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舞蹈通史(先秦卷)
- 孫景琛
- 3568字
- 2022-03-22 15:29:11
第一節 概況
舞蹈是遠古人類最早創造出來的藝術形式之一。在占據人類歷史百分之九十九以上時間的漫長的原始社會中,它伴隨著人類的進化、社會的發展而萌芽,發生,并逐步走向成熟,成為原始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主要文化事象。在當時的生態環境中,舞蹈不僅作為原始人抒情達意的主要藝術手段,并且滲入到廣泛的生活領域,在人類謀取生存與持續發展的拼搏過程中,起著不容忽視的支持、協調、鼓舞和推動作用。
我國絢麗多彩的民族舞蹈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蘊涵,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的形成是一個不間斷的創造和累積過程。文化與人類起源同步,伴隨著人類的誕生而發生。考古資料證明,人類起源于古猿,是勞動,在古猿進化為人的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勞動創造了人,也就創造了文化。
據目前已發現的化石資料,經古人類學家研究證實,從猿到人大致經歷了這樣幾個發展階段:
“攀樹的猿群”。它們是“人猿相揖別”之前的始祖猿,生活在約三千萬年前的地質年代新生代第三紀漸新世。已發現的化石代表有在埃及發掘出來的原上猿和埃及猿。經專家研究,認為它們具有現代猿和現代人共同的特征,很可能是猿類和人類的共同祖先。
“正在形成中的人”。處于從猿到人的過渡階段,生活在地質年代的中新世及上新世。已發現的化石以臘瑪古猿為早期代表,生存年代約在一千四百萬到八百萬年前;南方古猿為后期代表,年代約為三百萬年(或五百萬年)到一百萬年前。它們的體質形態逐漸向人的方向發展,到后期已更近似于人,手腳逐步分工,開始在地面直立行走和使用天然工具,過著原始群居生活。
“完全形成的人”。經過一千數百萬年的發展、過渡,到大約距今三百萬年前后,真正的人類終于誕生了,它標志著人類歷史的全新開端。這時的人類體質上已起了飛躍的變化,經量變到質變,與古猿發生了明顯的差別。另一個決定性的標志是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現,這是真正的人類勞動。完全形成中的人一般又分為“直立人”和“智人”兩大階段,并各分為早、晚兩期。早期直立人出現于三百萬年到二百萬年或一百五十萬年前,能制造工具,已具有人的基本特征;晚期直立人,過去也稱“猿人”,生活在距今約二百萬年或一百五十萬年到二三十萬年前,他們制造的石器工具較早期進步,并已知道用火,這在人類進化史上是具有決定性的一步。繼之而出現的早期智人,也稱“古人”,生存于二三十萬年至五萬年前,已能制作多種用途的工具和人工取火。晚期智人,也稱“新人”,已基本上與現代人相似,生活在約五萬年到一萬年前。
人類的歷史是隨著制造勞動工具開始的,在考古文化的分期中,也隨著工具制造的不同技術和生產水準來劃分不同的時代。原始社會中人類的勞動主要使用石制工具,在考古學上即把這一歷史時期稱為“石器時代”。整個石器時代又因石器制作方法的不同及有關的生產水平而劃分為不同的發展階段:以主要用打制法加工石器工具的階段為“舊石器時代”,中間的過渡階段為“中石器時代”,繼而進入到主要以磨制加工法制作工具的新石器時代。新、舊石器時代又因年代先后而分為早、中、晚三期,大體說來,直立人階段相當于舊石器時代早期,古人相當于舊石器時代中期,新人相當于舊石器時代晚期。
我國是世界文明早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也是人類發展的重要地區。1980年12月,我國云南祿豐石灰壩發掘出全球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臘瑪古猿頭骨化石,這一發現震動了國內外學術界。它不僅是解決人類起源問題極為珍貴的科學依據,也為人類起源誕生地的爭論提供了切實的證據。同時也證明,我國也是人類起源地之一。隨著近代考古學的快速發展,目前已經查明,大約遠在一百七八十萬年以前,中華民族的遠古先民就已勞動、生息、繁衍在祖國遼闊廣大的土地之上。在我國華北、東北、黃河流域、長江流域、華南和西南等廣大地區,都已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遺骸、遺址或文化遺跡、遺物。其中如云南元謀,陜西藍田,北京周口店發現的遠古人類化石,經科學研究證明,這些遺骸屬于直立人階段的人類。這些“完全形成的人”在軀體方面和現代人已很相像,但某些方面,特別是頭部,還帶有一定的原始性。這時的人類,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為了生存,為了獵取食物而結成群體,組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他們大約是十幾或幾十個人結成一群,居住在天然洞穴里,運用打制的石器和木棒,抗擊野獸的襲擾和種種自然災害。他們依靠采掘植物的果實根莖來維持生活,漁獵也是重要的衣食來源。兩性關系還不可能有任何限制,而處于雜交狀態。我國古籍中描述這一階段人類的生活狀況是這樣的:“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1]基本上反映了這一階段原始先民的生活面貌。

圖1 北京猿人復原頭像
這一時期的原始人生產水平很低,生活極其艱苦。但從元謀人、北京人和山西芮城西侯度文化等遺址發現,當時的人類已知道用火,他們用火來燒烤食物,防御野獸侵害,改善居住條件,從而加速了人類體質和意識的進化步伐。雖然使用的還是天然的火種,但是,火的發現和掌握“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界分開。”[2]對促進人類社會發展是一種巨大的推動力。
隨著人類體質的進步,人類社會也在緩慢地向著確定的方向發展。經過幾百萬年的勞動實踐,進入新石器時代后,生產力進一步得到發展,生活資料也逐漸充足和多樣化了。
人類體質的進化和社會組織形態的發展是相適應的。直立人由原始群緩慢地向原始公社發展,首先是血緣家族公社時期,這是最早出現的人類社會組織。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原始群的生產關系也發生了變化,分化成若干小集團,也就是血緣家族。在血緣家族內,共同勞動,共同消費,由于集體生產,協同勞動的需要,音節語言可能已開始發生,男女關系也逐步脫離雜交狀態,出現了一定的制約,如排除了同一家族內不同輩分之間的交配等。血緣家族公社發展到早期智人(古人)階段,逐漸向氏族社會過渡,大約到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人類體質、智慧和文化技術的進一步提高,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氏族組織的產生。我國約從四五萬年前開始,逐漸進入氏族公社時期。“氏族,直到野蠻人進入文明時代為止,甚至再往后一點(就現有資料而言),是一切野蠻人所共有的制度。”[3]氏族制度的前期是以母系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母系氏族公社組織,婦女是氏族的組織者和主持者。
在氏族公社里,已有了按性別和年齡區分的簡單分工,但全體氏族成員仍是平等的,共同勞動、共同消費。兩性關系方面,經過古人階段按輩數區分的血緣群婚,發展為同一氏族的兄弟姐妹與另一氏族兄弟姐妹互相婚配的族外婚制。在這種婚姻制度下,子女們仍然“知其母不知其父”,只能確認自己生母而無從確認生父。血緣關系是維系氏族的紐帶,同一始祖母生下的若干后代,便組成為一個氏族公社;公社擴大以后,就分出來另立新的氏族。若干氏族組成胞族,再由若干胞族結成部落公社。

圖2 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情景
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人們發明了人工取火,以后又發明了原始農業、畜牧業,制陶等手工業也出現了,人類社會加快了它的發展步伐。從這一時期的人類文化遺址中,已發現了不少精心制作的裝飾品,說明當時人們在生活得到初步改善之后,已經注意到裝飾自己和有審美要求了。山頂洞人的墓葬中,還發現了尸骨上有赤鐵礦粉粒,和隨葬裝飾品的飾終習俗,證明這時的人們也已有了原始的宗教意識,和與之相適應的原始宗教活動。
母系氏族公社又經歷了幾萬年的發展過程,到大約六七千年之前,開始進入繁榮階段。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比較清晰地反映了這一時期氏族公社的生活面貌。當時的人們隨著農業的發展,已開始經營農業定居生活。
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男子在社會生產勞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逐漸居于主導地位。同時,婚姻制度又經過對偶婚而演進到一夫一妻制,父系本位確立了。大約到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母系氏族社會終于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是母系氏族公社發展為父系氏族公社的物質基礎。由于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各類產品出現了剩余,社會勞動的分工和交換的擴大,導致私有財產的出現,氏族成員間也發生了貧富貴賤的分化。氏族制度終于走到了盡頭,開始向階級社會過渡。
人類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經受了大自然嚴峻的考驗和選擇。在長達幾百萬年的原始社會里,先民們依靠集體力量,為了生存和發展而進行著艱苦卓絕的斗爭,并在勞動中發展自己,改造自然,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前進。他們以頑強的毅力和智慧,創造著物質財富和遠古文化。燦爛的原始舞蹈就是先民們長期勞動和聰明才智的結晶。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悠久的舞蹈文化也是各民族的共同創造。在我國各族人民中,至今還流傳著豐富的傳統舞蹈和關于原始舞蹈的起源傳說。在出土文物中,近年來也陸續發現了一些原始舞蹈的形象資料。此外,我國古籍文獻中,還記錄著一部分有關的古代神話和傳說。這些都是我們研究和探索原始舞蹈藝術的寶貴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