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不拋棄,不放棄
- 十萬男兒血:中條山保衛戰(1983~1941)
- 李幺傻
- 3890字
- 2023-04-21 15:25:12
在沒有成為西北軍舉足輕重的人物之前,有兩件事情改變了楊虎城的生命軌跡:第一件是蟄伏陜北,第二件是堅守長安。
陜西作家髙建群在小說《最后一個匈奴》中寫到過楊虎城在陜北的往事,陳忠實則在《白鹿原》中寫過“二虎守長安”。陜西作家對歷史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那些年里,中國一直在打仗,大軍閥在混戰,小軍閥也在混戰,為了爭奪地盤,為了爭權奪利。軍閥們是沒有原則的,也是無所謂正義不正義的。昨天還是朋友,今天就成了敵人,今天還是敵人,明天就成了朋友。“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打來打去,消耗的都是中國的國防力量,消耗的都是中國的戰略物資。而此時的日本,卻已經在暗暗地厲兵株馬,工廠的機器聲晝夜轟鳴,校場上喊殺聲直入云霄,他們上下一心,準備占領中國。
楊虎城帶著他的部隊在陜西打了很多仗,他的勢力在不斷壯大,最強盛的時候,手下已經有了8000人槍,這樣的一支武裝,足以稱霸一方。可是在一次與直系軍閥的交戰中,他們被裝備精良擁有重武器的直系軍閥擊敗,手下猛將孫蔚如負傷,楊虎城帶著僅存的1000名殘兵敗將退入陜北。
那時候的陜北地廣人稀,草木不生,被西方人認為是最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楊虎城帶著1000人來到陜北的時候,連糧食都沒法籌措。直系軍閥預測到楊虎城在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成不了氣候,就讓他自生自滅。十幾年后,毛澤東也帶著一支疲憊不堪的隊伍來到了陜北,蔣介石同樣判斷出毛澤東在這個窮山溝里成不了氣候。然而,異常苦焦的陜北鋪煉了陜北人異常堅韌的性格,楊虎城在這里把事弄成了,毛澤東也在這里把事弄成了。
楊虎城帶著1000人一直向北,穿越了千溝萬壑和毛烏素沙漠,來到了背靠蒙古草原的榆林。盡管當時極度饑寒,前途渺茫,但是這支隊伍沒有散,他們擰成了一股勁,等著局勢變化,然后從陜北殺出去。十幾年后,毛澤東也是這樣,盡管經歷了各種困難,走完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終于來到了陜北,盡管貧困的陜北幾乎無法養活這支紅軍隊伍,但是,他們依舊萬眾一心,對勝利充滿了渴望。
當年跟隨著楊虎城在陜北養精蓄銳的很多人,一直跟隨楊虎城到西安事變,不拋棄,不放棄。西安事變后,楊虎城出國,他們又一起開赴中條山抗日前線。這支隊伍越戰越勇,這些陜西軍將領從來沒有窩里斗,無論處境多么艱苦,他們總是抱成團,義字當先。而這些人,無論哪一個都是能夠獨當一面的虎將,在以后的中條山保衛戰中,他們每個人都打得有聲有色,功勛卓著。人們只知道桂系高級將領齊心協力,不知道陜西軍高級將領照樣同心協力。
孫蔚如當年沒有跟隨楊虎城去往陜北,他在一次戰役中負傷了,當楊虎城帶著僅余的1000人行走在陜北的千溝萬壑時,孫蔚如在醫院里療傷。傷好后,很多軍閥都來拉攏孫蔚如,委以高官,但都被孫蔚如一一謝絕,他奔往陜北,尋找楊虎城。
孫蔚如來到陜北后,就舉辦了陜北軍事教導隊,為楊虎城的軍隊培養干部,后來,名揚中條山戰場的孔從洲就是這時候入學的。
后來,楊虎城軍中的軍官有“測、保、教”的說法,意思是說,這支軍隊中的軍官都來自陜西陸軍測繪學校、保定軍校、陜北軍事教導隊。
楊虎城在陜北待了一年,這一年里他痛定思痛,總結失敗教訓,重新訓練軍隊。他像當年蟄伏新野的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一樣,延請了杜斌丞、魏野疇作為自己的軍師。杜斌丞是以后國民黨軍隊著名將領杜聿明的堂兄,當楊虎城在陜北練兵的時候,杜聿明還背著書包上學堂。杜聿明還有一個表兄叫做李鼎銘,就是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提到的人。
楊虎城延請的另一個軍師魏野疇則是中共早期黨員,他的入黨介紹人是李大釗。楊虎城以后能夠與共產黨合作,與這兩個軍師有很大關系,他們一個傾向于共產黨,一個是共產黨員。
一年后,形勢大變,馮玉祥進入北京,囚禁了直系軍閥曹錕,邀請國民革命軍和孫中山北上。
當初將楊虎城趕到陜北的就是直系軍閥在陜西的代表,而現在樹倒猢猻散,陜西的代言人惶惶不可終日,河南的國民革命軍十萬人又準備向西進入陜西。楊虎城趁機發兵南下,一路收編各路武裝,實力大增。等來到關中平原的時候,直系軍閥已經在陜西倒臺了,頭目劉鎮華逃亡河南。馮玉祥將楊虎城收歸麾下,命令他駐扎在富饒的陜西西府寶雞。
不久,接受了吳佩字任命的劉鎮華從河南搜羅了十萬土匪嘍啰,攻陷潼關,進攻關中,聲言要血洗西安。當時守衛西安的是李虎臣。
李虎臣也是一名關中刀客,曾經是楊虎城的拜把子弟兄。當年他們結拜的時候有十兄弟,在華山之巔歃血為盟,都是沒有成名的二桿子刀客,殺富濟貧,匡扶正義,除暴安良。這十個人是胡景翼、井勿幕、鄧寶珊、宋哲元、續范亭、孫殿英、續西峰、弓富魁,另外兩個就是楊虎城和李虎臣。胡景翼和井勿幕都曾經稱霸陜西;鄧寶珊是國民黨陸軍上將,宋哲元是抗日名將,喜峰口抗戰的民族英雄,續范亭曾在中山陵前剖腹,名動全國,后來組建共產黨的山西新軍,高中歷史課本上曾經出現過他的名字,孫殿英更是名氣很大,當然是夜盜東陵,斷了大清皇室的龍脈;續西峰曾擔任馮玉祥的總軍師,過早離世,弓富魁曾任國民革命軍軍長,也過早離世。
亂世出英雄。當年華山之巔結義的十兄弟,誰也沒有想到以后都史冊留名。
李虎臣是陜西臨潼人,楊虎城是陜西蒲城人,都屬于陜西的關中地區,兩人當年當刀客的時候,就一見如故。而且,更奇特的是,楊虎城,號虎臣。所以,李虎臣稱呼楊虎城的時候,不叫名字,而叫“對點”,楊虎城也以“對點”稱呼李虎臣。對點,是陜西關中方言,意思是“想到一搭了”。
和楊虎城一樣,李虎臣也沒有多少文化,但是非常喜歡聽《三國演義》《水滸傳》,自小血管里就流淌著忠義和倔強的血液。關中人都特別講義氣,關中人對《三國演義》《水滸傳》的喜愛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這是陜西以外的人難以想象的。即使在現在,東南沿海地區談論的都是怎么賺錢,而走進關中農村,老老少少們聚集在一起,談論的話題還是《三國演義》《水滸傳》,這幾百年來一直都是這樣。在關中農村,即使沒上過學的文盲,也能把關羽、武松、魯智深這樣的人說得頭頭是道。在別的地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候,關中百姓還是將“義”看得高于一切,從古到今一脈相承,他們日子過得再清苦,也很少有人去行騙。
關中人從《三國演義》《水滸傳》中學會了報國忠義。西安事變后,孫蔚如三次面見蔣介石,要求將他扣押,而放楊虎城出來抗日,他說楊虎城打仗比他在行,抗戰開始的時候,已經成為平民的李虎臣從西安跑到了重慶,要蔣介石給他一支軍隊去打鬼子。這樣的事情,別的地方的人是干不出來的。
關中人,甚至整個陜西人的性格都有一個特點一一生倔冷憎。一條路走到黑,撞倒南墻不回頭,總是能夠干出別人想不到的事情。外界人把這種性格叫“冷”,把陜西小伙叫“陜西冷娃”。理解了陜西冷娃,就能夠理解張學良被抓了,東北軍解散了,而楊虎城被抓了,講義氣的陜西軍沒有解散:就能夠理解陜西幾千娃娃兵手無寸鐵,被日本人逼到了黃河岸邊,寧肯跳進黃河也不投降;就能夠理解以陜西軍為主的中國軍隊為什么能夠孤懸敵后三年之久,日本人難以越過中條山。
“二虎守長安”的事情發生在1926年4月初,劉鎮華帶著十萬軍隊來到關中的時候,李虎臣的守軍只有5000人,而且四分五裂,人心惶惶。是戰是和,部下各執一詞。李虎臣派人向楊虎城求援,并說:“‘對點’來,就守。‘對點不來,就走。”對點,就是李虎臣對楊虎城的稱呼。
楊虎城當然守,關中刀客出身的他從來就不怵硬仗惡仗。楊虎城先派孫蔚如占據了渭北通往長安的所有交通要塞和橋梁,然后5000大軍開往長安城。
就在楊虎城星夜兼程趕往長安的時候,劉鎮華已經將長安城圍住了。可是,愚蠢的劉鎮華采取“圍三闕一”的戰術,西門外沒有派一兵一卒,幻想著大兵壓境,李虎臣會望風而逃,他沒有想到楊虎城的5000人馬趁著夜色從西門魚貫而入。等到劉鎮華發現援兵到來,派兵圍攻西門的時候,楊虎城已經站在了城墻上,西門關閉了。
長安城里,現在有了一萬人。然而,十萬人攻,一萬人守,仍舊實力懸殊。
長安圍城,長達八月。陳忠實在《白鹿原》中詳細寫到了當年城內的情景。因為戰事延長,城內糧食已經嚴重告罄。《陜西文史資料》記載:
11月8日,一場雨雪使氣溫大幅下降,難民們饑寒交迫,無以為繼,每天死亡多達數百人,慘不忍睹。到西安解圍時,城內死亡人數高達五萬人。
這樣的慘烈戰事,在中國現代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寧肯餓死,也不投降,反映了陜西冷娃的性格。
當年,孫蔚如守衛戰事最激烈的城墻東北角,這是劉鎮華的主攻方向。據史料記載,這里的戰事“日輒數起”。
有一天早晨,孫蔚如堅守了一夜后,剛剛走下城墻,突然城外大嘩,劉鎮華組織敢死隊攀著城墻進攻,而城外又筑起了兩座高于城表的炮臺,炮彈帶著巨大的嘯聲落在城墻上。孫蔚如帶著援兵趕到時,守城的一連士兵僅余三人。他們立即投入戰斗,這場慘烈的戰斗長達七個小時,等到午后戰斗結束,孫蔚如身邊的警衛員、勤務兵14人僅余3人,而且全都帶傷。
1926年11月26日,守軍已經彈盡糧絕,無法再堅守。楊虎城和李虎臣有過這樣一段對話。李問:“沒有了彈藥,咋辦?”楊答:“用城墻上的磚打。”李問:“城墻上的磚用完了咋辦?”楊答:“我兩個就登上鐘樓戰死。”西安鐘樓,是長安城的中心。
兩天后,馮玉祥的援兵來到,劉鎮華逃走。
當時,長安城里僅有20萬人,而餓死的就有5萬人。楊虎城命人挖掘兩個大坑,一個掩埋男尸,一個掩埋女尸,掩埋尸體的地方,就是今天西安的革命公園。
“二虎守長安”的時候,國民革命軍正在中原戰場上與直系軍閥的吳佩孚殺得難解難分,鐵四軍和鋼七軍經過長期廝殺,終于打敗了直系軍閥。而二虎在陜西牽制了直系軍閥的十萬大軍,策應了北伐戰爭。可惜以后人們只知道鐵四軍和鋼七軍,甚至只知道一個獨立團團長葉挺,而不知道更為艱苦卓絕的長安圍城。“二虎守長安”后,楊虎城歸屬了馮玉祥的西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