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監測報告(2010—2013)之四:年血壓
- 于冬梅 張兵主編
- 858字
- 2022-04-21 15:39:24
序
國民營養與健康狀況是反映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衛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質的重要指標,也是制定國家公共衛生及疾病預防控制政策不可或缺的信息基礎。定期開展具有全國代表性的人群營養健康狀況監測,收集國民食物消費和營養素攝入狀況、身體指數等信息,是分析國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的重要手段,對提高全民族健康素養、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國民營養健康水平有所改善,對營養健康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但與此同時,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以及生態環境、生活方式、膳食結構等的不斷變化,也對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造成一系列新的影響。為及時獲取這一關鍵時期我國居民膳食模式信息,全面掌握我國城鄉居民營養健康水平和營養相關慢性疾病的現況及變化規律,2010年原衛生部疾控局將過去10年開展一次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變換為常規性的營養監測,于2010—2013年,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在全國組織實施。
“2010—2013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監測”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約25萬人群,涵蓋居民膳食與營養、體格發育狀況、主要營養相關慢性病患病情況等。結果顯示,近十年來我國居民營養素需要量基本得到滿足,膳食質量有所提高,人群營養狀況得到進一步改善。但居民膳食結構仍然不盡合理,微量營養素缺乏和營養失衡并存的現象依然存在,超重肥胖問題凸顯,高血壓、糖尿病等營養相關慢性病患病率持續增加。
當前,國民營養及健康狀況日益受到政府相關部門及公眾關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是全面提升中華民族健康素質、實現人民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是積極參與全球健康治理、履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際承諾的重大舉措。為全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國民營養工作,對不同地區、不同人群進行有針對性的營養干預,不斷改善國民營養素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做出更大貢獻。
原衛生部副部長
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