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概況

商朝末年,奴隸主統治階級窮奢極侈的荒淫生活,以及連年用兵,極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殘酷的搜括剝削和重刑鎮壓,使社會矛盾發展到了極點。被壓迫的奴隸、平民和奴隸主的矛盾,被統治的方國部落和商王朝的矛盾,都達到了極其尖銳的程度。奴隸暴動的規模愈來愈大,不斷沖擊著奴隸主貴族的統治。此時的商王朝已是風雨飄搖,眾叛親離,紂王卻依然沉湎于酒池肉林之間,周武王選準戰機,發動了伐紂之戰。他聯合西方的方國部落,東向討商,在牧野(今河南淇縣南)展開了決戰。當時,武王的聯軍前歌后舞,斗志昂揚;而商紂軍隊中的奴隸和平民,卻在陣前暴動,倒戈相向,攻打紂王。商紂大敗而逃,在鹿臺自焚而死。這一年,約為公元前1046年。

武王克商,建立了周王朝。西周前期,階級矛盾有所緩和,奴隸制經濟有了更大的發展和繁榮,生產力進一步提高,文化方面也有顯著的進步。西周是一個強盛的奴隸制國家。

武王滅商后兩年病死,成王年幼,武王的同母弟周公旦攝行王政。《禮記·明堂位》:“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諸侯于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周公因襲夏、商的禮儀樂制,加以發展增訂,制定出一整套法定的禮樂制度,很顯然,這套禮樂制度是為維護奴隸制的統治秩序而存在的,即所謂的“天下大服”。實際上就是要通過禮樂來體現奴隸社會的等級名分制度,它規定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之間的上下、尊卑、親疏關系,不準違反和僭越。這套禮儀樂制,歸根結底,是為鞏固周王朝統治特權的政治工具。

西周統治延續了十一代,十二王。西周王朝始終存在著奴隸和奴隸主、平民和貴族之間的對立和斗爭;到西周后期,各種矛盾不斷深入和激化,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也日益加劇,大小貴族間相互兼并攻戰。重重矛盾尖銳激化,導致了西周的滅亡。西周最后一代統治者幽王被犬戎攻殺,國都(豐鎬,今陜西長安西北)殘破,周平王繼位后,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東周王朝國力衰微,再也無力控制各諸侯國家爭霸稱雄的局面,我國開始進入一個大動蕩的歷史時期。

春秋是我國歷史上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時期,也是社會經濟和文化走向大發展的時代。在這個大轉變大發展的階段中,各諸侯國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十分激烈。西周初分封“八百諸侯”,春秋時兼并為一百七十余大小侯國。一些小國又成為大國的附庸,幾個大國爭強稱霸,形成了爭戰頻繁的動亂局面。春秋時期曾先后出現五個霸主國,史稱“春秋五霸”。

春秋之后是戰國時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國新興的地主階級同腐朽沒落的奴隸主階級經過反復較量,先后奪取了政權,封建制終于代替了奴隸制。戰國是我國封建社會形成時期,也是由割據走向統一的階段,為以后建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奠定了基礎。戰國時期,大國爭霸和兼并戰爭也出現了新局面,經過長期爭戰,形成了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個強國,史稱“戰國七雄”。七國在內部階級關系進行深刻變革的同時,又先后兼并了周圍中、小侯國,擴張勢力范圍,進而爭奪中央政權,最后為秦所統一。

在春秋、戰國社會制度大轉變的過程中,代表著不同階級利益、觀點的諸子百家展開爭鳴,在文化思想領域里也進行著尖銳的斗爭。這方面的斗爭也反映在樂舞創作活動和樂舞理論之中。在創作實踐中主要是“新樂”和“古樂”之爭,是導致“禮崩樂壞”的重要因素之一。樂舞理論方面,主要的學派有儒、墨、道、法等家。儒家提倡仁義、禮樂,在發展樂舞理論方面有較大的貢獻,代表作有《禮記·樂記》;墨家反對禮樂,提倡兼愛、節用,著作留傳的有墨子的《非樂》;道家反對禮樂,提倡無為、任自然,有關意見散見于老、莊書中;法家也反對禮樂,主張法治,提倡耕戰,有關言論反映在《商君書》、《韓非子》等法家著作中。

春秋、戰國間的兼并戰爭對舞蹈藝術的發展有一定的破壞作用,但也擴大了各國、各民族間樂舞文化的交流范圍。

這一時期的專業舞人除巫外,主要有官府的樂工,以及活動于王室貴族間的女樂和倡優。民間的舞蹈仍然主要是群眾性的自娛活動。女樂和倡優的身份依然是奴隸,處于被奴役的地位,他們可以被當作禮品隨意贈送和交換,沒有人身自由。但正是他們,在悲慘的境遇中為我國古代舞蹈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炉霍县| 宁武县| 常州市| 弥渡县| 丰都县| 山东省| 汾阳市| 罗山县| 麻阳| 永宁县| 黎川县| 方正县| 扬中市| 平定县| 犍为县| 呼图壁县| 古蔺县| 门源| 宝清县| 上杭县| 兰西县| 晋中市| 庆云县| 东光县| 应城市| 永年县| 云林县| 扎兰屯市| 怀来县| 沾益县| 桦南县| 永丰县| 化隆| 中山市| 克山县| 修水县| 高雄市| 安阳市| 邢台县| 枣阳市| 鄂托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