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滋病病毒感染狀況知情交友干預法手冊
- 徐杰 楊杰主編
- 1393字
- 2022-04-24 12:08:19
二、意義
無論當事人雙方或多方能否順利進行HIV抗體檢測,亦無論檢測結果如何,只要其中一方能夠提出先知情再交友的要求,此方法就實現了第一層意義。這正是推薦知情交友法的原因,也是可以實現應用該方法的原因。性伴是否同意檢測HIV或告知提出者自身HIV感染和治療情況,都為提出者選擇是否更深一步交往提供了一種選擇,即性伴同意與否都有意義。性伴不同意檢測的原因有多種,大致可歸為三類:一是自知感染,去檢測就意味著感染的事實可能會被“意中人”發現,即便自己已經服藥,即便病毒載量已然很低(低于200copies/ml),甚至檢測不到(即病毒載量TND),但提出者未必可以理解病毒載量檢測不到有什么具體的積極意義;二是對艾滋病認知淺薄,總以為艾滋病是別人的事,距離自己很遙遠,或認為平時比較檢點或發生性行為時比較注意,自己和艾滋病不會有所關聯;三是恐懼檢測,不敢或不能正確面對HIV檢測的結果。對于不同意甚至抗拒檢測或不能告知自身HIV感染和治療情況的,其口頭不同意的表現主要有過分反對檢測、找各種理由躲避檢測或者回避HIV話題等。總之,對這樣的反應,提示交友者應該慎重考慮,這便是知情交友法的第一層意義。
性伴同意個人或雙方檢測HIV或能告知自身HIV感染和治療情況,有重大積極意義。不論結果如何,需要檢測時一起檢測或性伴明確告知自身感染和治療情況,對于判斷雙方乃至多方關系的進一步演變,都是很好的參照依據。如果雙方關系深化,根據所知的檢測結果,能夠采取更有效更具針對性的預防措施,預防危害自身乃至雙方健康的風險的出現,這是知情交友法的第二層意義。
采用和推廣知情交友法,也是消除艾滋病歧視的方法之一。《艾滋病防治條例》規定要保護HIV陽性者的隱私,同時又要尊重性伴的知情權和健康權;《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明確可追訴HIV陽性者的故意傳播行為。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和檢察院等在司法解釋中指出,自知HIV陽性者通過性行為致使他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認定為刑法第九十五條第三項“其他對于人身健康有重大傷害”所指的“重傷”,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以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
歧視源于無知和恐懼。當事人對艾滋病有正確的了解后,使用知情交友法就是為了促進雙方互相坦誠,即便交友失敗,也不會對彼此關系造成過多不良影響;如果交友依然能夠成功,知情交友法可以促進雙方消除歧視,又有利于HIV陽性者的治療和回歸社會。這是知情交友法的第三層意義。
把知情交友法作為一種性健康文化去傳遞和發展,有益于個體實現自我健康管理。它一方面可以幫助HIV陰性的當事人避免HIV感染甚至是耐藥毒株感染;另一方面,如果個體已感染,它能有助于避免HIV耐藥毒株感染,更積極自信地生活和交友。同時,從艾防人員角度,知情交友法可以促進HIV檢測的開展,有助于擴大HIV檢測覆蓋面,在提高陽性發現、降低目標人群新發感染、促進HIV陽性者及早治療、減低社會歧視等方面,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艾滋病防治任重道遠,僅依靠艾防專業人員參與,遠達不到有效控制艾滋病蔓延的目的。真正有效的辦法是動員所有受艾滋病影響者參與,積極艾防,才能有效遏制艾滋病傳播。知情交友法看起來只是與交友有關的概念,但艾防人員如果合理應用,就可以有效調動受艾滋病影響者關注自身健康、促進性伴檢測、促進性伴治療。這就像是文化傳播一樣,有自發傳播、自我演變的特性。艾防專業人員進行適當引導和推動,就可以相對輕松地使這種健康文化持續有效地傳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