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微生物思想實驗
- 紙的文化史
- (德)羅塔爾·穆勒
- 3899字
- 2022-03-28 09:56:23
1932年11月16日,法國作家保爾·瓦雷里(Paul Valéry)在巴黎的年鑒學院論壇(Univsersité des Annales)上做了一個題為“心靈政治”的演講。他在演講中說道,如今這個時代一片混沌,未來不可預知。我們生活在一個以信托為基石的文明之中。信貸機構之所以能夠存活下來,是因為人們不會在同一時間跑去窗口,要求取出自己的存款。文明亦是如此。文明之所以能夠不斷延續,是因為它賴以存在所需的那些想象中的資源不會在頃刻間消失。瓦雷里通過一個思想實驗,向聽眾們闡釋了人類文明中的信托機制是如何借助信任與信用的相互作用來運行的。他說這個設想并不是他自己創造出來的,而是很早以前從一位他已經忘記名字的美國或者英國作家那里讀到過。瓦雷里讓大家想象,有一種不知名的微生物,攻擊了世界上現存的所有紙張,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其破壞殆盡:“沒有任何防御措施,沒有解藥,也不可能找到方法來消滅它們,或者阻止這一破壞纖維素的物理化學反應的發生。它們像嚙齒類生物侵入抽屜和柜子一樣,將錢包和圖書館里的東西化成粉末;所有人們書寫下來的東西都被摧毀了。”
當時,瓦雷里并不知道由木漿制成的紙本來就老化得非常快。不過,他提出這一設想的初衷,并不是真想讓大家去關注紙的損壞,而是希望人們能夠意識到紙在現代文明中的無處不在和不可或缺。他需要這樣一個景象,能夠全面整體而不是僅僅在文學或者藝術領域中,描述文明想要自我存續所面對的危機。所以,他在演講中談到了錢包和圖書館。對于我們身處的文明,他是這么形容的:紙已經滲透到了人類文明的每一根毛細血管中,社會機構和日常運作都離不開紙。想象一下紙消失后的世界吧,他這樣描述:再沒有紙幣,沒有債券,沒有案卷,沒有法典,沒有詩歌,沒有報紙。
瓦雷里做上述演講的時候,廣播和唱片才剛剛興起,電視機還處于測試階段。紙是文字、圖片和數字能夠保存與傳播的重要媒介,即使是電影、電報和電話也無法從根本上撼動它的地位。瓦雷里虛構的微生物帶來的毀滅性后果,凸顯了紙在現代文明中的普遍性和廣泛性。這一思想實驗只不過是將原本就無處不在的東西更加具象化而已。
哲學家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可能對保爾·瓦雷里的這場演講比較熟悉。1997年,德里達在接受《媒體學報告》(Cahiers de Médiologie)雜志的一次大型的、非常個人化的采訪中,摒棄了1932年瓦雷里微生物思想實驗中的幻想元素,并將紙張迅速、突然瓦解的觀念轉變為一種預測:瓦雷里所說的紙的這種廣泛性正在逐漸衰落。我們正在經歷的是巴爾扎克在他的長篇小說《驢皮記》中所描述的那種衰退。正如那張寫著阿拉伯文字的神奇驢皮不斷地縮小一樣,紙也在不斷變小和衰落。
德里達很聰明。他沒有說紙會終結或“消亡”。在他看來,即使電子媒介不斷興起和廣泛發展,紙在現代文明中的出鏡率依然不會太低。他只是提出,紙作為圖片和符號載體的統治地位可能會逐漸瓦解。他所說的紙的“衰落”,并不是指紙在所有領域的全線崩潰,而是指它在關鍵地位上的衰退。
德里達這一生都在思考和文字有關的事情。在采訪中,他講述了自己寫字的手如何滑過一張白紙,寫字的設備從機械打字機到電動打字機,最后發展成電腦。他認為寫字方式的這一發展,是他這一代人所經歷的決定性體驗。和瓦雷里一樣,紙對德里達來說也不僅僅是文字的舞臺。他也提到了金錢和信用的結合,談到了“信用貨幣”、紙幣以及塑料做的信用卡是如何替代紙幣的。他通過法國“證件”和“無證人士”的問題,說明自然人在現代社會中的融入問題:“我”對國家來說只是“一紙證明”,即使這些證明正在逐漸變成塑料制品。
本書借鑒了瓦雷里的思想實驗。在這個實驗中,微生物就像是一個探測器,發現了紙的廣泛性。同時本書也吸收了德里達的建議,從紙的衰落這一角度出發,將紙的發展和統治地位呈現在大家眼前。
當說到書籍、信件或報紙的時候,我們相信自己非常清楚它們的起源。在普遍的認知里,我們首先會想到“谷登堡時代”。但確立這樣的術語,以及“谷登堡時代”這一術語背后的結論,是把印刷機以及印刷書籍當作現代媒介理論的支點。加拿大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Herbert Marshall McLuhan)以及他的兩本暢銷書《谷登堡星漢璀璨》(The Gutenberg Galaxy,1962)和《理解媒介》(Understanding Media,1964)為推廣這一觀念起到了關鍵作用。在這兩本書中,印刷機被描述成“現代世界之母”和“媒介革命”的典范。盡管過去幾十年的歷史學科不斷修正麥克盧漢關于書籍印刷和字體排印的闡釋,但他的思想一直存在于我們對“谷登堡世界”的日常理解之中。因此,本書有部分篇章在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語境下,對“紙張的時代”進行了分析。
紙的歷史比印刷機要悠久得多,比紙張印刷的歷史包含的內容更廣。紙是一種惰性的材料、被動的物質,思想通過文字的組合在它身上表現出來。“你們知道”,保爾·瓦雷里在演講中說道:“紙扮演著蓄電池和導線的角色。它不僅僅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播,也在時代與時代之間傳播,肩負著高度多樣化的真實性和可信度的使命。”瓦雷里這位精神的倡導者,并沒有從書籍中去總結他關于紙的不斷發展的媒介理論。他將紙稱作“蓄電池”和“導線”,讓紙充滿了能量,這種隱喻將紙帶入了電池和電路的領域。本書也傾向于將紙概括為某種動態能量的儲存和傳播媒介。
紙張可以折疊、弄皺,或是進行裁剪,可以被撕碎甚至燒掉。紙的兩面都可以覆蓋上數字、字母或是線條,可以被鋪開、拉出、寄出去或藏起來。紙的樣式和質量各式各樣,從便簽條到對開本,從包裝紙到裝飾紙。瓦雷里虛構的微生物可以追蹤到任何地方、任何形式的紙張,我可沒有這種能力。在本書中,我試圖將三種不同的看待紙張的角度結合起來。第一種側重于紙張的物理形態和材料,作為一種人類文明的產物,紙張并非天然存在于自然界,而是需要一定的生產技術。但本書中涉及的造紙技術歷史比較粗略,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歐美視角,將阿拉伯紙作為歐洲紙的先驅,對亞洲的造紙技術也只能點到即止。有關造紙技術史的所有篇章將圍繞著以下問題展開:紙是如何一步步成為西方文明的基本元素的?又是如何在我們所熟知的“谷登堡時代”占據如此關鍵的地位?
第二種看待紙張的角度則是參考了保爾·瓦雷里的比喻:紙扮演著蓄電池和導線的角色。本書會探討文化技術、基礎設施以及日常習慣,在這些方面,紙是儲存和傳播文字、圖片和數字的媒介。印刷機被認為是紙張時代最重要的實體,但印刷出來的紙和非印刷的紙從根本上而言是平等的。所以這本書也會提到信紙,順帶提及了為信紙流通提供基礎設施的郵政事業。就像瓦雷里提到圖書館和錢包一樣,本書不僅會談到作家和學者用的白紙,也會談到商人用的信函和記賬技術。
最后,第三種角度是從內部來觀察紙張的時代:這個時代是否形成了自我意識?如果是的話,它在自我解釋的時候會賦予紙怎樣的特性呢?紙不僅僅是一種實用的基礎材料,同時也是一種用作隱喻的資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說某個人是“一張白紙”,某人只會“紙上談兵”,或者是人生“翻開新的一頁”等。從約翰·洛克(John Lock)將人類的思想比喻成一張白紙,到索緒爾(Saussure)通過紙具有正反面來闡釋語言符號的兩面性,紙的隱喻一直貫穿科學和思想的歷史。很顯然,對于紙張作為反思物的悠久歷史,本書也只能簡單提及。
以上探索的角度是由筆者自身的職業所決定的。作為一位熱愛文學研究的學者和報社記者,我非常關注歐洲近代文學中對其制作材料的認識,以及造紙技術發展歷程和報刊的出現二者之間的關聯。近代文學除了擁有眾多其他魅力之外,同時還出色地展現了報紙的編年史。在本書中,紙的歷史和文學史是密切相關的。如果是由一位藝術史學家來研究,可能關注的角度就完全不一樣了——他會去研究阿爾布雷希特·丟勒(Albrecht Dürer)時期以來的平面藝術,以及20世紀視覺藝術中拼貼畫所用的紙。社會史學家或經濟史學家會詳細地描述意大利、法國和中歐紙張的生產和交易景象。舊式造紙廠的交易關系和內部社會結構,以及18世紀手工作坊和工業造紙廠的經濟模式必定會是重中之重。而日常生活史學家則會詳盡研究家庭作坊、監獄、手工作坊以及工廠中紙的生產方式,也會討論包裝袋、手提袋、信封、賬本、節日和聚會用品這些紙制品的流通。
本書中用來闡述(至少是初步闡述)紙的廣泛性的例子,并不是隨機選擇的,而是由筆者對紙作為文字和圖像載體的首要興趣所驅動的,并與一個總體論點相捆綁:如果我們把媒介的起源嵌入紙張的時代,便可以更好地理解“谷登堡時代”,以及我們現在所處的過渡時期,即電子紙和傳統紙開始相互競爭的時期。“書籍時代”和“互聯網時代”之間的嚴格對立是21世紀初談話節目和新聞辯論中常見的話題,但這兩者的對立源于大家對“谷登堡時代”的普遍理解。而筆者寫這本書,就是反對過于關注這種假定的對立,這種對立會阻礙我們意識到以紙為基礎的發展路徑和文化技術,不僅自近代早期以來塑造了我們的知識、經濟、政治、藝術和現代公共生活的基礎設施,也同樣是數字存儲和傳播媒介的前身。電子媒介和迅速擴張的數字化基礎設施所改變的,不僅僅是“谷登堡世界”,而是整個紙張的時代。紙是一個擅長替代他物的高手,通過潛移默化地融入現有的模式和慣例中,它能夠在現代文明中,在銀行、圖書館、郵局、新聞機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直到電話和電訊時代的到來,紙才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挑戰。而如今,在我們所生活的時代,基于紙張的習慣和文化技術(比如遠距離的書面交流)正在被它們的數字繼承者所取代、補充或改變。電子紙與傳統紙也越來越接近。自20世紀以來,新聞紙和書寫紙在紙的總產量中所占的比例不斷下降。對于傳統紙在未來所能發揮的作用,人們所做的悲觀預測不在少數。但與此同時,大家對紙是如何發展至今的卻并不十分清楚。未來并不總是和今天預測的一樣,它往往藏在過去的歷史中。所以,這本書會先談一談傳統意義上的紙,最后再轉向電子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