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用放射學(第4版)
- 郭啟勇主編
- 982字
- 2022-04-24 11:59:34
第一篇 總論
影像診斷學(image diagnostics)是闡明利用影像表現的特點在臨床醫學上進行診斷工作的一門臨床科學。在現代醫學的臨床論斷工作中,除了詢問病史和以視診、觸診、聽診和叩診為基礎的體檢之外,還要采用許多其他檢查方法,如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和病理組織檢查等,以便遲早作出正確的診斷。不同的檢查方法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了解每種檢查方法的特點及其應用原理、應用范圍、診斷效果和發展方向,對于正確選擇和運用這些方法以解決診斷上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影像學檢查是一種特殊的檢查方法,它是借助于不同的成像手段使人體內的器官和結構顯出影像,從而了解人體解剖與生理功能狀況以及病理變化,以達到診斷的目的。因此,影像學檢查是一種特殊的“視診”,可以看到人體內部的解剖結構,如腦、脊髓、心肺、肝膽胰、胃腸道、泌尿器官和骨關節等,包括其部分生理功能,因此,它有特殊的診斷效果。影像學檢查是觀察活體器官和組織的形態及功能最好的方法。所以,它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診斷工作之中。
影像診斷學是一門年輕的臨床學科,在臨床醫學中應用才100多年。自倫琴(Wilhelm Conrad R?ntgen)發現X線以后不久,在醫學上就被用于對人體檢查,進行疾病診斷,從而形成了X線診斷(X-ray diagnosis)的新學科,并奠定了影像醫學的基礎。X線診斷直到目前仍是影像醫學中的主要內容,應用普遍。20世紀50~60年代開始應用超聲與核素掃描對人體進行檢查,出現了超聲成像(ultrasonography,USG)和γ閃爍成像(γ-scintigraphy)。70年代以后又相繼出現了計算機體層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發射體層成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如單光子發射計算機體層成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與正電子發射體層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新的成像技術。這樣,就形成了包括X線診斷的影像診斷學。這些成像技術的成像原理與方法不同,診斷價值與限度亦各異,但它們互為補充。
20世紀70年代在影像診斷的基礎上,在影像工具的監視下,從病變區采集標本或對某些疾病進行治療迅速興起,形成了介入放射學(interventional radiology)。這樣,就使影像診斷學發展為影像醫學的新局面。使本學科的工作內容大大擴展,成為臨床醫學中離不開的重要支柱。
學習影像醫學的目的在于了解這些成像技術的基本成像原理、方法和圖像特點,掌握圖像觀察、分析與診斷方法及不同成像技術在疾病診斷中的價值與限度,以便發揮不同的成像技術在診斷中的優勢,并盡早地作出正確的診斷。
本書將重點介紹X線、CT、MRI和介入放射學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