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周列國到大一統
西周初年,周朝疆域東到今山東半島,西到今甘肅一帶,東北到今遼東,南到江漢以南,遠遠超過了商代。為了加強對這一廣大地區的統治,周天子除了自己掌控的土地外,以“天下共主”的身份,把王族、功臣和部分前代貴族分封到各地去,在全國實行了大規模的“封邦建國”。從西周開始,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結合成了西周國家制度的基礎。在西周統治者看來,天下的土地都歸周天子所有,所有大小貴族、平民都是周天子的臣民(廣大奴隸系依附于土地的貴族財產),也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按照西周宗法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和“大宗主”,其嫡出同母弟和庶出兄弟,在本支是“小宗”,但在被分封的諸侯國,便成了“大宗”和“宗主”。荀子在《儒效》篇中說,周初共封了七十一國,其中姬姓的五十三國。諸侯同樣也由嫡長子繼承,其余子嗣分封為卿大夫,擁有采邑。卿大夫對諸侯為“小宗”,在本家也為“大宗”,世襲“家主”的爵位,有統治采邑的權力。“士”是大夫以下最低一級貴族,不再世襲。受封諸侯和卿大夫等應服從周天子之命,定期朝貢述職,出軍賦,服徭役。從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到士,構成周代奴隸主統治階級。士多為卿大夫家臣。其同母弟和庶兄弟都是平民,和奴隸同屬于被統治階級。只是平民可分得少量土地耕種,戰時有應征作戰的義務,因而有可能憑戰功進入下層貴族的行列。所以,平民和奴隸雖同屬于被統治階級,但與奴隸不同,是同奴隸主既有聯系而又對立的特殊階層。
再說說春秋戰國。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繼位并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以后,以洛邑在舊都鎬京(今陜西西安西南)以東,史稱東周。此前的周稱西周。東周又可以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歷史時期,以周平王元年至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共二百九十四年,為春秋時代。從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共二百五十四年,為戰國時代。春秋戰國共五百四十余年。在春秋前期,各諸侯國受西周封邦建國的歷史影響還比較深,周天子仍保持著“共主”地位。隨著各諸侯國向地域性的國家形態過渡,各國各自為政,一些較強大的諸侯國為了掠奪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擴張自己的勢力,不斷進行兼并戰爭,一些小國、弱國被大國、強國兼并或被迫成為附庸。在中原周邊地區和各國之間仍分布著不少部族和方國,北部較著名的有林胡、樓煩;東北有肅慎;西南有巴、蜀、九夷、百濮等。在現在長江下游一帶則居住和生活著強大的東夷和百越等,他們和中原各國之間既有和睦相處,友好往來,也有摩擦以至戰爭。
在春秋戰國這一歷史時期里,特別在春秋后期到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十分頻繁,相繼由齊、晉、楚、吳、越稱霸,史稱“春秋五霸”。春秋時期,各國間的戰爭主要沿襲西周以來的車戰,判斷一個國家的大小強弱,也經常以擁有戰車的多少為依據(1),如稱齊、晉為“千乘之國”“萬乘之國”之類。由于是車戰,每次較大的戰爭,用兵不過數萬。公元前632年,著名的晉、楚城濮(今山東鄄城臨濮集)之戰,晉國用車七百乘,每乘以三十人計,也不過二萬余人(一說士卒五萬二千余人)。到了戰國時期,步騎兵逐漸替代了戰車,一次戰爭用兵動輒十幾萬至幾十萬,戰爭規模之大和戰爭殘酷程度,在古代戰爭史上也達到了空前未有的地步。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之戰,趙軍兵敗,主將趙括戰死,所率趙軍主力竟被秦軍坑殺四十五萬之眾,趙國也從此衰落不振。孟子在描述戰爭慘狀時曾說:“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各國人民多渴望和平與統一。
春秋中后期,各國諸侯的地位也發生動搖。以禮儀之邦的魯國為例,雖名義上仍由魯宣公為國君,但魯國政權卻由大夫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所掌控,他們驅使奴隸開墾了大量私田,不向公室繳納賦稅,甚至奪取公室的土地變為自己的私田,魯君逐漸虛有其名。其他如齊、晉等強國、大國也多出現類似情況。“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公室受六卿擺布,“五霸”中的齊國,原是東方的大國、強國,這時的政權也已為大夫田氏所操縱。
到了戰國時期,各國社會變革更加激烈。國家興衰存亡的關鍵,在于能否順應形勢,對奴隸制的宗法制進行堅決打擊,建立封建制體制。早在春秋末期,較為強大的還有二十余國,此時,齊、楚、燕、韓、魏、趙六國和處于西陲的秦國強大起來,稱“戰國七雄”。但齊和韓、趙、魏雖由新興地主階級掌握了國家政權,舊貴族勢力仍相當囂張。楚、燕等國新的生產關系雖有一定發展,國家政權卻始終控制在舊貴族手里,改革的條件不成熟。只有西陲的秦國,雖較落后,但統治者銳意革新,積極開展變法運動,發展迅速。春秋時期曾經爭做霸主的齊、晉、宋、吳、越以及魯、衛、鄭等國,或為大夫取代并實施改革,仍為大國、強國,或因舊貴族操持國政,或因長期戰爭等多種因素,導致國力損耗,或為“戰國七雄”所滅,或逐漸衰落,或成為大國的附庸(2)。
各國奴隸主貴族各階層的變化都很大。從西周初年以來到春秋末年,原是諸侯、大夫之下的“士”這一與平民最為接近的最低等級的貴族,這時因政治上沒落,多失去了貴族身份,也有些平民卻以戰功或個人的才干等多種因素而上升成了“士”。隨著社會變革日益深入和時間的推移,“士”和平民的界限越來越不明顯,這一群體越加擴大,發展成了人數眾多的最為活躍的新的社會階層。后來被稱為“士”的,大多也是指這一社會階層的成員。各國國君能否打破舊的宗室貴族勢力的頑抗,革除宗法制的世卿世祿制,信用各國具有改革思想的有才干的士人輔佐國政,處理國事,也成為國家能否變法圖強的關鍵。秦國用衛國人商鞅變法,雖幾經反復,但改革徹底,效果顯著,使國力強大,又經過幾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于一統天下。
隨著奴隸制的沒落和封建制的興起,出現了一個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他們或者是原來的奴隸主貴族,利用奴隸的勞動,開墾了大量私田;或者是商人或手工業者,在土地買賣中置辦了大量私田;也還有一些人因軍功受賞賜而上升為地主。封建地主逐漸代替了舊的奴隸主貴族而成了新興的統治階級,春秋戰國以來,在新興封建地主階級推動下,一個以田賦和勞役為主要剝削形式的封建制社會孕育誕生了。它基本上是重農抑商,以農民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進行分散的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體的社會。在中國,這樣的以自然經濟為主體的封建社會,竟漫長地延續了幾千年之久,在人類社會的文明史上,影響十分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