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科臨床決策支持手冊
- 孫錕主編
- 1594字
- 2022-04-22 16:14:55
第三節 喂養困難
喂養困難是指兒童持續進食不當,或持續反芻或反胃,造成體重不增或下降。遺傳學研究顯示,喂養困難單卵雙生子的患病率明顯高于異卵雙生子,提示該病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喂養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生理過程,正常的嬰幼兒喂養行為通過喂養者和嬰幼兒之間一系列正性、積極的生理和心理互動,滿足嬰幼兒的營養和心理需求。與嬰幼兒喂養困難發生相關的影響因素主要涉及食物、嬰幼兒、喂養者、喂養行為和喂養環境五個方面。這些因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
一、臨床表現
1.患兒對各種食物均不感興趣,沒有食欲或偏食。多數兒童只吃一種或兩種食物,但也進食不多。
2.患兒飲食量過少,甚至抗拒進食,有時將進入口中的食物吐出。嬰兒表現為不吃奶或吃奶很少、反芻或反胃,兒童表現為不思飲食,常一餐飯費時超過1小時。
3.家長出于對兒童進食過少的恐懼,往往強迫兒童進食。
4.形體消瘦、面色蒼白,體重增長緩慢或下降,往往合并營養不良。
5.體檢除消瘦外,無其他器質性疾病情況存在。
二、診斷
1.病史線索
(1)發病情況:
喂養困難出現及持續時間、程度。
(2)喂養及進食情況:
喂養方式、攝入食物的種類、進食時間、進食的量、進餐次數、餐飲間隔時間、零食習慣、飲水量、進食環境等。
(3)出生史:
出生體重及身長,是否為足月小樣兒。
(4)生長發育史:
詳細詢問既往體格生長及智力發育情況。
(5)既往史:
既往有無器質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唇裂、腭裂、甲狀腺功能減退癥、遺傳代謝性疾病等。
(6)相關因素:
兒童氣質特點、情緒問題、家長的撫育方式和親子關系等。
2.體格檢查
(1)體格測量及體格生長評價:
常用的體格測量指標包括體重、身長(身高)、頭圍、胸圍、上臂圍、皮下脂肪厚度。兒童體格生長評價應包括生長水平、生長速度及勻稱程度。
(2)全面體格檢查:
包括神經系統檢查,注意有無先天畸形及骨骼發育異常。
3.輔助檢查
體檢結果及生長發育正常的喂養困難兒童,通常不需要進行實驗室檢查。
喂養困難出現生長遲滯時,需排除器質性疾病。詳細的喂養史、生長發育史、既往史及體格檢查可為選擇進一步的實驗室檢查提供線索。如染色體及基因檢查排除先天遺傳性疾病;血氨基酸或尿有機酸檢測排除代謝性疾病;甲狀腺功能檢查排除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心臟超聲檢查排除先天性心臟病等。
4.診斷標準
喂養困難的ICD-10診斷標準如下:
(1)持續進食不當,或持續反芻或反胃。
(2)在6歲前起病,至少在1個月內體重無變化或下降,或有其他明顯的健康問題。
(3)排除影響進食的其他器質性疾病和精神障礙。
三、治療原則
1.病因治療 積極治療器質性疾病。
2.營養支持、補充鋅劑及健胃食物。
3.育兒指導
(1)教育家長學習應答型喂養方式:家長決定兒童進食地點、時間及食物,判斷兒童進食情況;家長設定進食規則、進食示范、正面談論食物;對兒童在進餐過程中的饑餓和飽足信號及時反饋;由兒童根據自身飽足及饑餓循環決定吃不吃、吃多少。喂養是家長-兒童的互動過程,應答型喂養模式可促進兒童進食,減少垃圾食品攝入及超重發生。
(2)教育家長了解兒童進食基本規則:避免進食時用電視、玩具等方式分散兒童注意力;限制就餐時間;提供與兒童年齡相符的食物種類及質地;給小嬰兒逐漸引入新食物(嘗試8~15次);鼓勵較大嬰兒、幼兒自己進食,包括抓食;允許與兒童年齡相符的狼藉;家長對兒童就餐情況保持中立態度。
四、專科轉診指征
喂養困難可見于多種疾病狀態,如食物過敏、先天性心臟病、消化道畸形、感染性疾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兒童抑郁癥、兒童孤獨癥、染色體及遺傳代謝性疾病等,當喂養困難伴有生長遲滯時,應轉診相應專科,排除器質性疾病。
(趙正言)
參考文獻
1.陳榮華,趙正言,劉湘云.兒童保健學.5版.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
2.金星明,靜進.發育與行為兒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3.黎海芪.實用兒童保健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4.江載芳,申昆玲,沈穎.諸福棠實用兒科學.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