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國內外主要的衛生信息分類和編碼

一、LOINC標準

LOINC是Logical Observation Identifiers Names and Codes的縮寫,即觀測指標標識符邏輯命名與編碼系統,是一套通用的代碼和名稱,用于標識醫學檢驗項目及其他的臨床觀測指標,其目的旨在促進臨床結果的交換與匯集,使其更好地服務于臨床醫療護理、患者結局管理以及科學研究工作。由一些醫學信息學者和臨床醫生在美國REGENSTRIEF醫療研究所協調下開發而成。REGENSTRIEF醫療研究所負責維護和發展該標準,并擁有對它的版權。REGENSTRIEF研究所授予開放使用許可,允許公眾免費使用LONIC編碼[10]

LOINC涉及化學、血液學、血清學、微生物學及分子病理學等34個實驗室專業。

衛生信息化建設的首條基本原則就是統一標準。統一標準是衛生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工作,也是進行信息交換與共享的基本前提,是衛生信息化領域實現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的重要保證。從當前國際形勢看,越來越多的政府衛生部門和商業性醫療機構認可和采用LOINC。

各種各樣的檢驗結果在醫療衛生數據當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對于臨床工作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決策支持作用,因而檢驗結果的交換與共享就成為醫療服務機構內部及其之間的多系統集成與數據共享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無論是采用HL7的消息傳輸標準臨床文檔架構CDA,還是采用其他類似的醫學信息學標準,都將依賴于不同的編碼系統來表示各種各樣的醫學數據,如醫學術語系統命名法(SONMED)、觀測指標標識符邏輯命名與編碼系統(LOINC)。

(一)分類方法

1.臨床實驗室數據標準

從醫學概念表達的角度講,LOINC數據庫的內容屬于一種控制性詞匯,而其內在的醫學概念表達模型則是實現臨床實驗室數據信息標準化的一個編碼方案。

LOINC數據庫的構建依據的是一個六軸概念表達模型(Six-axis Concept Representation Model)。其主要內容為LOINC代碼(LOINC codes)和LOINC全稱(Fully specified LOINC names)。所有LOINC代碼(LOINC codes)均分別與該數據庫中所定義的實驗室檢驗項目及臨床觀測指標呈一一對應關系。臨床實驗室數據標準如表6-3所示。

表6-3 臨床實驗室數據標準

如下為組成LOINC全稱的六個數據庫字段(fields),并分別對應于上述模型的六個軸。

(1)成分/分析物:

所測量、評價或觀測(觀察)的物質或實體,包括鈉、葡萄糖、微生物(布魯菌屬)、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巨細胞病毒抗體等。

1)成分/分析物結構為分析物名稱/刺激/調整:

分析物的正式名稱(如鈣):必須指明任何的“子分析物”,例如冠狀病毒抗原;可能具有某一子類-采用圓點“.”隔開,例如,鈣.游離型。

2)刺激:

例如口服100mg葡萄糖之后1小時,兩個子部分之間采用“post”分隔,即〈時間延遲〉 post 〈刺激類型〉。

3)調整/校正:

例如調整至 pH 7.4。

(2)屬性:

即所測量、評價或觀測(觀察)的分析物的特性、品質、特征或屬性。主要類別包括:

1)質量:

在報告觀測指標結果時,計量單位的分子為質量(毫克、克等)。

2)物質的量:

在報告觀測指標結果時,計量單位的分子為摩爾或毫當量。

3)催化活性:

報告的是酶活性的觀測指標結果。

4)任意類(人工類):

在報告結果時,計量單位的分子為任意型單位(人工類單位)。

5)數量:

計數。

主要類別與子類型共同構成完整的屬性:MCnc,質量濃度(質量/單位體積);MCnt,質量含量(質量/單位質量);NCnc,數量濃度(數量/單位體積);TmStp,時間戳:時間;CCnc,催化濃度(活性);Prid,存在與否或身份標識;Imp,印象/解釋;Find,發現(所見):主觀或客觀觀測結果;Type,類型:“是一種…”。

(3)時間特征:

用于完成當前觀測或測量的時間間隔(時段)。即觀測指標針對的是某一時刻,還是一段時間。前者如時間點型(at a Point in Time,PT型,時刻型);后者如24小時尿液標本等類似指標。確切時間型(Timed)屬于時間特征軸的一個特殊取值;賦予該值時,采集標本的確切時間(exact duration)將被單獨作為HL7或DICOM等標準消息(message)中的一個部分來發送,而不包括在其全稱中。

(4)體系/標本:

當前觀測所針對的體系(背景環境)或標本類型。包括血清、全血、尿液、動脈全血、肝臟、體液、胃液/胃內容物、食物或飼料、組織等,將在當前消息的其他組成部分之中加以詳細說明。

(5)標尺類型(type of scale):

即觀測指標屬于定性型(quantitative;其實這種才是真正的測量指標)、等級型(ordinal;或稱序數型,其結果的可能取值為一套有序的或具有秩次的選項)或名義型(nominal;如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還是敘述型(narrative;如骨髓細胞分析結果中的診斷建議)。

(6)方法(method):

獲得檢測結果或其他觀測指標數據時所采用的方法。適當的時候才使用這一字段。對于很多指標而言,只需上述5個字段即可確定其 LOINC全稱。

2.藥物檢測數據標準

藥物檢測主要包括毒理等內容,既可以檢測成套的藥物,也可以單獨檢測不同的藥物。對此,建立兩類LOINC名稱和代碼:分析物組,如巴比妥酸鹽類;以及具體分析物,如苯巴比妥。

成組篩查檢測之后,還可進行成組確認檢測,或在確認水平上對具體藥物或其他物質分別予以確認。結果中可報告具體藥物或其他物質的有/無(序數型,ORD),亦可報告定量(QN)型標尺的質量濃度或物質的量濃度。

按照序數型標尺報告結果時,具體藥物或其他物質的報告閾值(即判定結果是否陽性的界值,陽性判定值)可各自單獨作為一項“結果”加以報告。這樣,用于確定陰性或陽性結果的界值在報告時就可以具有各自的 LOINC代碼。

分組的原理:對于苯異丙胺和阿片等各“組”藥物,將定義如下種類的LOINC標準:

(1)一組藥物的語法規則為:"X":ACNC:PT:ORD:SYS:SCREEN;

結果取值:有/無。

(2)成組試驗所篩查的一套藥物的標識。其結果將是一系列離散的藥物名稱或代碼;

語法規則:"X"TESTED FOR:PRID:PT:SYS:NOM:SCREEN;

結果取值:從某一確定的藥物列表中該項篩查試驗可能檢出的具體藥物。

(3)所篩查藥物的標識,結果為敘述型的文本塊;

語法規則:"X"TESTED FOR:PRID:PT:SYS:NAR:SCREEN;

結果取值:Individual drugs that this screening test could detect,as a"blob"of text or canned comment。

(4)表示為單個觀測指標的分析物組中一個或一個以上成員陽性結果(存在與否)的確認試驗;

語法規則:"X":ACNC:PT:SYS:ORD:CONFIRM;

結果取值:有/無。

(5)實際得到確認的藥物列表;

語法規則:"X"POSITIVE:PRID:PT:SYS:NOM:CONFIRM;

結果取值:檢出的分析物列表。

(6)作為一套觀測指標來報告的較為常見的確認試驗。其中,每個觀測指標都相應報告分析物組中一個成員的存在與否或定量檢測結果。

語法規則:“X”:ACNC:PT:SYS:ORD:CONFIRM;

結果取值:有/無。

3.臨床檢測數據標準

臨床監測數據標準在很大程度上與實驗室指標是相同的,只是有一些區別,下面將詳細介紹其中的細微差異。

實驗室和臨床的LOINC代碼在屬性類型、時間特征、標尺和方法的含義上,二者之間都是確切對應的。

體系/樣本類型的機體系統的總體含義對于實驗室與臨床都是相同的。不過,對于實驗室檢測項目來說,體系/樣本類型不僅表示體液類型,往往還會暗示著身體的腔室或部位,如血清和腦脊液。對于臨床術語而言,體系/樣本類型常常表示的是身體部位(如胸部)、器官(如心臟)或器官的具體部位(如心室),且往往還會暗示著身體的腔室部位。在某些情況下,臨床術語的體系/樣本類型很可能是該系統上附帶的儀器或裝置,如產科超聲組套(OB ultrasound panel)。

成分部分:對實驗室檢測來說,成分部分往往表示的是體系/樣本中分布的某種化學成分,如葡萄糖或HIV抗體。對臨床術語而言,成分部分常表示的是三維或四維空間由時序變化測量方法(如左心室流出量)所得的特征指標的某種投影(投射),如心臟收縮的QRS間期。此外,成分部分還用于標識特定的生理性示蹤指標的各種范圍或變形,或用于受檢區域或范圍所在的三維空間中的精確定位。

當屬性類型為長度,且在特定水平和軸向上測量某一身體部位時,如測量乳緣的周長,LOINC全稱的成分部分尚包括長度的各種特殊類型,如周長、直徑或半徑。對于所測量的投影、軸向或特定子時間幀,成分部分應徹底消除其中存在的所有模糊性。因此,若正在測定的是腎臟直徑,則體系類型就得說明右腎或左腎,且在成分部分中還得標明測量直徑時所采用的軸向和水平,如骨盆水平處的橫斷面。這樣,若在乳緣處測量胸圍,則其體系類型為胸部(system=chest),而屬性指標為乳緣水平的周長(property=circumference),指標屬性為長度(property=length)。為了有效地區別所測量的特定面積(area)或長度指標,成分部分中必須對有關器官的各種面積、長度和體積全部加以足夠詳細的描述。當某測量指標隨某種周期變化時,如吸氣、呼氣、心臟舒張或收縮,也應當在成分部分中標明。其中,持續時間部分用于表示整個檢查的持續時間。

醫院實驗室檢驗項目需要提供本地數據與LOINC代碼做映射,映射工具為Regenstrief LOINC映射輔助程序。本地數據共計23項元數據,如本地檢驗項目組合代碼、本地檢驗項目組合說明、本地檢驗項目代碼、本地檢驗項目說明、標本、計量單位、實驗室部門、代碼、注釋、示例數據、異常結果標記、正常參考值范圍和相關代碼等。

(二)編碼方法

LONIC標準的目的是為檢驗測量、臨床結果和觀測定義一套標準的字碼和名字。實際中,LOINC標準的主要應用集中在不同的檢驗數據源之間交換臨床檢驗的結果數據。由于LONIC編碼系統,這種數據交換保證了數據的臨床含義精確性。LOINC編碼目前大約包含4萬條術語,其中3/4用于檢驗觀測指標數據編碼。LONIC的臨床檢驗結果部分編碼覆蓋了所有常用的檢驗類別,如化學、血液學、血清學、微生物學(包括寄生蟲學和病毒學)和毒理學,以及藥物和細胞計數類別。LOINC碼已經在美國的大型醫保一體化組織、商業醫用檢驗機構和政府部門廣泛應用于檢驗結果報告數據交換。2005年,美國衛生部(HSS)宣布LOINC編碼被挑選為HIPPA財務結算申請附件的編碼標準。

在臨床術語方面,除了臨床觀測指標,LOINC標準還包含一組編碼用于通用臨床文本及其章節的命名,例如臨床筆記、進展報告、放射影像診斷報告、醫學摘要等。LOINC文本命名模型包括文本種類、醫療服務類型、臨床機構、主題領域、文本作者訓練和專業等級等信息。由于臨床文本近來被認為是通向可伸縮的EHR方案的關鍵,LOINC醫學臨床文本編碼和命名得到了其他開發定義臨床文本內容的標準組織(如HL7等)的極大興趣。LONIC賦予概念唯一的編碼及名字,每個編碼定義在一個六維特征空間中,即成分、屬性、時間特征、系統、標尺和方法,其中方法是一個可選的特征,只包括在需要它的概念里。在臨床檢驗結果編碼領域,LOINC已成為業界公認的用于不同系統之間交換數據的標準,并在其他標準組織得到采用。

二、ICD標準

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作為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標準,是衛生信息標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統計范疇涵蓋死因、疾病、傷害、癥狀、就診原因、影響健康狀況的因素以及疾病的外部原因等,被越來越多地用于臨床研究、醫療結局監測、衛生事業管理以及衛生資源配置等各個方面。迄今,ICD已有43種語言譯本,被117個國家采用進行死因數據報告,全球約70%的衛生費用支出依據ICD進行醫療支付和衛生資源配置。

國際疾病分類(ICD)是根據疾病的某些特征,按照規則將疾病分門別類,并用編碼的方法來表示的系統。 ICD經過世界衛生組織的10次修訂,ICD-10已成為一個被世界各國所接受的國際標準分類。ICD-10在保持ICD-9的基礎上做了較大改進,使其結構更加嚴謹、疾病分類更加完善、使用起來更加方便。ICD-11在ICD-10版本的基礎上也做了相應的改進和調整,本部分主要介紹ICD-10和ICD-11的分類原理和編碼方式。

(一)分類方法

依據疾病的四個主要特征,即病因、部位、病理、臨床表現(包括癥狀、體征、分期、分型、性別、年齡、急慢性、發病時間等)進行分類。

1.分類單元的定義模式

ICD的每一章、節或分類均可稱為一個ICD分類單元。與ICD-10及更早的版本相比,ICD-11最本質的變化是改變了分類單元的定義模式。

ICD-10延續了傳統的列表式結構,往往通過標注包括、不包括或其他說明性文字對此分類單元的范疇進行描述。每個分類單元的分類相關屬性,如病因、臨床表現、部位、分類層級、包括及不包括的內容等,均隱含于描述性文字中。

ICD-11旨在通過系統化的方法呈現以上屬性,從而對每個分類單元予以結構化的明確定義。其實現途徑即建立本體模型,也稱為內容模型。通過定義模型中的13個參數(ICD 實體名稱、分類屬性、文本定義、術語、身體系統或結構描述、時間屬性、亞目嚴重度屬性、表現屬性、致因屬性、功能屬性、特定情況屬性、治療屬性以及診斷標準)來實現ICD分類單元的標準化定義,從不同維度呈現各個分類單元的內涵,并允許計算機對其進行處理。以往的ICD版本和標準術語集是獨立開發和使用,ICD-11內容模型中參數常取自現有的標準術語集(如SNOMED-CT和ICF等)取值,它們的聯合應用將為數據報告和信息交換提供更高效的支持。

2.結構體系和應用范疇

ICD-10作為疾病和死亡的統計分類,通常適用于綜合性醫院。ICD-11中提出了基礎組件和線性組合的概念。基礎組件是所有ICD 分類單元的總集,包含了ICD 的全部內容。由于ICD分類單元具有不同的用途屬性(分類屬性),可以根據不同的使用目的或分類粒度以基礎組件中衍生出不同的子集,稱為線性組合。ICD-11中用于疾病和死因統計目的的分類單元構成用于死因和疾病統計的聯合線性組合,相當于ICD-10的第一卷。為了滿足不同資源配置的初級醫療機構的疾病分類需求,ICD-11有供不同初級醫療機構使用的線性組合。不同專科適用的線性組合可以通過定義分類單元的分類屬性而產生,因此ICD-11 的結構體系和應用范疇要大得多。

3.分類章節

ICD-10分為22章,ICD-11內容由27章構成。它將原來ICD-10 中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涉及免疫機制的某些疾患分列到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免疫系統疾患兩章,將原精神和行為障礙中與性健康有關的情況分離出來單獨成章,將原分類于神經系統疾病和精神和行為障礙中的睡眠-覺醒疾患重組成章。為了在提供疾病或健康狀況詳細描述的前提下節省分類單元容量,ICD-11新增了擴展碼一章。值得指出的是,傳統醫學作為獨立章節被首次納入國際疾病分類中。

為了使ICD的分類符合當今醫學科學及醫學實踐的發展,ICD-11版對ICD-10原有的分類結構和分類知識進行了修訂和完善,主要包括分類位置的調整、分類層次的改變、分類單元的增加和細化以及醫學術語的更新和闡釋等。

(二)編碼方法

ICD分類編碼方法總體描述為類目、亞目、細目,如細目S82.01表示髕骨開放性骨折。

1.編碼框架

ICD-10與ICD-11均采用字母數字編碼。ICD-10的編碼框架以字母開頭,綴以數字,編碼范圍是A00.0~Z99.9,類目容量為2600個。

ICD-11的編碼框架為E1D213E4.E5E6(E7),類目編碼含有4位數,小數點后有兩級亞目編碼。框架中E的值域為0~9和A~Z(除外O和I),共34個值,其中E1代表章節,自1開始取值,例如1A00屬于第1章、AA00屬于第10章。D的值域為A~Z(除外O和I),共計24個值,D2采用字母使ICD-11的編碼可以明顯區別于ICD-10;1的值域為0~9,13,使用數字避免ICD-11的編碼構成英文單詞。因此,ICD-11的編碼范圍是1A00.00~ZZ9Z.ZZ,類目位數增加1位,類目容量達到269 280,較ICD-10擴大了100余倍。在ICD-11的編碼中,末尾的Y和Z有特定的含義,分別代表其他特指和未特指的殘余分類。由于受編碼容量的限制,在超過240個節的章中亦采用F和G指示殘余分類。為了保持編碼體系的穩定性,ICD-11的每個節中均留有未使用的編碼空間,以便于今后的更新和維護。

2.編碼形式

在應用ICD編碼表示某個疾病或健康狀況時,有時一個編碼就足以描述它的全部信息。

ICD-10采用字母數字編碼形式的3位代碼、4位代碼、6位代碼表示,但腫瘤的形態學編碼除外。即采用字母數字編碼的第一位為英文字母,后五位數為阿拉伯數字。

(1)前3位編碼為ICD-10類目碼。3位類目碼具有實際意義,可作為統計分類使用。

1)疾病(包括癥狀、體征和其他不明確情況)的編碼范圍從A00~R99。

2)損傷和中毒性質的編碼范圍從S00~T98。

3)損傷和中毒外部原因的編碼范圍從V01~Y98。

4)影響健康狀態和與保健機構接觸的因素編碼范圍從Z00~Z99。

5)用于特殊目的的編碼U00~U99。

6)腫瘤的形態學編碼采用英文字母“M”加三位數字或四位數字表示,從M800~M998。在四位數后加“/”和一位數字,表示腫瘤的性質:①/0:表示良性腫瘤;②/1:表示良性或惡性未肯定(交界惡性);③/2:表示原位癌;④/3:表示原發部位的惡性腫瘤;⑤/6:表示繼發部位的惡性腫瘤。

(2)前4位編碼為ICD-10亞目碼。4位亞目碼是3位碼的亞分類,同樣具有統計分類意義,例如:急性闌尾炎伴腹膜膿腫K35.1。

(3)第5~6位數為擴展碼。

1)疾病擴展的規則:根據解剖部位、病因、臨床表現、病理的分類軸心進行。

①以解剖部位為軸心,按解剖系統的部位由上而下,先里后外,范圍從大到小;器官及神經系統等,從上到下、從左向右、雙在前單在后,從前到后,范圍從大到小。②以臨床表現、病因、病理為軸心,按拼音A~Z順序排列。以下情況不按拼音A~Z順序排列,按下面順序排列。表示程度:急性、慢性、亞急性,Ⅰ、Ⅱ、Ⅲ;數字:1、2、3,一、二、三;希臘字母:按順序。

2)5位代碼為細目編碼:ICD-10細目碼是選擇性使用的編碼,出現在第十三章(肌肉骨骼系統和結締組織疾病)、第十九章(損傷、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第二十章(疾病和死亡的外因)中。為避免條目過多,該標準僅在第十九章中表示開放性或閉合性的細目編碼使用。第十九章的5位代碼具有特定意義,其他章節5位代碼沒有特定意義。

3)代碼擴展的規則:醫療機構疾病分類編碼應當到6位數,每一個編碼代表一個具體的疾病,例如 原發性單側髖關節病M16.101。

(4)內碼:凡第5~6位代碼為“00”者,均為疾病的亞目名稱或亞目修改名稱。當醫療機構未能查到某一個具體的疾病名稱時,可以放到相應的“00”編碼中。換言之,“00”代碼就是各個亞目標題的未特指情況或者特指情況但無“00”以外的編碼。醫院可以將“00”代碼細分為“0A”“0B”等(內碼按照英文大寫字母編碼),供醫院內部使用,因此稱為內碼。對外交換數據時要轉換成“00”形式。

(5)專科醫院等可以在6位代碼之后自行擴展尾碼,以滿足醫療服務及院內管理需要。對外交換數據不應包括6位代碼之后的醫院擴展尾碼。各地或醫療機構可建別名庫,以指導臨床醫師及病案科編碼,提高編碼質量。

然而,在對復雜的疾病或健康狀況進行更精細化的描述時,就需要使用多個編碼。ICD-11提出了幾個新的概念,其編碼形式也隨之改變。

首先是主干碼和擴展碼的概念。主干碼用來指出患者的主要健康狀況,是在特定的線性組合中可單獨使用的編碼;擴展碼與以往的概念不同,它不是在主干碼的基礎擴展位數,而是作為獨立的編碼。ICD-11為擴展碼設置了單獨的章節,要求擴展碼不能單獨使用,而是必須與主干碼搭配使用,提供附加信息,從而更為詳實地描述復雜的疾病或健康狀況。ICD-11在疾病信息的精細化表達方面將更具優勢。

其次對概念是預組配和后組配。預組配是指主干碼本身包含了多個特征信息,后組配是指疾病和健康狀況需要多個編碼來共同描述。為了使分類更好地服務于腫瘤的臨床和研究,ICD-11基于腫瘤的死亡率和發病率、腫瘤登記以及臨床報告等在一些主要腫瘤部位編碼下擴展了組織病理學分類。也就是說,ICD-11將部分腫瘤組織病理學特點、動態及其部位整合在一個分類單元中,以預組配的編碼對腫瘤進行描述,未實現預組配的組織病理學特點收錄于擴展碼中,通過后組配的方式實現對腫瘤的描述。由于使用ICD-11編碼時要求在患者的健康狀況可以用一個主碼來描述的情況下,不允許使用多個編碼后組配的方式進行描述,因此ICD-11中嵌入了一些規則來避免這種錯誤和不可能的組配方式的產生。

三、國內醫療衛生信息分類與編碼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發布了一系列醫療衛生信息分類與編碼的標準規范,為醫療衛生領域的信息數據應用提供了標準化支撐。我國的醫療衛生信息分類與編碼相關標準規范可以分為兩類:①數據類:是指具體業務應用的信息分類和代碼;②元數據類:是指具體業務應用的信息分類和代碼的編制規則,是用來描述數據的組織及其關系的信息,又稱為數據的數據(有關元數據與數據元的詳細內容可閱讀本書第七章相關內容)。

以下介紹國內常用的醫療衛生信息分類與編碼。

(一)分類與代碼規范

1.WS 363.1-2011《衛生信息數據元目錄第1部分:總則》

該部分規定了衛生信息數據元目錄內容結構、衛生信息數據元屬性與描述規則、數據元目錄格式和數據元索引的編制規則,適用于醫藥衛生領域衛生信息數據元目錄的編制。

2.WS 364.1-2011《衛生信息數據元值域代碼第1部分:總則》

該部分規定了衛生信息數據元值域代碼標準的數據元值域的編碼方法、代碼表格式和表示要求、代碼表的命名與標識,是本標準其他部分的數據元值域代碼的編制規范。

3.WS/T 303-2009《衛生信息數據集分類與編碼規則》

該標準規定了衛生信息數據集分類與編碼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技術方法以及應用規則。分類方法分為3個步驟:①采用主題優先法構建主分類框架;②采用多屬性復分法,在若干相同主題數據集中,根據其特有屬性(如疾病、學科、機構等),構成輔助分類體系;③采用組配分類法,按照多維度、交叉性方式,將數據集的主分類框架和復分類表組合使用,對數據集進行分類。編碼方法采用BG/T7027《信息分類和編碼的基本原則與方法》規定的方式。

4.醫療保障信息業務編碼規則和方法

2019年,國家醫療保障局印發關于《醫療保障定點醫療機構等信息業務編碼規則和方法的通知》(醫保發〔2019〕55號),公布了《定點醫療機構編碼規則和方法》《醫保醫師編碼規則和方法》《醫保護士編碼規則和方法》《定點零售藥店編碼規則和方法》《醫保藥師編碼規則和方法》《醫保系統單位編碼規則和方法》《醫保系統工作人員編碼規則和方法》,對醫療保障信息業務編碼規則和方法進行規范。

(二)疾病分類與代碼

1993年,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了等效采用ICD-9編制的國家標準GB/T 14396-1993《疾病分類與代碼》。ICD-10發布后,我國先后發布了GB/T 14396-2001《疾病分類與代碼》和GB/T 14396-2016《疾病分類與代碼》。2018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國際疾病編碼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中文版》。

目前國內主要使用GB/T 14396-2016《疾病分類與代碼》,該版本引用的是ICD-10國際疾病分類和ICD-O-3國際腫瘤分類。GB/T 14396-2016在GB/T 14396-2001的基礎上增加了13 403條疾病分類名稱與代碼,代碼位數也由原來的4位擴展至6位。

(三)中醫分類與代碼

GB/T15657-1995《中醫病癥分類與代碼》,根據病、癥是中醫診療不可分割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的特點,分為:病名分類與病癥分類,以及病名分類編碼與病癥分類編碼。病名分類以該病所屬的臨床科別和專科系統進行類目和分類目分類。癥候分類以中醫學辯證系統規劃類目,以各類目中的癥候屬性為分類目、細目進行癥候分類。病名分類編碼與癥候編碼,都采用漢語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數字符混合編碼方式。

(四)器械、藥品分類與代碼

WS/T 118-1999《全國衛生行業醫療器械、以其設備(商品、物資)分類與代碼》。該標準適用于衛生行業各醫療機構、教學、科學研究和生物制品等單位對物資管理、計劃、統計及會計業務等使用。標準采用層次代碼結構,共分為4層,每層均以兩位阿拉伯數字表示。為了便于檢索,保留了GB 7635-1987《全國工農業產品(商品、物資)分類與代碼》設置的門類,仍用英文字母表示其順序。

(五)醫療保障信息相關分類與代碼

1.《國家醫療保障DRG(CHS-DRG)分組方案》

包括26個主要診斷分類(MDC)和376個核心DRG分組(ADRG)。

CHS-DRG病組代碼(DRG編碼)由4位碼構成,編碼方式如下。

第一位表示主要診斷大類(MDC),根據病案首頁的主要診斷確定,進入相應疾病主要診斷大類,用英文字母 A~Z 表示。

第二位表示DRG病組的類型,根據處理方式不同分為外科部分、非手術室操作部分(接受特殊檢查,如導管、內鏡檢查等)和內科部分。用英文字母表示。其中:A、B、C、D、E、F、G、H、J共9個字母表示外科部分;K、L、M、N、P、Q共6個字母表示非手術室操作部分;R、S、T、U、V、W、X、Y、Z共9個字母表示內科部分。

第三位表示ADRG的順序碼,用阿拉伯數字1~9表示。

第四位表示是否有合并癥和并發癥或年齡、轉歸等特殊情況,用阿拉伯數字表示。其中“1”表示伴有嚴重并發癥與合并癥;“3”表示伴有一般并發癥與合并癥;“5”表示不伴有并發癥與合并癥;“7”表示死亡或轉院;“9”表示未作區分的情況;“0”表示小于17歲組;其他數字表示其他需單獨分組的情況。

2.《國家醫療保障疾病診斷相關分組(CHS-DRG)細分組(1.0版)》

該細分組是對《國家醫療保障DRG(CHS-DRG)分組方案》376個核心DRG分組(ADRG)的進一步細化,是DRG付費的基本單元,共618組。CHS-DRG的DRG編碼方式與《國家醫療保障DRG(CHS-DRG)分組方案》一致。

3.《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

2009年,《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備使用部分)》(2009版)正式公布,包括化學藥品、中成藥共307個藥物品種。2019年11月,國家醫療保障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完整版的2019年《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目錄共收錄藥品2 709個,分為凡例、西藥、中成藥、協議期內談判藥品、中藥飲片五部分。凡例是對《藥品目錄》的編排格式、名稱劑型規范、限定支付范圍等內容的解釋和說明;西藥部分包括化學藥品和生物制品;中成藥部分包含中成藥和民族藥;協議期內談判藥品部分包括尚處于談判協議有效期內的藥品;中藥飲片部分包括醫保基金予以支付的飲片范圍以及地方不得調整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的飲片范圍。

(周祺 王歡 徐苒 楊靖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长县| 台安县| 麻阳| 榆中县| 江永县| 信丰县| 随州市| 新余市| 交口县| 沙湾县| 黔西县| 凌云县| 双辽市| 吉林省| 大兴区| 德阳市| 海宁市| 拜城县| 安泽县| 获嘉县| 友谊县| 马山县| 美姑县| 静海县| 洞头县| 嵊泗县| 公安县| 邢台市| 吴桥县| 手机| 河东区| 石嘴山市| 富平县| 大连市| 喜德县| 丹东市| 汶川县| 宁国市| 江北区| 宁晋县| 巴彦淖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