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夏鼐傳稿
  • 王世民
  • 13字
  • 2022-04-11 17:48:13

第一章 家世與童年、少年時代

家世

夏鼐(1910~1985),字作銘,浙江溫州人。他生前不止一次講到自己的族系,1983年曾經說過:“中國姓夏的人相傳都是夏朝皇族的子孫”。[1]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周初分封諸侯,夏禹的后裔東樓公受封于杞。杞簡公時,杞被楚國吞并。簡公之弟佗出奔魯國,魯悼公因其是夏禹后裔,賜予采地為侯,稱作夏氏。后來,夏佗離開魯國,至沛地的譙郡,遂為譙郡人氏。再后來,其中一支夏氏族人遷居浙江,郡望又變成會稽郡。

據《瑞安縣志》和《會稽夏氏宗譜》記載,瑞安夏氏的先世,世居會稽山陰之夏穩公(字友榮),生于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咸通九年(868)登戊子科進士。其三子仁駿(字子龍,號榮祖),“以蔭入太學,旋登中書舍人”。仁駿公尊父命,攜家人及堂兄弟等,避難遷居至溫州府泰順縣莒岡山,為溫州地區夏氏第一世始遷祖。后第四、五世尚有官“岳陽主簿”“定海主簿”“無錫巡檢”等職者,但再后諸世“政壇科舉皆無聞者”。溫州瑞安的夏氏支派,本宗始遷祖創垂公系第二十三世,于明代嘉靖五年(1526)“由泰順縣莒岡遷居瑞安,營魚鹽之利,卜居莘塍之周田”。創垂公遷至周田村后,“生息繁衍,以耕讀傳家”,居住范圍則以周田村為中心,逐漸向四鄉擴散。其中一支,于清朝初年遷居至瑞安縣白巖橋。第三十一世(瑞安支派第九世)傳啟公(字承賢,又字敬亭),即夏鼐的祖父,于同治初年(時年18歲)只身攜一布囊,由白巖橋來到溫州府城,學習絲線制作工藝。學成以后,立志經商,在府城中部墨池坊口創設了“夏日盛”絲號,幾年后遷至府城西北部的厝庫司前(今溫州市鹿城區解放北路151號),為前店后廠經營模式,全家眾多人口亦聚居于此。傳啟公崇尚信用、善于經營,產業日益興盛,一面直接去杭州臨平鎮采辦生絲,一面將產品推銷到溫州府所屬各縣。當時溫州的富商有所謂“二盛”“三順”,即夏日盛、林益盛、潘聚順、葉進順、林萬順。

夏鼐祖父創業成功后,即在溫州安家立業,長期發展。這支夏氏家族,除夏鼐一家外,絕大部分親友至今仍在溫州生活。夏鼐的父輩兄弟六人:大伯父夏慶庚(字范九),以泰順籍進學補秀才;二伯父夏培庚(字銘如),繼承祖父創業的“夏日盛”絲號,后來一直延續到1950年代公私合營;三伯父夏煥庚(字星垣),初營鐵絲行,后經營雨傘業,不久破產倒閉;五叔夏棣庚(字志范),為浙江法政學堂別科畢業,曾業律師;六叔夏熾庚(字烈如),就讀于浙江法政大學,未畢業即病逝。行四的父親夏順庚(字禹舜,又字文甫)生于1876年,先在一家甌綢坊當學徒,后自行開設甌綢坊,在六房中經濟情況最為寬裕,后來感到甌綢難與進口的棉織品競爭,便于1903年冬自行歇業。其間,住宅曾遭遇火災焚毀,又因房塌致終身跛腳。但是,由于夏鼐父親善治生業,依靠出租城內的幾處店宅房產、鄉間相當數量的田地(最多時有田地400余畝),以及上萬銀元的現款放貸,家境仍然殷實。后來夏鼐父親購進倉橋街的一處舊屋(今溫州市鹿城區倉橋街130號),進行翻新和改建,于1922年率全家遷入居住。夏鼐在這里隨父母度過了少年時光,成年后在這里結婚成家。他長期在外學習工作,夫人李秀君居家侍奉公婆、撫育子女,與長兄夏鼎一家共同生活。此處便是后來被列為溫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夏鼐故居”。這處坐北朝南的五開間兩進西式建筑,前進為五間門廳式平房,后進為五間二層轉盤樓房,前面兩側各有三間廂樓,后面兩側各有單間廂樓,共計31間1600余平方米。臨街宅巷口的門臺,系抗戰勝利后于1946年整修街道石板路面時營建,大門上方鑲嵌的“夏里”二字石刻匾額,則是夏鼐親自集漢魏碑刻字跡刻成。夏鼐舉家遷居北京后,將這處房屋的自住部分捐獻公家,成為溫州市林業局的家屬宿舍,先后入住數十戶人家。2009年“夏鼐故居”籌建項目啟動后,經過近三年的住戶騰退安置、房屋挑頂修繕及展室設計施工,2012年夏鼐故居(紀念館)建成,并于6月9日舉行隆重的開館儀式,對公眾開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汽车| 余姚市| 察雅县| 化德县| 台山市| 陇南市| 天镇县| 阳信县| 盐池县| 榆社县| 扎鲁特旗| 永城市| 佛教| 两当县| 志丹县| 万载县| 北票市| 外汇| 湾仔区| 玉溪市| 兰考县| 昌江| 吴忠市| 龙川县| 肇源县| 共和县| 安溪县| 双鸭山市| 宾川县| 上栗县| 常州市| 乌兰县| 正阳县| 大荔县| 玉山县| 高尔夫| 上饶县| 丰都县| 巨鹿县| 万盛区| 中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