集團取得了SH市工商局頒發的營業執照,注冊地址由HEN省LY市四通路2號變更到SH市閘北區,也就是現在的SH市JA區。
中國鐵建官方對搬遷的解釋是:中鐵十五局集團曾經長期駐守三線城市,在國家建設中創造了驕人的輝煌戰績。但在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的進程中,由于政策紅利的缺失、信息咨詢的閉塞、人才流失的加劇,特別是偏居一隅形成的陳舊思想,導致中鐵十五局集團在面對京畿要地、東南沿海甚至是中部地區企業的競爭時,越來越力不從心,逐漸走入下行通道。
建國以來,河南有38家國家級科研院所,占全國的1/10,其中洛陽13家。在西苑路上,不到兩公里的地段,便分布著洛陽有色金屬加工設計院、洛陽耐火材料研究院等5家科研單位。這些單位,在過去甚至現在,都是所在領域的佼佼者。
然而,近些年來,很多科研單位都陸續離開洛陽,甚至整體搬遷。
據不完全統計,總部從洛陽遷往外地的大型企業有:
中航鋰電,從洛陽遷到常州;
中機十院國際工程公司,從洛陽遷到BJ;
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從洛陽遷到廣州;
中鐵隧道局集團,從洛陽遷到廣州;
中鐵十五局集團,從洛陽遷到上海;
中建二局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從洛陽遷到深圳;
中鐵隧道勘察設計院,從洛陽遷到天津機械部第四設計研究院,從洛陽遷到天津
曾經,那些在洛陽生根發芽的大型央企為何要遠走高飛,紛紛“逃離”?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第一:中國經濟大環境
隨著科研單位由事業單位向企業轉變,市場競爭中科技、人才等要素自由流通,在“洼地效應”下,科研院所走出去情有可原。
縱觀全國,那些曾經讓小城市引以為傲的科研單位,大型企業等不少都紛紛搬遷到了其他一二線城市。資源聚集省會及經濟強市是發展趨勢,優秀企業將總部遷到更大的城市也是很普遍的現象,例如:中建二局從河北唐山遷到BJ市;葛洲壩集團從湖北宜昌搬到WH市;中建八局從SD省JN市遷到了SH市;中建七局從HEN省NY市遷到了省會ZZ市;中鐵五局從GZ省GY市遷到了HUN省CS市。
企業搬遷對于原城市來說,這是非常大的人才、GDP、稅收收入的損失,但是對企業的發展來說確實是走上了更大的一個舞臺。例如從濟南遷到SH市的中建8局,現在的年營業收入超過2600億元,這是一個可以排到世界500強300名的成績。這也是中國經濟發展不可避免的趨勢。
由于洛陽不是省會,耕地紅線指標較大,城鎮化高潮期被縛束手腳,最終導致城市規模較小,整體經濟實力較弱,所以相對于省會和一二線城市人才引進,洛陽無法給予更高的人才吸引政策,人才引進較為困難,應屆大學生、技術人才等選擇洛陽就業的人數并不多。
洛陽耕地紅線的控制,還導致洛陽可開發的土地較少,土地價格較高,導致洛陽無法給企業更高的優惠政策,最終導致洛陽的招商引資較為困難。這一連環效應可以概括為洛陽經濟水平較弱(沒錢),發展速度相對省會較慢。然而一些省會、一二線城市,由于城市規模大,城市綜合經濟實力強,招聘大學生更為容易,比如石化設計院搬到廣州,員工到廣州總部報到,可以分配一部分到洛陽分部,而戶口在廣州,可以買集資房。這樣的人才吸引政策,洛陽的經濟體量是不具備的。
第二:洛陽自身原因:洛陽作為共和國之子,曾有過那么幾十年的輝煌發展史,但到了21世紀,那些重工業以及國企由于轉型困難等眾多原因發展緩慢,洛陽的經濟也低迷過不短的一段時間。
1、俗話說得好,打鐵還需自身硬,以上企業搬離洛陽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洛陽發展遲緩。2000年,洛陽GDP為422億,省會鄭州為727億,洛陽距離鄭州GDP差距為305億。而到了2017年,洛陽GPD為4400億,鄭州GDP為9000億,洛陽距離鄭州GDP差距為4600億。
17年的時間,洛陽GPD與鄭洛GPD的比重差距,由305億拉大到4600億!洛陽的經濟正在被鄭州逐步甩開,占比越來越小,
2、教育,魯迅先生說:教育乃“立人之事業”。而現在,教育就是一所城市未來的重要衡量標準。
教育一直是HEN省的短板,而作為非省會的洛陽,教育更是短板中的短板。在鄭州教育虹吸的大背景下,為了子女教育,無數河南人咬牙搬至鄭州,只為追求更好的教育,鄭州人口十年增加了幾百萬。
古有孟母三遷,今有中鐵十五局,中鐵隧道局等企業搬遷。而他們搬離洛陽另一條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子女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洛陽的教育發展近年遲緩落后,曾經號稱豫西小清華的洛一高,在高端人才培養上已經被河南眾多兄弟地級市狠狠踩在了腳下,整個洛陽考上名校的人數位居全省倒數!
3、有人說中鐵十五局、中鐵隧道局等企業不就是一個建筑公司嗎?一個勞動力密集型的低端產業,總部搬走就搬走好了,有什么好可惜的。
如果你這么看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企業總部的搬遷,不僅僅是成千上萬個高端就業崗位的丟失,更失去了產業鏈與產業集聚圈;失去了國家級的省級的企業技術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建筑設計研究院等科研平臺。
凡此種種,使得洛陽經濟元氣大傷,也因此,LY市政府痛定思痛,在積極培養自己的嫡系優質企業。
王華陽雖然是平頂山人,但是漢唐實業卻是土生土長的洛陽企業。
也因此,當有謠傳說漢唐實業有變更注冊地的消息了,LY市政府第一時間做出反應,減稅,給地,給錢,為的是什么?為的就是不希望漢唐實業出走,為的就是留住本地優秀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