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翁婿論武(一)
- 大唐之神級駙馬
- 鳳鳴岐山
- 2139字
- 2022-04-21 00:50:16
近七百綠林盜匪公然攻打巨野縣,妄圖殺害朝廷大員,這無疑是樁巨案來著,消息一經傳開,天下為之震動,太宗更是震怒不已,第一時間就下了嚴懲之詔書,并詔令刑部下發海捕公文,舉國緝拿在逃的綠林巨擎黃飆與霍同等人。
嚴懲不嚴懲的,其實真沒啥大的區別,沒旁的,概因在巨野一戰中,來犯的綠林盜匪大多已橫死當場,被俘以及后續抓捕到的江湖客攏共也不到六十人,個中大多數還都是被朝廷通緝已久的綠林慣匪,數罪并罰之下,有一個算一個,都是死罪難逃,最終也就只有十數名罪責較輕的被判數年到十數年苦役不等,其余四十余人盡皆被判斬立決。
巨野一案雖說不是趙文振主審,可畢竟他是受害者,加之又是山東地面上級別最高的官員,顯然是無法置身事外的,這一拖就足足拖了近一個月的時間,方才得以脫身,結果么,他都還沒離開巨野呢,京里就傳來了消息——普安公主于四月二十九日生了,又是個男孩,太宗再度越殂代皰地賜名趙康,封翼城縣男爵。
男爵在爵位排序中,雖說只是最后一檔,可能有就不錯了,沒見朝中多少公主的兒女如今都還是白身么?趙家這都已是一門三爵了,又哪能不知足的,當然了,上本請辭一下還是要的,盡管只是表面工作,但卻萬萬不能少了去的,就這么著,趙文振連上三本請求太宗收回成命,自言功薄不敢承重賞,而太宗則連下三道詔書,以示恩寵,最終,趙文振又第四次上了本章,在隆重謝恩之余,惶恐地表示將為國盡忠,萬死不辭云云。
翁婿倆這套路演起來當真是精彩至極,一個表現出了自己的實誠任事與謙遜之為人,另一個則好生表演了一下體恤下情與賞罰分明,最終的結果么,當然是一個得了實惠,另一個則得了名聲,無疑是皆大歡喜來著。
貞觀十三年六月初五,離京已八個來月的趙文振終于在吳鎮與喬銘的護送下,回到了京師,這一入了城,第一時間便按朝規趕到了宮外求見,在牌子遞上去不到十分鐘的時間,便已被輪值宦官帶到了兩儀殿書房中。
“微臣叩見陛下。”
這一見得高坐在龍案后頭的太宗,趙文振自是不敢有丁點的輕忽,疾步便搶上了前去,恭恭敬敬地便是深深一躬。
“免了,免了,愛卿且自平身罷。”
太宗本就是個感性之人,這一見趙文振那明顯黑了也廋了的臉龐,眼圈頓時便是微微一紅。
“謝陛下隆恩。”
盡管太宗表現出來的態度很是和煦與體貼,可趙文振卻并無一絲一毫的持寵而嬌,有的只是一貫的謙虛謹慎。
“嗯,卿此番的差使都辦得不錯,尤其是登州鹽場之革新,更是為朝廷建功頗巨,朕心甚慰啊。”
于太宗來說,破獲登州私鹽大案以及巨野大破綠林一事固然都算得上奇功,可相較于鹽場革新成功的功勛而論,那顯然又算不得甚了,無他,在這年月,鹽與錢基本上就是一個概念來著,鹽多了,那就意味著朝廷的歲入也就多了——食鹽產量提升后,國內的鹽價固然會下跌不少,可與此同時,百姓用鹽的量也會跟著急劇放大,總體來說,朝廷的歲入還是會增加不少的,但這并不是大頭,真正的大頭在于朝廷可以用多出來的鹽去跟草原各部落交易牛羊馬匹,從長遠來看,這一塊的獲利無疑將是極其之驚人的。
“此微臣之本分爾,實不敢當得陛下謬贊若此,微臣惶恐。”
曬鹽法的成功乃是必然之事,趙文振一點都不覺得有啥可稀罕的,當然了,內心里還是不免有那么些小得意的。
“唯本分最是難得,愛卿忠勇可嘉,朕一向是知道的。”
能有趙文振這么個允文允武還謙遜有加的女婿,太宗當真是老懷大慰不已。
“陛下過譽了,微臣此番之所以能平安歸來,上有賴陛下洪福庇護,下靠將士們搏命廝殺,此外,吳鎮與喬銘兩位俠士慷慨相助亦是關鍵,現如今微臣已將兩位俠士請回了京師,還請陛下明示。”
謙遜話語必須說,但卻斷不能過了,否則的話,那就難免有虛偽之嫌,這么個低級錯誤,趙文振自是不會去犯。
“嗯,此二人既是有功,那自是得賞,若有仕途之心,且就安排進刑部或是大理寺便好,若無意,卿且看著安排了去也就是了。”
吳、喬二人仗義相助趙文振一事,太宗早就已從奏報中得知,但卻并不是太在意,也就只隨口給了個安排了事。
“陛下圣明。”
吳、喬二人都是江湖中一流乃至頂尖的高手,若是可能的話,趙文振當然是希望能留在身邊聽用的,只可惜這與朝規明顯有悖,而今能得太宗如此許諾,已屬極其難得之事了的,趙文振自是不會有啥異議的。
“巨野一案爆發后,玄成(魏征的字)曾上本于朕,言曰:俠屢以武犯禁,于綏靖地方實有大不利,建議朕于民間抑武,愛卿以為可行否?”
公事既畢,趙文振本都已打算請辭了的,卻不曾想太宗突然談起了民間禁武一事。
“陛下明鑒,微臣以為魏大人所慮雖是出于公心,只是于微臣看來,此議卻是差矣,治國靠文不假,然,安邦卻是缺不得武,重文輕武,或可安內,卻恐惹來邊患無窮,重武輕文,又恐有窮兵黷武之虞,是故,微臣以為文武之道皆治國之要也,萬不可因噎而廢食。”
儒家治國就這點很是要命,總以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重文輕武之思想根深蒂固,妄圖將所有的不穩定因素全部扼殺,結果自然是民風孱弱已極,不遇外敵倒也還能勉強維持,一旦周邊有游牧民族做大,社稷立馬便是風雨飄搖,對此,有著前世記憶在身的趙文振自是比誰都清楚,君不見宋、明之衰敗不就是重文輕武之結果么。
“唔……,卿之所慮不無道理,只是江湖紛爭不斷,卻恐地方難安,此又當如何哉?”
太宗本就是馬背上的皇帝,對武事上也一直很是重視,只是架不住魏征、唐儉等文官屢屢宣揚重文輕武的思想,太宗心下里難免有些個迷茫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