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系統醫學

一、系統醫學的概念

系統醫學(systems medicine)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在系統生物學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其基本概念和模型。神經-內分泌-免疫調控與器官系統穩態模型構成了系統醫學的理論基礎;組學芯片技術、生物信息技術及基因操作技術等構成了系統醫學的技術基礎;轉化醫學與精準醫學等構成了系統醫學的體系。在醫學的不同領域和醫學研究的不同層面,分別形成了相應的系統醫學體系,包括系統病理學、系統藥物學、系統診斷與綜合治療等。簡而言之,當系統生物學用于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及健康照護時,就產生了系統醫學。

在大發現時代,生命組學使人類更加深入了解人體的結構、功能與代謝;材料學、信息科學等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形成多種研究疾病的技術手段。近年來表型組學和臨床跨組學研究受到廣泛關注。表型組學源于基因和環境不斷相互作用的生物系統,是指可測量的物理、化學、生理和臨床特征的綜合體,這些特征即人群或患者的生物學分類和個體差異。臨床跨組學研究是通過整合分子水平多組學(如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與臨床表型組學,并將其應用于探索新的生物標志物及藥物作用靶點。這就需要不斷推進表型資料的結構化、格式化、定量化進程,建立規范的生物樣本庫,應用系統生物學理論,整合基礎與臨床知識,全面而深入地認識疾病。

二、認識疾病的三個維度

需要從三個維度去認識疾病,即形態結構、功能狀態和物質代謝。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主要描述形態結構,生理學、病理生理學主要論述功能,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藥理學主要闡述物質代謝及其調節。結構是功能的基礎,物質代謝是本質,功能異常引起臨床癥狀。三者相互聯系,各反映疾病的一個側面,不可分割。

臨床醫生可以通過X線、超聲、計算機斷層掃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內鏡等影像學手段和病理組織學來認識疾病的結構變化;通過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胃腸動力檢查等檢查了解機體功能變化;通過實驗室檢查及組學技術了解機體代謝變化。綜合分析以上資料,才能全面、系統地診斷疾病,及指導疾病的預防、治療與康復。

三、重視分層理論

系統醫學重視“過程與環節”在整個診療過程中的關鍵地位,也就是分層理論:在同一個體的不同狀態(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以及疾病狀態),或同一疾病的不同類型、程度、階段,其基因組、代謝組、蛋白組學變化都是有差異的。

分層理論在表型資料的收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表型資料即五大類基本臨床資料,包括病史資料、體格檢查資料、影像學資料、實驗室資料以及功能檢查資料。表型資料的格式化、結構化分層對于臨床診治和醫學科學的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詳見第五章精準醫學第一節)。

四、綜合醫學模式

系統醫學需要重視綜合醫學模式。1977年美國醫學家George Enge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心理醫學是從心理與軀體關系的角度來研究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學科,主要研究心身疾病。社會醫學是以人和人群作為對象,以醫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社會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社會各種因素與人群健康和疾病之間的雙向性作用及規律,制定社會健康措施,保護和增強人群身心健康水平及社會活動能力,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目前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不僅從生物學因素角度研究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而且關注心理狀態和社會支持系統對生命和疾病的影響。這種以系統論為基礎的臨床醫學模式堅持“在健康和疾病中,心與身不可分離”的觀點,強調社會環境、心理因素等在疾病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以功能性胃腸病為例,許多焦慮、抑郁患者常伴有消化不良、慢性便秘、腸易激綜合征等疾病,當通過藥物或心理治療緩解焦慮、抑郁狀態后,其相關的胃腸道癥狀會一定程度上改善。社會因素如職場競爭、工作壓力等亦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同時,功能性或器質性疾病伴隨的病痛也會影響心理狀態,引起心理障礙,心理-軀體疾病互為因果,相互影響。

從系統生物學角度思考,人體之所以會受心理、社會因素影響,主要歸因于人體不斷地接受外界的信息。與飲食(物質基礎)直接承載的信息不同,這里的信息主要指的是經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接收的信息,傳輸至中樞神經系統,通過大腦皮層的活動,影響下丘腦和自主神經系統,進而對機體產生影響。人體通過神經、體液、免疫等方式進行自身調節,在一定閾值內保持動態平衡,當超過閾值時,疾病即可發生。

五、系統醫學的臨床思維

系統醫學臨床思維應該注重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宏觀和微觀的結合;第二,整體、系統、器官、細胞、生物分子的層級理念與結合;第三,健康和疾病狀態的比較,以發現疾病狀態下的結構、功能和代謝方面發生的異常變化;第四,疾病不同階段、不同類型的差異。

在宏觀方面,要特別強調整體觀,系統生物學的觀點認為人體內系統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如消化道的癥狀除與消化系統的器官相關外,還與神經、內分泌等多系統、多器官相關,尤其是與近年來發病率越來越高的甲狀腺疾病、2型糖尿病等密切相關。在微觀方面,隨著實驗室檢測指標越來越豐富,影像學技術越來越精細,我們需要將宏觀和微觀密切結合,以達到優勢互補、全面準確認識疾病的目的。

如上所述,人體作為一個系統,各子系統、器官、組織結構不同(分化),執行著各自的功能,使機體處于健康狀態(穩定性、均衡性),一旦內外環境變化超過系統自調節、自穩定(閾值)能力,就會發生結構和功能的異常,進入疾病狀態,而這些變化的本質是生物分子(核酸、蛋白質、脂質、糖類及其代謝產物)的代謝(物質代謝)發生紊亂。另外,在健康與疾病的不同階段,系統的結構、功能在物質代謝的基礎上會發生不同的規律性變化(動態性)。系統論強調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系統本身與外部環境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因而在系統醫學中,我們也必須從多個維度來思考人體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種種關系,以切實提高我們的臨床思維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潞城市| 汪清县| 江陵县| 北川| 金秀| 黑河市| 鹤峰县| 祁东县| 射洪县| 晋江市| 洮南市| 惠水县| 乐至县| 长沙市| 依安县| 黑山县| 苏尼特右旗| 磐安县| 申扎县| 若羌县| 额济纳旗| 汾阳市| 石家庄市| 遂宁市| 吉隆县| 衡东县| 灌南县| 天水市| 万全县| 云林县| 秭归县| 兴化市| 荔波县| 金溪县| 交城县| 蕲春县| 巴南区| 霸州市| 大丰市| 内乡县| 武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