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母“擇鄰”:中國城市兒童學業成就的鄰里效應
- 蔣和超
- 1566字
- 2022-04-02 16:51:01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孟母三遷大概是每一個中國人皆耳熟能詳的故事,它講述的是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幼年孟子擁有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而煞費苦心,不惜三遷居所。該故事不僅言簡意賅地表明了中國家庭重視子女教育的現象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還簡明扼要地揭示了西方社會科學家的一個重要經驗發現——社區環境會顯著影響兒童的教育機會與結果(South,Baumer,and Lutz,2003;Owens,2010;Wodtke,Harding,and Elwert,2011;Sharkey and Faber,2014;Chetty,Hendren,and Katz,2016;Goldsmith et al.,2016;Feliciano and Lanuza,2017;Owens,2018)。的確,社區是兒童早期社會化的重要場所,社區環境對兒童發展的影響不言而喻。
但社區環境與學業成就的關系尚未引起國內學者的足夠關注,盡管當前中國已經出現了促使我們去探討該議題的兩個重要社會事實:一是城市空間的日益分化;二是效仿“孟母擇鄰”的現象陡然增多??v觀中國社會,像孟母一樣為了子女教育而遷移的現象在以往任何時代都少之又少,空間位置的重要性從未像今天這樣得到人們如此廣泛的關注。與孟子的母親相比,當今中國家長普遍具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效仿“孟母擇鄰”的人數與日俱增自然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如果我們將這一變化趨勢繪制成一個時間序列圖,從孟子生活的戰國時期至當代的2300多年里效仿“孟母擇鄰”的人數應該是一條平穩上升的曲線,而不應該在最近十余年間出現陡然上升的情況。
我們應該如何解釋效仿“孟母擇鄰”的現象在近十余年間突然增多呢?筆者認為,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四個:第一,中國家庭越來越真實地感受到社區環境對兒童學業成就的重要影響,選擇在學區購置房產是在為子女求學做準備;第二,來自學區優越的教育資源的反向吸引,學區具有獲取教育資源的便利性,選擇在學區購置房產是為了讓子女優先入學或者獲取就讀名校的資格;第三,學區高房價導致的投資性購房和居住流動,投資而非子女教育是部分家庭選擇在學區購置房產的主要動力;第四,在當前這個以流動為主旋律的社會,居住流動是社會的一種常態,效仿“孟母擇鄰”現象的增多可能只是一種耦合。
在上述四種原因中,筆者雖然無法評估到底哪一種發生的可能性最大,但是至少可以斷定在當今中國效仿“孟母擇鄰”現象的增多不能單純歸因于“良好的社區環境會帶來好的學業成就”這一因素,它還可能由于截然相反的原因——豐富的教育資源反向拉動了中國家庭的居住流動。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必要重新檢驗西方社會科學家揭示的教育領域的鄰里效應在中國社會的普適性。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在中國的情境下去重新驗證社區環境與學業成就之間的因果關系。
要回答這個問題并不容易。首先,我們必須明白社區環境與學業成就之間的因果關系研究絕對不等同于社區環境與學業成就的相關性檢驗,要弄清楚社區環境與學業成就兩者“誰是因,誰是果”。其次,如果社區環境會顯著影響兒童的學業成就,那么它對兒童學業成就的影響程度又有多大;同樣的,如果社區環境會顯著影響兒童的學業成就,那么它對兒童學業成就的影響是否會因不同的社區類型、不同的生命時期、不同的社會群體而異。再次,如果社區環境對兒童的學業成就沒有顯著影響,那么這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其他因素發揮了中介作用或者替代效應。最后,社區環境與學業成就之間因果關系的研究對于增進中國教育機會公平有何種價值和意義。只有將這些問題一一回答了,我們才算真正厘清了社區環境與學業成就之間的因果關系。因此,筆者在開展研究時著重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在中國,社區環境是否同樣是影響兒童學業成就的重要因素?如果是,它的作用程度有多大?
第二,如果社區環境會顯著影響兒童的學業成就,那么它的影響是否會因不同的社區類型、不同的生命時期,以及不同的社會群體而存在差異?
第三,社區環境通過什么途徑影響兒童的學業成就,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是否存在競爭性的影響因素?
第四,社區環境與學業成就之間的因果關系對于增進中國教育機會公平有什么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