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jié) 主癥

本節(jié)從中風患者的主要癥狀出發(fā),總結了中風患者常見的主要癥狀包括神昏、偏癱、偏身麻木、口舌斜、言語謇澀、吞咽困難、共濟失調。分別從中藥治療、中成藥治療、針灸治療、推拿治療及其他療法等方面敘述,旨在為臨床工作者提供一個對每個癥狀較為全面的治療方法,更好的處理患者所存在的癥狀。

一、神昏

神昏是指在中風病過程中出現(xiàn)的以神志不清為特征的危重癥。由于風中臟腑導致竅閉神昏。《素問·調經(jīng)論》曰:“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其病機較為復雜,氣血逆亂,痰、瘀、水壅滯于上,結聚腦腑,阻滯腦絡等都可引起。

(一)常用中藥內治法

1.閉證

乃由于陰虛陽亢、肝陽暴亢、陽升風動、氣血上逆、夾痰夾火上蒙清竅所致。《證治匯補》中風:“中臟者,內滯九竅,故昏沉不語,唇緩痰壅,耳聾鼻塞,目合不開,大小便閉,乃邪滯三陰里分,為閉癥。”偏重于痰濕的稱陰閉,偏重于痰熱的稱陽閉。

治則:

清心開竅,息風潛陽。

方藥運用:

①安宮牛黃丸適用于高熱神昏譫語者,其清熱力最大;②局方至寶丹適用于心熱神昏、痰濁竅閉者,其開竅力最強;③紫雪丹適用于壯熱神昏,而兼便結者,有通下之力;④蘇合香丸適用于閉證之屬寒者。

(1)陽閉:

火痰熱之邪上擾清竅而內閉;《素問·舉痛論》謂:“怒則氣上”,氣有余便是火,火動風生,夾痰濁上蒙清竅。《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謂:“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癥見:

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牙閉,兩手握固,身熱面赤,痰壅氣粗,舌苔膩,脈弦滑而數(shù)等。

方藥一:

清熱化痰湯合至寶丹加減。

來源:

《口齒類要》《靈苑方》。

組成:

生白術、茯苓、橘紅、制半夏、陳膽南星、干菖蒲、枳殼、炒竹茹、炒黃芩、羚羊角(先煎)、鉤藤、淡竹瀝(分二次沖入)、生姜汁(分二次沖入)、至寶丹1粒(溫開水溶化沖入)。

功效:

辛涼開閉,豁痰潛陽。

主治:

火痰熱之邪上擾之陽閉。

方藥二:

羚羊角湯。

來源:

《醫(yī)醇義》。

組成:

羚羊角、菊花、夏枯草、生地黃、牡丹皮、石決明、龜甲等。

功效:

清火息風、育陰潛陽。

主治:

火痰熱之邪上擾之陽閉。

陽閉者先用至寶丹辛涼開竅,再用羚羊角湯為主加減內服,水煎內服,1劑/d,3次/d,200ml/次,連服3~5劑,后觀其病情,隨癥施用。

既“陽閉”因“火”為患,當以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為首法,輔以引血下行、滋陰潛陽、息風止痙、開竅醒神等法。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清熱化痰湯具有降低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大鼠腦皮質血栓素B2(TXB2)的含量,進而起到抗腦血管痙攣、改善腦血管通透性的作用。羚羊角湯涼血滋陰、平肝潛陽,可加強涼血止血、滋陰潛陽的功效。熱盛者可加用大黃、牛膝通腑泄熱引血下行;痰多加天竺黃、川貝母、膽南星、竹瀝等,以助開竅閉化痰之力。

(2)陰閉:

多因肝風驟起,痰濕阻滯,風夾濕痰之邪上壅清竅而內閉;《雜病源流犀燭》:“陰中者,或青或白或黑,昏亂眩冒,多汗,甚者手足厥冷。”

癥見:

靜而不煩,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溫,苔白滑膩,脈沉滑者。

方藥:

滌痰湯合蘇合香丸加減。

來源:

《奇效良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

制半夏、陳皮、茯苓、制南星、干菖蒲、枳實、蘇合香丸1粒(溫開水溶化沖入)

功效:

辛溫通竅,祛痰除濕。

主治:

風夾濕痰之邪上擾之陰閉。

陰閉者先用蘇合香丸辛溫開竅后,再用滌痰湯加減,水煎內服,1劑/d,3次/d,200ml/次,連服3~5劑后觀其病情轉歸變化,隨證施治。

滌痰湯由二陳湯化裁而來,是燥濕化痰之劑,并有開竅之功。方中半夏、陳皮理氣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半夏具有降低全血黏度比,明顯抑制紅細胞聚集和提高紅細胞變形能力的作用,同時具有顯著的抗乙酰膽堿酯酶活性作用;石菖蒲可以改善血-腦屏障,增強藥物開竅醒神的療效;人參皂苷可以改善腦組織抗氧化能力,增加端粒酶活性;甘草苷可以改善機體抗氧化酶活力、抑制脂氧化代謝產(chǎn)物的生成。張軍應用滌痰湯與清開靈結合治療中風伴有意識障礙患者66例,研究發(fā)現(xiàn)常規(guī)西藥治療同時給予滌痰湯與清開靈結合的治療組,中風伴有意識障礙的意識狀態(tài)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西藥治療同時單純給予清開靈治療的對照組。患者意識障礙程度愈輕,則療效愈顯著。

(3)總結:

陽閉是“痰火內發(fā)病心官”的證候。痰火內發(fā),必然引動肝陽化風,風煽火熾,痰迷氣閉,則神昏無知。陽閉遠辛溫而取辛涼,至寶丹最對癥,同時可酌加羚羊角、鉤藤以摒痰熱,并息風陽。陰閉即濁陰痰濕之內閉。閉證宜開,且中風猝倒,必先順氣,隨后治風,一般主張用蘇合香丸,集大隊辛香陽藥以通之。然行氣開竅,不除痰濕,仍難開其閉阻,還需配合滌痰湯化濕祛痰,濕去痰消,氣順竅利,神志可蘇。

2.脫證

人體正氣不足、陽氣衰微、陰陽即將離決之候。

癥見:

四肢厥冷,口開目合,手撒鼻鼾,面色蒼白,二便失禁,呼吸短促,脈象微弱或沉伏等。

治則:

回陽斂陰。

方藥運用:

參附湯或獨參湯鼻飼,人參用量應倍于附子。參附湯(人參20g,炙附子10g,煎60min煎成50ml)和生脈飲(生地黃、麥冬各20g,五味子10g成50ml)以益氣回陽、救陰固脫。

有學者認為治脫證要掌握三大要旨:脈硬、汗冷、肢厥者,主以參附龍牡合四逆湯,重用附子以回腎陽;發(fā)紺、息微、心率加快,脈細欲絕者,主以參附龍牡合生脈散,重用人參以扶心陽;氣急、鼻煽、脈散大、舌津涸者,主以大劑參、麥、萸、味,急救化源。

3.其他

風中胃腑,以致胃火熾盛,灼津為痰,痰隨火撲,堵其竅道,出現(xiàn)昏不識人。

癥見:

手足不遂,舌謇語澀,脘腹痞悶硬痛,二便不通,苔黃厚膩,脈沉實有力。

方藥:

三化湯,大、小承氣湯。

來源:

《雜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傷寒論》。

組成:

厚樸、羌活、枳實、大黃、芒硝。

功效:

搜風化痰,通腑泄熱。

主治:

臟滿腑實之神昏。

腦為元神之府,清竅之所在,腑實燥結,熱毒上擾清陽,閉塞清竅發(fā)為神昏。實踐中觀察到運用通腑醒腦法治療,可使腑氣通泄,瘀濁熱毒外排,隨之患者迅速蘇醒,血壓正常。故得出“通腑泄毒,醒腦開竅”這種治療中風神昏的基本機制的模式。邪熱下盛時方中可加用枳實、厚樸、大黃、瓜蔞、羌活、芒硝等;若痰火盛者,要及時用通腑泄熱之法。西醫(yī)學闡明,使用下法排除腸道積留物,去除腸內毒性物質,不但能減低腹壓,恢復胃腸的消化吸收功能,而且會有效增加腹腔內臟器的血液灌注量,促進新陳代謝,對急性大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而出現(xiàn)的組織缺血、缺氧有明顯改善作用。研究者使用通腑瀉濁法以小承氣通腑膠囊(大黃、膽南星、瓜蔞、枳實、丹參等)治療缺血性中風急性期130例,有效率90%,改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且能改善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

(二)常用中成藥

1.醒腦靜注射液

組成:

由人工麝香、冰片、郁金、梔子組成的中藥復方制劑。

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活血,醒腦開竅。

主治:

可用于氣血逆亂,腦脈瘀阻所致中風昏迷。

用法:

20ml醒腦靜注射液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10~14日為1個療程。

醒腦靜注射液具有較強的清熱活血通竅作用。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醒腦靜注射液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調節(jié)作用,對昏迷患者有明顯的蘇醒作用;且能增加大腦對各種腦損傷因子的耐受性,促進大腦的修復,對大腦有保護作用;并可保護病理性開放的血-腦屏障,減少血-腦屏障損傷,穩(wěn)定血-腦屏障,從而減輕腦水腫。郭飛等人在常規(guī)綜合治療基礎上,加用醒腦靜注射液治療7日后,發(fā)現(xiàn)其對中風伴意識障礙患者具有較好的療效。有研究顯示,中風神昏患者經(jīng)醒腦靜注射液治療后,總有效率達76%,68例中經(jīng)絡患者中,風痰瘀血、痹阻脈絡者居多,有效率為87.5%,較其他兩型為好。迷蒙、神昏患者療效也較為滿意,有效率為62.5%,蘇醒起效平均時間為11.23 ± 9.30h。醒腦靜注射液治療中風療效滿意,安全可靠。

2.清開靈

組成:

牛黃、黃芩苷、金銀花、梔子、水牛角粉、板藍根、珍珠母、牛膽酸等。

功效:

清熱解毒,化痰通竅,醒腦開竅。

主治:

用于中風急性期神昏閉證患者。

用法:

40ml清開靈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10~14日為1個療程。

現(xiàn)代藥理實驗表明,清開靈還可以減輕血管內皮細胞受損,抑制血小板活化及血小板胞漿內-α顆粒膜上糖蛋白CD62P的表達,阻止血小板與粒細胞及內皮細胞的黏附與連接,減輕TNF-α、IL-2R、IL-6介導的炎性反應以防止免疫應答過盛及活化的血小板和粒細胞引發(fā)腦組織的進一步損害,有效防止腦梗死的形成和再發(fā),促進疾病轉歸。

3.參附注射液

組成:

紅參、附片。

功效:

回陽救逆。

主治:

對急性腦梗死、意識障礙等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用法:

100ml參附注射液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50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10~14日為1個療程。

參附注射所含的主要成分人參皂苷和烏頭類生物堿,具有改善微循環(huán)和末梢循環(huán),降低血液黏度,減少血小板聚集的功效。臨床中未發(fā)現(xiàn)毒副反應。

4.安宮牛黃丸

組成:

牛黃、犀角(用水牛角代)、麝香、冰片、黃連、生梔子、郁金、朱砂、珍珠、黃芩、明雄黃。

功效:

清熱解毒,豁痰開竅。

主治:

中風痰熱內閉之陽閉癥。用于中風神昏證屬邪熱內陷心包,痰熱內閉清竅的陽閉者。

用法:

每次1丸,灌服或鼻飼,每日1~2次。

安宮牛黃丸內含牛黃、犀角(用水牛角代)清熱涼血;麝香、冰片芳香醒腦開竅;輔以黃連、梔子瀉心火;郁金疏肝并可清心,佐以朱砂、珍珠重鎮(zhèn)安神。諸藥合用能使肝風平息,痰濁漸去,竅開而神清。有報告指出安宮牛黃丸能顯著降低大鼠急性期血清促炎性細胞因子的含量,縮短大鼠恢復清醒時間,縮小腦梗死體積。腦梗死發(fā)生時TNF-α明顯增加,并對缺血病灶引起免疫病理損傷。研究缺血中風大鼠血清的IL-18、TNF-α時發(fā)現(xiàn),安宮牛黃丸能使兩者水平降低,清醒時間縮短,行為學評分減低,提示它具有腦損傷保護作用。有報道指出應用安宮牛黃丸治療腦卒中急性期中經(jīng)絡神昏患者全部顯效,中臟腑者有效率為86%。有研究對146例中風陽閉癥患者采用隨機分組治療,其中治療組74例患者在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安宮牛黃丸及通腑醒腦合劑進行治療,結果發(fā)現(xiàn)治療組患者意識障礙持續(xù)時間縮短,病死率明顯降低,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較對照組有明顯的改善。

5.蘇合香丸

組成:

蘇合香、安息香、冰片、水牛角濃縮粉、人工麝香、檀香、沉香、丁香、香附、木香、乳香(制)、蓽茇、白術、訶子肉、朱砂,輔料為蜂蜜。

功效:

芳香開竅、行氣解郁、散寒化濁。

主治:

用于中風痰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牙關緊閉、口舌斜等癥。

用法:

蘇合香丸為蜜丸,每丸重3g,口服或鼻飼每次1丸,每日1~2次。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

開竅藥能使神志昏迷患者蘇醒,如冰片有一定的中樞興奮作用;石菖蒲揮發(fā)油有鎮(zhèn)靜催眠作用,能延長小鼠常壓耐氧存活時間;這些與中醫(yī)開竅醒神相一致。另外治療腦疾患的開竅藥能通過影響血-腦屏障發(fā)揮其治療作用,這為中風的臨床運用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依據(jù),對中風的治療有重要的意義。《素問·生氣通天論》述:“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神乃絕。”倘若任其偏盛偏衰的病態(tài)發(fā)展,勢必各自走向極端,即造成有陽無陰或純陰無陽的“離決”狀態(tài)。“人生有形,不離陰陽”,陰陽一旦離決,形神瓦解,使喪失生機而告終。中醫(yī)學對于中風神昏機制已有了一定認識,但限于歷史條件,未能從局部解剖細微結構上做進一步探討。西醫(yī)學證明,神明即是大腦所具有的一切功能。元神被擾,神明失用即是大腦的功能受限、特別是大腦皮質與腦干網(wǎng)狀結構受到嚴重損害所致。

(三)針刺

中風神昏分閉證和脫證。系屬本虛標實之癥,故治療須標本兼顧。閉證以開閉祛邪治標為主;脫證以扶正固脫治本為主。而閉脫互見者,則應按具體癥狀進行辨證,治療須有側重。閉證多因風火內閉,痰熱郁阻所致,治療應清熱豁痰,息風開竅。針刺以瀉法為主,點刺十宣出血以清熱宣閉,應用醒腦開竅法針刺人中、內關、瀉太沖,刺豐隆降逆息風,通調脾胃二經(jīng)氣機,以強刺激反復運針至神志清醒。脫證乃由于真陰衰微,元陽欲脫,陰陽離決,治療以益陰回陽,扶正固脫,可急灸神闕,可用隔鹽灸法,壯數(shù)不拘,以神清脈回為度,同時針關元、足三里施補法留針,并可在關元針柄上以艾卷灸之,留針時做間斷刺激。

1.閉證

主穴:

水溝、行間、涌泉、豐隆。

配穴:

曲池、足三里、合谷。陽閉加十二井穴、歷兌、竅陰;陰閉加中脘、內關、百會。

2.脫證

主穴:

關元、氣海、足三里。

配穴:

百會、合谷、中脘、復溜、內關(均中弱刺激,若元氣極度衰微者勿針,用艾炷持續(xù)灸主穴)。

急性期可配合十二井穴刺血,現(xiàn)臨床中患者多不省人事或牙關緊閉;或舌卷縮,服藥困難,故多由西醫(yī)進行搶救,待脫離危險期,才由中醫(yī)用藥物和針灸進行治療。石學敏教授首創(chuàng)的中風醒腦開竅針法在病機上強調“竅閉神匿、神不導氣”,選穴上以陰經(jīng)和督脈穴為主,并強調針刺手法的規(guī)范化,成為目前中風外治法的典型代表。此外還有督脈取穴法、頭體針配合治療、十三鬼穴、頭針耳針結合法等多種針刺方法。

(四)鼻療法

中藥鼻腔給藥及霧化吸入屬于中醫(yī)鼻療法范疇。藥物通過鼻黏膜及肺部豐富的毛細血管吸收,還可以直接通過鼻黏膜-腦脊液途徑進入腦脊液,使藥物快速入腦。許多藥物經(jīng)鼻腔給藥的生物利用度已接近100%。鼻腔給藥具有吸收迅速、腦靶向性好、給藥方便、能夠避免肝臟首過效應的特點,在治療腦中風等腦部疾病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無論是對于水溶性成分梔子苷,脂溶性成分艾片、麝香酮,還是難溶性成分葛根素,經(jīng)鼻給藥均能迅速入腦,并顯著提高藥物在腦組織的分布和生物利用。但目前對于中藥經(jīng)鼻入腦的通路,特別是神經(jīng)通路(嗅神經(jīng)通路、三叉神經(jīng)通路)和嗅黏膜上皮通路的研究尚不夠深入,各通路對腦靶向性的貢獻度以及不同性質藥物的主要入腦途徑尚不夠明確。

有研究顯示,對缺血性卒中患者予以腦清噴鼻微乳(主要由麝香、三七、冰片、川芎、石菖蒲、薄荷等組成)噴鼻治療,能有效保護神經(jīng)功能,促進神經(jīng)功能恢復,其機制在于:經(jīng)鼻給藥能有效透過血-腦屏障,發(fā)揮中藥藥效;藥物刺激鼻腔,對循行鼻腔的經(jīng)絡起到良性的刺激,從而發(fā)揮經(jīng)絡調節(jié)臟腑功能的作用。后期隨機對照研究表明,其也可提高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現(xiàn)代藥理研究提示,麝香酮可快速透過血-腦屏障,興奮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可明顯縮小腦梗死體積,減輕腦缺氧損傷及腦水腫,抑制炎癥因子,保護神經(jīng)元。三七主要有效成分三七總皂苷能有效減少因腦缺血造成的腦細胞凋亡,減輕腦水腫。川芎可祛風止痛,擴張血管,促進循環(huán),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對腦缺血、缺氧再灌注損傷及腦梗死損傷都具有保護作用。冰片具有抗炎及減輕腦水腫的作用,同時可增加生物膜屏障通透性(包括血-腦屏障),有利于藥物的整體吸收。早期有人予以加味通關散(由豬牙皂、細辛、麝香、冰片制成)經(jīng)鼻霧化吸入,對中度及輕度意識障礙的中風患者療效較好。

(五)灌腸法

灌腸療法是中醫(yī)治療疾病的傳統(tǒng)方法之一,是根據(jù)“開鬼門,潔凈府”的中醫(yī)理論,將邪毒排出機體,使臟腑功能正常運行。它針對中風中臟腑疾病轉歸時痰熱腑實的關鍵病機,強調祛除“邪毒”,符合“上開下瀉”法。有研究顯示,予以中藥星蔞承氣湯對急性卒中患者灌腸治療,發(fā)現(xiàn)其可通過通腑氣、化痰熱緩解病勢,減輕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使用通腑開竅湯保留灌腸,發(fā)現(xiàn)其對中風閉證的總有效率達82.14%;予以大承氣湯加減灌腸治療缺血性中風昏迷患者,發(fā)現(xiàn)其有效率達82%。大承氣湯加減治療法是中醫(yī)常用灌腸療法,重在幫助缺血中風昏迷患者將體內瘀積的濁物排出體外,清氣自然呈現(xiàn),患者可逐漸康復。中醫(yī)理論認為通過化痰通氣的作用,可促進腦部的開竅,起到提神作用,被濁氣影響的氣血方能運行無礙,氣血調和之后,處于昏迷狀態(tài)的患者的意識逐漸恢復,四肢的麻痹癥狀有所改善。大黃中含有豐富的大黃酸、大黃酚、大黃素等,可以提高腸道的吸收功能,增強胃腸的蠕動,可以起到抗菌利尿的雙重作用,對降低患者膽固醇也有積極作用。有報告表明,研究100位中風神昏患者,觀察組中醫(yī)辨證之后予以中藥制劑灌腸,配合西醫(yī)治療,對神昏的療效較單純西醫(yī)治療效果好。中風神昏可予灌腸給藥。直腸靜脈叢有很強的吸收能力,直腸給藥能加快奏效時間,既可避免消化液的酸堿度和酶對藥物的影響和破壞,又可避免藥物對胃黏膜的刺激,并通過灌腸清除因腸內容物積留過久而產(chǎn)生腸源性內毒素對腦組織的損害,達到中藥在治療急重癥方面低毒速效的目的。

二、偏癱

風邪初中經(jīng)絡,未入臟腑。多為正氣不足,絡脈空虛,腠理不密。風邪乘虛而入,引動濕痰,由絡入經(jīng),氣血痹阻,不能濡養(yǎng)經(jīng)脈。

1.中藥內治法

目前中風的研究遵循“辨證規(guī)范化”原則,將中風分為風證、火熱證、痰濕證、血瘀證、氣虛證及陰虛陽亢證六大證候。治療上除傳統(tǒng)平肝息風、化痰祛瘀通絡之外,對活血化瘀法治療中風進行了深入的臨床及實驗研究。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中醫(yī)藥治療缺血性中風急性期能取得較好療效,并且毒副反應小,顯示了中醫(yī)藥治療本病的優(yōu)勢和良好的發(fā)展前景。

(1)補陽還五湯

來源:

《醫(yī)林改錯》。

組成:

黃芪、當歸尾、地龍、赤芍、桃仁、川芎、紅花。

功效:

補氣、活血、通絡。

主治:

中風之氣虛血瘀證。

有研究顯示,補陽還五湯可以促進中風后半身不遂的血腫吸收,有助于恢復神經(jīng)功能,有效降低致殘率。研究表明,本方具有祛瘀生新的功效,治療中風后半身不遂有效率達到89.6%,且對于腦梗死后遺癥運用越早,療效越佳。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本方行血旺氣,不僅可以治療中風后半身不遂,還可改善口、癡呆等后遺癥,提高生存質量。

(2)小續(xù)命湯

來源:

《備急千金要方》。

組成:

麻黃、防己、防風、炙甘草、杏仁、大棗、桂枝、黃芩、川芎、生姜、白芍、炮附片、黨參。

功效:

祛風扶正。

主治:

正氣內虛,風邪外襲。

麻黃、防風、杏仁發(fā)表開閉,疏通經(jīng)絡,祛邪外出;桂枝、白芍、生姜、大棗平衡陰陽,疏通營衛(wèi);黨參、炮附片、炙甘草益氣溫陽,調節(jié)氣血;防己祛邪,諸藥共用可奏益氣活血,溫通經(jīng)絡之功效。研究發(fā)現(xiàn),小續(xù)命湯有效改善中風半身不遂等后遺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也能改變患者血液黏度及降低血脂。胡明亮觀察發(fā)現(xiàn),小續(xù)命湯聯(lián)合西藥組比單純西藥組治療效果好,認為本方可有效改善中風半身不遂患者局部肢體血流及恢復腦功能障礙。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小續(xù)命湯可以降低急性腦梗死大鼠血漿一氧化氮含量,減輕對腦細胞的毒性,減少腦細胞的死亡。白芍中的芍藥苷具有神經(jīng)保護作用,這種神經(jīng)保護作用主要是通過調節(jié)離子通道、抗組織氧化、抑制神經(jīng)細胞凋亡、促進神經(jīng)細胞生長、改善膽堿神經(jīng)功能而發(fā)揮作用。小續(xù)命湯其他有效成分還能夠抑制星形膠質細胞的活化,提示其有效成分可能還通過其他機制參與了腦組織缺血時的神經(jīng)保護和缺血后的神經(jīng)修復過程。

(3)大秦艽湯

來源: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組成:

秦艽、獨活、川芎、茯苓、當歸、熟地黃、白芍、生地黃、細辛、白術、羌活、白芷、防風、石膏、黃芩、甘草。

功效:

養(yǎng)血和營,祛風通絡。

主治:

風邪初中經(jīng)絡證。

《醫(yī)宗必讀》曰:“血行風自滅。”如濕痰重者,可去地黃,加半夏、橘紅、南星等,以燥濕化痰。研究發(fā)現(xiàn)大秦艽湯化裁方治療急性腦梗死,治療后肌力明顯增加,偏身麻木癥狀消失率為41.7%,肢體腫脹率為37.9%。有研究認為大秦艽湯對于治療急性腦血管病變應用價值較高,清熱養(yǎng)血健脾藥之中配伍大隊祛風藥,有外風祛之,無外風可化之、散之、疏之、通之。

(4)八珍湯

來源:

《正體類要》。

組成:

人參、白術、茯苓、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黃、炙甘草。

功效:

培補氣血,補益扶正。

主治:

中風后遺癥期,肌肉痿廢者。

中醫(yī)理論認為中風后遺癥的病理基礎為下虛上實,主要因氣血虧虛、肝腎不足而引起,因此在中醫(yī)辨證治療過程中需要以“補益扶正為主、祛邪為輔”為治療原則,八珍湯為補氣補血之方劑,是四君子湯及四物湯的復方,補氣以四君,補血以四物,氣血雙補,應用中可酌加補益肝腎之藥。研究表明,治療中風后遺癥患者,其有效率可達到92.86%,也可明顯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早期有人運用加味八珍湯治療中風后遺癥患者,病例以50歲以上發(fā)病為多,就證明年老體衰、氣血不足、陰陽失調是根本的內在因素,以此來培補氣血,調節(jié)陰陽,增強體質的內生能力,促進機體康復,總有效率達82%。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八珍湯可顯著降低大鼠的血清總膽固醇含量,并能顯著降低大鼠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能改變血“黏”“濃”“凝”“聚”狀態(tài),具有一定的抗凝作用。

(5)自擬方運用

1)黃芪九物湯:

主要由黃芪、防風、當歸、茯苓、白術、鹿角膠、獨活、牛膝、甘草等藥組成。具有補氣活血通絡之功。主要用于中氣不足、脈絡空虛或痰濕素盛、外風引動內風。黃芪又稱棉芪,色灰白,性味甘,微溫,具有保肝、降血壓、益氣固表等作用,臨床常用于高血壓、中風等疾病的治療。有報告顯示,黃芪九物湯配合康復理療治療中風后遺癥患者,發(fā)現(xiàn)治療組有效率達88.3%,且血液黏稠性明顯低于對照組。

2)補脾治癱湯:

主要由白術、山藥、茯苓、赤芍、當歸、地龍、砂仁、木香組成。在臨床中,受鄧鐵濤名老中醫(yī)治痿證從脾入手論治的啟發(fā),根據(jù)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脾主四肢,脾為后天之本。脾健五臟則強,四肢則健。脾化生精氣以養(yǎng)肌肉。采用補脾益氣、化濕行氣、活血通絡為其治療大法。補脾治癱湯中以白術為主藥,健脾補氣,使脾胃健運,精氣充足,肢體肌肉得以濡養(yǎng);山藥、茯苓健脾除濕利水;木香、砂仁行氣醒脾,以達到補而不滯;當歸、地龍、赤芍養(yǎng)血活血,化瘀通絡。同時,赤芍反佐各藥之溫性,補而不燥。從“脾主四肢”理論出發(fā),補脾益氣則四肢肌肉充足,臨床療效較好,肌力恢復有效率達95%。以補脾治癱湯治療中風恢復期半身不遂患者,總有效率達95%。

3)補氣活血固腎湯:

由黃芪、丹參、豨薟草、絡石藤、桃仁、茯苓、紅花、當歸尾、杜仲、川芎、淫羊藿、地龍、烏梢蛇等組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現(xiàn)代研究進一步證明,腎陰不足,元氣虧虛,風痰瘀血阻絡,是該病的重要病機。因此,在治療上以補氣、活血、化痰、祛瘀、通絡為大法,偏癱治療效果較好,可減少患者致殘率,有效提高生存質量。

4)馬錢湯:

由全蝎、鹿筋、白芍、當歸、蜈蚣等組成,具有收縮肌肉功效,對于肢體弛緩無力者,可使用此方,使得筋肉先緊后松,交替進行,有利于筋肉恢復常度。

5)二草芪蛭湯:

由豨薟草、透骨草、芪菜巴巴葉、沙糖根、水蛭等組成,以“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為組方原則,祛瘀通絡、益氣活血、宣痹利脈,截斷病理產(chǎn)物,保護腦細胞,促進患肢恢復。

2.常用中成藥

(1)血塞通:

血塞通注射液是從中藥三七中提取的三七總皂苷制成的無菌水溶凍干品制劑,三七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其提取物具有多種生物效能,包括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等。血小板活化因子是迄今為止最強的致血小板凝聚的活性物質,而三七總皂苷為一種強有力的血小板活化因子抑制劑,可抑制血小板凝聚,并能降低黏度和纖維蛋白含量,延長血凝時間;通過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擴張血管,使循環(huán)供氧恢復正常功能。有研究指出血塞通聯(lián)合針灸治療中風患者,總有效率達93.3%,且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提高神經(jīng)功能。血塞通注射液為中風恢復期的常用藥,且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均有相關研究。但臨床使用血塞通注射液常有皮疹、咽干、頭痛、心慌等不良反應,在臨床使用中應注意。

(2)疏血通:

疏血通注射液由動物類中藥地龍、水蛭等合理組方,兩者配伍有活血化瘀通絡之功效。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分析水蛭含有的水蛭素,地龍含有的蚓激酶,能夠抗凝、抑制血栓形成和溶微血栓作用。中醫(yī)認為,血蛭為破血逐瘀之良藥,而地龍走血分,能夠消滯通血脈,兩者協(xié)同作用具有良好活血化瘀與通經(jīng)活絡的效果,從而有助于中風恢復期患者臨床癥狀改善。研究表明,患者在針灸基礎上予以疏血通治療,發(fā)現(xiàn)兩者聯(lián)合可改善患者顱內血流速度及神經(jīng)功能,具有臨床推廣價值。有研究對中風患者予以疏血通治療,總有效率達70%。中藥地龍味咸、性寒,具有清熱解毒、鎮(zhèn)痙息風、活血止痛作用;水蛭味咸、性平,有破瘀通經(jīng)作用,兩者配伍能夠活血化瘀通絡,清肝息風。同時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地龍中含有的蚓激酶具有類似組織纖維蛋白溶酶激活物成分,有抗凝、抗纖溶、改善血液流變性的作用,還有緩慢持久的降壓作用。水蛭能夠抑制缺血鼠腦的白細胞的浸潤、減少自由基的生成,其含有的水蛭素為凝血酶特效抑制劑,能阻止凝血酶作用于纖維蛋白原,抑制血液凝固,降低血液黏度,溶解已形成的微血栓。

(3)丹參多酚酸:

丹參多酚酸主要含有丹酚酸B、D、E、迷迭香酸、紫草酸等。丹參是在中醫(yī)臨床應用最廣泛的活血化瘀中藥,其有效化學成分為水溶性和脂溶性兩類,丹參水溶成分具有改善微循環(huán)、抗血小板聚集、抗炎、抗氧化、改善缺血再灌注損傷、清除自由基、保護缺血腦組織神經(jīng)元等多種藥理作用。有研究對治療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丹參多酚酸,患者NIHSS評分降低,神經(jīng)功能得到改善。通過對照試驗發(fā)現(xiàn)相比于常規(guī)治療,聯(lián)合丹參多酚酸治療能明顯改善腦梗死患者炎癥反應,降低其血黏度,改善缺損神經(jīng)。陳紅東等研究提示丹參多酚酸能有效改善患者炎癥反應,降低血黏度,進而達到保護或恢復神經(jīng)功能、改善臨床癥狀的目的。而其NIHSS評分明顯比對照組低,Barthel指數(shù)明顯比對照組高,提示注射用丹參多酚酸能明顯改善缺損神經(jīng)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最終提高自身生活質量。動物實驗證明,注射用丹參多酚酸能有效提高大鼠模型存活率,縮小其腦梗死面積;且現(xiàn)代藥理學發(fā)現(xiàn)該藥物能有效抑制血栓形成,適用于腦梗死等病癥。

(4)川芎嗪:

川芎嗪為活血化瘀代表中藥川芎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現(xiàn)代藥理研究認為該藥具有擴張血管、增加大腦血流量、改善微循環(huán)、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有研究對氣虛血瘀型中風患者在使用黃芪注射液基礎上予以川芎嗪注射液,發(fā)現(xiàn)其抑制內皮素活性,舒張血管,降低血細胞比容及血漿中凝血因子Ⅰ、全血黏度和全血還原黏度、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的功能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有人在葛根素氯化鈉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療缺血性卒中患者,有效率達82.2%,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較入院時下降,可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川芎嗪可抑制小血管平滑肌痙攣,減少氧自由基和血栓A2形成,從而減輕細胞缺氧,促進腦功能改善。有研究表明,使用川芎嗪治療中風患者,有效率達95.71%,可降低血液黏滯度、改善微循環(huán)、營養(yǎng)并修復神經(jīng)。

(5)燈盞細辛注射液:

燈盞細辛注射液是活血化瘀藥燈盞細辛中提取酚酸類成分制成的滅菌水溶液,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實燈盞細辛具有舒張腦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提高心腦供血等作用;改善神經(jīng)元血流狀況,通過增加血流及神經(jīng)傳導使皮質功能重建,改善腦代謝,使損傷的神經(jīng)細胞逆轉,恢復其功能;動物實驗表明其對大鼠實驗性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具有保護作用。因此其在急性中風、中風偏癱等疾病中應用廣泛,且安全有效。腦梗死病理生理改變與神經(jīng)和腦組織損傷關系密切,需要有效治療來針對性阻止神經(jīng)元損傷。有研究對86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對照研究,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燈盞細辛注射液,發(fā)現(xiàn)對照組治療有效率81.40%低于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5.35%,觀察組治療后血液黏度指標及血細胞比容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燈盞細辛注射液具有明顯舒張血管、降低血黏度及改善神經(jīng)功能等綜合作用,從而改善血液循環(huán),增加動脈血供,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梗死區(qū)的血液供應,減輕神經(jīng)細胞的損傷。有研究指出,與對照組相比,在各相應時間點,燈盞細辛注射液治療組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水平的表達均較對照組高,說明燈盞細辛注射液的促血管新生作用是通過VEGF的高表達來實現(xiàn)的,進而發(fā)揮腦保護作用。

(6)丹紅注射液:

丹紅注射液來源于丹紅方,為活血化瘀中藥丹參、紅花提取制成的針劑,具有活血化瘀、通脈舒絡的功效。有研究對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丹紅注射液靜脈滴注共14日,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改善均得到顯著提高,說明其可顯著改善腦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臨床癥狀及神經(jīng)缺損;第7日、第14日時血小板活化產(chǎn)物較對照組下降,說明丹紅注射液可能有抑制血小板功能亢進作用。丹紅注射液可能通過諸多環(huán)節(jié)而同時減少壞死和凋亡,保護腦缺血組織。其功能可能為:①抑制血小板聚集:丹紅注射液具有擴張腦動脈,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液黏度,增強紅細胞變形能力,改善微循環(huán),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②抗炎作用:丹紅注射液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減少丙二醛,從而減輕氧自由基對腦組織的毒害,降低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及TNF-α水平并具有較強的抗炎作用;③神經(jīng)保護:丹紅注射液還可抑制caspase-3(胱天蛋白酶3)表達,減輕遲發(fā)性神經(jīng)元的凋亡,也可激活細胞活性,防治神經(jīng)細胞凋亡。

3.針灸療法

中醫(yī)認為經(jīng)絡不通、氣血失和而導致肢體偏枯失用為偏癱的基本病理改變,故偏癱的針灸治療則是在補虛瀉實的基礎上以疏通經(jīng)絡、調和氣血為主要治法。

(1)體針

1)健患側交替針刺法:

《針灸大成·治癥總要》曰:“中風,左癱右瘓,先針無病手足,后針有病手足。”根據(jù)患者發(fā)病病程分為3期,早期阻在腦,針健側瀉實補虛,調養(yǎng)元神;中期氣郁經(jīng),針雙側疏導經(jīng)氣,均衡陰陽,先針健側,后針患側,取穴肩井、曲池、合谷、環(huán)跳、足三里、陽陵泉、絕骨;后期寒拘脈,針患側溫運陽氣,通利關節(jié)。

2)子午流注納甲法:

應用于中風早期,可明顯增強療效。子午流注針法是中醫(yī)學“天人合一”理論在治療學上的具體運用,它是運用天干配臟腑按時取十二經(jīng)穴的一種開穴治療方法,其理論認為人體氣血流注呈周期性變化,氣血注入穴位時,是穴位功能旺盛之時,其把握人身氣血流注旺盛的“開穴”這一治療“時機”增強針刺的疏經(jīng)通絡之功,提高臨床療效。因此,它不但具有科學性,而且具有實用價值。臨床實踐證明,較之常法,此法尤長于調整氣血之盛衰,協(xié)調機體之陰陽,從而加速疾病的痊愈。有人在治療組陽明經(jīng)輔以太陽、少陽之法,并按照子午流注納甲法施以針刺,總有效率達98.57%,選辰、巳時以納甲法取穴治療,是因辰、巳時分別屬脾胃所主,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為多氣多血之腑,此時人體氣血最旺盛,較其他時間治療作用會更好。

3)靳三針:

治療中風偏癱是根據(jù)偏癱的狀態(tài)和程度,有選擇性地使用顳三針(頭側部少陽經(jīng)循行部位)、手三針(曲池、外關和合谷)、足三針(伏兔、足三里、太沖)以及上下肢攣三針[極泉、尺澤、內關、鼠蹊(位于腹股溝區(qū))、陰陵泉、三陰交]。弛緩性癱瘓主要表現(xiàn)為陽經(jīng)拘急、陰脈弛緩,故針刺以陽明經(jīng)及少陽經(jīng)為主,選取顳三針、手三針及足三針;痙攣性癱瘓針刺以太陰經(jīng)、厥陰經(jīng)為主,選取顳三針、上下肢攣三針。

4)升陽通督法:

任、督二脈與三陽經(jīng)穴在中風治療上有其特殊作用。督脈行腰背而總督諸陽經(jīng),主一身之陽氣;任脈行胸腹而統(tǒng)領諸陰經(jīng),主一身之陰氣,故二脈經(jīng)穴對于調整機體的陰陽失調、氣血逆亂至關重要。與此同時,三陽經(jīng)脈疏通,則陽氣舒展,血行旺盛,肢體功能可望康復。有人運用升陽通督法治療中風患者,主穴選取人中、神庭、百會、風池、大椎、命門、通天、絡卻、天柱。配穴選取膈俞、肝俞、脾俞、腎俞、關元俞、天宗、秉風、曲垣、秩邊。治療18天后,有效率達89.5%。

5)醒腦開竅法:

采用石學敏醒腦開竅法,治療組總有效率達77%。石學敏醒腦開竅法從理論上對“腦”與“神”賦予既符合中醫(yī)理論又接近西醫(yī)學的全新觀點,發(fā)展了中風病機學說,提出了“竅閉神匿”是其總病機,中風為肝腎陰虛、肝陽上亢,遇勞累、生氣等誘因,肝風內動,內風夾痰,火、血、虛(氣虛、血虛)上擾清竅(腦)致腦絡阻遏,竅閉神昏,神不導氣。

6)其他針法:

有人治療半身不遂患者選取兩組穴位交替針刺患側,分別是百會、肩髃、曲池、外關、合谷、肝俞、秩邊、委中、絕骨、昆侖、陽陵泉、四神聰、手三里、偏歷、脾俞、腎俞、環(huán)跳、風市、足三里、豐隆、丘墟、太沖,10次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5日,基本痊愈達46.6%,總有效率達96.5%。研究發(fā)現(xiàn),針刺以隱白、大敦、絲竹空為主穴,隔日1次,12次為1個療程,療效明顯,認為隱白為脾經(jīng)井穴,脾臟之氣出于隱白,取此穴可以達到養(yǎng)氣血、健四肢的功效。有人用電排針取患肢少陽經(jīng)和陽明經(jīng)穴位治療半身不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毫針針刺,其優(yōu)勢在于加強肌肉、血管的收縮和舒張,改善肌肉營養(yǎng),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快新陳代謝。有人采用透刺加溫針選取肩髃透極泉,太沖透涌泉,曲池透少海,解溪透中封,合谷透少府,豐隆透筑賓,伏兔透陰包治療本病,總有效率達到97.2%,透刺可以溝通數(shù)經(jīng)經(jīng)氣,溫針取艾火之力溫通氣血。

(2)頭針:

頭和腦都是臟腑經(jīng)絡之氣血匯聚的部位。“腦為髓之海”,頭部是調整全身氣血的重要部位,針刺頭皮可廣泛用于治療腦源性疾病。頭針治療則直接刺激諸陽之會,醒腦開竅,活血化瘀,疏通經(jīng)絡,調動五臟六腑之精氣,促進肢體恢復。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看,頭針治療中風偏癱是以神經(jīng)解剖生理為依據(jù)。頭針穴位所在的點和線恰好與大腦皮質的各功能投影區(qū)相對應,進一步奠定了頭皮針治療中風的理論基礎。在病變大腦皮質的相應體表部位針刺,不僅能激活受損的腦細胞,而且能引起神經(jīng)生理功能的改變,使患者的腦電活動改善,建立側支循環(huán),促進腦血流量的增加,改善皮層病損區(qū)的供血供氧,從而加速腦組織及患肢功能恢復。頭針配合體針能通過改善血液循環(huán)、調節(jié)生化代謝、緩解免疫損害等途徑,間接調整中風偏癱患者的功能狀態(tài)。頭針取運動區(qū)、感覺區(qū)、語言區(qū),捻針的手法要求熟練,速度要達到260r/min以上。有研究者治療組予以頭針配合體針治療,發(fā)現(xiàn)較對照組患者神經(jīng)功能及Barthel指數(shù)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且與單用體針相比,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4%,可明顯改善患者患肢癥狀。

(3)眼針:

眼針療法是著名針灸專家彭靜山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倡導的,指出十二經(jīng)脈直接、間接都和眼有密切的聯(lián)系。“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所以,眼針能調整臟腑經(jīng)絡氣血的陰陽平衡。眼針通過刺激眶周穴區(qū)達到疏通經(jīng)絡,行氣活血、調整臟腑陰陽的作用。治療以取上、下焦區(qū)以疏通上下肢經(jīng)絡,流暢氣血,從而促進肢體功能恢復,配合循經(jīng)取穴、取肝腎區(qū)平調陰陽以治本,標本兼顧,故能取得良效。

眼針取穴以《中華眼針》為標準,取雙側上焦區(qū)、下焦區(qū)、肝區(qū)、腎區(qū),以0.5寸不銹鋼針,在距眼眶內緣2mm處眼瞼相應穴位上橫刺,進針深度不宜過深,不宜超過各區(qū)界限。不施手法,留針30~40min,留針期間配合運動療法。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偏癱患者服中藥基礎上,每日行眼針療法1次,治療4周后,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得到改善。研究認為,急性期且初次發(fā)病者眼針療效較好,但若偏癱患者病程長、正氣虛、骨骼和肌肉均有萎縮、變形,應用眼針療法治療效果甚微或無效。有研究指出對偏癱患者予以眼針效果較普通針刺臨床療效較好。眼針針感多酸、重、痛,個別病例出現(xiàn)冷熱感,凡出現(xiàn)酸和冷感的病例療效較好。“目系屬腦”,針刺眼區(qū)穴可改善腦血流減輕腦水腫,減輕神經(jīng)元缺血性損害,緩解腦血管痙攣,有促進腦血管側支及早建立的作用。

4.推拿療法

有人拿督脈經(jīng)為重點,從大椎擦法至長強等穴,治療本例患者,痊愈33.3%,顯效40%,好轉26.7%,認為本病與督脈關系密切,督脈通則十二陽經(jīng)暢達。有人用?、點、拿、按、搖等手法治療半身不遂37例,有效率100%,認為急性期后1~2周采取深透、有力地推拿效果最佳。研究發(fā)現(xiàn),先用藥酒擦拭半身不遂患側肢體,拍打10min,后按穴位進行推拿,痊愈占25%,顯效占50%,有效占18.75%,總有效率達93.75%。現(xiàn)代醫(yī)學表明,通過手法進行早期推拿,可引發(fā)中樞神經(jīng)環(huán)路的聯(lián)系,促使患肢出現(xiàn)運動或肌肉收縮。早期推拿能利用殘余的相對肌力較強的肌肉隨意收縮興奮所有的運動神經(jīng)細胞,使中樞神經(jīng)與周圍神經(jīng)經(jīng)常保持正常的興奮和抑制活動過程,可以避免癱瘓肢體無活動和不重視被動活動,以致形成關節(jié)攣縮而造成失用性退變。對患肢加以推拿,可以使局部肌肉處于活動和緊張狀態(tài),加強局部血液循環(huán),結合推拿時肢體的被動活動,可以改善肺活量及全身血液循環(huán),對促進癱肢功能、防止肌肉萎縮很有幫助。

三、偏身麻木

中風日久不愈或中風初起常見肢體麻木,肌膚不仁,痛癢不知,多為氣虛風痰入絡,營衛(wèi)不和,氣血澀滯所致。《素問·逆調論》謂:“榮氣虛則不仁,衛(wèi)氣虛則不用。”《景岳全書》又謂:“非風麻木不仁等證,因其血氣不至,所以不知痛癢,蓋氣虛則麻,血虛則木,麻木不已,則偏枯痿廢,漸至日增”。

(一)中藥內治法

指迷茯苓丸

來源:

《全生指迷方》。

組成:

茯苓、枳殼、半夏、生姜、芒硝。

功效:

理氣燥濕、化痰通絡。

主治:

中風偏身麻木。

有研究指出在針灸基礎上予以指迷茯苓丸治療兩個療程,上肢麻木加桑枝、桂枝;下肢麻木加桑寄生、牛膝;左側麻木加鹿膠或鹿筋,右側麻木加豬脛骨或狗脛骨,有效率達87.5%。加用上、下、左、右引經(jīng)藥更利于藥效直達病所:桑枝、桂枝引藥上行于雙手;桑寄生、牛膝引藥下行于雙足。古語云“左青龍而右白虎”,鹿又名斑龍,故取鹿膠、鹿筋引藥左行,虎骨已禁用則以豬骨、狗骨代之而引藥右行。亦可用活絡丹、天麻丸等搜風活絡。

(二)針刺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針灸具有通經(jīng)活絡、活血化瘀的作用,能通過對機體整體的調節(jié),加快血液流動速度,改善微循環(huán),影響血流變。由于改善了神經(jīng)系統(tǒng)供血供氧,提高了病變周圍血氧濃度,因而促進了病變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消除或緩解了肢體麻木的癥狀。陽明經(jīng)為多氣多血之經(jīng),主選陽明穴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解溪),配合太陽穴位(后溪)和少陽穴位(環(huán)跳、陽陵泉、懸鐘)。有人使用針刺配合刺絡放血治療中風偏身麻木患者,針刺肩髃、肩髎、曲池、外關、合谷、髀樞、陽陵泉、足三里、解溪、三陰交、太沖及太溪,并取第1胸椎至第3腰椎夾脊穴刺絡放血及十二井穴刺絡放血,一個療程后患者偏身麻木癥狀較入院好轉,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且針刺配合放血療法延長了凝血酶原時間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以及降低了血小板聚集率、纖維蛋白原含量,從而對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具有顯著意義。有研究發(fā)現(xiàn),使用針灸配合中藥足浴治療卒中偏身麻木患者,有效率達80%。患者或因于外感,或由情志不暢肝風內動,或因脾胃虧虛痰濕內生,肝風引動痰濕阻于經(jīng)絡,經(jīng)脈不通則肢體活動不利,絡脈不通,氣血不能濡養(yǎng)肌膚,則發(fā)為麻木。有研究表明,使用壯醫(yī)蓮花針拔罐療法聯(lián)合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組總有效率達96%。壯醫(yī)蓮花針拔罐療法與中醫(yī)刺絡放血療法相似,一方面可以疏通經(jīng)絡,使得氣血運行順暢;另一方面還可以清除血液中造成機體損傷的病理產(chǎn)物。正如張從正所說“豈知出血乃所以養(yǎng)血也”,“年衰火勝之人,最宜出血”,“先論攻其邪氣,邪去而元氣自復也”。

四、口舌

風邪中于太陽、陽明經(jīng)脈,陽明之脈夾口環(huán)唇,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若陽明內蓄痰濁,太陽外中于風,風痰阻于頭面經(jīng)脈,則經(jīng)隧不利,筋肉失養(yǎng),而為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目時流淚等癥。

(一)中藥內治法

牽正散加味

來源:

《楊氏家藏方》。

組成:

白附子、僵蠶、全蝎、白芷、防風、白蒺藜、川芎、天麻、橘紅、路路通等。

功效:

祛風化痰,緩急通絡。

主治:

中風口眼歪斜。

若目動加鉤藤、石決明、白芍等以平肝息風。有研究用益腦通絡牽正湯配耳壓法治療面癱44例,其中中樞性面癱16例。自擬益腦通絡牽正湯用黃芪、雞血藤、當歸、赤芍、石菖蒲、南星、天麻(或鉤藤)、地龍、川芎、半夏、白附子、桃仁、紅花、僵蠶、全蝎加減。中樞性面癱耳穴取心、腦、神門、緣中為主,配口、眼、面頰、肝、腎等。得總有效率為95.45%,其中治愈顯效率為86.36%。認為該組方藥有益氣健腦、豁痰祛風、醒腦開竅、化瘀通絡之功。

(二)針灸療法

1.常規(guī)針刺療法

有研究對120例中樞性面癱患者觀察組予以面部局部取穴:四白、顴髎、下關、翳風;活血化瘀穴位取百會、足三里、合谷、太沖。研究結果表明,同時針刺合谷、太沖穴能誘導額葉、顳葉腦組織的血流量和血流容積,可以改善大腦皮質的血流容積,改善大腦皮質的血液供應,從而調整大腦皮質的功能。有研究對12例中樞性面癱患者針刺下關、顴髎、夾承漿、翳風、地倉、頰車、合谷、百會、風府。總有效率達91.67%。針刺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整體調節(jié)作用。可以促進神經(jīng)細胞結構及功能的恢復,延緩神經(jīng)細胞壞死,對其損傷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2.合谷刺法

有研究將12例中樞性面癱患者分為對照組與合谷組,合谷組在中西醫(yī)基礎治療上加針刺面癱對側合谷穴,直刺進針,施以捻轉手法,120次/min,行針30s。研究結果表明,合谷組和對照組均可一定程度改善缺血性卒中后中樞性面癱的面肌運動功能,采用House-Brackmann(H-B)量表及面神經(jīng)麻痹程度分級量表進行評估治療效果時,合谷組優(yōu)于對照組。后進行不同刺激量針刺合谷穴的量效研究,表明針刺合谷穴時采用逆經(jīng)脈方向刺、行針5s的參數(shù)針刺合谷穴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中樞性面癱療效最佳。且患者面部運動及感覺功能改善,這可能與刺激合谷穴激活同側大腦中央前回、后回有關,兩者分別為第一軀體感覺區(qū)和運動區(qū),或改善大腦皮質的血液供應,調整大腦皮質功能;加之配合體針的運用促進身體微環(huán)境的改善,有效提高大腦和顏面部的血運從而加速面癱的恢復。有學者對中樞性面癱患者施以5種合谷穴針刺方案,發(fā)現(xiàn)針刺手法操作持續(xù)5s,針尖逆經(jīng)脈方向組總有效率達93.3%。

3.針刺加艾灸療法

有研究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針刺主穴百會、合谷、足三里、地倉、頰車、顴髎、下關,隨癥配穴:人中溝斜配合承漿;素體羸弱者配合曲池;目閉合不全者加四白、攢竹,并予以艾灸,將點燃后的艾條對準穴位,治療4周后,研究組顯效30例,有效8例,總有效率達95%。頭為諸陽之會,取穴頰車、地倉、下關可疏通局部經(jīng)絡氣血又可激發(fā)諸陽之氣,艾灸可通過激發(fā)經(jīng)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同時現(xiàn)代藥理學證實,艾灸具有促進血液循環(huán),降低血壓黏稠度的功效。有學者對中樞性面癱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針刺加艾灸療法,取穴頰車、地倉、迎香、顴髎、下關(均取患側)、合谷(對側)、足三里(雙側)、百會、承漿,并予以艾灸,總有效率達95.8%,痊愈20例,好轉3例。《針灸大成》曰:“面口合谷收”,兼手陽明大腸經(jīng)在口唇部循行規(guī)律,所以取對側合谷穴治療中樞性面癱。百會穴,百脈之會,貫達全身,為各經(jīng)脈氣匯聚之處,對于協(xié)調機體的陰陽平衡起著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針刺足三里穴,可使視丘下部、雙側顳葉腦區(qū)的血流量增加。

五、言語謇澀

風痰阻于舌竅,舌乃心之苗,心脾肝腎四經(jīng)所系,邪中其經(jīng)則痰涎閉其脈道,故舌不能運轉言語也。《雜病源流犀燭》謂:“腎脈之氣不能上循喉嚨,挾舌本,故不能言;脾土不足,痰涎涌盛而謇澀,故亦不能言也”。

(一)中藥治療

1.滌痰湯

來源:

《奇效良方》。

組成:

半夏、制膽南星、橘紅、石菖蒲、茯苓、竹茹、枳實、梔子、甘草等。

功效:

祛風滌痰、宣通竅絡。

主治:

痰熱閉竅型失語。

方中制膽南星化痰,枳實破痰利膈,石菖蒲、遠志開竅通心逐痰,梔子清熱瀉火,本方適用于痰熱閉竅型失語。《張氏醫(yī)通·中風門》言“肥人舌根強硬,作濕痰治,瘦人舌根強硬,作心火治”,“如脾土不足,痰涎壅盛而謇澀者,是痰火壅塞上竅,氣虛不能上營則舌機不轉”。有人對中風后言語謇澀患者在針刺基礎上予以滌痰湯治療,總有效率達94%,其中治愈13人(26%),顯效21人(42%),有效13人(26%)。中醫(yī)學認為,語言與心主神明、主血脈的關系最為密切,中風失語主要病因病機不外乎風動、痰阻、氣滯、血瘀。正氣不足,肝腎陰虧,肝陽上擾,肝風內動,為致病之本;痰阻、氣滯、血瘀為致病之標。氣滯、痰阻、血瘀、風痰或瘀血閉阻心脈、清竅為導致失語的關鍵。所以臨床以祛(豁)痰、通絡開竅、息風、活血為主要治法。

2.神仙解語丹

來源:

《醫(yī)學心悟》。

組成:

羌活、白附子、石菖蒲、郁金、木香、遠志、膽南星、天麻、全蝎、甘草等。

功效:

溫經(jīng)通絡,息風開竅。

主治:

適用于風痰失語。

方中石菖蒲化濕祛痰開竅,天麻祛風通絡、息風止痙、平抑肝陽共為君藥;遠志輔助石菖蒲增強祛痰開竅,全蝎加強天麻祛風通絡,膽南星清熱化痰、息風定驚,白附子祛風化痰共為臣藥;木香行三焦之氣,既能行氣以助通絡,又能行氣以助祛濕而絕痰源。《醫(yī)學心悟》謂羌活“能治賊風失音不語”,羌活既祛外風又兼去寒濕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該方祛風痰,行氣血,通經(jīng)絡,開舌竅,改善腦部血液循環(huán)。本病病機為痰濕阻滯經(jīng)絡,經(jīng)絡不通,氣血阻滯,經(jīng)筋失養(yǎng)而致舌強失語。有人用神仙解語丹聯(lián)合奧扎格雷鈉治療失語癥,治療組顯效30人,有效24人,總有效率達87.09%。采用神仙解語丹加減聯(lián)合舌三針治療中風后失語癥患者,患者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失語癥檢查表(China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er aphasia examination,CRRCAE)各因子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失語癥臨床總有效率為96.08%,高于對照組的82.35%,均提示了神仙解語丹加減與舌三針聯(lián)合使用明顯改善了患者的語言功能,提高了臨床療效。同時治療后觀察組中國卒中量表(Chinese stroke scale,CSS)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了神仙解語丹加減與舌三針聯(lián)合使用還能改善患者的神經(jīng)缺損功能,促進中風的康復。

3.地黃飲子加味

來源:

《圣濟總錄》。

組成:

熟地黃、生地黃、麥冬、五味子、山萸肉、肉桂、附子、石菖蒲、遠志、巴戟天、茯苓、石斛、川芎、丹參、紅花。

功效:

益氣養(yǎng)陰,滋補肝腎。

主治:

本方適用于肝腎兩虛型。

地黃飲子在中醫(yī)臨床為“舌廢不能言,足廢不能用”之喑痱陰虛證的重要方劑。方中熟地黃、山茱萸滋補腎陰;巴戟天溫壯腎陽;制附子、肉桂之辛熱,以助溫養(yǎng)下元,攝納浮陽,引火歸原;石斛、麥冬、五味子滋養(yǎng)肺腎,金水相生,壯水以濟火;石菖蒲與遠志、茯苓合用,開竅化痰,交通心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石菖蒲可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聲音。”本方有益氣補腎,開竅通絡,攝納浮陽,滋陰斂液,以調理陰陽平衡之功。有研究將120例確診患者隨機分為2組,兩組給予控制血壓、血糖等一般治療的基礎上,治療組62例給予地黃飲子口服,對照組58例予以針刺療法,結果提示地黃飲子可明顯改善中風后失語患者的癥狀,臨床總體療效優(yōu)于針刺治療組。有人在舒爾氏(Schuell)刺激法基礎上予以地黃飲子加減治療,能明顯提高患者的聽、復述、口頭表達、出聲讀、閱讀理解、描寫抄寫、聽寫和計算能力。此外,采用失語商(quotient aphasia,AQ),功能性語言溝通能力量表(Chinese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profile,CFCP)和波士頓診斷性失語癥檢查法(Boston diagnostic aphasia examination,BDAE)等進行評定,地黃飲子加減治療對上述指標的改善均優(yōu)于單純的言語訓練治療,其顯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以上結果表明,地黃飲子加減治療可有效改善中風失語癥患者的語言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語言交流能力,降低失語嚴重程度。

4.蘇丹解語湯

來源:

《簡易方》引《資壽方》。

組成:

蘇合香、麝香、丹參、水蛭粉、冰片、丁香、蜈蚣、沉香、地龍、白檀香、石菖蒲、制半夏、制南星、茯苓、蓽茇、白術、訶子。

功效:

溫陽化痰,芳香開竅,祛瘀通絡。

主治:

痰濕蒙神型中風失語。

方中蘇合香辛散溫通,芳香辟惡,通竅開郁;麝香辛溫芳香,辟惡開竅,行氣解郁,二藥共為君藥。冰片芳香走竄,助君藥開竅醒神;白檀香、丁香、沉香、行氣解郁,芳香辟穢,散寒止痛;石菖蒲、制半夏、制南星燥濕豁痰開竅;丹參、水蛭、蜈蚣、地龍活血祛瘀,息風通絡共為臣藥。蓽茇辛熱,溫中散寒;茯苓、白術補氣健脾,祛濕化濁;訶子收澀斂氣,防諸香藥辛散走竄,耗散正氣,共為佐藥。有人以蘇丹解語湯治療中風后失語患者,痊愈10人,顯效11人,有效14人,總有效率達87.5%。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冰片芳香開竅,鎮(zhèn)靜安神,具有消諸竅之火的功效,可載藥上行透過血-腦屏障,促進藥物吸收,同時可對抗腦缺血損傷,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具有雙向調節(jié)和保護作用;石菖蒲的揮發(fā)油成分可直接入腦,還具有改善大腦缺血缺氧引起的腦功能減退、減輕腦神經(jīng)細胞損傷等作用。

5.資壽解語湯

來源:

《諸癥提綱》。

組成:

羚羊角、桂枝、羌活、甘草、防風、附子、酸棗仁、天麻、竹瀝、姜汁。

功效:

息風化痰,通絡開竅。

主治:

痰阻竅絡所致舌強不語。

防風散外風;羚羊角、天麻息內風;酸棗仁寧心;甘草和中益脾,扶正祛邪,化痰息風。而附子、肉桂不僅引火歸原溫脾土,同時可以溫補腎水,振奮心陽,促使心、脾、腎之脈上絡舌本,恢復功能。石菖蒲、竹瀝、姜汁健脾化痰開竅,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使風消、痰祛、絡通,藥證相合。中風后失語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在辨證時應分清虛實,實證多因風痰痹阻,經(jīng)絡失和,治宜祛風豁痰,通竅活絡,方用資壽解語湯;虛證多因腎虛精氣不能上承,治宜壯水之主,方選地黃飲子。有人用資壽解語湯治療中風后失語患者,有效率達89.1%,且治療后患者口語表達、聽力理解、復述、命名較治療前好轉。

(二)針刺治療

1.體針

體針療法主要以整體治療為主,辨清虛實寒熱,進行補瀉,或清熱、或溫益、或瀉、或補,活血通絡,補氣益血。在此基礎上再采用局部配穴,多以廉泉、金津、玉液等配合治療。有人采用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中風后失語臨床療效觀察。醒腦開竅針刺組取穴:人中、內關、三陰交、風池等。傳統(tǒng)針刺組取穴:外金津、外玉液、廉泉、內關、通里。治2個療程后評定療效。結果為兩組中風失語癥患者失語程度均有明顯改善,兩組比較,療效差異顯著,提示醒腦開竅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組。有研究顯示,針刺治療中風后失語癥39例,針刺天鼎、關沖、啞門、間使穴,對照組予以康復訓練,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達81.2%,提示采用治療組針刺療法治療中風后失語癥優(yōu)于對照組,具有明顯的療效。

2.頭針配合體針

有人在康復訓練及心理干預基礎上予以針刺中風后失語患者,選取頭針,參照焦順發(fā)頭針治療分區(qū)選取運動區(qū)和言語2區(qū)、言語3區(qū)。體針選擇啞門、關沖、天鼎、間使,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總有效率達97.62%,且患者自發(fā)談話、理解能力、復述能力、命名能力得到改善。《百癥賦》曰:“啞門、關沖,舌緩不語而要緊;天鼎、間使失音囁嚅而休遲。”選取此穴位為臨近取穴和循經(jīng)取穴相結合的方法。啞門,既是督脈穴位,又是局部穴位。《針灸甲乙經(jīng)》:“瘖門入系舌本”(瘖門即啞門),“舌緩瘖不能言,刺啞門。”關沖為三焦經(jīng)井穴。間使為心包經(jīng)經(jīng)穴,心包為心之外衛(wèi),代心受邪。心開竅于舌,與發(fā)音有密切關系。高雁鴻等人以頭針配合體針針刺中風后失語患者,治療后患者在自發(fā)言語、理解、復述方面較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失語程度也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總有效率達90%。頭針療法能夠引起相應區(qū)域的興奮,調節(jié)改善腦循環(huán),有利于腦部病灶的修復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的重建。

3.舌針

舌針療法是用針刺激舌體上的各個穴位來治療疾病的一種辦法。《靈樞·經(jīng)別》:“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于陽明,與別俱行,上結于咽,貫舌中”。《靈樞·經(jīng)脈》:“脾足太陰之脈……連舌本,散舌下……腎足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去腕一寸……系舌本,屬目系。”舌針通過針刺與舌有關的穴位和經(jīng)絡,達到調整全身陰陽、運行氣血、醒腦起音的目的,從而促使語言功能恢復。研究顯示,予以舌針治療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總有效率達96.7%,舌針療法可以幫助提高患者病灶部位的腦組織的血流灌注情況,使病灶部位在不同程度上縮小,刺激患者腦神經(jīng)細胞的正常活動,進一步改善了患者的大腦功能。應用靳三針療法結合言語訓練對中風后失語癥的臨床研究,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靳三針組、常規(guī)組均配合言語訓練,康復組僅給予言語康復訓練,三組治療時間均為42日,結果認為靳三針療法結合言語訓練能明顯改善中風后失語癥患者語言功能,兩者具有良好的協(xié)同作用。舌針通過針刺舌體上的穴位,經(jīng)舌根部的舌下、舌咽、三叉神經(jīng)末梢等,向上傳導至延髓核團,反射至高級神經(jīng)中樞,可能通過皮質-丘腦-皮質的調節(jié),使各傳導系統(tǒng)相互協(xié)調,增加神經(jīng)興奮性及數(shù)量,使壞死的病灶盡快恢復,從而對言語功能的恢復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六、吞咽困難

中風后吞咽障礙在中醫(yī)學上屬“喉痹”“類噎膈”等范疇,是中風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中風后引起機體陰陽乖戾,真陰不足,髓海空虛,痰濁瘀血互結,使氣機閉塞不通而致清竅失宣,咽喉開閉失司而發(fā)為本病。

針刺治療

中醫(yī)學認為,該病病因在腦,其病機為腦神經(jīng)損傷致機體氣血逆亂,舌為心之苗,心開竅于舌;脾主肌肉,開竅于口,其華在唇,在液為涎;肝主筋;腎主藏精,在液為唾;另外從經(jīng)脈循行來看,心、肝、脾、腎四條經(jīng)脈均循喉舌,可見心、肝、脾、腎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著口、舌、咽喉功能發(fā)揮。針刺療法常被作為治療的首選,一般都認為臨床療效很好,甚至認為總有效率可達90%以上。若風、痰、瘀、毒阻滯經(jīng)脈,閉阻舌、咽、喉竅則可致吞咽困難;針刺以活血通絡、醒神開竅為治法。病變涉及肝、脾、腎、腦、任督二脈,乃本虛標實之證。肝腎不足,氣血衰少為本;風火相煽、痰濁阻絡、瘀血內停為標。針刺取穴時定位要準確,手法要得當,使患者產(chǎn)生得氣感為關鍵。

1.通關利竅針刺法

有人運用通關利竅法主穴取內關(雙側)、水溝、三陰交(患側)、風池(雙側)、完骨(雙側)、翳風(雙側)、廉泉,咽后壁點刺及金津、玉液刺絡放血。唇閉合不全和咀嚼運動受限者加太陽、下關、地倉、頰車;舌體運動障礙者加內大迎及舌面散在點刺;肢體運動障礙者加極泉、尺澤、委中治療卒中后吞咽困難患者,治療組總有效率達93.5%,且治療組患者吞咽功能、生活質量及抑郁狀態(tài)得到改善。組方中內關、水溝醒腦開竅,寧神健腦;足之三陰經(jīng)脈循行均經(jīng)咽、喉、舌本、頏顙,故與本病密切相關。三陰交為足三陰經(jīng)交會穴,可滋補肝腎、健脾利濕,為治本之法;風池、完骨、翳風合用可養(yǎng)腦髓,通腦竅,利機關。金津、玉液點刺放血,咽后壁點刺,可活血化瘀,通氣利竅。諸穴合用,起到標本兼治,醒腦開竅,通關利竅之功。有人采用通關利竅法針刺治療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治療28天后,治愈7例,顯效5例,有效9例,總有效率達95.4%,“通關利竅”針刺法,具有通關利竅、平衡陰陽、調神之作用。在取穴、配方、針刺手法及其量學方面做了嚴格規(guī)范,臨床療效顯著。

2.醒腦開竅法

有人使用醒腦開竅法針刺卒中后吞咽困難患者,取穴完骨、翳風、雙側風池、天柱、內關和三陰交等穴,治療1個療程后,治愈38例,有效11例,總有效率達98%。醒腦開竅針刺療法時刻立足于中醫(yī)的整體觀念,明確了神同人體五臟的病理、生理的緊密關聯(lián),側重于“調神”和“醒神”。因此,將心包經(jīng)絡內關穴充當主穴,借此有利于健腦修性、調神啟閉、順暢氣血。中風后吞咽困難的發(fā)病通常與脾、肝、腎緊密聯(lián)系,而足三陰的經(jīng)脈循行均通過舌本、咽部,進而彌補三陰,達到利濕健脾、肝腎同補的功效,成為中醫(yī)臨床上的治本療法。醒腦開竅針刺療法無論從病患康復練習的效果還是治療的規(guī)范性與可操作性,均較純粹用藥的治療方法略勝一籌。在采用該方法治療時,經(jīng)針刺風池穴周邊的神經(jīng)組織,同1~4頸段副面神經(jīng)核、脊髓前角處的神經(jīng)元等創(chuàng)建關系,凸顯治療作用。副面神經(jīng)核可抬高、緊縮舌骨,進而對咽部啟動構成直接影響。廉泉穴能對舌部、下頜等部位的肌肉產(chǎn)生正面而又強烈的刺激,可盡快激活咽縮肌。翳風穴可幫助刺激小腦頂核,一旦刺激完成后,小腦頂核對整個腦功能的防護作用是十分可靠的,它會遏制壞死細胞的凋亡,對損傷區(qū)的血液實現(xiàn)正常供應,保護性蛋白成功合成的速率也大大加快,刺激咽下肌肉組織,促咽下條件反射,恢復和提高咽下功能。

3.補腎針刺法

有學者認為腎主骨生髓,腦為髓之海,故本病病臟在腎,腎氣虧虛,水不涵木,肝陽上亢化風為本虛標實之證。腎者胃之關,腎氣虛關門不利,胃氣不降反升,胃氣上逆而見吞咽困難、嗆咳,且腎經(jīng)挾舌體,故其治當以補腎為本,方選腎關、太溪行補法。腎關為董氏奇穴的穴位,位于脛骨內側,陰陵泉穴下一寸半,為補腎要穴,穴名腎關,有腎俞及關元的作用,為補腎最常用的穴位,位于脾經(jīng)上天皇穴下,具土水二性,能脾腎雙補。太溪為腎經(jīng)原穴,為補腎要穴,一方面與腎關合用加強補腎作用,且太溪為輸穴,為水中之土穴,亦具有脾腎雙補的作用。配合太沖平降上逆之肝氣。諸穴聯(lián)用強補脾腎,平肝降逆。有人選用腎關、太溪、太沖穴位,治療后有效率達96.8%,且吞咽評估量表評分及洼田飲水試驗評分得到改善。

4.舌三針

舌三針由舌Ⅰ針、舌Ⅱ針、舌Ⅲ針組成,舌Ⅰ針即上廉泉穴,上廉泉穴左右各旁開0.8寸為舌Ⅱ針和舌Ⅲ針。舌三針中的上廉泉又名舌本,為任脈經(jīng)氣所發(fā),是任脈與陰維脈交會之處,與舌體的運動有密切關系。研究證實舌三針治療組在臨床癥狀積分及洼田飲水試驗中的療效均優(yōu)于康復訓練組,有效率達90%以上。針刺患處可直接刺激咽部肌群,以加強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刺激感受器,形成對中樞神經(jīng)的刺激作用,促進吞咽反射弧重建與恢復;針刺廉泉穴可恢復大腦皮質對皮質腦干束的調節(jié)作用,使其重建吞咽功能。《難經(jīng)》稱:“任脈者上關元,至咽喉,有通舌竅利咽喉的用。”針刺舌三針,可以起到疏通經(jīng)絡、激發(fā)舌部經(jīng)氣的作用,使咽喉得氣血滋養(yǎng),陽氣得用,從而恢復咽喉部的正常功能。

5.任督通調法

督脈入絡于腦,而“腦為元神之府”“頭為諸陽之會”,中風乃為腦病,中風后吞咽困難乃腦髓受損所致,任督通調法可達通督醒腦、通經(jīng)調氣之功,故可改善吞咽功能。有學者使用任督通調法治療卒中后吞咽困難,治療組取穴:天突透膻中、上廉泉穴;百會透腦戶、風府穴,一個療程后有效率達87.5%,洼田飲水試驗評分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采用任督通調針刺法,針刺任督二脈,可調和陰陽,疏通經(jīng)絡,激發(fā)舌部經(jīng)氣以通經(jīng)活絡,利咽通竅,從而恢復咽部的功能,以治療吞咽障礙。取任脈的天突、膻中及位于任脈的上廉泉可通經(jīng)活絡、利咽通竅。現(xiàn)代研究表明,針刺天突和膻中可使上下段食管蠕動增加、內徑增寬,有利于吞咽;百會、腦戶、風府為督脈穴,督脈聯(lián)系的臟腑器官有心、腦、喉、目等。風府又是足太陽、督脈和陽維脈之交會穴,可疏解腦府之內風,《類經(jīng)圖翼》記載其主治中風舌緩;廉泉系陰維脈、任脈之交會穴,《銅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記載治“舌根急縮,下食難”,兩穴異名“舌本”,圍繞“舌本病”前后取穴,共奏益腦開竅、宣通舌絡之功效。

七、共濟失調

卒中引起的共濟失調主要表現(xiàn)為眩暈、站立不穩(wěn)、肢體運動不準。中醫(yī)并無共濟失調之病名,多歸為“痿證”“顫證”“骨繇”等范疇。有研究認為中風后共濟失調屬于中醫(yī)學“骨搖”范疇。本病多表現(xiàn)為肢體震顫、無力、行走困難等癥狀。“骨搖”一詞,又名“骨繇”,《靈樞·根結》:“骨繇者取之少陽,視有余不足……節(jié)緩而不收也。所謂骨繇者,搖也。當窮其本也。”可見“骨繇”乃形容四肢軀干搖擺不穩(wěn)之狀態(tài),最早對共濟失調癥狀中的四肢平衡能力障礙進行了概述。

(一)中藥內治法

溫膽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

癥見:

走路不穩(wěn),眩暈,頭重如裹,胸悶,惡心、嘔吐,形體肥胖,舌質胖苔厚膩或白膩,脈滑或弦滑或濡緩。

來源:

《醫(yī)學心悟》《難病奇方系列叢書》。

組成:

天麻、制半夏、陳皮、白術、枳實、茯苓、竹茹、石菖蒲、生姜、大棗、甘草。

功效:

燥濕健脾,化瘀開竅。

主治:

瘀濁蒙竅型。

有人將20例卒中后共濟失調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中藥辨證治療,治療后治療組證候積分較對照組降低具有顯著性差異,且總有效率達91.67%,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 < 0.05)。患者嗜酒肥甘,饑飽勞倦,傷于脾胃,健運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濕生痰,痰濁上蒙清竅,治宜燥濕健脾,化痰開竅。

(二)針灸療法

1.頭項針

有研究觀察頭項針治療中風共濟失調的臨床療效,治療組選取頭皮針中調衡、調運及調顫三針,項針取穴風池(雙)、風府、頸3~6夾脊穴,并比較治療前后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療組治療后總有效率達100%,且促進VEGF的表達。調衡三針、調運三針、調顫三針橫跨督脈、足太陽、手足少陽與足陽明等多條經(jīng)脈,具有多重綜合調理功能。透刺法能夠加強表里經(jīng)及鄰近經(jīng)脈的溝通,促進經(jīng)絡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手足少陽、陽維之會風池可治一切風邪為患,為治風之要穴。督脈從風府入屬于腦,帥氣血上榮腦髓,所以風府為治療中風之關鍵穴。頸部之髓是髓匯聚成腦的終端部位,髓經(jīng)過項部最終匯聚成腦,“經(jīng)脈所過,主治所及”,選擇頸部的夾脊穴來調理入腦之髓,可調理髓海、協(xié)調運動。血清VEGF可直接發(fā)揮神經(jīng)保護作用而不依賴于血管的形成或再通,有助于改善神經(jīng)細胞的存活,延長細胞的存活時間,直到新血管形成,有利于腦梗死患者的康復。

2.頭體針

有人觀察頭體針治療卒中后共濟失調的療效,治療組頭針選取枕下旁線,配合顳后線,體針選取風池,治療30日后,Berg平衡量表評定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5%,對照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57.5%(P < 0.05)。根據(jù)Tinetti量表及“站起-走”計時測試評定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枕下旁線為小腦在頭皮的投影部位,顳后線是前庭神經(jīng)在頭皮的投影部位。通過相應的針刺手法,能夠對刺激區(qū)造成強大的壓力,容易激發(fā)刺激區(qū)效應,集中和增強能量的效應及轉化,改變小腦局部的病理狀態(tài),促進小腦與大腦皮質之間的信息傳遞,使之進行自我修復,從而發(fā)揮治療作用。風池屬足少陽膽經(jīng),為足太陽、陽維之會,因受外部之熱,水濕之氣脹散并化為陽熱風氣輸散于頭頸各部,故能壯陽益氣,化生氣血精微充養(yǎng)于腦,促進小腦性共濟失調的恢復。

3.透刺針法

有研究觀察透穴刺法治療中風后共濟失調的臨床療效,治療組選取腦空透風池、玉枕透天柱、腦戶透風府、風池透風池穴位透刺,總有效率達92%,透穴刺法能夠加強表里經(jīng)及鄰近經(jīng)脈的溝通,促進經(jīng)絡氣血運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頭為諸陽之會,人體的經(jīng)氣通過經(jīng)脈、經(jīng)別等聯(lián)系集中于頭面部。人體的四肢百骸受控于腦,因此取頭部穴腦空透風池、玉枕透天柱、腦戶透風府、風池透風池,分別采用透穴刺法,起到一經(jīng)帶多經(jīng)、一穴帶多穴的整合作用。

4.其他針刺療法

有研究使用針刺夾脊穴療法治療卒中后共濟失調患者,發(fā)現(xiàn)治療組治療后患者平衡功能、下肢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均較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 < 0.05)。有人針刺迎香、上迎香、聽宮、聽會等開鼻竅及耳竅的穴位,發(fā)現(xiàn)患者平衡功能有明顯改善。有人采用穴位注射法治療中風后共濟失調患者,有效率達93%,說明穴位注射療法可改善患者臨床共濟失調癥狀。而中風后小腦性共濟失調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協(xié)調運動功能障礙。動屬陽,中醫(yī)辨之為“陽病”,夾脊穴能治療此類疾病。現(xiàn)代臨床研究也證實,針刺夾脊穴不但可影響脊神經(jīng)后支,還可涉及其前支,而前支與交感神經(jīng)相聯(lián)系,故能降低交感神經(jīng)的興奮性,擴大椎動脈內徑和血流速度。中醫(yī)認為,人體頭面五官有七竅,即眼二、耳二、鼻孔二及口,并認為七竅氣血相通,脈氣相接,往往可以采用利他竅以達通病竅的方法。有人用電項針結合頭針治療中風后共濟失調患者,治療組取風池、供血、腦空、曲差、玉枕、五處、百會穴,除百會外均取雙側。頭針取平衡區(qū)、運動區(qū)、暈聽區(qū)、舞蹈震顫控制區(qū),4個療程后,治療組有效率及Berg平衡量表評分均較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 < 0.05)。頭針療法主要通過刺激大腦皮質各功能區(qū)在頭部體表的相應投影區(qū)域,反射性地增加相應部位大腦皮質的血流量,有利于側支循環(huán)的廣泛建立,促進大腦皮質功能的恢復。

(三)其他療法

1.針刺聯(lián)合康復訓練

有人整理近年針刺結合康復訓練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兩者結合治療中風后共濟失調有良好的效果。有研究表明,治療組采用頭針結合康復訓練,結果發(fā)現(xiàn)治療組總有效率達96%,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采用透穴療法結合康復訓練,發(fā)現(xiàn)治療組的Berg評分及MBI評分與單純康復治療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有人將卒中后共濟失調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加用針刺及下肢關節(jié)運動療法,治療后患者平衡功能評分較治療前提高(P < 0.01)。運用醒腦開竅法配合Frenkel平衡康復訓練治療卒中后共濟失調患者,對照組采用醒腦開竅針刺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配合康復訓練,治療后治療組小腦型、腦干型、基底核型,顯效率分別為72.2%、83.3%、61.1%,總有效率分別為100%、94.4%、94.4%,Berg平衡量表評分標準(Berg balance scale,BBS)顯示,治療后組間比較,小腦型、腦干型有統(tǒng)計學差異(P < 0.01)。現(xiàn)代康復理論認為,中風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仍然具有可塑性,但僅靠藥物治療是不夠的,通過針刺配合康復方法治療可強化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可塑性,提高功能重組的機會,從而部分甚或全部恢復受損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及肢體活動功能。

2.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

是皮質電刺激的方法之一,可誘導皮質功能可塑性。有人將30例卒中后共濟失調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在常規(guī)基礎上配合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定位于枕骨粗隆下1cm向左/右旁開3cm,以此作為陽極刺激部位(刺激電極的中心覆蓋該刺激點)。治療后患者世界神經(jīng)病聯(lián)合會國際合作共濟失調量表評分、Berg平衡量表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Barthel指數(shù)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 < 0.05)。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治療可以更為明顯地改善卒中患者的共濟失調、平衡能力,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并且也提示小腦陽極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可能激發(fā)共濟失調患者更快的學習能力,減少其重新學習平衡、行走的時間,縮短療程。當陽極靠近神經(jīng)元胞體或樹突時,神經(jīng)元放電增加,而電場方向顛倒時,神經(jīng)元放電減少,即陽極刺激可以引起興奮性的增加,陰極刺激引起興奮性的降低。

3.功能性電刺激聯(lián)合作業(yè)治療

有學者研究功能性電刺激聯(lián)合作業(yè)治療對卒中后共濟失調的療效,治療組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功能性電刺激聯(lián)合作業(yè)治療,治療后治療組有效率為96.7%,較對照組53.3%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功能性電刺激利用頻電流對患者神經(jīng)元進行刺激,從而產(chǎn)生神經(jīng)源性保護,減輕腦損傷,并擴張血管,改善腦的血流量、氧代謝,即刻保護腦。同時,功能性電刺激還可將腦血管阻力降低,進而增加腦血流量,促進腦功能恢復。在小腦共濟失調治療中,醫(yī)師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制定符合患者狀況、需求的作業(yè)療程,指導患者進行肢體運動訓練、言語訓練、自我管理訓練等。因此,功能性電刺激聯(lián)合作業(yè)療法治療小腦共濟失調患者,通過功能性電刺激恢復腦功能,通過作業(yè)療法恢復運動功能,提高治療效果。

4.針藥結合

有人將卒中后共濟失調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芍藥甘草湯及頭針針刺滯針療法,留滯6h,4個療程后,治療組證候積分顯著降低,而臨床有效率為92.7%,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芍藥甘草湯是張仲景《傷寒論》中治療“足痙急,不得伸”的名方,功專滋陰補肝,養(yǎng)血柔筋,緩急止痙。諸藥相伍,滋陰補腎柔肝治其本,搜風祛瘀通絡治其標,推陳致新,使髓得養(yǎng)而腦絡通。中枕下旁線位于小腦腦干外側大腦皮質部,具有主治小腦疾病引起的共濟失調、平衡失調、頭暈等功能。研究表明,頭皮上的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增加相應皮質部位的血流量,有利于側支循環(huán)的廣泛建立,使病變部位得到充分營養(yǎng)以使腦細胞的功能得以恢復和代償。滯針法能獲得更為持久、更為強烈的刺激,使肌纖維和結締組織緊密纏繞針身,形成對穴位的一種持續(xù)刺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且末县| 文昌市| 台江县| 延川县| 怀远县| 万源市| 新巴尔虎右旗| 大石桥市| 林甸县| 砚山县| 定兴县| 梨树县| 江阴市| 锡林郭勒盟| 隆德县| 英超| 利津县| 内江市| 信宜市| 靖远县| 噶尔县| 临洮县| 林周县| 阿荣旗| 乐都县| 瑞安市| 敖汉旗| 沿河| 吐鲁番市| 云龙县| 内乡县| 柘荣县| 宁城县| 六盘水市| 十堰市| 外汇| 吉水县| 辉南县| 桂平市| 墨江| 九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