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創傷性骨折的體位及康復護理
- 陳玉梅 何明豐 楊匡洋主編
- 1064字
- 2022-04-22 15:36:06
二、體位
1.院前急救
(1)骨折的自我判斷:
肘部受傷后,如出現局部劇烈疼痛、腫脹、不能活動時,應考慮可能發生肘部骨折。
(2)如何急救:
就地取材,用木板、硬紙皮、絲巾或綁帶等緊急包扎固定,并用絲巾或吊帶將前臂懸吊在胸前,就近送往醫院。
(3)急救材料:
毛巾、木板、硬紙皮、絲巾、綁帶等。
(4)包扎方法:
受傷部位用毛巾包裹,將木板或硬紙皮折彎至90°~120°,置于傷肢肘部下方,用絲巾或綁帶包扎固定。包扎時,注意應使用“8”字固定法,健手托持傷肢,用絲巾將傷肢懸吊于胸前(圖1-3-2)。
(5)肘部骨折錯誤固定方法:
受傷肢體隨意下垂,無固定及懸吊(圖1-3-3)。

步驟一:放置木板

步驟二:包扎固定

步驟三:傷肢懸吊于胸前
圖1-3-2 肘部骨折急救方法

圖1-3-3 肘部骨折錯誤固定方法
2.治療體位
(1)手法復位后夾板固定體位:
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復位后,有移位者,伸直型骨折肘關節屈曲70°~80°,屈曲型骨折肘關節屈伸90°~120°,前臂與身體間墊軟枕,防止內旋;無移位骨折及手術后,屈肘90°,前臂中立位;橈骨近端骨折,屈肘90°,前臂保持中立位(圖1-3-4)。換藥時,患肢肘關節需維持治療角度(圖1-3-5)。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體位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體位

前臂與身體間墊軟枕

橈骨近端骨折體位

無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體位
圖1-3-4 肘部骨折夾板固定后放松體位

圖1-3-5 肱骨髁上骨折換藥體位
(2)術后石膏固定體位:
孟氏骨折、橈骨頭骨折、肱骨內上髁骨折、肱骨外髁骨折、肱骨遠端骨骺分離術后石膏固定,肘關節保持90°,尺骨鷹嘴骨折手術后伸肘120°~135°(圖1-3-6)。術后石膏換藥時,肘關節需維持治療角度(圖1-3-7)。

孟氏骨折等術后體位

尺骨鷹嘴骨折術后體位
圖1-3-6 肘部骨折術后石膏固定放松體位

圖1-3-7 肘部骨折術后石膏固定換藥時體位
3.日常生活體位
(1)坐位:
坐位時傷肢擺放與治療體位相同。避免傷肢未懸吊直接下垂(圖1-3-8)。
(2)臥位:
平臥時肘關節下方墊軟枕高于心臟水平;肱骨髁上骨折必要時采用過頭位;側臥時取健側臥位,傷肢下墊軟枕(圖1-3-9)。避免取患側臥位(圖1-3-10)。

圖1-3-8 肘部骨折坐位
(3)立位:
站立時傷肢體位與坐位相同。
(4)行走:
行走時傷肢體位與立位相同。
(5)轉移體位:
從臥位到坐位時,患肢吊帶屈肘90°自然放于胸前,健手撐床或抓住床欄,與腰背同時用力坐起。從坐位到站位時,先用健手撐床,使臀部移向床邊,將雙下肢分別緩慢放下床沿,上身慢慢坐直,在床邊坐至少半分鐘,無不適再下地站立(圖1-3-11)。注意坐起過程中動作應緩慢,以免出現眩暈而跌倒。

肱骨髁上骨折平臥體位

過頭位

健側臥位
圖1-3-9 肘部骨折臥位

圖1-3-10 肘部骨折錯誤體位

從臥位到坐位

從坐位到站位

站立位
圖1-3-11 肘部骨折轉移體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