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于治中國近代經濟史與公費留學之間
1933年9月末,夏鼐在蔣廷黻的指導下,選定“太平天國前后之長江流域田賦問題”這一中國近代經濟史的命題,作為畢業論文的題目。這需要廣泛收集資料,進行田賦數字的梳理、統計與分析。夏鼐花費半年的時間,查閱卷帙浩繁的有關文獻,其中包括江蘇、浙江兩省的減賦全案及若干府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省的通志,長江各省咸同年間督撫駱秉章、胡林翼、曾國藩、左宗棠、馬新貽、李鴻章、沈葆楨的全集(政書、奏稿)和年譜,以及道光年間督撫林則徐、裕謙的著作,又查閱過《清史稿》、咸同光三朝《東華續錄》《皇朝續文獻通考》《皇朝掌故匯編》《皇朝經濟文編》等,總計多達50余種。他還曾去北平圖書館善本書庫,查閱大部頭的《欽定賦役全書》,因其成書于乾隆以前,且所載為政府歲入及分配,對于研討咸同年間減賦問題基本上沒有幫助。為使資料更加完備,夏鼐曾試圖進一步查閱清宮檔案,當時故宮所藏檔案已經南遷,考慮到北平社會調查所曾大批抄錄其中有關近代經濟史的資料,便由蔣廷黻致函該所所長陶孟和,介紹他在寒假期間前往查閱;后來他又去北京大學研究院文史部(即原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查閱所藏故宮檔案,但都徒勞而返,一無所獲。夏鼐在占有相關資料上想方設法,做了最大的努力之后,于3月下旬到5月下旬,集中兩個月的時間,終于撰寫完成洋洋四萬多字的長篇論文。
夏鼐關于清代咸同年間長江各省減賦問題的論文[25],上篇從探討太平天國以前長江各省的浮收勒折及其原因入手,論述太平天國以前情形。他劈頭就尖銳地揭露:“《欽定賦役全書》中雖曾規定賦額,但是糧吏仍要作弊浮收。如納本色米,或就斛面浮收,或竟折扣計算。如折色納銀,則常將米價規定較市價為高,勒令繳納多出數倍的銀兩;甚或更將銀兩改折為錢數,將銀價規定較市價為高,勒令繳納錢文。地丁額征銀兩,但糧吏勒令繳納錢文,其弊與漕糧征折色者同。所以民間要負擔較額定正稅多出數倍的田賦。”又說:“糧吏與官長狼狽為奸。長官得了陋規,便假裝癡聾不去干涉糧吏的舞弊;糧吏為酬答長官的盛意,也很甘愿繳納規禮。小百姓是‘天高皇帝遠’,無處喊冤。不過,地方上的紳士,看見了未免眼紅,卻要來分肥一些。”強調其中富庶甲天下的江蘇省蘇州、松江、鎮江、常州四府和太倉州,浙江省杭州、嘉興、湖州三府,向來被征以遠逾常例的重賦,因其超過人民納稅能力的限度,而使問題日益嚴重。下篇則論述太平天國以后清廷迫于形勢,試圖恢復生產力、減輕人民負擔,采取裁減浮收、減定重賦、杜絕舞弊等措施,使長江各省賦稅一度大幅度降低,并且附有湖北、浙江、江蘇三省裁減漕額,及浙江十府、江蘇四府一州核減浮收等統計表,加以具體說明。隨后指出:“這次減賦運動所注意的是裁減浮收,但是裁減浮收這件事,不是一紙命令便能生效的。這不僅要賴州縣官吏的束身自愛,并且要靠地方高級長官的嚴厲監視。”后來,“不但州縣浮收的積弊,至同治末年后,復行發生;并且連輸納國庫的田賦正額,至光緒時以財政困難,也增加了不少”。進而又說:“田賦是一種直接稅,所以它的增加,最易使人民感覺到切膚之痛。清室的傾覆,與減賦運動成績的消滅,并不是毫無關系”。
夏鼐行將由清華大學畢業的時候,和其他同學一樣,面臨著畢業后的出路問題,他們曾不止一次相互討論。夏鼐考慮出路不外四項:(1)立刻出洋,引誘力較大,困難亦較多,經濟上家中雖不貧困,但留學費用的負擔過重,家中未必舍得這么多的金錢;(2)進研究院,這是可能的,但留校時間太長(當時學制為兩年畢業),所得的學問有限,將來的出路仍與大學畢業相類;(3)拋棄繼續求學的念頭,或在外省謀事,或在本地謀事(最好在清華),但成功的希望最少;(4)萬不得已時,則只得在家中失業,但這是自己所不愿的。經過幾次討論,他感到主動權不在自己手中,只有聽天由命。1934年5月15日他閱《晨報》獲知,清華大學本年招收的留美公費生有兩個歷史方面名額,即美國史和考古學。對夏鼐甚為器重的蔣廷黻主張他進清華大學研究院,認為:“這一班里同學準備進研究院的很少,將來如繼續研究中國近代經濟史,可赴倫敦經濟學院去研究。”又說:“現在研究院兩年即可畢業,惟本校本科畢業者亦須經過考試,諒無困難。至于留美保送除兩名助教外,尚有余額,亦可設法。但留美須依指定科目讀去,不若研究院畢業者之自由。”還表示找職業亦可幫助設法,陶孟和主持的北平社會調查所現正擴充組織,可將畢業論文介紹給陶先生審閱,在調查所中努力工作,前途亦頗遠大。蔣廷黻還為夏鼐進一步設計,第一年以全力讀完學分(24學分,包括清代學術史),暑假三個月以全力預備初試(注意政治制度及學術思想,如清代官制、科舉制度、升降辦法、康梁思想背景等);初試后,第二年專力畢業論文,并提示畢業論文題目:(1)清代貴胄(一、二品)之出身(貴、富);(2)清代督撫之分析(出身、職權等);(3)清代御史制度(或限于對外交問題之見解及其效果);(4)清代駕馭藩屬之政策;(5)清代滿漢勢力之消長;(6)清代軍機處之始末(組織、職權、人員、變遷)。
夏鼐為穩妥起見,感到還是兩個方面都報考為宜,結果兩邊都在當屆考試中高居榜首。夏鼐于1934年7月20日先報名清華研究院的中國近代經濟史門,8月1日至6日應試,考試科目除國文、黨義、英文、法文外,專業課有中國通史、西洋通史、經濟學概論、中國哲學史、近代政治制度、清史六門。夏鼐的自我感覺是前三門曾在一、二年級學習過,大半已經忘記,后三門則從未讀過。他雖臨時抱佛腳,但發揮得很好,考試成績總平均達到83分。本年度清華留美公費生考試為第二屆,歷史學方面的兩個名額中,美國史門已有清華歷史系保送任職兩年的助教楊紹震報考,考古學門保送夏鼐報考,于8月13日報名,21日至23日應試。考試科目多由名師出題,其中有:國文(朱自清出題)、英文(吳宓出題)、中國通史(雷海宗出題)、西洋通史(陳衡哲出題)、中國上古史(顧頡剛出題)、西洋上古史(孔繁霱出題)、人類學(李濟出題)。應試五名考生的前三名中,夏鼐的英文、法文、西洋上古史和人類學四門考試成績,分別高出另二人30~50分(中國上古史分數最高,為95分),總平均78.5分,超過其他考生20分以上。[26]他在10月2日得知錄取當天的日記中寫道:“自己本來預備弄的是中國近世史,這次突然考上了考古學,這樣便要改變我整個一生的計劃,對于這樣一個重大的改變,我并沒有預料到,我有些彷徨無主。”[27]10月4日他在致室友劉古諦的信中說:
我初入大學的一年是弄社會學的,后來轉入歷史系,已經是十字街頭鉆入古塔中,但是對于十字街頭終有些戀戀不舍,所以要攻中國近代史,以便進一步剖析當前的社會。現在忽而改讀考古學,簡直是爬到古塔頂上去弄古董。離十字街頭更遠了,喧擾的市聲,漸隱漸微了。在塔頂舊室中,微弱的陽光下,徘徊于蛛絲鼠跡之中,雖有一種“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的詩意,但是這豈是現代式的生活?我總覺得這是我的職業,應該在職業以外去找一個可以安心立命的思想或信仰。但是到哪里去尋這種思想或信仰呢?[28]
顯然,夏鼐在思想上存在著矛盾,他攻讀考古學并不是就此鉆進象牙之塔,而是依然關注著“當前的社會”,尋求安心立命的信仰。
夏鼐由熱衷于中國近代史轉而考取公費留美的考古學門,這出人意料的變化來得突然,考察起來卻又并不偶然,因為他的考古情結由來已久。前面提到,他早在童年時代收集過古錢,就讀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時,曾閱讀克羅伯(Kroeber,A.L.)的《人類學》一書,對人類化石與史前時代考古學已有初步了解。他曾不止一次去鄰近燕園和清華的圓明園遺址,對照有關記載進行仔細考察;進城參觀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和歷史博物館。1933年2月,聆聽法國漢學家伯希和(Pelliot,Paul)講演《新疆考古收獲》。10月,前往北平西城兵馬司胡同的地質調查所,參觀周口店發掘所獲古生物化石、北京人頭蓋骨模型,及石器、骨器等標本;參觀瑞典學者安特生(Andersson,J.G.)在河南、甘肅采集的新石器時代遺物。他閱讀過基思(Keith,A.)的《關于古代人類的新發現》(New Discoveries Relating to the Antiquity of Man)一書,曾想將關于北京猿人的幾章譯成中文,最終由于專有名詞太多,迻譯費時而暫時作罷。
夏鼐在太原晉祠圣母殿前
1934年4月中旬,夏鼐負責組織畢業班同學歷史考察團一行十余人,去山西太原、大同等地進行為期一周的參觀考察,費用由校方發給。他們原本期望雷海宗教授前往指導,雷先生因無暇而未應允。于是夏鼐自己進行業務上的準備,閱讀了早年法國漢學家沙畹(Chavannes,E.E.)所作考察報告《北中國考古調查記》(Mission Archéologique dans la Chine Septentrionale),以及《東方雜志》等刊物上有關云岡石窟的記述。在太原,主要游覽晉祠,參觀那里以圣母殿和“魚沼飛梁”為中心的建筑群,祠內有著名的宋代彩塑、北魏造像碑及唐太宗行書《晉祠銘》碑(參觀結束后,他曾為《晉祠銘》的考證費過一番功夫);又在山西省民眾教育館,參觀衛聚賢主持發掘的萬泉荊村新石器時代遺址和漢代汾陰后土祠遺址出土遺物。在大同,則流連于云岡石窟竟日,逐個洞窟進行考察,仔細地寫作筆記。這些活動,無疑使夏鼐增強了對考古學的興趣。盡管如此,夏鼐對是否就此選定考古研究為終身事業仍在猶豫之中。
夏鼐在大同云岡石窟
[1] 現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系教師辦公室。
[2] 參見錢穆《八十憶雙親 師友雜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第161頁;陳勇《錢穆傳》,人民出版社,2001,第66~67頁。
[3] 原未發表,后收入《夏鼐文集》第五冊,第10~13頁。
[4] 《夏鼐日記》卷一,第31~32頁。
[5] 《夏鼐日記》卷一,第74頁。
[6] 《夏鼐日記》卷一,第87頁。
[7] 原載《清華周刊》第39卷第8期,1934;又見《夏鼐文集》第五冊,第66~90頁。
[8] 原載《清華周刊》第38卷第12期,1933;又見《夏鼐文集》第五冊,第46~65頁。
[9] 《清華周刊》是當時清華大學的重要學生刊物,上自主編和專欄主任,下至發行,主要由學生擔任。它是清華學子發表學術論文、書評、譯文、詩詞小說的園地,但也發表教授的文章。每個學期出版1卷12期,每期八九十頁,約8萬字,發行1500冊左右。經費由校方補助,全年350元。各期除文藝、文史、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四個專號外,其余普通版都有文史欄。
[10] 《夏鼐文集》第五冊,第14~23頁。
[11] 參見《夏鼐文集》第五冊,第24~37頁。
[12] 參見《夏鼐文集》第五冊,第99~112頁。
[13] 該書的中譯本,1999年由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作者姓名現譯為“弗蘭茨·奧本海”,所注卒年1943有誤,應為1946。
[14] 《我所知道的史學家吳晗同志》,載《夏鼐文集》第四冊,第252~253頁。
[15] 1984年10月,清華大學舉辦“吳晗與清華大學”展覽,陳列的成績單中有雷海宗“中國上古史”課程的考試成績,夏鼐和吳晗都是“超等-”,其他同學則是“中等”。另據當時就讀于燕京大學研究院的譚其驤回憶:“清華歷史系中有吳晗、夏鼐兩個最出色的學生,那是傳遍了燕京歷史系的。”(譚其驤:《懷念吳晗同志》,載氏著《長水集續編》,人民出版社,1994,第478頁)
[16] 《夏鼐文集》第五冊,第326~331頁。
[17] 參見羅爾綱《師門五年記·胡適瑣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第44頁。
[18] 原載《圖書評論》第1卷第6期,1933;又見《夏鼐文集》第五冊,第199~208頁。
[19] 原載《清華周刊》第39卷第7期,1934;又見《夏鼐文集》第五冊,第132~141頁。
[20] 原載《外交月報》第4卷第4、5期,1934;又見《夏鼐文集》第五冊,第154~186頁。
[21] 原載《國聞周報》第11卷第16期,1934;又見《夏鼐文集》第五冊,第142~153頁。
[22] 原載《圖書評論》第2卷第5期,1934;又見《夏鼐文集》第五冊,第228~253頁。
[23] 原載《圖書評論》第1卷第11期,1933;又見《夏鼐文集》第五冊,第209~227頁。
[24] 原載《圖書評論》第2卷第12期,1934;又見《夏鼐文集》第五冊,第254~263頁。
[25] 1933年秋至1934年春,夏鼐在蔣廷黻指導下撰寫畢業論文《太平天國前后之長江流域田賦問題》時,正值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五次“圍剿”。蔣廷黻如此選題,有其明顯的政治目的。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時,夏鼐為此上交過一篇“校后記”,全文如下:“這是三十多年前的舊作,是當年在反動分子蔣廷黻的指導下所寫作的畢業論文。在政治觀點上完全是站在反動一方面的。他指定這題目是另有用意的。初稿寫好后,他又指點要與當前的政治相聯系,所以又添上一節極其反動的‘余論’。當時我自己覺得這與正文的關系不大,所以稱它為‘余論’。實際上,這是畫龍點睛,正是全篇的目標所在。英文撮要將這‘余論’譯為‘結論’(conclusion),可以說是‘恰中要害’。我自己當時思想之反動,昭然若揭,稱之為想保留正文全篇的學術氣氛,實是欲蓋彌彰。甚至于可以說,這樣一來,這篇文章所起的壞作用將更為惡劣。今日正處在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的漸入高潮之際,重讀這文,惶慚無已,深愧當年思想上墮落之深。但是,我仍欲保留這一史料,作為檢查自己過去錯誤之用,以便提高自己要求改造之決心,痛悔前非!1966年5月6日謹記。”(《夏鼐日記》卷七,第226~227頁)該文原載《清華學報》第10卷第2期,1935;又見《夏鼐文集》第五冊,第264~325頁。編輯出版《夏鼐文集》時,沒有將這“余論”全文收錄,只節錄其中部分內容。
[26] 《夏鼐日記》卷一,第265頁。另參見何炳棣《讀史閱世六十年》,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第142頁。
[27] 《夏鼐日記》卷一,第264頁。
[28] 《夏鼐日記》卷一,第2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