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特大城市社會結構研究:基于10個特大城市的數據分析
- 張海東等
- 4565字
- 2022-04-08 18:20:48
導言 新時代特大城市社會結構的演變及其治理
張海東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中等收入群體快速增長,我國社會結構正朝向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社會結構轉型。在這場轉型中,不同社會階層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動向,不僅表現在經濟利益等物質方面,還表現在社會政治態度等價值觀層面。這些變化既包含積極的因素,也包含一些消極的因素。這些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將可能直接導致人們的社會行動取向發生變化。概言之,我國社會階層結構從改革開放初期比較簡單的狀態開始進入比較復雜的狀態,成為名副其實的復雜社會。面對這些新的變化,需要提前進行戰略性預判,采取前瞻性措施,最大限度地預防可能出現的趨勢性的或系統性的社會風險。
一
“社會結構”是社會學乃至社會科學領域一個被學者們廣泛關注、涉獵頗多,但又十分復雜甚至在應用上略為混亂的概念(周怡,2000;鄭杭生、趙文龍,2003;杜玉華,2013)。從社會學誕生之日起,馬克思、孔德、斯賓塞、涂爾干等人的相關研究就探究了社會結構的問題。例如,馬克思的社會學理論更為強調物質和生活關系的層次,即人們在自給的生活和社會生產關系中發生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了社會的經濟結構(馬克思、恩格斯,1972)。在這里,馬克思將“結構”看作“社會關系”的總和,將社會結構視為矛盾的關系體,并認為社會結構變化的動力源于社會內部的矛盾運動。馬克思關于社會結構的論述為之后的相關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時代呼吁社會學界對“社會結構”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社會學家大都認為社會結構變遷是轉型社會的核心特征,因此對于社會結構的研究同樣成為社會學界持續關注的熱點領域。學者們開展了豐富的研究。國內學界的這些研究概括起來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在對社會結構的判定上,學界仍然缺乏統一的認識,其中有代表性的觀點將社會結構理解為社會行動者在互動基礎上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關系協調體系(鄭杭生、趙文龍,2003)。因此,社會結構包括人口結構、就業結構、城鄉結構、社會階層結構等諸多部分(陸學藝,2006;陸學藝、宋國愷,2009)。少部分研究以此為基礎,探討了我國二元分立的城鄉結構以及“差序格局”下的鄉土社會對社會結構和社會轉型產生的相關影響(王春光,2007),或是從職業選擇、擇業取向和“白領”等新興職業階層的角度討論職業結構與社會結構之間的關聯(許欣欣,2000,2005;李友梅,2005)。二是大部分對社會結構的研究將研究的重點集中于階層結構的研究,關注社會關系、階層地位以及階層結構變動對我國社會發展產生的重要影響(陸學藝,2006;孫立平,1996,2008,2009;李春玲,2005a;李強,2013;李培林,2017)。其中,陸學藝(2006)對我國十大社會階層結構的論述、孫立平(2008)提出的社會結構“斷裂化”的觀點、李春玲(2005a)提出的“中產階層結構化”的特征以及李強(2005)所認為的利益群體多元化即階層“碎片化”的判斷具有較強的代表性。三是針對社會發展的新趨勢、新動態,部分學者開始關注社會結構變遷的新趨向,諸如網絡化時代的社會結構變遷(劉少杰,2012),以及關注社會結構的二元性特征和相關的轉型研究(劉祖云、胡蓉,2005;劉平,2007;王建民,2008)。
社會結構的核心是階層結構,相應地,在社會結構的相關研究中,研究的核心還是聚焦于人們由于經濟收入、經濟地位、財產地位不同而形成的社會結構。學界一般將這種結構稱作社會分層結構,或社會分層現象(李強,2015)。從定義上看,社會分層可以被視為對客觀過程的界定,即認為社會分層是指社會成員在社會生活中因獲取社會資源的能力和機會不同而呈現出高低有序的等級或層次的現象或過程;同樣社會分層也可以被看作基于主觀方法的界定,即認為社會分層是指根據一定的標準將社會成員劃分為高低有序的等級或層次的方法(劉祖云,2002;謝立中,2008)。
在對我國社會結構總體狀況和變化趨勢的判斷上,除陸學藝的十大社會階層模型外,李強的“倒丁字”模型和劉欣提出的“圭字”階層結構模型也比較有代表性(陸學藝,2002a;李強,2005;劉欣,2018)。陸學藝認為,在當代中國社會,對于權力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的不同擁有狀況決定了各個社會群體在階層結構中的位置以及個人的綜合社會經濟地位。在此基礎上,當前中國存在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經理人員、私營企業主、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個體工商戶、商業服務業人員、產業工人、農業勞動者以及無業失業半失業人員十大社會階層(陸學藝,2002a)。本書基于陸學藝十大階層理論對特大城市階層結構及其相關特征進行分析,主要是想進一步考察我國特大城市社會結構的全貌以及相對于全國的整體情況而言特大城市獨特的社會結構特征。
二
社會結構的治理實際上是指針對由社會結構的特點引發的相關社會領域的問題該采取何種政策應對。對此,學界有不同的認識和概括。比較能夠達成共識的觀點是:當前中國經濟仍在持續增長,政治總體穩定,但是當前的社會結構導致社會問題多發、凸顯(李培林,2014)。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看,當前我國很多的社會矛盾是由社會結構導致的,“因為中國現行的社會體制未能很好地處理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和社會管理等方面的問題,造成了整個社會的二元結構,而這些二元結構恰好成為社會不和諧的問題所在”(周曉虹,2012)。不公正、不合理的社會結構尤其是社會階層結構會引發種種社會矛盾,因此,學界對于社會結構的研究還關注社會結構對于社會公平、社會矛盾等的相關作用機制(吳忠民,2015)。
由于社會結構的形成大多與過去幾十年里經濟社會領域的一系列制度設置密不可分,是制度設置的結果。回顧過去的制度設置就會發現,以往制度安排的一個特點是采取了一種排斥性的政策,人為地讓一部分人受益,同時將另一部分人排斥在外。當然,這只是抽象的概括,因為制度設置都是基于特定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歷史情境,在當時的決策者看來都具有其合理性或者不可選擇性。換言之,制度設置都是基于特定歷史條件的制度選擇的結果。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在當時看似合理的或者不可選擇的制度安排,會導致超出決策者預料的后果,并對社會發展產生長遠而深刻的影響(張海東,2018)。正如有學者指出的,“政策”變量成為影響我國社會結構的關鍵因素,相應的制度和政策設計與社會問題、階層矛盾、社會公平息息相關(李強,2015)。因此,采取公平合理的社會政策成為社會結構治理的重要選項。
也有學者針對社會結構引發的上述社會問題,將關注的焦點投向社會建設與社會結構治理。陸學藝(2011)指出,當前社會結構嚴重滯后于經濟結構,這兩個結構不平衡、不協調、不整合,而上述結構的協調、平衡和整合的狀態才是一種理想狀態,這種社會結構才是現代化的社會結構。目前,中國很多經濟社會矛盾的主要根源在于不合理的社會結構,因此社會結構研究應當與社會治理和社會建設研究相結合,應當涉及社會結構和功能調整兩個方面(鄭杭生,2006)。優化社會結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宋林飛,2007)。紛繁復雜的社會結構使得目前的社會管理面臨諸多挑戰(李路路,2012;李友梅,2012),社會管理需要從階層結構和階層成員利益訴求的角度謀求創新(蔡禾,2012;王星,2012),社會致力的目標是改善社會狀況、構建合理的社會結構(孫立平,2011)。在此基礎上,眾多學者從多個角度提出了優化社會階層結構、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等諸多有益的政策建議(李培林,2015;李強,2015)。
三
總體而言,國內已有的社會結構研究在多個領域取得了突出進展,例如,在社會結構的理論溯源、社會階層結構的分類與測量模型、對我國社會階層結構的判斷與測量上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1)從經驗研究上看,當前對于我國社會階層結構的研究結論紛繁復雜,而且莫衷一是,難以達成共識。而且國內現有的研究大多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做的,缺少對當下特大城市社會結構的相關研究和結論,難以在新時代推論特大城市社會結構變動的新特征、新趨勢。(2)從技術路線上看,現有的研究大多使用全國性的數據,而不是針對特大城市的相關數據,缺乏對區域性的特大城市社會結構的研究,其全國性的結論或推論有一定的局限性,難以對新時代城市化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社會資源最為集中、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特大城市社會結構做出準確的分析和預判。(3)從研究內容上看,研究較多地集中在對社會階層結構的說明與判斷上,對與階層結構密切相關的階層流動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社會行為、社會政治態度等的直接研究較為缺乏(李春玲,1997)。
基于上述認識,開展新時代特大城市社會結構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1)在社會結構的理論方面,有助于構建新時代適合中國社會結構與社會轉型的中觀理論,為研究特大城市社會結構及探討、預測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國社會結構變化的長期趨勢提供理論支持;(2)在實證研究方面,對資源密集、社會發展水平以及市場化水平最高的特大城市的社會結構進行研究,能夠揭示其新特征、新變化和發展新趨向;(3)在政策研究方面,可以從社會治理的角度探討如何在高質量的發展中盡最大努力消除結構性壁壘,提出促進各社會階層和諧互動的有關政策建議,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從而使廣大社會成員共享發展成果。
四
作為一項經驗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分析特大城市社會階層的分布狀況,真實地展現特大城市的社會結構;分析不同階層的社會流動狀況,著重從階層流動、職業流動、地域流動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社會結構變化過程中不同階層的經濟狀況、價值觀及社會行為等方面的相關差異,具體包括特大城市居民在住房、收入及消費狀況、社會網絡、社會參與和居民獲得感、健康水平、教育行為和教育心態及社會排斥等方面的差異。
當然,本書還只是對特大城市社會結構及其治理問題進行探究的開端,很多問題還有待進行深入的研究,今后還會有更多的成果面世,期望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能夠走向深入。
全書使用統一的調查數據進行分析,數據源于2019年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長江中游、成渝五大城市群中的十個特大城市開展的大規模調查[1],這五大城市群是我國經濟總量最高、人口最為密集、市場化程度最高、社會發展狀況最好的地區。因此,研究其社會結構現狀以及變化的趨勢具有預測未來我國社會結構變化趨勢的代表性。具體抽樣方法為: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長江中游、成渝五大城市群中各抽取兩個代表性城市(分別為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廣州、深圳、武漢、長沙、重慶、成都)進行問卷調查。調查采用分層多階段整群PPS抽樣方法,考慮到所調查的特大城市近些年經歷了迅速的城市化過程,傳統的老城區和新城區在人口特征分布上顯著不同,相比老城區,新城區人口規模小,人口密度低,異質性強。為了提高樣本的代表性,我們將城市內部分為新城區和老城區兩個抽樣層,以區縣—街道—居委會為三級抽樣單元,最終從每個城市抽取40個居委會,從每個居委會抽取25個家庭戶,運用KISH抽樣方法在每個家庭戶中隨機抽取1名18~65周歲的受訪者。根據問卷實際的回收情況,有效樣本量為10026個,各城市分別為:北京1001個、天津1000個、上海1001個、杭州1000個、廣州1004個、深圳1001個、武漢1000個、長沙1016個、重慶1000個、成都1003個。
[1] 本次調查由“新時代特大城市社會結構變動趨勢及其治理”課題組組織實施,受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資助,在此對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表示感謝。
- 市場過渡期中國大城市居民的社會流動
- 娘家與婆家:華北農村婦女的生活空間和后臺權力(民族與社會叢書)
- 中國媒體的世界圖像及民眾全球觀
- 交易費用、農戶借貸與鄉村振興
- 東宮·西宮:王小波調查報告與未竟稿精品集
- 公共關系的文化想象:身份、儀式與修辭
- 當代中國社會結構(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之三))
- 公共文化服務體制外人才隊伍建設:以上海為例
- 社區治理智能化:基于上海浦東新區的實踐探索
- 英國社會道德問題研究(1660—1860)
- 中國能源安全結構研究
- 破解全域深度貧困:西藏的內源型發展道路
- 外力植入與內生發展:抗戰時期貴陽城市早期現代化研究
- 微博空間的生產實踐:理論建構與實證研究
- “西洋鏡”里的中國與婦女:文明的性別標準和晚清女權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