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下鄉:中國農業轉型的雙重路徑
- 陳義媛
- 2386字
- 2022-04-02 11:20:17
一 關于中國農業轉型問題的爭論
在關于中國農業發展問題的討論中,目前已經出現了不同流派。學者賀雪峰(2015)將之概括為自由市場派、主流政策派和小農經濟派。其中,自由市場派認為三農領域問題的癥結在于未能完全由市場來主導資源配置,因此強調通過土地確權等方式來明晰產權,讓土地資源自由流動,讓農民用住房、宅基地和土地經營權換取進城的資源,讓資本下鄉去經營農業。主流政策派則主張培育以家庭農場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農民逐步進城。他們與自由市場派的區別在于,前者認為以大規模工商資本下鄉為特征的現代農業在目前還不具備條件。在這兩派看來,農業現代化的基本特征應是規模化,或至少是“適度規模”(韓長賦,2003;厲以寧,2009、2013;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中國土地問題》課題組、張曙光,2010)。兩派皆認為,小生產者的農業收入低主要是因為種植規模太小,并堅稱擴大經營規模就能提高農戶的家庭收入,因此將推動大規模經營或適度規模經營作為縮小城鄉差距的一種途徑。同時,那些從農業生產中被“解放”出來的勞動力可以進入城市非農就業領域,這也有助于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然而,這類觀點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現階段城市是否能為這支龐大的勞動力隊伍提供足夠多的就業機會?二是農業規模化究竟會惠及整個農村社會,還是會帶來農村分化的進一步擴大?
小農經濟派與上述兩派有比較明顯的差異,這一派總體上認為在當前的城市化進程下,應保留以分戶經營為基礎的現行土地制度。他們強調,“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勞動力再生產模式使農民作為能動的主體嵌入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既為“中國制造”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也使農村成為應對周期性經濟危機的穩定器和蓄水池,農業具有社會保障的功能。同時,小生產者的畝產比規模經營主體更高,即便在農業資本化、規模化下,小農生產依然是主導。小農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加上不需要監督的家庭勞動力投入,使小規模生產的單位面積產出高于規模經營,小農生產為中國的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他們也批評向企業和大戶傾斜的支農政策,認為三農政策的首要任務是為小農提供生產幫助。在小農經濟派看來,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不適合發展大規模農業生產,而且中國現行的農地制度也能為那些進城失敗的農民工留一條退路,讓他們可以退守鄉村。此外,小生產者也被賦予了很多美好的價值,例如平等、互惠等(賀雪峰,2013;夏柱智、賀雪峰,2017;溫鐵軍,2009)。同時,也有研究強調,中國農業的“資本化”也并沒有伴隨著大量雇傭勞動的出現,農業中的雇傭勞動比例只有不到3%,占主體的仍然是小規模家庭農場(黃宗智、高原、彭玉生,2012)。而且,正是小農的務工收入構成了中國“農業資本化”——體現為對農資、農機的投入——的主要部分(黃宗智、高原,2013)。這種看法繼承了恰亞諾夫關于“農民生產模式”和小農“自我剝削”的分析。恰亞諾夫強調小農農場集生產單位和消費單位于一體,僅從事簡單再生產,與從事擴大再生產、以資本積累為導向的資本主義企業有本質區別(恰亞諾夫,1925/1996;關于恰亞諾夫的小農經濟理論將在第五章詳述)。然而,在農業轉型的背景下,小生產者的處境仍然有待進一步考察。
小農經濟派與前兩派的爭論核心主要在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在中國工業化的中后期階段,農業究竟應該如何定位?小農經濟派的學者認為國家應當支持小農家庭經營,因為這些小農家庭不僅為工業生產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也在經濟危機中為農民工提供了庇護所。這些學者十分強調農業和農村對工業積累的貢獻。但自由市場派和主流政策派的學者則認為工業化的發展為農業現代化創造了條件,因為一大批農村勞動力已經被吸納到非農就業領域,因此仍然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就可以擴大經營規模。同時,農業機械、化肥、農藥和其他農業生產設施等工業制品也為大規模生產者的集約化生產創造了條件,因此現階段是工業在支持農業。二是規模化究竟是不是中國農業的出路?自由市場派和主流政策派都積極主張推進以規模化為特征的“農業現代化”,小農經濟派則反對在現階段推動農業的大規模經營。就當前來看,前兩派主導了政策制定的方向,目前農業規模化的發展也正在改變農業中的生產關系。
值得強調的是,盡管小農經濟派和另兩派的觀點有很多對立之處,但卻有一個核心的共同點,即都認為小規模家庭經營仍然主導著中國農業,盡管他們對這一現狀是否需要改變持完全不同的看法。然而,中國農業還能否被概括為“小農主導”是有待考察的。實際上,隨時改革開放和商品關系在農村的發展,農村社會的分化自20世紀80年代初就已經開始了。
因此,在上述三派之外,近年來還有一批研究者開始密切關注農村社會的分化問題。這一派研究者認為,在農業資本化和規模化的大趨勢下,農業生產者正在迅速分化,家庭經營正在被改造,小農也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替代或吸納。這類研究強調,在中國的農業轉型中,農業生產者中不僅有從事簡單再生產的農戶,也開始出現從事擴大再生產、追求資本積累的生產者;且在農業資本化的背景下,小農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都動態地處在同一個生產關系中,小農無法獨立于這個體系而存在,家庭農業被極大地改造了。這些被吸納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產業鏈中的小農戶,已經高度從屬于資本,本質上已經與農業雇工無異(嚴海蓉、陳義媛,2015;黃瑜、郭琳,2015;孫新華,2015;陳航英,2015)。同時,小農所增加的農資投入和其他投入也是商品化下的無奈之舉,并非對資本化的選擇(嚴海蓉、陳義媛,2015)。這些分析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角度展開,揭示了家庭農業在農業資本化的沖擊下所受到的威脅。盡管小農經濟派和新興的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框架的這一派都對資本下鄉持批判立場,拒絕美國式的農業資本化,但在農業規模化對小農家庭經營的影響方面,仍有明顯的差異。前者認為小農家庭經營具有獨特優勢,不會輕易被改造和取代;后者則認為小農盡管保留著家庭經營的外殼,本質已經發生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