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藥理作用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使用劑量不同,藥理作用不同。生理劑量的糖皮質激素主要對機體的物質代謝產生影響,超生理劑量的糖皮質激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過敏和抗休克等作用,可用于多種疾病的治療[2]

一、對代謝的影響

(一)糖代謝

糖皮質激素是調節機體糖代謝的重要激素之一,可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促進糖異生,減少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利用,升高血糖。

(二)蛋白質代謝

糖皮質激素可使蛋白質分解代謝增強,尿中氮排出量增加,造成負氮平衡;大劑量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可抑制蛋白質合成,長期使用可致肌肉消瘦、骨質疏松、皮膚變薄、傷口愈合延緩和生長減慢等。

(三)脂肪代謝

短期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對脂肪代謝無明顯影響,長期大劑量使用可升高血漿膽固醇。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可激活四肢皮下脂肪酶,促使皮下脂肪分解并重新分布于面部、胸、頸背、腹部及臀部,形成向心性肥胖,表現為“滿月臉、水牛背”,形成面圓、背厚、軀干部發胖而四肢消瘦的體型。

(四)水和電解質代謝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有較弱的鹽皮質激素樣作用,長期大劑量使用可潴鈉排鉀。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也有增加腎小球濾過率和拮抗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使腎小管水重吸收減少,發揮利尿作用。此外,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還可抑制鈣、磷在腸道的吸收和腎小管的重吸收,長期使用會導致骨質疏松。

二、抗炎作用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具有強大、快速、非特異性的抗炎作用,可抑制多種原因引起的炎癥反應,包括物理性、化學性、免疫性及病原微生物性引起的炎癥反應。炎癥初期,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抑制毛細血管擴張,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從而減輕滲出和水腫。此外,還能抑制白細胞浸潤及吞噬反應,減少各種炎癥因子釋放,改善紅、腫、熱、痛等癥狀。炎癥后期,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通過抑制毛細血管和成纖維細胞增生,抑制膠原蛋白、黏多糖合成及肉芽組織增生,防止粘連及瘢痕形成,減輕后遺癥。然而,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在抗炎的同時降低了機體的防御功能,可致感染擴散,傷口愈合延遲。

三、免疫抑制與抗過敏作用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可對免疫反應的多個環節產生影響,小劑量主要抑制細胞免疫,大劑量則抑制B細胞轉化成漿細胞,減少抗體生成,抑制體液免疫。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對免疫反應的多種抑制作用可緩解過敏性疾病的臨床癥狀,抑制過敏反應產生的各種組織病理變化,如充血、水腫、滲出等,還能有效抑制組織器官的移植排斥反應,對自身免疫病也能發揮一定的近期療效。

四、抗休克作用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內毒素作用,可用于各種休克,特別是感染性休克的治療。其作用機制可能為穩定溶酶體膜,阻止或減少蛋白水解酶的釋放;抑制某些炎性因子的產生,減輕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及組織損傷,恢復微循環血流動力學,改善休克狀態;增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心輸出量,擴張痙攣血管、增加腎臟血流量;提高機體對細菌的耐受力,但對外毒素則無防御作用。

五、其他作用

(一)允許作用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對某些組織細胞雖無直接活性,但能給其他激素發揮作用創造有利條件,稱為允許作用。如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可增強兒茶酚胺的血管收縮作用和胰高血糖素的血糖升高作用等。

(二)退熱作用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能減少內源性熱原釋放,從而對毒血癥引起的高熱有退熱作用。這種作用的產生可能與其抑制體溫中樞對致熱原的反應、穩定溶酶體膜、減少機體內源性熱原的釋放有關。

(三)影響血液與造血系統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可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增加血液中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含量,大劑量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可使血小板增多、纖維蛋白原濃度增大,凝血酶原時間縮短;刺激骨髓中的中性粒細胞釋放,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數增多。此外,還可使血液中淋巴細胞增多或減少。臨床上可見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者淋巴組織增生、淋巴細胞增多;而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者淋巴細胞減少、淋巴組織萎縮。

(四)影響中樞神經系統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可提高中樞興奮性,大量長期應用,可引起欣快、激動、失眠等,偶可誘發精神失常;且能降低大腦電興奮閾,促使癲癇發作,故精神病患者和癲癇患者慎用。大劑量使用,可致兒童驚厥。

(五)影響骨骼

長期大量應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者,可出現骨質疏松,特別是脊椎骨,易引起腰背痛。其機制可能是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抑制成骨細胞的活力,使機體骨膠原合成減少;同時,骨基質的分解速度較快,體內的骨鹽不易沉著所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余市| 绥德县| 石门县| 隆德县| 中方县| 左云县| 广水市| 西乌| 平江县| 湖南省| 内江市| 浦北县| 宣汉县| 长寿区| 莱西市| 大连市| 无极县| 定西市| 托里县| 定陶县| 宁国市| 西贡区| 兴业县| 玉环县| 仁布县| 响水县| 宜宾县| 大理市| 东乌| 威信县| 江北区| 台南市| 稻城县| 新龙县| 泸定县| 神农架林区| 汝阳县| 海安县| 长宁区| 五寨县| 弥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