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壩,從“皇城”到“老成都”
任何人來到成都老城區,都會意識到,市中心是天府廣場。在天府廣場的北側,矗立著毛澤東像,常年有武警站崗。“主席像”后面,是四川省科技館;而“主席像”對面,則是天府廣場,在重要的日子,這里會舉行升旗儀式。
這一塊地方,不屬于清代的少城,而是明代的“皇城”。2013年,成都在對后子門的體育中心進行改造時,發現了明代蜀王府的遺跡,讓“皇城”的地理位置得到了確認。
在中國歷史上,成都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一旦中原政權出現變故,由于山川阻隔,相對封閉的蜀中,就可能出現“獨立王國”。諸葛亮和劉備就看到了這一點,后來的“野心家”也注意到了這個優勢。
現在的永陵路上,有一座“永陵博物館”,一看名字就知道這里曾埋葬過一位皇帝。成都人把永陵叫“王建墓”,這位王建其實也是一個“蓉漂”。王建是河南舞陽人,唐末加入忠武軍,救護唐僖宗有功被提拔為神策軍將領,后來受到排擠出朝,改任利州刺史。后經三年苦戰,奪下西川,被封為西川節度使,勢力開始壯大,被唐昭宗封為“蜀王”。907年唐朝滅亡,他就自立為帝,國號“大蜀”。在永陵博物館內,能看到王建的發跡史,有意思的是,他靠冊封義子來進行統治,手下得力的人,都是他的干兒子,有好幾個干兒子都是從河南老家跟著他過來的。稱帝的時候,王建已經60歲了,他做了十年皇帝,對老百姓不算太殘忍,所以成都人并不反感他。

天府廣場與北京天安門廣場相似,廣場正北方矗立著高達3米的毛主席雕像。在天府廣場周邊,你可以去省圖書館看看書,到美術館欣賞最新的藝術展,還能去博物館了解老成都的歷史。
永陵博物館內最值得看的是雕刻在棺床壺門之內的“二十四伎樂”,東西兩面各10人,南面4人,其中演奏各種樂器的22人,另外有2人跳舞。這就是晚唐五代時的成都女子樂團,可以看出當時王建盡管是武夫出身,在成都還是過著奢靡的、接近藝術的生活。
唐宋之間的幾十年,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而成都則由前蜀和后蜀統治。從前蜀第一位皇帝王建開始,到后蜀最后一位皇帝孟昶結束,這個時期成都是“獨立王國”,他們居住的地方,大概在少城的東面,也就是現在的四川科技館北面的一大片區域。
不過,成都人所稱的“皇城”,并不是前蜀后蜀的皇帝居住地,而是明代在這一帶所建的王府。朱元璋奪取天下后,分封他的一些兒子到各地(這也為皇子造反提供了條件),其中第11個兒子朱椿被封為蜀王。蜀王的王府從洪武十八年(1385年)開始修筑,位置選在成都城的正中。按照今天的位置來看,在東城根街到順城大街一帶,向南延伸到東御街西御街(也就是天府廣場)南面,是地圖上真正的市中心。后來,張獻忠占領成都,定國號為“大西”,他住的地方,就是明蜀王的王府。
清王朝對成都的經營煞費苦心,他們沒有在原來蜀王府的位置重建,而是在王府的西面不遠處修建了滿城(少城),作為成都的政治和軍事中心(卻不是經濟中心);王府的原址則重建成了貢院,也就是清代四川的教育和考試中心,對漢族讀書人來說,這是一個“精神中心”。到了晚清,這里開始設置學校和一些新型的改革機構,但是并沒能挽回大清在成都的衰亡命運。“天下未亂蜀先亂”,成都的保路運動引發了包括辛亥革命在內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貢院的考試一般是三年一次,平常不考試的時候,那里就空蕩蕩的,就像一個“壩子”,因此成都人稱之為“皇城壩”。即便是清王朝統治結束,這個“皇城壩”的名稱也沒有變。辛亥革命后,四川軍政府選擇安設在貢院,而不是原來的滿城。成都的政治中心,又朝東移動了一點點,回到明朝蜀王府所在的位置。政權交接并不和平,四川末代總督趙爾豐被從總督衙門里抓來,押到皇城中的至公堂前,當眾斬首。1911年后,皇城區域成為政治和教育中心,四川的好幾所大學,最初都是在這里開辦,后來才遷往別處的。1949年后,成都市政府也設在這里,但在1968年遷出后,原來的皇城就徹底拆除了。
有意思的是,當初清朝剛開始經營成都修建滿城的時候,安排回民同胞住在滿城和原來的“皇城”之間的區域,這里有20多條街巷都住著回民。現在,你在成都天府廣場西側的成都博物館附近,還能看到一座清真寺。
清代,皇城壩這里有很多牛羊肉餐廳,也有很多待宰殺的牛羊在四處游蕩。20世紀20年代的成都實行市政改革,有一條政令就是要求皇城壩附近的回族同胞把宰殺牛羊現場搬遷到市區以外,以改善市容市貌。但是,有一些清真餐廳保留了下來。西御街那里一直有清真餐廳,很多人從成都博物館出來,就可以吃羊肉串和馕,這也別有一番趣味。
如果再多走幾步,到了人民公園旁邊,就有可能邂逅成都有名的“老媽蹄花”了。對這個城市來說,或許美食才是最有生命力的。當“皇城”和“少城”都不在了,一些好吃的東西卻保留了下來。明代象征著皇家特權的“皇城”,現在則體現出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這個南方城市的市中心地帶,隱然有一種北方城市的氣象,不同的生活方式在這里交融,最后演變成現在的“老成都”。
“皇城壩”中的“壩”字,顯示出它的平民化。在成都人口中,“壩壩茶”是最地道的喝茶方式,而“壩”指的就是平民百姓聚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