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舞蹈通史(魏·晉·南北朝卷)
- 彭松
- 1779字
- 2022-03-22 15:27:48
概況
魏晉南北朝,是個社會大動蕩、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時代,同時也是中外各民族樂舞文化大交流的時代。
從曹魏開始,禮教崩潰,樂舞掙脫了禮的束縛,曹操自稱“性不喜天命”,對漢朝的獨尊儒術,表現出極大的蔑視和否定。清商樂舞屬于民間俗樂俗舞,應運而興,得到了曹氏三祖(曹操、曹丕、曹睿)的嗜愛。曹操建銅雀臺,表演清商樂舞的伎人稱為“銅雀伎”。作為一個叱咤風云的亂世英雄,曠世雄才的曹操,“倡優在側,常以日達旦”。
西晉經過短暫的太康年代的繁榮,爆發八王之亂,“五胡”分據中原,戰亂不已,民生維艱,政治上風云莫測,人們的命運朝不保夕,導致文人士大夫追求個性自由的玄學興起,魏晉人士的玄學思想,是以嵇康的“越名任心”為旗幟,“越名”就是拋棄名教,“任心”就是任自然,讓人自然地發展天性,自由地滿足意欲。講“任誕”,就是任性放誕,不虛偽矯情、不矜持做作,任情恣性,率真暢意。宣揚“人性以欲為歡”(嵇康),“婦女當以色為主”(荀粲),對自然人性、情感原欲大膽肯定,這種感性享樂的審美方式,成為當時的時尚。
清商樂舞是魏晉南北朝樂舞文化的主流,它的內容既包括了漢、魏以來的“雜舞”、“雜歌”、“相和三調”,又包括了江左新聲“吳歌”、“西曲”以及“江南弄”、“上云樂”等等。
在“雜舞”中,除漢、魏傳統鞞、鐸等舞仍在流傳,又有新的“雜舞”出現,如《公莫舞》、《白纻舞》、《鴝鵒舞》、《拍張舞》、《翳樂》、《大垂手》、《小垂手》等多樣形式。
在六朝時代,長江流域的樂舞文化隨著經濟的開發而大為發展,“吳歌”“西曲”就是這一時代的產物?!皡歉琛绷餍杏陂L江下游,以建業(今南京)為中心地區;“西曲”流行于長江中游和漢水兩岸,以江陵(今湖北江陵)為中心地區。
南朝的君臣士族,無不酷愛情意纏綿的女樂歌舞,沉湎于妖艷綺靡聲色之樂,以期擺脫現實的苦悶與心靈的羈絆?!鞍倌曛鋈魞A,早知迅速秉燭行?!比松檀?,世事多艱。無饜足的享樂正是深深掩飾著對人生強烈的追求,對生活難以割舍的愛戀。
中國的北方,經過十六國時期的混戰,漢、魏傳統樂舞一部分隨東晉傳到南方,一部分傳入了涼州地區。在此時期,北方的少數民族“五胡”分據中原,同時帶來了他們的樂舞文化。在4世紀中葉,西域的《天竺樂》傳入我國;4世紀末《龜茲樂》傳入中原;以后,繼有《疏勒樂》、《安國樂》、《康國樂》、《悅般國鼓舞》、《高昌樂》傳入;東境有《高麗樂》傳入。這些中、外各族樂舞以奔放、熱烈、明快的節奏為特色,形成異彩紛呈、交相輝映的局面。這些樂舞不僅流行于北方,并且還傳到南朝的宮廷中,使得南朝的君臣士大夫對“羌胡之伎”也趨之若鶩。陳后主遣宮女習北方簫鼓,謂之“代北”。
中外各族樂舞的傳入,一方面促進了漢族樂舞的發展,另方面因為相互融合而產生了新的樂舞,如由《龜茲樂》和漢族傳入涼州的樂舞相融合而成的《西涼樂》,就是這一時期的典型產物。
魏晉南北朝是一動亂的時代,社會愈黑暗,宗教愈光明。人民越痛苦,越需要精神和心靈的寄托;統治者越殘暴,越需要在宗教中求得寬恕和良心的平衡。南北朝的各代帝王都廣建佛寺,傾施珠寶,置民困財竭,鬻妻賣子而不顧。佛教僧尼為了宣傳教義,利用倡樂歌舞、俳優百戲進行“行象”和“六齋歌舞”等盛大的宗教宣傳活動。
佛教自東漢末傳入中原,中國的石窟藝術開始于公元3世紀,開鑿了拜城的克孜爾石窟,4世紀中(公元366年)建敦煌石窟,5世紀中(公元452年)開鑿云岡石窟,5世紀末(公元494年)又建龍門石窟。此外,還有炳靈寺、響堂山、天龍山等等石窟。在石窟的壁畫雕塑中,大量保存了佛教樂舞形象,這些天宮的伎樂、飛天,雖然有一定的幻想成分,但仍是曲折地反映了現實,如伎樂天所演奏的樂器,幾乎全部是當時現實生活的模寫,對于研究古代樂舞提供了珍貴的依據。
魏晉南北朝以清商樂舞、江左新聲為樂舞文化的主流。它以情真意切、文質兼備、俗中求雅、雅俗共賞為美學特色,使長江流域的文化得到迅速發展。同時,在北方則融入了大量西域的中、外各族的樂舞文化,所謂的胡樂胡舞,這陣“胡風”帶著迥然異趣的動人魅力,直趨中原,風靡了北方大地。西域民族樂舞富于熱烈明快、奔放不羈之豪情,而漢魏傳統樂舞則具有典雅技巧、俏麗多情之美姿,二者剛柔相濟,輝映互補,成為這一時期樂舞文化的特點。它既發展了中國悠久的傳統樂舞文化,又突破了傳統,開拓出一片新的天地,為隋唐的樂舞盛世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