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結論與啟示

本章選取中國制造業28個行業2000~2006年的生產與貿易數據,根據De Loecker和Warzynski(2012)的方法,采用超越對數生產函數和LP法測算企業加成率和生產率,并按全部企業、分地區、分企業所有制、分企業規模和分貿易方式分別計算和比較行業內出口企業和非出口企業平均加成率。進一步,針對總體樣本和各類貿易方式企業分樣本,采用混合OLS、IV-GMM和Heckman選擇模型等計量方法估計企業出口規模與加成率之間的關系,檢驗出口企業是否存在“加成率悖論”,并進行解釋,主要結論如下。第一,我國制造業出口企業存在普遍且顯著的“加成率悖論”,隨著時間推移呈現愈加顯著的趨勢,分地區檢驗不能消除悖論,私營企業、小型企業和加工貿易出口企業的“加成率悖論”最為顯著。第二,總體樣本回歸發現,企業加成率對出口規模的影響顯著為負,企業加成率增加1個百分點,導致出口規模減小0.2~0.3個百分點;與之對應,出口規模顯著抑制加成率,出口規模上升1個百分點,引致加成率下降0.01~0.02個百分點。第三,由貿易方式分樣本回歸可見,一般貿易企業分樣本加成率或者出口規模的系數均不顯著,而加工貿易企業和混合貿易企業的加成率和出口規模系數均顯著為負,且絕對值大于總體樣本估計結果,表明加工貿易是導致出口企業存在顯著的“加成率悖論”的重要來源。

本章結論對政府和企業有如下啟示。

第一,為了提升出口企業加成率,政府應該著力消除國內貿易壁壘,具體則需要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和尋租。企業加成率更高的企業出口規模更少,也就是說,加成率更高的企業傾向于選擇內銷而非出口,這與新新貿易理論相違背,可能的解釋是我國國內市場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尋租現象嚴重導致嚴重的國內貿易壁壘,進入國內市場可能比進入國外市場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這就導致那些生產率低、定價能力弱的企業選擇將產品銷往國外。

第二,政府應著力提高出口企業生產率優勢,以應對國際競爭,并保持高的加成率。新新貿易理論認為,加成率與出口強度正相關,但是當企業生產率優勢受到國際競爭壓力影響時,出口強度進一步提升會降低企業加成率。我國企業加成率隨著出口規模上升而顯著下降,表明我國出口企業生產率優勢無法應對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

第三,政府應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升中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的位置,提高出口加成率,建構中國的國際市場勢力。加工貿易企業缺乏核心技術,處于產業鏈低端,缺乏產品定價權,過度依賴國際市場,是我國出口企業“加成率悖論”的主要來源。


[1] 本章是本書作者鐘騰龍與邢恩澤、韓雪合作的成果,最早發表在《企業經濟》2017年第12期。

[2] 企業加成率的計算過程請參見第四章第三節。本章使用的數據為2000~2006年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與中國海關數據庫的匹配數據,數據具體處理過程請參見第四章第一節。

[3] 由于篇幅限制,相關結果沒有在書中列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山县| 南阳市| 台安县| 佛山市| 温宿县| 屏边| 郯城县| 即墨市| 洛川县| 桐城市| 龙陵县| 家居| 铁岭县| 扶风县| 临颍县| 楚雄市| 沭阳县| 鄢陵县| 和平县| 木兰县| 合山市| 麻栗坡县| 无为县| 鄂托克旗| 揭东县| 邮箱| 永嘉县| 白山市| 沈丘县| 万盛区| 冀州市| 汝阳县| 日土县| 浦城县| 太康县| 新源县| 克山县| 津南区| 鹤壁市| 苗栗县| 贵州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