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嶺南中醫骨傷科學術流派
- 陳凱佳 黃楓 李主江主編
- 1337字
- 2022-04-22 16:58:01
第四節 流派特點及影響
一、嶺南李氏骨傷學術流派的特點
以李才干為首的李氏骨傷世家是清末民初廣東骨傷科學派的重要流派之一。李氏骨傷自李才干起,歷時100多年,橫跨3個世紀,經過數代人的努力,已形成獨樹一幟的嶺南骨傷流派。而李氏骨傷第三代傳人,從佛山到廣州,經過半個多世紀,將傳統的李氏骨傷科精華,與西醫學有機融合在一起,將李氏骨傷科推到一個嶄新的高度。李氏骨傷科能夠發揚光大,繼承者眾多,充分保持其學術特色優勢,與其獨樹一幟的發展方式有著重要的關系。
李氏骨傷學術流派起源于近代佛山,崇尚實干,從李才干創始之后即呈現一個繼承和不斷發展的趨勢。第二代李廣海,確定了“治傷從瘀”的原則,創佛山市中醫院骨科。第三代傳人在發揚光大李氏骨傷科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表現出自己的特色。如李家達研制佛山傷科紅藥膏,提出分期診治觀;陳渭良在李廣海正骨八法的基礎上創立了具有嶺南特色的正骨十四法,開發了治療開放性損傷的外用傷科黃水;李家裕將李氏骨傷發展到廣州,創廣州西關李氏骨傷科,形成“首辨陰陽”“治脾胃為本”“內外兼治”“筋骨并重”“衷中參西”等學術思想。而第四代傳人更是與時俱進,將傳統正骨手法與西醫學的診斷學、實驗檢查學、影像學有機結合,并在科研上取得豐碩成果。
李氏骨傷科的發展體現在以家傳為基石和以院校為依托兩方面。家傳方面,李氏傳統家傳技法以李國韶為代表,在香港地區進行著傳統及原汁原味的本色發展,采用純中醫的治療理念,私人醫館的發展方式通過授徒傳承李氏骨傷經驗。李國韶表示,傳統授徒跟師模式下的中醫傳承效果是院校教育不能替代的,其通過言傳身教,手把手演示,日常體會,親自動手實踐等獲得的經驗和知識,以及對于師長待人接物,與患者相處的體會,是流派傳承中最重要的部分。院校培養方面,自李氏骨傷第三代傳人起,李氏骨傷科的發展與佛山市中醫院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自陳渭良任佛山市中醫院院長以來,注重中醫骨傷科人才的培養,為流派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
二、嶺南李氏骨傷學術流派的成就及影響
李氏骨傷學術流派主要通過人才的培養、著述、創制傷科用藥等方面傳承其學術,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1.著述
流派主要代表醫家出版了如《中醫正骨學》 《骨折與脫位的治療》 《陳渭良骨傷科臨證精要》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西關正骨—李氏臨癥經驗》 《專科專病中醫臨床診治叢書—骨傷科專病中醫臨床診治》等多部著作。發表了相關論文數十篇。
2.人才培養
流派通過師承,培養了大批杰出人才,其中廣東省名老中醫1人,佛山地區名老中醫1人,廣東省名中醫3人,廣州市名老中醫1人,荔灣區名中醫1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3人,中醫骨傷名師1人。從1977年開始帶徒授業,重點培養骨傷科骨干23人,博士研究生導師1人,主任中醫師22人。主辦了9期廣東省骨科進修學習班,237人接受了培訓,慕名而來的骨科醫師有1 000多人。2012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建設陳渭良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項目,重點培養中醫藥骨科臨床科研人才13人。
3.自制藥
李氏骨傷科除在手法治療方面獨具特色外,還開發了多種傷科用藥,如李廣海跌打酒、李廣海滋補酒、白藥膏、駁骨散、生肌玉紅膏、佛山傷科紅藥膏、外用傷科黃水、渭良傷科油等。在骨科臨床廣泛使用,惠及大眾。
(陳凱佳 包伯航 馮惠童 王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