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化解于無形(二)
- 大唐之神級駙馬
- 鳳鳴岐山
- 2053字
- 2022-04-21 00:50:16
“趙師,早安。”
八月二十一日,又到了大朝會之時,趙文振自是不敢輕忽了去,早早便從城中的別院出發,于卯時六刻趕到了承天門前的廣場處,這才剛在警戒線外翻身下了馬背,就見聶無畏已領著三名師弟疾步迎上了前來。
望著眼前英氣勃發的四名弟子,趙文振心下里當即便涌起了一陣莫名的感慨——曾幾何時,因著晉升過快之故,他在朝中一向都是形單影只,別說政治盟友了,就連可以說得上話的同僚都不多,而今,算上尚在外地忙碌的何棟,不知不覺間,竟已有了五名朝臣弟子了,盡管目下官階都還低,可發展前景卻無疑都很是看好。
工部郎中聶無畏與工部虞部郎中何棟這兩位從五品上的弟子都是趙文振一手提攜起來的,而侍御史(從六品下)祈韻與殿中侍御史(從七品上)李預則是靠著科舉名次在前而得以提前邁入朝臣序列的,唯獨位列最末位的監察御史(正八品上)衛平是個意外——此子在趙文振座下諸多弟子中,并不算如何出色,貞觀十一年科舉時,雖也中了進士,可名次卻并不高,也就只排在第三十一名而已,原本被委為光祿寺良釀署令(正八品下),也不知他是怎么跟魏王李泰對上了眼的,居然讓李泰親自出面幫其運作到了監察御史這么個要害職位上。
“早,都隨為師來罷。”
心下里感慨歸感慨,以趙文振的城府之深,那是斷然不會帶來臉上來的,也就只隨意地點了點頭,便即領著眾弟子們走進了廣場。
“趙大人,早。”
“文振老弟,早啊。”
“喲,文振氣色不錯嘛,莫非遇到啥大喜之事了?”
……
時至今日,趙文振雖說尚未達到位極人臣之地步,可已然是身在頂級朝臣之序列了的,甭管走到哪,迎奉者自是不在少數,對此,以趙文振的長袖善舞,自然是應對從容得很,當然了,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心要跟趙文振交好,太子一系以及杜正倫等人串聯起來的所謂朝廷清流中人就沒怎么拿正眼瞧趙文振,可那又能如何呢,彼此道不同,不相為謀也罷,完全沒必要強求。
“皇上駕到!”
辰時正牌,群臣們都已按著品階高下在太極殿內外站好了位置,不多會,隨著徐恩那尖細的嗓音響起中,太宗與李承乾便已一先一后地從后殿處轉了出來。
“臣等叩見陛下。”
見得太宗父子已到,群臣們自是都不敢稍有輕忽,齊齊便是深深一躬。
“免了罷,眾愛卿且自平身好了。”
在已經跟長孫無忌、房玄齡這兩位最寵信的心腹大臣就王爺就藩以及朝廷架構重組一事充分交換過意見的情況下,太宗的心情顯然很是不錯,叫免的聲線遠比往昔要和煦得多。
“謝陛下隆恩。”
能在唐初這等名臣薈萃的時代混上朝臣的,斷然沒一個是愚鈍之輩,絕大多數的朝臣們都已從太宗的語氣里聽出了些內味兒,然則真正清楚太宗為何精神振奮的,到底只是少數而已,可不管是真懂還是假懂,這當口上,也自沒誰敢孟浪的,盡皆一絲不茍地按著朝規謝了恩,而后便即左右一分,各自按品階高下站好了位。
“啟奏陛下,微臣有本要上。”
眾臣工們這才剛站好了位,鐵了心要玩死諫的張玄素便已是迫不及待地率先搶了出來。
“哦,愛卿有何本章且就直奏好了,朕聽著呢。”
太宗是一早就料到張玄素等人要在今日當庭發難了的,自是不會在意那么許多。
“圣天子在上,微臣太子左庶子張樸有一事要奏,今,諸皇子大半已過開府建牙之齡,卻兀自遷延于京,實與朝廷律制不合,為固社稷,微臣懇請陛下早日放諸皇子去外地就藩,以全大義。”
張玄素的奏本很短,從頭到尾也沒多少字,可提出的建議卻是緊扣現行之律法與所謂的社稷大義,渾然不打算給太宗留下絲毫的轉圜之余地。
“陛下,微臣以為張大人所言甚是,還請陛下早做決斷。”
“陛下,微臣附議!”
“陛下,微臣亦附議!”
……
張玄素等人數日來不斷游說朝中文武,加之太子一系也在暗中推波助瀾,所掀起的這撥風浪當真不小,這不,張玄素話音方才剛落呢,呼啦啦便有六十余朝臣站了出來,個中不乏侯君集、劉德威等重臣,到了末了,竟是連蕭瑀這個宰輔都站了出來,聲勢之浩大,當真令人側目不已。
“嗯,諸位愛卿公忠體國之心,朕能體悟得了,今,既是論及諸皇子就藩一事,那不如連刺史世襲一事一并議議好了,時文啊,朕可是將徐州許給了你,卿何不也一并去徐州上任如何啊?”
這一見蕭瑀居然跟太子一系湊在了一起,太宗可就不免有些不爽了,在假意嘉許了張玄素等人幾句之后,不甚客氣地便將了蕭瑀一軍。
“這……”
蕭瑀并不以能言善辯而著稱,這冷不丁被太宗這么一將軍,登時便不免有些個傻了眼了——若說諸皇子們就藩應該的話,那讓長孫無忌等十四名功勛之臣去就封地經營也同樣是出自圣意,兩者在根底上其實是一致的,理由都是所謂的恢復古制,總不能在贊成前者的同時卻又反對后者吧,這在道理上明顯說不通啊。
“輔機、玄齡,卿等可愿就此去封地經營否?”
太宗可沒管蕭瑀的臉色有多難看,淡然一笑之余,一派輕描淡寫狀地便將問題丟給了長孫無忌與房玄齡這兩位宰輔之臣。
“老臣絕無此意。”
太宗話音方才剛落,長孫無忌便已給出了個簡練而又堅決的答復。
“陛下明鑒,不止是長孫大人與老臣不愿去,其余受封之大臣們也斷不愿去,無他,概因此世襲制后患無窮,恕臣等不敢奉詔。”
別說太宗事先就已經通過了氣,就算沒有,房玄齡也絕對不會答應去經營受封之地的,此時回答起來,斬釘截鐵地拒絕也就屬再正常不過之事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