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研究方法評論(第1卷)
- 趙聯飛 趙鋒主編
- 19142字
- 2022-03-17 16:50:31
劉軍.碾碎的整體網研究[M/OL]//趙聯飛,趙鋒.社會研究方法評論:第1卷.重慶:重慶大學電子音像出版社.
碾碎的整體網研究[1]
劉 軍[2]
摘要:與其他經驗研究一樣,整體網研究關注的并非整體本身,實質是屬性化、分裂的抽象研究。它預設了二分法,關注關系的形式,忽視了關系中的價值等內容;關注結構,無視個體能動性;關注普遍規律,忽視特殊個體;堅持還原論,忽視關系本身的涌現性。上述問題之所以存在,根源在于整體網(乃至一般社會科學)所堅守的同一律在生活世界中恰恰不成立,這意味著社會科學的基礎不牢靠,根據律才最重要。對整體本身的探討難在語言本身有局限,運用抽象概念,知性思維多意見,存在被忘再難現。在此復原之途中,應找回存在的意義,關心作為存在的關系,然而,因工具理性日益強盛,復原之途愈加艱難。
關鍵詞:規律;真理;同一律;根據律;二分法;還原論;整體網
Abstract:?Like?other?empirical?studies,?whole?network?approach?doesn’t?focus?on?the?“subjects?itself”,?i.e.?“whole-network?itself”,?it?is?fundamentally?an?abstract?research?which?presuppose?part-whole?dichotomy.?This?dichotomy?makes?it?focuses?on?the?form?of?ties?rather?than?its?content;?structure?rather?than?agency;?general?laws?rather?than?individual?itself.?Furthermore,?it?sticks?to?reductionism?and?neglects?the?emergence?of?ties?themselves?that?cannot?be?reduced?to?parts?of?them.?The?reason?of?these?problems?is?that?the?“law?of?identity”?behind?whole?network?study?doesn’t?work?in?life-world?at?all,?which?also?means?that?the?foundations?of?social?sciences?are?not?solid,?and?law?of?ground?is?the?most?important?one.?Due?to?language?limitation,?abstract?concepts?used,?understanding?thinking,?and?forgotten?Being,?“whole?network?itself”?is?difficult?to?study.?The?significance?of?ties?as?Being?should?be?examined?in?the?end.?However,?the?more?instrumental?rationality?developed,?the?harder?Being?be?pursued.
Key?words:?Law;?Truth;?The?law?of?identity;?The?law?of?Ground;?Dichotomy;?Reductionism;?Whole?network
社會網分析是對社會關系結構進行量化研究的一門學科、視角或范式。該學科在國外已經有近90年的發展歷史,在中國也有近40年的研究。社會網分析的技術發展迅速,然而其理論、方法論進展卻緩慢,思辨分析更少見。辨析社會網研究的理論、方法論和哲學,對于該領域的深化更加重要。社會網研究包括個體網、局部網和整體網[3]三類(劉軍,2019)
本文首先分析整體網研究中的問題,包括預設了二分法,因而是分裂的研究,表現在關注關系形式,忽視其蘊含的價值等內容;關注普遍規律,忽視特殊性個體,是缺乏人的研究;堅持還原論,忽視關系本身的涌現性。其次,探討上述問題的根源在于,整體網乃至一般社會科學研究背后堅守形式邏輯的同一律,然而,同一律在社會生活中并不成立,它看不到常識背后的中介環節。關注存在的根據律才最根本。再次,為了破解此類分裂的研究,需要找回存在,即存在的意義,關注作為存在的關系本身。[4]?然而,隨著經驗研究越來越失去切身意義,破解局限之途越難見生機。
一、分裂的整體網研究
現代性帶來了分裂的世界,表現在國家、社會、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例如,在整體網研究中,分裂表現為內容和形式的分裂、個體和整體的分裂、能動和結構的分裂、研究成果和生活世界的分裂等。
(一)數學的抽象性
整體網研究關注的只是整體本身的一個切面或屬性,測量結果不是整體網本身。例如,一個班級同學之間有飯局網、朋友網、情感網等,其中任何一個網絡都不是該班級同學之間的整體本身。其次,一群社會行動者之間往往同時并存著多種關系網,任何測量只能得到一個或少數網絡,這本身就是一種碾碎的研究。再次,從方法角度講,整體網研究要用到圖或矩陣,而矩陣等只能從抽象形式上把握生活世界(劉軍,2019,第一章),實質上仍然碾碎了生活世界。用數學來研究社會網絡,這實質上是形式化研究,脫離了生活世界。
具體而言,在計算兩個關系矩陣的乘積時,考查的僅僅是二者在形式上的乘積關系,即便知道矩陣之積的含義是“關系的傳遞性”,但是更前提性的問題并未得到追問:我憑什么將你的信息傳遞給他?我們之間的關系性質如何?諸如此類的形式化研究得到的知識是在把握其他事情而非事情本身。
僅知道矩陣乘法的定義并計算出結果,這樣的知識對于自然科學可謂足夠,對于社會科學、社會生活則遠遠不足。誠然,雖然可以通過計算知道哪些行動者之間的距離是多少,但是這種計算結果本身并不能保證有現實合法性和意義,毋寧說是研究者自行加入行動者之間關系的事情,因而僅關乎與研究者的關系。計算結果外在于行動者,或者說與行動者本人根本沒有切實的、切身的有意義的關聯,所得到的所謂事實已經不是現實。“盡管在進行審查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作圖和證明都包含著真命題,但我們仍然應該說內容是虛假的”(黑格爾,1997:27),因為數學計算是在表面上進行的,不觸及社會行動者的“事情本身”。在算數中,數字被當作無概念的東西,除了相等或不相等以外,即除了全然外在的關系以外,是沒有意義的,它本身和它的關系都不是思想(黑格爾,2015:35)。
又如,在討論和計算中間人時(劉軍,2019,第九章第二節),網絡學者洞見不到,社會行動者正是通過中介才成為行動者的。或者說,認識你自己的過程必須經歷諸多中介環節,不可能一步到位。例如,一個人必須在生命歷程中經過諸多中介環節才社會化為自身。例如,他可能說“我是男大學生”,但是這無非僅僅在兩個屬性(性別、學生身份)上規定了一下他自身,但是“他”是“誰”或不是“誰”仍然不清楚,或者說他的其他屬性并沒有在這句話中得到言說。例如,他沒有說出自己是否愛面子、脾氣差、有孝心、愛財、情商低、善良、感情不專一、沒有正義感等等。從理論上講,只有當他全面地思考眾多屬性的時候,才能深刻認知自己,才能深刻認識他人,而這是一個長時段的社會化過程。這是不斷經過中介的否定之否定過程,即有差異的同一過程,唯其如此,一個人才能從自在的人轉化為自在而自為的人。然而,所有此類中介環節都被社會網學者(以及多數學者)所遺忘。
常人也會算計。有的算計只關注局部,有的則會通盤考慮,但多數算計都受各種局限。例如,伯特(Burt,1992)基于高技術企業中的晉升提出了結構洞理論,認為會算計的中間人可以占據信息優勢和控制優勢。當然,隨著時間推移,橋會出現衰變(Burt,2002)。這個命題在中國的一個表現是殺熟。殺熟通常是一次性現象,殺熟者可能聰明反被聰明誤。常人通常不愿意與算計之人打交道,后者在很多情況下不會有更大或長期收益。這意味著,在探討計算乃至算計時,研究者須考慮關系現象的社會文化基礎。
社會網絡研究是分裂的,還因為學者用形式-內容、個體-整體、結構-能動之類二分語言。生活世界中的整體本身是包含諸多難以言說的維度的意義結構,更具有前后相繼的過程性,整體的網絡維度,即整體網研究的目的也不是僵死的共相或普遍性。學者通過問卷、實驗、訪談等諸多手段得到的整體網是作為大全的整體在網絡側面的一個環節。盡管如何認識整體是可爭辯的,但是這不排除人有全面認識整體事情的動力。
不過,這里特別強調指出,本文絕不否定任何單項整體網研究,因為任何研究都不可能涵蓋研究對象的全部方面。毋寧說,前文是從存在論角度對整體進行詮釋和說明,旨在提醒研究者注意事情本身、整體的存在,不要以為研究的是整體本身,而更要反思研究的意義。
(二)形式大于內容
整體網研究注重的形式是抽象的形式,而非西方形而上學中的形式。在西方哲學傳統中,形式與質料(內容)不能脫離,且引領事物的發展。從道理上講,內容不同的整體網對應著不同的形式。然而在線性或知性研究中,形式可以脫離內容而存在,這樣的研究因而是舊形而上學的抽象研究,它表現在諸多方面。例如,在探討結構洞的功用時,學者會不假思索地認為它會給中間人帶來收益。且不說該論斷要想成立就必須有很多預設(如每個人都同質,比如都追名逐利、性別相同、只考慮短期收益不顧可能的后果,例如腳踩兩只船的人被人瞧不起),單單這個帶來的過程本身就不是結構洞自身內在的動作,毋寧說就是研究者設想并加入的一種外在動作,這里沒有了結構洞中三個行動者的感性認識、各自的視域、綜合考量等,有的只是個人的算計。再如,中國是一個重視關系的國家,社會網研究對于富含意義的關系并不特別關注,不理解面子、人情、策略、計謀等可意會難言傳的內容(翟學偉,2005,2014),更沒有關注作為存在即“存在的意義世界”的關系本身。這不是生活世界之網。生活之網本質上是整全性存在,它是第一性的,不隸屬于學科界限,更不能用專業的分野或視角來割裂。
整體網研究的前沿領域(如社會影響研究、指數隨機圖模型及動態網研究等)(迪安·魯謝爾、約翰·科斯基寧、加里·羅賓斯,2016)在抽象形式上是前沿的,從實質、價值、意義等角度說并不算前沿。這些模型堅守形式思維,不關心生活世界(當然它們志不在此),堅持符合論真理觀,認為只要模型符合了現實,就得到了真理,豈不知符合論真理觀是不符合現實的(黑格爾,1997:56;黑格爾,2015:24;張汝倫等,2017:21-53)。形式化研究不可能洞察到,“它以前以為是自在之物的那種東西實際上并不是自在的,或者說,它發現自在之物本來就僅只是對它(意識)而言的自在”(黑格爾,1997:60),緣由就在于學者在研究中大都預設了主-客二分,研究者和現實是分開的。研究者通過觀察(問卷、訪談、實驗等)可以描述現實,正如眼睛可以看見顏色。“但是,如果沒有一種自然而特別適合這一目的的第三種東西存在,那么你知道,人的視覺就會什么也看不見,顏色也不能被看見……我說的就是你叫作光的那種東西”(柏拉圖,2002:265)。光來自太陽,太陽是善或好(good)。“雖然知識的對象不僅從善得到它們的可知性,而且從善得到它們自己的‘是者’,雖然善本身不是‘是者’,而是在地位和能力上都高于‘是者’的東西”(柏拉圖,2002:266,譯文有所改動)。類比地說,在整體網模型和整體網現實之上還有更高的“是”或“存在”或“有”存在著。不探討這個更根本的“是”,整體網研究的結論就遠離整體或大全。實際上,顧名思義,整體網研究這個詞已經預設了與個體的分立,因而先天注定是分裂的、無關內容的研究。
(三)無人的整體網
有學者認為,社會網絡分析有三個基礎假設。首先,當理解所觀察的行為時,結構性的關系要比年齡、性別、價值和意識形態等個體特征更重要;其次,社會網絡通過實體之間的關系所建立的各種結構機制影響實體的觀念、信仰和行動;再次,應該將結構關系視為動態關系(戴維?諾克、楊松等,2015:9-11)。這樣的預設在社會網學者中相當普遍。其實,第一個假設無非是一個不加深究的預設罷了,并沒有實質的依據,換言之,任何人都不能說價值、觀念等個體因素不影響人的行為,沒有任何道理或證據可以證明結構性的關系比它們更重要,也不可能有這樣的證據。第二個假設也是一種霸權,沒有實質的道理和根據,這種說法忽視了個體的能動性。至于第三個假設也無需假設,因為結構當然是動態演變的。另外,實體的原初含義充滿了深刻的哲學洞見,是對“是”的表達,有學者建議翻譯為“首是者”(張汝倫,2008:39-86),是蘊含著本源性的根本問題,也與人生息息相關,因而是有價值意涵的。可惜的是,實體一詞的深刻含義已經被國內外社會科學學者所遺忘。從這方面講,社會網研究往往落入結構主義的窠臼,大都關注結構,難以洞察關系背后的意涵、價值等,忽視了能動者及其間的交互主體性的意義,更不關心行動者的生命意義。因此,社會網絡研究即便有理論和方法論貢獻,也仍然遠遠不足以探究關系世界的真理,因為其預設缺乏根基,是有問題的,況且什么是理論(Abend,2008),社會網絡分析有沒有理論?這一點也沒有形成共識。
在筆者看來,至少經典的網絡研究還是關心人的。例如,整體網分析的數學基礎是社會計量學,其創始人莫雷諾本人實際上是關懷人或人類整體的。他特別關注對人的精神治療,在《誰將生存?》一書開篇就說:“治療的真正過程除了關注人類整體別無其他……人是一種社會的和有機的統一體”(Moreno,1934:3)。筆者希望從這句話中解讀出這樣的思想:他之所以開創社會計量學,是將它作為工具,強調其實用性或價值性,即用于治療,并且將人看成是整體而不是單獨的個體。由于莫雷諾將人看成是統一體,而關照作為統一體的人的過程離不開基督教,因為基督教的目標從一開始就關照人類整體,而不是此個體或彼個體、此群體或彼群體(Moreno,1934:4),他在人格上因而表現出先知性質。他在大學期間甚至自戀地說,“我開始相信我非凡人,我來到這個星球是為了完成一項特殊的使命。……他還聲稱經歷了‘與上帝的直接對話’”(林頓?L.弗里曼,2008:36),并堅持認為科學和宗教無需互斥,恰恰相反,科學的未來要與上帝的哲學統一起來,因為每個人都在創造著,都是創造者(Marineau,1989:114)。他從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放棄了社會計量學研究,將全部精力轉向各種形式的治療,以至于他對于治療程序的日漸癡迷讓許多早期的支持者離他而去。那些對以經驗為基礎的結構性研究感興趣的人認為,由于莫雷諾強調社會計量學不是結構性研究,而是與上帝和心理療法有著曖昧關系,因而削弱了社會計量學范式的吸引力。同時他不斷增長的狂妄自大,也令人厭惡。(林頓?L.弗里曼,2008:37)甚至社會網名家弗里曼也與大多數人一樣認為,莫雷諾對神秘主義的癡迷,言過其實的個人風格和妄自尊大,趕走了大部分的早期支持者,也認為雖然莫雷諾的戲劇示范也許能夠提供樂趣,但是“它們對我而言似乎缺乏嚴謹的知識內容——它們未能闡明社會學問題”(林頓?L.弗里曼,2008:37),以至于莫雷諾的研究吸引的社會學追隨者越來越少。但是,莫雷諾對人的關懷難能可貴,他開創的心理劇、社會計量學以及群體心理治療具有實踐性,更加接地氣。例如,1933年,他在紐約用社群圖描述了女孩們之間的關系互動。在休斯敦,他更進一步在海倫(Helen?H.?Jennings)的幫助下,開始利用角色扮演和心理劇來改變女孩們的不當態度和自我懲罰行為(Marineau,1989:113)。在筆者看來,相對于社會網學者很少致力于改善人來說,他早就將社會計量學應用于改善人,這種做法是相當超前和關注價值的。我們認為,他的有人文關懷的整體性思維與現代的計算理性精神相背離,因此得不到多數人的待見。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個人獨有的特征不適應一般的學術界,因為追隨者大部分已經沒有了整體思維,他們的研究更是抽象化、碎片化的經驗研究,缺失了對人的關懷。
當然,當局者迷。現實行動者未必知道整個網絡的結構和自己所處的位置。首先,人們通常沒有自知之明,即便在邊界固定的群體(如一個學習小組)中,每個行動者也只能明確自己在某個項目上的位置,只能明確某類網絡結構的一部分。其次,每個行動者除了是“小組”成員,同時是其家庭、同學、朋友、同事等多類網的成員,更未必了解自身在其他類網絡中的位置和網絡結構。再次,人們總是在動態網絡中進行動態的言行,研究者調查得到的任何“整體網”都是僵死之網。即便沿著“網絡結構與能動者相互形塑”的研究路數,也預設了結構和能動的二分,更基礎的問題未得到追問:焦慮的能動者依據何種力量安頓自己的生活?外力還是內力?抑或二者的有機結合?如果完全遵照外力,行動者可能失去自身的生活,完全遵照內力,可能失去自身的生存。總之,如果不考慮這些更有思想、更能啟蒙個體的議題,整體網研究所得之“網”就是無人之網,不會助益個人安頓其自身。當然,這不再是理論或方法問題,而是實踐或自由問題。
(四)普遍蓋過特殊
學者可能追問:用什么方法、模型能確切地認識整體?姑且不論該問題本身就有問題,我們要追問的問題是:對整體的認識難道必須用形式模型嗎?僅從結構、方法角度進行研究足夠認識規律嗎?再追問的問題是:整體是什么?規律是什么,能被認識嗎?如何認識?大多數社會網學者并不思索此類問題。但是,這類問題實際上不能回避。如果認為整體網之類的結構、模型研究會認識實際的整體,認識到其規律(一旦論及實際,又在方法論上關乎建構論和實在論的爭論,這里不論),那么它事實上會成為躲避事情本身的一種巧計(黑格爾,1997:2),它外表上裝出一副認真分析、建模、調查的所謂致力于探究普遍、規律、事情本身的樣子,實際上未必認清事情本身。
隨著時間的推移,先前的社會網研究內容或規律逐漸成為后來者的共識,先前的規律性知識后來降格為常識性認識,而不知原初之物為何物。隨著時間的推進和模型的進化,因研究方式越來越抽象和精致而使得大道愈益被遺忘。在傳統時代甚至在20世紀初,社會網學者都可以詳盡地考查生活細節,可以接地氣,當代社會網學人卻能直接找到或利用現成的模型或抽象形式進行規律性研究,也越來越飄空。
經驗研究得到的規律基本是缺少現實性的空洞之物,“實際上都是它所意謂的這兩個方面之間的一些關系,因而本身只不過是一種空的意謂罷了……有規定的具體存在都是一種與精神莫不相干的偶然性,所發現的規律什么也沒有說,只是一些純粹的空談,或者說,只是說出了關于自己的一種意見罷了……就內容來說,這些觀察結果跟下述兩種意見在價值上不能有任何差別:小販說,‘我們每逢年會都下雨’;家庭婦女說,‘這不也是,每次我晾曬衣服都下雨’”(黑格爾,1997:212-213)。“規律只是一種在現成化、離析化的觀察模式下,在對事物進行某種封閉性整體設定的前提下,由具備某種初步自主性的事物在機械性層面上所呈現出來的規則性現象,以及人對此種現象的歸納性描述,而不是對事物的根本性解釋和對事物根據的通透揭示”(莊振華,2017:186)。
例如,從“關系”的功用上講,有學者借鑒格蘭諾維特的名篇(Granovetter,1973),認為存在著一種規律,即弱關系的優勢在歐美等地得到了經驗支持(比如美國人找工作主要利用弱關系),強關系的力量在亞洲文化圈中不容小覷(比如中國人找工作主要利用強關系)。實際上,此類規律性命題并不是對“求職結果”的真正解釋,也不是格氏名篇的原意(盡管格氏也做過求職研究),他提出的“弱關系的強度”命題的核心是:弱關系的優勢在于它能將不同群體凝聚在一起,強關系則沒有這種優勢。這個命題本身在中西方大致都成立,不因文化差異而變。但是,該命題本身并不是真理,因為能夠起凝聚作用的力量不限于“關系”,例如觀念系統就有凝聚之功。另外,該命題要想成立需要有前提條件,格氏卻沒有指出來。他本來希望論證的核心觀點是,“對社會網中互動過程的分析提供了一個最有效的微觀-宏觀橋梁”(Granovetter,1973:1160)。實際上,學者幾乎都未認識到,格式并沒有真正證明該命題,因為他既沒有論證關系如何是橋,如何有效,如何最有效。[5]如此看來,格蘭諾維特所揭示的規律沒有什么普遍必然性。
(五)關系的涌現性
從道理上講,網絡、關系模型理應從不可還原的關系(而非個體或結構)角度探討網絡現象,可惜的是,多數模型沒有認識到“整體大于或小于部分之和”,看不到現實世界中的關系現象本身具有涌現性(emergence)而非因果性。所謂涌現,指事物的發生與影響其發生的諸多要素之間具有非線性關聯,換言之,諸要素非線性地相互作用,促成現象(包括關系現象、網絡現象)的涌現,這個過程不遵循線性因果律。涌現與因果的性質有別。如果因與果之間有非線性交互作用或反饋作用,二者之間毋寧說不再有因果關系了。考查網絡的涌現,有助于認清不同網絡的異質性。不同類網絡有不同的涌現機制,這與發生學解釋不完全相同,后者往往忽視涌現性,無論制度發生學、文化發生學,還是結構發生學,都有還原論色彩。
如果說關系現象、網絡現象是諸要素交互作用涌現的而非因果作用的結果,不能還原到任何要素,即不能用還原論來解釋,那么有學者可能追問:網絡現狀會帶來怎樣的結果,這是否為一個因果問題?實際上,本文恰恰要批判這種“是-否”“不是……就是……”之類二元思維或知性思維,因為現實世界并不是二元的,不符合排中律,而恰恰可能“既是A又是B”“既是A又不是A”“非A……且非非A”(張祥龍,2019:198)等。當然,即便按照二元思維,也應考查幾個問題。首先,學者對因果性的常規分類(如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都屬于線性因果,它遮蔽了事物本身內在的非線性時間。例如,作為有自我意識者,人們一般先希望得到“高收入”職業這個結果,然后才去動用關系,這恰恰“倒果為因”,且有很多預設條件。又如,在指數隨機圖等模型中,學者用行動者屬性及各種網絡構形解釋二方關系的發生,這里的因果關系不關心行動者本身具有的統覺能力及二方關系內在發生的邏輯。其次,更重要的是,這些分類都屬于外因,忽視了內因或自因自果這種最重要的因果性。因此,即便認為網絡的過去影響其當下功能(Borgatti?&?Halgin?2011),研究網絡的結果離不開其歷史,也應先探討網絡本身如何按照其內在邏輯演變,而非如何受到外因影響而變。
我們看到,當線性因果面對內生性的挑戰(Mouw,2003)時,大多數學者試圖通過統計學技巧“排除掉”內生性來捍衛線性因果結論。實際上,無需深思即可發現,世界如果完全遵循線性因果律,自由將無處容身,世界也無生機活力。可見,追求普遍因果律的研究注定有偏。世界是人們建構的結果,但非任意地建構,普遍因果律只是學者為了方便而進行的設定,它本身并不存在。然而,社會科學家很少認識到這一點,卻簡單地模仿自然科學,從事物屬性的角度研究社會現象,將本來處于各種關系中的事物抽出來單獨進行因果研究。豈不知,現代自然科學早已突破了實體論,進入了關系論(劉軍、楊輝,2012)。顧名思義,社會網研究研究的是關系之網,但是社會網研究成果更多關注抽象的關系,很少按照關系論來思考。例如,在求職過程中,經典的研究關注關系強弱對求職的影響。實際上,常人無需深思即可知道,求職的過程和結果與眾多要素(個人素質、職業觀念、關系網絡、單位性質、個人與職位的匹配度、家庭、地域、勞動力市場競爭程度等等)都有復雜關聯,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關聯,不是一個因果性(causality)問題。個人的求職是一個動態、非線性、多因素“交互作用”(transaction)、不可還原的“涌現”過程,求職結果無非只是該過程的一個環節,這個結果作為一個整體是由諸多要素非線性地交互作用涌現出來的,不能還原到諸多原因中的任何一個來進行因果解釋。簡言之,求職結果等諸多網絡現象本身都有涌現性,不可還原到其構成要素,盡管研究求職需要堅持還原的思路。還原的路數無可厚非,還原主義卻有問題,因為它把要研究的現象本身還原到其要素來解釋。這里強調的是,涌現出來的現象本身不能還原到要素,盡管在復雜網研究中可以用多主體仿真建模來研究,但是研究結果本身并不能還原到其構成要素,盡管建模離不開這些要素。可見,看待問題的視角或路數不同,研究的發現或結論亦有別。正如康德(2016:16)所說,所謂的研究發現,基本上是研究者將自己的視角加入事物后的結果,因而并不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物,也不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
既然不同的研究路數會帶來不同的發現,不存在完全客觀的事物,這是否意味著研究會陷入絕對建構主義甚至相對主義?并非如此。動用關系要有前提預設,包括要有求職者、求職的單位、職業系統、社會經濟政治環境等。即便說關系“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是有用的,也并不能證明關系的重要性。揭示發現固然重要,發現對于社會行動者的意義更不可忽視。如果僅關注關系要素的單獨作用,也相當于將關系從其他關系情境中抽離出來,看不到各個要素之間的綜合的、系統的、交互作用關系,這本質上仍然是一種線性的、知性的思維,忘記了求職是交互作用的結果。
為什么整體網研究乃至一般經驗研究多數存在上述問題?我們認為原因在于它們背后堅持形式邏輯思維,而形式邏輯預設的第一定律是同一律(law?of?identity)。形式邏輯學家很難想到,這個最基礎的同一律恰恰是無根據的,根據律才是最根本的定律。
二、同一律與根據律
整體網研究會給出關系性命題,如“占據結構洞位置之人有信息優勢和控制優勢”(伯特,2009/1992:30)。不過,它們固然說出了一定內容,但都是僵死的命題,達不到社會行動者及其網絡各個中介環節的內在運動和辯證過渡。數學只考查量而非質,不關心依靠概念來分析行動者之間及行動者與網絡結構之間的切身關聯。推而廣之,社會科學如果不反思地借鑒數學、統計學模型,它們由定義、分類、判斷、推論等構成,就會將有機的社會行動者降低為圖表,丟棄了事情自身,表達出來的也不是內在生命和實存的自身運動。社會科學中流行的知性思維方式通過一種力量將相隔遙遠的兩個要素(如結構洞位置和晉升、收入和主觀幸福感、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和子女的職業地位等)捏在一起,得到的圖和表拋棄了社會網絡的活生生本質,最終得到的只是外在知識罷了,可以認識表面現象,但無法深入事情本身,對具體人的生活幫助也不大。
為何如此?關鍵在于多數學者堅持形式思維,而非辯證思維。形式思維預設了形式邏輯第一定律即同一律(law?of?identity)。同一律指的是“A是A”或“A=A”(如果A,那么A),即研究對象A就是A,不能是B,否則在常識看來根本無法研究對象了。
在哲學中,同一性有多義:(1)個人意識的統一性,‘我’在我的所有經驗中都是一個,即康德的“始終伴隨著我的表象的我思”;(2)在所有理性存在者那里都同樣合法的東西——作為邏輯普遍性的思想;(3)每個思維對象的自我同一性,即A=A;(4)認識上的主體和客體的協調一致,不管如何被中介(阿多爾諾,1993:139)。由于混淆了同一性概念的不同含義,思維便具有了超個人的邏輯普遍性,一切個別性、特殊性都沒有了地位。阿多爾諾認為,事物自身恰恰包含著多種不同于他物的特征,因而是異質性的,不是同一性的。將不同事物貶為它們的類,這是人為操作的結果。
同一律符合常識,在常識中無可反駁。例如,在截面調查中,抽樣到的“某人”就是“某人”,“這一組人”就是“這一組人”,“關系”就是“關系”,“矩陣A”就是“矩陣A”。不過,熟知非真知,深究會發現,同一律恰恰有問題。首先,堅持知性思維的學者往往有常識思維,自然認為“A=A”(比如白=白)是成立的。科學研究亦然,它必須首先確定“研究對象”就是“研究對象”。“對于科學來說,如果不首先確保了其對象的同一性,它就不能成為它所是的東西。通過這種保證,研究才確保它的工作的可能性。但關于對象的同一性的主導概念絕不為科學帶來立等可取的結果”(海德格爾,1996:649)。例如,如果沒有黑的存在,就根本說不出來白,沒有男的存在,說女是沒有意義的。換言之,只有知道了黑,才可能知道白的含義,“白=白”才成立,對白的理解離不開黑這個中介。抽象地說“A=A”是意義不大的,必須經歷諸多“非A”的“否定之否定”的中介環節,才能深刻地理解“A”的含義,才能達到真正肯定。然而,同一律遺忘了否定的環節,因而只是一個抽象的規律罷了。常人認為它必然成立,無需反思,實際上并非如此。
其次,常人和學者一旦給出研究假設或命題,就必然違反同一律,即必然說出了“A是B”。例如,結構洞理論有四個標志性特征。第一,競爭是一個關系問題,并非玩家自身之間的競爭。第二,競爭是一種突現的關系,是不可見的。第三,競爭是一個過程,而非結果。第四,不完全競爭是一個自由的問題,而不僅僅是權力的問題(伯特,2008/1992:3)。如果令“競爭”等于“A”,那么“A”是“關系問題”(B),是“一種突現的關系”(C),是“一個過程”(D)。同理,在調查問卷中,研究者會得到有關“被調查者(A)是男(B)、大學文化(C)、中產(D)、有房(E)、有車(F)、網絡規模(G)、網絡同質性(H)、結構洞(I)等”眾多“答案”,任何一個答案說出來的都是“A是B”“A是C”“A是D”等,都不會說出“A=A”。可見,同一律固然表述為“一切東西和它自身同一”,但是,這個表述本身就直接違反了同一律,因為按照同一律,我們只能說“同一律是同一律”,而不能說其他。可見,“這個命題的形式自身就陷入矛盾,因為一個命題總須得說出主詞與謂詞的區別,然而這個命題就沒有作到它的形式所要求于它的”(黑格爾,2009:236)。同一律只是形式邏輯教材中不被反思的所謂經驗,常人不知道它與普遍的經驗相反。“照普遍經驗看來,沒有意識會按照同一律思維或想象,沒有人按照同一律說話,沒有任何種存在按照同一律存在。如果人們說話都遵照這種自命為真理的規律(星球是星球,磁力是磁力,精神是精神),簡直應說是笨拙可笑”(黑格爾,2009:236;2015:16)。可是,“從思辨唯心主義時代起,思想就不準把同一性的統一性表象為純粹的千篇一律,也不準忽視在統一性中起作用的中介。如果發生了這樣的情況,那就只是抽象地表象同一性”(海德格爾,1996:648)。我們可惜地看到,這種抽象地表象同一性已成主流學術的預設,學者甚至不知自己的研究也有此預設。
海德格爾認識到同一律的深刻內容,即它真正說的是“A是A”中這個“是”,即“說出每一存在者如何是(存在),也即:它本身與其自身同一”(海德格爾,2014b:34)。不過,同一律仍然不是根本定律,根據律比同一律更根本,因而被海德格爾看重。所謂根據律,指的是“沒有什么東西是沒有根據的”(nothing?is?without?ground)。海德格爾認為,知性在理解根據律方面是沒有作為的。根據律沉睡了2300多年,無人追問其“根據”。這個命題指出了“一切存在者都有根據”,但是,“根據的根據”又有何根據?追問下去會發現,“根據律”才是比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都重要的第一定律(海德格爾,2016:14-15),“它應是一切定律之定律”(海德格爾,2016:26)。
但是,根據律是什么?一直以來并不清晰。一般認為,根據律是這樣表述的:某物的存在,必有其充分的根據。也就是說,某物的真正本質,不在于說某物是自身同一或異于對方,也不僅在于說某物是肯定的或否定的,而在于表明一物的存在即在他物之內,這個他物即是與它自身同一的,即是它的本質。根據就是內在存在著的本質,而本質實質上即是根據(黑格爾,2015:245)。海德格爾更進一步,他指出,“沒有什么東西是沒有根據的”,其主語是“每一種存在著的東西”,謂語是“有根據”。如此看來,根據律不是什么對“根據”的斷言,而是對存在著的東西的斷言,只要它每每總是一種存在著的東西。因此,根據律是對存在者斷言了某種東西,而對于什么是“根據”,并沒有給出任何闡明(海德格爾,2016:96-98)。但是,如果對“沒有什么東西是沒有根據的”中的“是”和“根據”進行強調,就會發現,“根據律不只是對存在者的斷言”了,我們看到,根據律是就存在著的存在而說的,“根據律說:像根據這樣的東西歸屬于存在”(海德格爾,2016:105)。
因此,海德格爾分別從“存在者之真理”和“存在自身之真理”這兩個向度探討“根據律”,前者代表著過去,后者代表著未來。在前一向度中,從根據律的嚴格表述出發,“沒有什么是沒有根據的”(nothing?is?without?ground),強調的是“沒有什么”和“沒有”,那個“是”(is)卻被遺忘了,這種根據律就是嚴格的主體性原理,是近代哲學的決定性原理。在后一向度中,基于對根據律之“通常表述”的重新闡釋,“沒有什么是沒有根據的”(nothing?is?without?ground),那么“根據”就是“是”,即“根據就是存在”“存在與根據現在在一種和諧共奏中發聲”(海德格爾,2016:265)。這樣的“根據”意指位于更深處的東西。這樣的根據律就規定著未來思想的任務,它道說著存在與根據的共屬性乃是存在之定律。兩種真理向度之間的差異必然帶來跳躍,但對這種跳躍之意義的追問卻顯示出某種植根于“同一與差異”問題域中的復雜態勢,敦促人們重新思考傳統的幽深意義(張柯,2013;Kees?de?Kuyer,1983)。“關鍵在于我們是否是看護者和看守者,這樣的人看護著這樣一種事情,即:存在之言語中的道予之寂靜,戰勝了作為一切表象活動之原理的根據律之要求中的發生”(海德格爾,2016:273)。
形式推理看不見在自身肯定中有否定,“它不居于事物之內,而總是漂浮于其上;它因此就自以為它只做空無內容的斷言總比一種帶有內容的看法更深遠一層。與此相反,在概念的思維中,否定本身就是內容的一部分,否定就是肯定”(黑格爾,1997:40)。當然,辯證思維要以知性思維為基礎,只不過知性的形式推理所尋求的證明不屬于辯證的運動,而是一種外在的認識。基于形式推理的社會科學如果沒有哲學的引領,就不能有生命、精神和真理,它們創作出來的只能是淡而無味的散文或者狂言囈語的任意拼湊(黑格爾,1997:46-47)。我們贊同黑格爾的洞見,即真理是全體,是達到“一”的圓圈的過程,“實體正在重建其自身的同一性或在他物中的自身反映”(黑格爾,1997:11)。專業的經驗研究,如社會網研究會有諸多事實的發現,它們多數是孤立的、片面的、靜止的和抽象經驗主義的發現,看不到整體性的視野和價值性的關懷,真理不翼而飛。
這種情形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現代性創造了分裂的學術世界,不允許專家求真悟道,因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現實,太馳騖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內心,轉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園中”(黑格爾,2009:50)。因此,除了在形式上刻畫網絡結構之外,還應自我批判地強調備受忽視的網絡的人文意義和生命價值。在探討整體網的模型、技術和方法等形式之外,還應批判整體網研究,盡可能找回社會網對于個體的生命意義等內容,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整體網的形式結構研究的揚棄而非否定。
三、?“整體網”“復原”之難
整體是一個概念,不是看得見、摸得著、現成的、有待去發現的客觀物,不存在于現實世界。任何現實整體都不是整體這個概念,盡管整體可指代任何現實的整體(如單細胞、鼠標、班級、共同體等)。整體的存在必有其理由,即其各部分之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某種內聚力,否則將變成一盤散沙,不成其為整體。同理,整體網也是一個概念而非客觀物,嚴格地講不存在復原它這種論題,因為一旦論及復原,就意味著原先就有一個“它”存在在那里。當然,對整體內聚力的分析并不體現在整體網研究中。
但是,研究對象本身畢竟是整體,碎片式整體網研究畢竟不令人滿意,對作為真理的整體網本身的追求或復原因而可以視為一項事業。然而,這項事業作為一個無止境的過程是異常困難的,有如下幾點相互關聯的理由。
首先,語言本身蘊含一種分裂之勢。在“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中,似乎存在著一種作為“實體”的東西叫作“風”“黃河”等,它有其屬性或性質如“吼”“咆哮”等,這樣的語言預設了實體與屬性的二分,將本來動態的“事情本身”,說成了靜態的事物。
其次,現代研究方式固有其抽象性。正如黑格爾所說,“古代人的研究方式跟近代的研究很不同,古代人的研究是真正的自然意識的教養和形成。古代的研究者通過對它的生活的每一細節都作詳盡的考察,對呈現于其面前的一切事物都作哲學的思考,才給自己創造出了一種滲透于事物中的普遍性。但現代人則不同,他能找到現成的抽象形式;他掌握并吸收這些形式,可以說只是不假中介地將內在的東西外化出來并隔離地將普遍的東西(共相)制造出來,而不是從具體事物中和現實存在的形形色色之中把內在和普遍的東西產生出來”(黑格爾,1997:72)。作為統計學的基礎模型,線性回歸背后的思維就是形式思維,它實質上就是在“不假中介地制造普遍的共相”,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難以有內在關聯。
再次,學者大都堅持常識的、線性的、分析的知性思維方式。“知性的特點僅在于認識到范疇或概念的抽象性,亦即片面性和有限性”(黑格爾,2009:34)。知性思維固然有其優勢,但是它不適合研究“整體本身”,因為“整體本身”是大全性的、不可分解的“物自體”。數學方法屬于純粹感性和知性,歸納分析、因果性、形式邏輯的推理都屬于知性。當今所有社會科學都使用感性和知性方法,研究對象都屬于黑格爾所說的客觀精神,其本性屬于無限的精神東西。就此而言,甚至有學者極端地說所有此類社會科學都走錯了路,“嚴格說來都是廢話和胡扯”(卿文光,2018:83)。
最后,最重要的存在被遺忘。存在已經被遺忘兩千多年,直到黑格爾和海德格爾才重新拾起,但是隨著現代性日益興隆,存在問題更被遺忘得無影無蹤,復原到存在基本上無力回天了。
在筆者看來,對作為存在論范疇的整體網本身的研究是一個過程,應破除實體論的研究方式,倡導關系論的研究方式。前者將社會現象看成是實體,從可見“實體”[6]的現象出發進行研究。關系論思維則考慮到關系的“存在”而非“存在者”(海德格爾,2014a/1927:5),即考慮關系的意義結構而不簡單考慮關系的表象,更不會不加反思地測量關系的屬性等。不過,社會網學者一般忘記了關系或網絡的“存在”,僅從作為“存在者”的網絡結構角度來研究關系現象。這種科學意義上的關系論視角得到了廣泛應用,也在權力、平等、自由、能動等方面得到了一定體現,但是關系本身是什么?如何“是”?卻一直被遮蔽或遺忘。例如,社會行動者之間有一種此在與此在之間的存在關系。移情論者會說,這種關系對于此在來說已經是根本的,這是一種自我關系,他把他人視為另一個自我。但是,在海德格爾看來,這里的他人被理解成一個現成的人形物,即被理解成為存在者狀態上的存在者,這是有問題的。他認為,此在與他人的關系實際上建立在共在基礎上,是鮮活的“相互認識自我”,這不是一種認識關系,而是以共在為基礎的存在關系。這種關系對于堅守對象性思維的學者(包括社會網學者)來說是不可理解的,但卻是人類存在的事實(張汝倫,2014:368-372)。可見,關系本身是什么?如何是或存在?此類存在論問題是在進行社會網(乃至社會科學)研究之前應該追問但未追問的問題,以至其研究成果缺失源始意義,因為“與實證科學的存在者層次上的發問相比,存在論上的發問要更加源始”(海德格爾,2014a/1927:13)。“這個存在者沒有而且絕不會有只是作為在世界范圍之內的現成東西的存在方式,因而也不應采用發現現成東西的方式來使它成為課題”(海德格爾,2014a/1927:51)。
在社會網研究中,當論及人這種存在者的本質規定的時候,也都遺忘了這種存在者的存在問題,學者把存在理解為不言而喻的現成存在者或實存,并給出相應的研究假設。然而,“事后從經驗材料中得出的假說絕不可能開展出這些學科的存在論基礎。……實證研究看不見這種基礎,把這種基礎當作不言而喻的”(海德格爾,2014a/1927:59)。受限于研究的主題,本文也只能點到為止。
忽視存在,缺失了內容的整體網研究也較少關心人,它最多可信而不可愛。可愛的問題不單單是理論性問題,更是關乎倫理、道德、天道等實踐問題,這些都關乎整體網本身的內容。換言之,整體網內容的研究既應包括理論維度(行動者的屬性;行動者對關系、網絡的整全性認知和無知;紐帶本身的涌現性等),也應包含實踐方面(關系、網絡中的道德、倫理等意義面相)。無論如何,理論性的與實踐性的整體網已經分離開來。
整體網本身本來可以幫助人關注智慧(小智慧如在得到結構洞位置時,要思考失去了什么,大智慧如悟出關系、生命之道),讓人們再思自己的生存、生活、生命問題,助益自己的美好人生。但是,參照國內外整體網路數是達不到這些目的的。當然,借用形而上學思維批判整體網研究在內的形式研究有些錯位,看似批評短跑運動員不會游泳,實際并非如此,這里只是在反思研究成果的意義究竟何在。
總之,能否走出整體網研究的碎片性,將學者在研究中碾碎的整體網復原,走向作為整全的研究?這是過程性、理想型的重大實踐哲學問題。這里涉及對作為整全、大全的真理的認識,這已不再是理論性、實證性或方法論問題,毋寧說是存在論問題(黑格爾,2009,2015;海德格爾,2014a/1927)。不深究此類被遺忘的問題,片面的知性研究就會缺乏思想、價值甚至意義,越來越抽象、不接地氣。存在是時代的重大問題,需要有實踐和論辯的土壤,然而其前景并不樂觀,一個原因在于理性化已然大獲全勝,基于機器生產的現代經濟秩序早已決定著所有人的生活方式(韋伯,2012:117)。
本文只是借用整體網來批判知性思維帶來的碾碎的研究,并不否定知性思維的力量。恰恰相反,知性是偉大的力量。本文并不堅持方法論多元主義,因為如果將方法外在地套用在事情本身上,是不可能把握其實質的。按照黑格爾的辯證法,方法與事情本身是一體的。當然,本文只是提醒社會網學者注意更深層次問題,而無意批判短跑運動員不會游泳。如果提建議,那么在整體網研究中可以考慮納入時間、行動者的意義、理解、詮釋、機制等視角或維度,這樣會更加接近整體網本身。這些議題以及更復雜的問題(包括什么是意義、機制、整體網本身的是其所是等)絕非單篇論文可以論及,只能留待將來探討。不過,鑒于分解式研究不關注對象本身,因此,本文借用辯證邏輯的辨析對其他研究應該有啟發價值。
參考文獻
阿多爾諾,1993,《否定的辯證法》,張峰譯,重慶:重慶出版社。
柏拉圖,2002,《理想國》,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戴維?諾克、楊松,2015,《社會網絡分析》,李蘭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費孝通,1997,《鄉土中國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海德格爾,1996,《同一律》,陳小文譯,孫周興,校,孫周興編《海德格爾選集:上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海德格爾,2014a/1927,《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王慶節譯,熊偉校,陳嘉映修訂,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海德格爾,2014b,《同一與差異》,孫周興、陳小文、余明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海德格爾,2016,《根據律》,張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黑格爾,1997,《精神現象學:上》,賀麟、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黑格爾,2009,《小邏輯》,賀麟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黑格爾,2013,《精神現象學》,先剛譯,北京:人民出版社。
黑格爾,2015,《邏輯學:上卷》,楊一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康德,2016,《純粹理性批判》,鄧曉芒譯,楊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
梁漱溟,2003,《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林頓?L.弗里曼,2008,《社會網絡分析發展史》,張文宏、劉軍、王衛東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劉軍,楊輝,2012,《從實體論到關系論——關系社會學的認識論》,《北方論叢》第6期。
劉軍,2019,《整體網分析——UCINET軟件實用指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迪安·魯謝爾、約翰·科斯基寧、加里·羅賓斯,2016,《社會網絡指數隨機圖模型:理論、方法與應用》,杜海峰、仁義科、杜巍、張楠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卿文光,2017,《黑格爾<小邏輯>解說》,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宋麗君、孫俊莫、林南,2018,《社會支持》,約翰·斯科特、彼得·J.卡林頓著《社會網絡分析手冊:上卷》,劉軍、劉輝等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彼得?V.馬斯登,2018,《網絡數據的調查方法》,約翰·斯科特、彼得·J.卡林頓著《社會網絡分析手冊:下卷》,劉軍、劉輝等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托克維爾,1992/1835,《舊制度與大革命》,馮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馬克斯·韋伯,2012,《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斯蒂芬?卡爾伯格英譯,蘇國勛、覃方明、趙立瑋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翟學偉,2005,《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翟學偉,2014,《關系與謀略:中國人的日常計謀》,《社會學研究》第1期。
張柯,2013,《真理與跳躍——論后期海德格爾思想中的“根據律”問題》,《江蘇行政學院學報》第5期。
張汝倫,2008,《中西哲學十五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汝倫,2014,《<存在與時間>釋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汝倫等,2017,《黑格爾與我們同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祥龍,2019,《拒秦興漢和應對佛教的儒家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莊振華,2017,《黑格爾論規律》,張汝倫等著《黑格爾與我們同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Abend,?Gabriel?2008,?“The?meaning?of?‘theory’?.”?Sociological?Theory(26).
Borgatti,?Stephen?P.?&?Daniel?S.?Halgin?2011,“?On?Network?Theory.”?Organization?Science?22(5).
Burt,?Ronald?S.1992,?Structural?Holes:?The?Social?Structure?of?Competition.?London:?Harvard?University?Press.
Burt,?Ronald?S.?2002,“?Bridge?decay.”Social?networks?24(4).
Granovetter,?Mark?S.1973,“The?Strength?of?Weak?Ties.”?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78(6).
Kees?de?Kuyer?1983,“The?Problem?of?Ground?in?the?Philosophy?of?Martin?Heidegger.”The?Thomist:?A?Speculative?Quarterly?Review?47(1).
Marineau,?Rene?1989,Jacob?Levy?Moreno,?1889-1974:?Father?of?Psychodrama,?Sociometry,?and?Group?Psychotherapy.New?York:?Tavistock/Routledge.
Moreno,?Jacob?L.?1934.,Who?Shall?Survive??A?New?Approach?to?the?Problem?of?Human?Interrelations.?Washington,?D.C.:?Nervous?and?Mental?Disease?Publishing?Company.
Mouw,?Ted?2003,“Social?Capital?and?Finding?a?Job:?Do?Contacts?Matter??”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68(6).
Wellman,?Barry?1988,Structural?analysis:?From?method?and?metaphor?to?theory?and?substance.in?Barry?Wellman?and?S.D.?Berkowitz.?(ed.,)?Social?Structures:?A?Network?Approach.?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1]本文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18BSH009),感謝匿名評審專家提出細致的修改意見。
[2]作者簡介:劉軍,博士,哈爾濱工程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研究方向為關系社會學、社會學方法論?。聯系郵箱:liujunry@163.com。
[3]具體而言,整體網既可指作為整體的某人在不同時空中的全部(total)社會關聯,也可指現實中邊界固定的一群行動者(如某個班級)中各個成員及其間的一種或多種關系的集合(whole),即1-模網,還可以指兩個不同集合(如某班級同學和某些課外團體)的要素及其間的關系(如哪些同學參加了哪些團體)集合,這是一種特殊的整體網,即隸屬關系網(affiliation?network)。(彼得?V.馬斯登,2018:509)整體及整體網既有建構的成分,又有實在的成分。為方便起見,本文主要對1-模網進行論述。
[4]出于如下考慮,本文標題中采用“碾碎的”而非“分裂的”或“不完備的”。首先,本文希望表明既有的整體網研究實質是碎片化研究。“碾碎的”可被視為動詞、名詞和動名詞。作為動詞或動名詞,碾碎意味著研究者將整體碎片化為整體網,將整體網再碎片化為數學模型的過程(但研究者并不自知)。作為名詞,碾碎指其結果是一個碎片。其次,整體網研究忽視作為整全(total)的整體網的內容、個體、能動性與生活世界,它不單是“分裂的”,更是“碎片的”。再次,本文關心作為存在(即意義總體)的整體網。現有的研究并不關心“整體網本身”,而是研究者依照自己的主觀意愿從作為“意義總體”的整體網中摳下來的片段,這種研究的確不完備,但更是碎片。
[5]參見拙作《弱關系何以強弱——批判格蘭諾維特》,待發。
[6]某些社會網專家使用了實體(substance)概念。例如,韋爾曼(Wellman,1988)在“結構分析:從方法和隱喻到理論和實質”(Structural?analysis:?From?method?and?metaphor?to?theory?and?substance)。又如,宋麗君、孫俊莫、林南(2018:163)指出:“從不同視角嘗試對社會支持的實質進行概念化的努力很快就有了跟進”(More?attempts?to?conceptualize?the?substance?of?social?support?from?different?perspectives?quickly?followed)。至于“物質濫用”(substance?abuse)等詞更常見。但是,社會網專家乃至多數學者只是按照字面意思,基于常識理解實體一詞,未必深究其的深刻哲學意義。不理解實體的哲學含義,社會科學研究中最常見的實體-屬性分析路數背后存在的“存在”疑難就不能得到深刻的揭示。實體一詞與ontology聯系在一起,通常將ontology翻譯為“本體論”很不得當。Ontology的研究主題一直是“存在”(being),相當于古希臘語的系動詞esti/esnai/on(esti的分詞形式),英語的系動詞to?be。亞里士多德沒有使用ontology,但他提出了專門研究作為“是”的“是”的科學,即所謂的本體論,該詞被翻譯成“是論”“存在論”甚至“有論”也比“本體論”好。各門特殊科學研究的是特殊的“是的東西”,研究的是“是什么”中的那個“什么”,不研究“是什么”中的那個作為是的“是”。社會資本可以“是”很多東西,比如可以“是”提升個人素質、規范,可以“是”培育社會資本,“是”幸福之源。這么多社會資本的“是”必須有一個起點,這就是ousia,恰恰這個詞被翻譯為substance,又被翻譯為本體或實體。然而,ousia是希臘文動詞“是”(eimi)的陰性分詞ousa變來的,亞里士多德把它改寫為ousia,并賦予它以特殊意義,即ousia是其他范疇的載體。可見,如果說社會資本是一種ousia,那么它是對其各種定義的載體。但是,本體、實體、載體都無法表示ousia一詞的原意,即“是”。因此,有學者建議把它翻譯為“首是者”,它不表述其他東西而其他東西都表述它(張汝倫,2008:45)。亞里士多德認為,真正的首是者是“怎是”,對它的定義就是對“怎是”的說明。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最終將“怎是”歸結為“形式”,即事物存在的首要原因。因此,“首是者”并不是中文字面意義上所說的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而是事物的作為是的是,這就必然是一個真理問題(張汝倫,20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