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研究方法評論(第1卷)
- 趙聯飛 趙鋒主編
- 15326字
- 2022-03-17 16:50:32
徐法寅.結構與行動的互構機制分析——再論“社會學方法的準則”[M/OL]//趙聯飛,趙鋒.社會研究方法評論:第1卷.重慶:重慶大學電子音像出版社.
結構與行動的互構機制分析
——再論“社會學方法的準則”
徐法寅[1]
摘要:社會與個人、結構與行動之間的關系問題是社會學方法論的根本問題,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社會學的研究問題、理論發展、方法選擇和學科地位。為了確定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從而確立社會學的學科地位,涂爾干和韋伯分別針對社會結構和社會行動提出了不同的社會學方法準則;但是,他們也都持有“結構—行動”二元論,雖然沒有系統地考察結構與行動之間的關系機制。針對客觀結構主義和主觀建構主義兩種決定論的不足,吉登斯和布爾迪厄更加關注結構與行動之間的關系機制;但是,由于關心的問題是結構再生產,走向了“結構—行動”一元論,不能解釋結構變遷問題。為了更好地解釋結構再生產和結構變遷的性質和發生機制,我們需要重回“結構—行動”二元論的本體論立場,并重構“結構—行動”一元論對結構和行動之間關系機制的分析,從而建立“結構—行動”互構論,強調結構的多樣性和結構變遷的絕對性,具體說明行動者的能動性及其對結構變遷和結構再生產的影響機制。
關鍵詞:社會結構;社會行動;二元論;一元論;互構論
Abstract:?The?relationships?between?society?and?individuals?and?between?structure?and?action?are?fundamental?questions?to?sociological?methodology?in?particular?and?social?sciences?in?general.?Classical?sociologist,?including?Marx,?Weber,?and?Durkheim,?hold?the?stance?of?structure-action?dualism,?though?not?elaborating?the?mechanisms?between?structure?and?action.?However,?Giddens’?and?Bourdieu’s?methodologies?are?essentially?structure-action?monism,?though?analyzing?the?mechanisms?between?structure?and?action.?As?Giddens’?and?Bourdieu’s?monism?cannot?explain?structural?changes,?it?needs?to?return?to?dualism?and?reconstruct?the?mechanisms?specified?by?monism,?which?will?result?in?a?structure-action?mutualism?elaborating?the?mutual?constituting?mechanisms?between?structure?and?action.
Key?Words:?Social?Structure;?Social?Action;?Dualism;?monism;?mutualism
社會與個人、結構與行動的概念及其關系這個社會本體論問題是社會學方法的根本問題。一方面,從社會學方法論的角度來看,這個社會本體論問題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社會學的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和理論內容。另一方面,從社會研究的社會功用來看,這個問題對開展具體的社會研究、發展具體的社會學理論、解釋具體的社會現象、解決具體的社會問題具有根本影響。像布爾迪厄等人(Bourdieu?et?al.,1991:13)所說,任何本體論假設都會影響觀察者在認識論上的客體化過程,即研究對象和研究問題的提出是在本體論視角下進行的;因此他也指出任何研究者要通過客體化的客觀化,保持一種“認識論警覺”。結構和行動的關系問題會直接導致理論建構中對結構條件和個體行動賦予的不同權重(Reed,1997)。
從社會學發展早期開始,圍繞結構與行動的關系問題就產生了不同觀點和相互爭論。像張靜(2000:9-10)所說,這個爭論“關系到近半個世紀以來,雖以不同術語出現在不同學科,但內容十分近似的一場方法論爭論的繼續。這場爭論的核心問題是,對于社會現象而言,結構(或制度)與行動(或個體行動者)何者更為基本,它們中何者能夠更令人深入地理解人類群體社會的基本秩序問題”。總體而言,經典社會學家涂爾干和韋伯因為分別強調結構和行動的重要性而沒有具體說明結構與行動之間的關系,但是也都持有“結構—行動”二元論觀點,認為社會結構與個人行動雖然緊密聯系,但是兩種不同的存在。受不同社會學傳統和哲學思潮的影響,后來的社會學者片面強調社會結構或社會行動的決定性作用,又產生了具有決定論色彩的客觀結構主義和主觀建構主義。圍繞結構與行動的關系問題,針對客觀結構主義和主觀建構主義決定論的不足,吉登斯和布爾迪厄集中分析了結構與行動的關系問題,卻走向了“結構—行動”一元論;這種一元論雖然能夠解釋社會結構的再生產,卻不能解釋社會結構的變遷問題。更好地解釋結構再生產和結構變遷的性質和發生機制,需要重回“結構—行動”二元論的本體論立場,并重構“結構—行動”一元論對結構和行動之間關系機制的分析,從而建立“結構—行動”互構論,強調結構的多樣性和結構變遷的絕對性,具體說明行動者的能動性及其對結構變遷和結構再生產的影響機制。
一、“舊準則”:“結構—行動”二元論
由于社會結構和社會行動的概念及其關系問題對于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確定和獨立學科地位的確立具有根本影響,在社會學發展早期,經典社會學家馬克思、涂爾干和韋伯圍繞“社會是什么?”“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什么?”等問題提出了不同的觀點[2]。涂爾干和韋伯雖然分別強調社會結構和社會行動的重要性,并對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但也都持有“結構—行動”二元論的本體論。
(一)涂爾干的“結構—行動”二元論
涂爾干認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事實,而社會事實這個研究對象是社會學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根本特征。在涂爾干(Durkheim,1982:59)看來,“一個社會事實是一種能夠對個體施加外在約束的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可以是固定的,也可能是不固定的;或者,一個社會事實是普遍存在于某個社會中的行為方式,獨立存在于它在個體上的表現”。涂爾干強調,相對于其他類型的事實,社會事實具有獨立的、特殊的性質,因此需要一門專門的學科——社會學——進行研究。他說:“在尋求適合研究社會事實的方法之前,弄清楚哪些事實是‘社會性的’,非常重要……實際上,在任何社會中都存在一些確定的現象;這些現象因為其不同的特征而可以與其他的科學的研究對象區分開來”(Durkheim,1982:50)。在將社會學的研究對象設定為社會事實的基礎上,涂爾干提出了用來研究社會事實的社會學方法準則,包括觀察社會事實的準則、區分正常和病態社會事實的準則、劃分社會類型的準則、解釋社會事實的準則和呈現研究證據的準則等。
涂爾干對社會學方法論的討論是為了確定社會學獨特的研究對象;由于他將社會事實設定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因此他的方法論是圍繞社會結構發展起來的。但是,涂爾干對社會結構的強調主要是為了說明社會學獨特的研究對象,而不是要提出客觀結構決定論;相反,涂爾干在本體論上仍然持有“結構—行動”二元論。首先,從本體論上,涂爾干強調社會結構具有區別于個體的獨立屬性,但也沒有反對個體層次區別于其他層次的獨立屬性。在涂爾干看來,社會事實的主要特征是相對于個人意識的客觀性、外在性、強制性和普遍性。涂爾干(Durkheim,1982:52)說,“由于(這些事實)由陳述和行動組成,它們不會與生理現象和心理現象相混淆,它們離開了個人意識是無法存在的。因此它們構成了一個新的事物類型,而且必須用‘社會的’這個詞語來表明其性質”。但是,涂爾干(Durkheim,1982:35)也承認不同層次上存在的不同事實:“我們將社會世界中的事實加入外在世界事實的時候,必然讓人困惑和震驚。但這誤解了這種做法的意義和影響。這樣做的目的并不是要將較高層次的存在還原為較低層次的存在;相反,這是主張,較高層次上的現實性至少與較低層次的現實性是相同的。”
其次,從對行動的解釋意義上,涂爾干(Durkheim,1982:52)說,“我們知道,所有的社會約束并不必然排除個人的個性”;因此,“社會事實是由某個群體集體擁有的信念、傾向和實踐組成的。但是,這些集體狀態通過個體‘折射’出來時所具有的形式,是一種不同的事物。這種二元性無可辯駁地體現在:這兩種事實通常是相互分離的”(Durkheim,1982:54)。面對被精神主義者指責為唯物主義的批評,涂爾干(Durkheim,1982:32-33)說,“和精神主義者將心理領域從生理領域區分出來一樣,我們也要將心理領域從社會領域中區分出來;和他們一樣,我們反對用簡單事物解釋復雜的事物”。這不僅體現了涂爾干要為社會學劃分出研究領域的目的,也表明他承認現實是復雜的,不能用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或者社會因素等某一種因素進行解釋;而且“反對用簡單的事物解釋復雜的事物”成為將研究社會因素的社會學與研究其他因素的學科相提并論的依據。涂爾干(Durkheim,1982:55-56)明確地說,“就(社會事實的)個體表現而言,這些表現的確具有社會因素,因為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再生產集體模式。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每一個表現都依賴于個體的心理和生理構成,也依賴于個體所處的特定環境”。
(二)韋伯的“結構—行動”二元論
韋伯的社會學方法論也是以他對社會學研究對象的設定為前提的。在具體論述社會學方法論之前,韋伯(Weber,1978:4)就先對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進行了界定:“社會學(就本書對這個詞匯的使用而言,當然本書的使用也是非常模糊的)是對社會行動進行闡釋性理解、從而對其過程和影響進行因果解釋的科學。當行動的個人對他的行為賦予了主觀意義時——無論是隱含的還是公開的,遺漏的還是默許的——我們就把種行為稱為行動。當行動的主觀意義考慮到他人的行為,從而以此為行動取向時,我們就把這種行動稱為‘社會’行動。”正是由于將社會學的研究對象設定為社會行動,而行動和社會行動的本質特征又是行動者賦予的主觀意義,韋伯的社會學方法論也是圍繞闡釋行動者的主觀意義而展開的。在韋伯(Weber,1978:5)看來,和其他的科學研究一樣,意義闡釋也力圖得到明確而可靠的洞察和理解;闡釋的確定性的基礎“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情感上同情的或藝術上賞析的。其中,理性的理解又可以劃分為邏輯的和數學的理性”。對于意義的理解,韋伯區分出了兩種方法:直接觀察和解釋性理解。
涂爾干強調對社會事實的解釋,是以他對社會學研究對象的設定為基礎的;同樣,韋伯的社會學方法論對理解社會行動主觀意義的強調,也是以他對社會學研究對象的設定為基礎的。涂爾干強調社會結構,但并不是主張客觀結構決定論;同樣,韋伯對社會行動的強調,并不是要提出主觀建構決定論。相反,和涂爾干一樣,韋伯也持有“結構—行動”二元論的本體論。首先,韋伯強調社會群體和社會制度的存在是以社會行動為基礎的。韋伯(Weber,1978:13)說,“為了認知的目的——比如,司法的目的——或者實踐的目的,將諸如國家、協會、經濟組織、基金會等社會集體視為個人,是合適的,甚至是必需的……但是,從社會學對行動的主觀闡釋來看,這些社會集體必須僅僅視為個人行動的結果或組織模式,因為只有個人才是主觀上可理解的行動中的能動者”。其次,韋伯認為社會結構和社會制度對社會行動的影響。就對社會行動的解釋而言,韋伯也強調主觀意義的理解是不充分的,因為“這個過程中,可理解的因素和不可理解的因素常常是相互交織、結合在一起的”(Weber,1978:5),而且“這些不可理解的因素也是同樣重要的”(Weber,1978:12),因此,“無論一個闡釋在主觀意義方面顯得多么明晰,我們也不能說這個闡釋就是因果意義上的有效闡釋……因此社會學的任務也是意識到驅使行動得以發生的情境,并對它進行描述和分析,雖然這些因素并不是行動者意識到的目的”(Weber,1978:9-10)。此外,韋伯也強調社會結構和制度對行動的作用,認為社會行動的意義是在社會關系或社會組織中確定的。這種“結構—行動”二元論尤其體現在韋伯對于“正當性秩序”的論述中。一方面,韋伯(Weber,1978:31)認為“正當性秩序”存在于行動者的“信念”中:“行動,尤其是社會關系中包含的社會行動,可能受到關于正當性秩序的信念的指引。這種信念能夠指引行動的可能性可以稱為秩序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無論在習俗秩序中,還是在法律秩序中,都存在結構性的強制力。韋伯(Weber,1978:34)說,在習俗秩序中,“秩序的有效性外在地由這種可能性得到保證:在一個社會群體中發生的越軌行為會招致相對分散但卻十分嚴重的不贊同”;而在法律秩序中,“秩序的有效性則外在地由這種可能性得到保證:為了保證遵從行為或避免違犯行為,特定的工作人員會實施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強制”。
言而總之,在社會學發展早期,經典社會學家涂爾干和韋伯明確而系統地討論了社會學方法論問題。他們都在設立社會學獨特的研究對象的基礎上提出了針對這個研究對象的方法準則。所不同的是,涂爾干將社會事實設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提出了對社會事實進行客觀解釋的方法準則,而韋伯將社會行動設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提出了對社會行動的主觀意義進行闡釋的方法準則。但是,從本體論上來說,他們都持有“結構—行動”二元論,認為社會和個人、結構和行動具有不同的性質,而且相互作用。但是,由于涂爾干和韋伯分別強調社會結構和個人行動的重要性及其分析,他們沒有具體討論結構與行動之間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機制。
二、“新準則”:“結構—行動”一元論
在經典社會學家涂爾干和韋伯以“結構—行動”二元論為基礎設立了不同的社會學研究對象和提出了不同的社會學方法準則之后,對于結構與行動的關系以及社會學方法論的討論一直都沒有中斷;這些討論大都沿著涂爾干和韋伯的傳統,或者關注社會結構,或者關注社會行動。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認為社會結構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客觀結構主義和認為主觀建構具有決定作用的主觀建構主義。在這種背景下,吉登斯和布爾迪厄又自覺地對社會學方法論進行了再思考,批判了客觀結構主義和主觀建構主義兩種決定論觀點,強調結構與行動之間的關系。他們的方法論雖然比傳統的“結構—行動”二元論更加關注結構與行動之間的關系,但是卻走向了“結構—行動”一元論。雖然吉登斯和布爾迪厄所使用的術語有很大不同,但是由于他們在本體論上強調社會結構和能動性的對應性,所以他們都被稱為結構化理論者(Elder-Vass,2010:4;Parker,2000:108-113)。
首先,吉登斯和布爾迪厄都批判和解決社會結構決定論和主觀建構決定論構成的“二元論”(dualism),即主觀建構主義和客觀結構主義之間的對立;但是,他們對結構和行動一致性和對應性的強調卻走向了“結構—行動”一元論,認為結構和行動是同一的(Barley?&?Tolbert,1997)。雖然他們所使用的術語有所不同,吉登斯和布爾迪厄都對客觀結構主義和主觀建構主義進行了批判,認為任何一種立場都足以解釋社會現實。吉登斯認為,“在社會學和哲學中,行動和結構通常以相互對立的概念出現。一般來說,那些強調行動的思想流派對結構分析或社會因果關系關注甚少,或者束手無策;它們也沒有將行動理論和制度轉型結合起來……功能主義和結構主義(像符號互動論一樣)優先考慮客體,而不是主體,或者優先考慮結構,而不是行動。功能主義者通常認為社會整體具有‘突現性質’,這種性質使得它與個體成員的性質相區別,因為它可以對成員的行為施加外在影響”(Giddens,1994?[1979]:49-52)。而吉登斯則主張,?“結構不是外在于個體的:因為個體記憶可以保留結構,也因為結構能夠在社會實踐中得以具體化,所以結構在一定意義上是內在的,而不是像迪爾凱姆所說的那樣外在于行動”(Giddens,1984:25)。因此,由于結構是由規則和資源組成的,“社會行動的生產和再生產中對規則和資源的使用,同時又是系統再生產的過程”(Giddens,1984:19)。同樣,布爾迪厄也對客觀結構主義和主觀建構主義進行了批判,并力圖“超越這兩種知識模式的對立,并保留兩者的貢獻”;以現象學為代表的主觀建構主義“排除了主觀體驗所發生的條件,即客觀結構和內化結構之間的一致性”;而客觀結構主義“建立了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之間的根本對立”,因而忽視了客觀結構存在的具體情境(Bourdieu,1990[1980]:25-26)。為了說明客觀結構是如何在主觀建構和個人行動中存在并因而得以維持的,布爾迪厄使用了“慣習”(habitus)——穩定的認知和動機結構——的概念來說明結構的二重性。總體而言,慣習是一種心理結構,但是也是一種意象結構(embodied?structure),即與客觀社會結構存在一種相應性和一致性(Bourdieu?&?Wacquant,1992:12-14)。
其次,在吉登斯和布爾迪厄看來,“結構化”過程是結構與行動相對應的基礎。“結構化”過程的概念雖然說明了行動中包含結構的因素,也將結構因素置入過程中進行考察,但是卻包含結構決定論的因素。這種“結構化”過程尤其體現在他們都將名詞“結構”(structure)變成了動詞“結構”(structuring)、形容詞“結構了的”(structured)或者表示過程的名詞“結構化”(structuration)。吉登斯首先重新界定了“結構”概念以打破之前定義所暗含的結構功能主義假設:“在社會分析中,結構是指結構化的性質(strucuturing?properties),這種性質可以在社會系統中凝固時間和空間;而且這種性質使得相似的社會實踐存在于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中,從而呈現出系統性的特征”(Giddens,1984:17)。這種結構化是一個使得結構在實際行動中得以存在和延續的過程。因此,結構化的過程也就是行動的過程。而且行動的過程具有明顯的時間性,這尤其體現在吉登斯的“反思性監控”(reflexive?monitoring)的概念上。“行動的反思性監控是日常行動的時間性特征;不僅包括某行動者的行為,也包括他人的行為。也就是說,行動者不僅持續地監控他們自己的行為,而且也期望其他人像他自己一樣行事”(Giddens,1984:5)。同樣,在布爾迪厄的理論中,慣習是被結構化的(structured),即慣習是客觀條件的產物;同時,結構又是結構化的力量(structuring),即慣習通過其產生的實踐活動又維持結構的存在(Boudieu,1977[1972]:78-79);因此,這里就涉及慣習的形成過程和作用過程。布爾迪厄尤其強調“實踐”的概念,正是在實踐中客觀結構和主觀結構在過程當中合二為一了:首先,實踐因其時間性而成為一個過程;“實踐是在時間中展開的……實踐與時間性是不可分離的”(Bourdieu,1990[1980]:81);其次,實踐是通過“慣習”在具體情境中的實現。
最后,吉登斯和布爾迪厄都強調行動者對結構的“無意識”,從而將“結構—行動”一元論和結構決定論推向極端,即行動者在內化結構的基礎上無意識地、自然而然地遵從結構。在分析行動能動性的時候,吉登斯建立了一個“行動者的分層模型”(stratification?model?of?the?agent)。前面提到的行動的反思性監控知識這個模型中最淺的、有意識的一層。除了反思性監控,行動者還可以進行行動的理性化(the?rationalization?of?action),即“行動者——也例行公事地和從容不迫地——對他們的行動基礎進行持續的理論性理解”(Giddens,1984:5);此外,行動者的行動還包括行動動機。動機的一個關鍵性特征是:雖然說行動者可以話語性地說明他們的行動目的和理由,但是他們并不一定能夠說明他們的動機,因此行動動機是無意識的。基于此,吉登斯強調了行動中所包含的實踐意識和無動機的作用(Giddens,1984:5-7)。相似地,布爾迪厄的“慣習”概念是一種行動者意識不到的意象結構(embodied?structure)。這種結構是在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并成為行動者的“第二自然屬性”,即是行動者意識不到的、自然而然的性質。用布爾迪厄的話說,“在實踐中,慣習是歷史轉變而成的自然,也就是(行動者)拒絕承認這一歷史轉變……這種無意識只不過是對歷史的遺忘,而這種對歷史的遺忘又是歷史的產物,即歷史將它所產生的客觀結構內化為作為第二自然(second?nature)的慣習”?(Boudieu,1977[1972]:78-79)。
三、“結構—行動”互構論:重回二元論
吉登斯和布爾迪厄的“結構—行動”一元論在結構與行動之間的關系問題上具有重要的理論啟示。首先,與傳統的“結構—行動”二元論相比,吉登斯和布爾迪厄的結構化理論更加強調結構與行動之間的關系機制,傳統的二元論則更加關注其中一方的性質和作用,而沒有詳細說明兩者的相互關系和關系機制。其次,與客觀結構主義和主觀建構主義的決定論相比,吉登斯和布爾迪厄雖然也走向了決定論,但對于結構與行動之間的關系機制進行了更加詳盡的分析。
不過,在他們提出了結構化理論之后,結構化理論的解釋力和本體論也受到了后結構化理論者的質疑[3]。從現實解釋力上來說,蘇維爾(Sewell,1992)和阿契爾(Archer,1982;1996)等人認為結構化理論是圍繞“結構再生產”問題而發展起來的,因此不能很好地解釋結構變遷問題。吉登斯和布爾迪厄的理論都隱含著“結構再生產”假設[4]。所謂“結構再生產”假設是指他們的結構化理論中所體現出來的對社會穩定性和延續性的強調,即行動者都通過有意識的行動過程“無意識地”再生產著“結構—制度”。這個過程可以從吉登斯的“社會實踐”和“社會系統”的概念中發現。“按照結構化理論,社會科學的基本研究領域既不是個體行動者的經歷,也不是社會整體的存在,而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有序的社會實踐。像自然界中自我再生產的事物一樣,人類的社會活動也是重復發生的。”上面已經提到,結構化的過程同時也是系統再生產的過程,這里的社會系統是“由超越實踐和空間而進行再生產的人類行動者的活動組成的”(Giddens,1984:25)。同樣,布爾迪厄也強調慣習對社會再生產的作用。慣習是被結構化的是因為行動者的思想結構與客觀結構相應;慣習是結構化的力量,因為慣習在行動中再生產著客觀結構:“慣習,是調節情境性行為的、穩定的產生規則;慣習所產生的實踐傾向于再生產客觀條件中固有的規律性;而這些客觀條件正是這些產生規則的客觀條件”(Boudieu,1977[1972]:78)。杰肯斯(Jekins,1992:56-62)就指出,雖然布爾迪厄的研究以批判結構主義為主線,但是最終并沒有逃脫結構主義對結構穩定性的強調;他不過更加詳細地說明了社會結構存在的微觀機制。
從本體論上來說,后結構化理論批判了結構化理論的“中心合并主義”(central?conflationism),并強調社會結構的突現性質(emergent?property)。大衛·埃德爾-瓦斯(Dave?Elder-Vass,2010)吸取了羅伊·巴斯卡(Roy?Bhaskar)的批判實在主義哲學,并認為結構和能動性之間的不同性在于:社會實體具有作為其組成部分的社會個體所不具備的突現性質;這些突現性質是社會個體之間關系模式和互動方式的產物;這種突現性質也就是這些關系模式和互動方式的結構性質;這些社會實體的突現性質使得它對于社會個體具有因果力量(causal?power),即能夠影響社會個體的行為;而且社會個體也具有其本身的突現性質,因此作為社會實體的組成部分也具有結構性力量,只是處在不同的突現層次上。
因此,吉登斯和布爾迪厄基于“結構—行動”一元論發展的結構化理論能夠解釋“結構再生產”問題,卻不能很好地解釋結構變遷問題。這也需要對一元論和二元論的性質進行深入討論。吉登斯和布爾迪厄的理論是針對“二元論”(dualism)提出的,但是他卻混淆了“二元論”和“決定論”(determinism)概念,認為“二元論”就是主張其中一方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決定論”,包括客觀結構主義和主觀建構主義。吉登斯在談到“強結構”和“強行動”的兩種二元論時,就認為“強結構”的觀點“認為行動者是被動的、無能的,只不過是外在力量的玩偶而已”(Giddens,1993:4)。但是,“二元論”并不必然導致“決定論”。二元論的根本特點是強調社會和個體具有不同的性質,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解釋邏輯。這在涂爾干和韋伯的方法論中都有體現:他們的方法論也是“二元論”,只是對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具有不同的理解。這種承認結構和行動具有不同性質,但集中考察其中一種現象的“二元論”所產生的不是“決定論”,而是溫和的“社會結構理論”與溫和的“社會行動理論”。帕克爾(Parker,2000:8-9)認為在客觀結構和主觀建構的關系上存在著四種立場:客觀結構主義、主觀建構主義、二重性或同一性(identity),以及二元論或不同性(non-identity)。在后結構化理論看來,綜合客觀過程和行動能動性并不一定要摒棄結構和能動性之間二元論或者兩者之間的不同性;因此結構化理論強調二重性和同一性,而后結構化理論強調二元論或不同性。對后結構化理論者而言,強調結構和能動性之間的不同性不僅可以分析社會再生產過程,而且也可以研究社會整體是如何形成和變遷的,因為這些問題都假設社會系統的相對獨立性、客觀性和延續性(Mouzelis,1995:150)。
經典社會學家方法論和后結構化理論表明,“結構—行動”二元論并不必然導致決定論。面對“結構—行動”二元論基礎上產生的兩種決定論——客觀結構主義和主觀建構主義——及其不能解釋結構與行動關系的缺陷,我們可以有兩種選擇:(1)吉登斯和布爾迪厄所采取的“結構—行動”一元論;(2)以“結構—行動”二元論為基礎具體分析結構與行動的關系機制。“結構—行動”一元論關心的問題是“結構的實踐性再生產”,而且在結構相對穩定的情形下,這種一元論可以說明結構通過行動而得以再生產的過程。但是,這種一元論并不能很好地解釋社會結構變遷問題。因此,更好地理解結構變遷和結構再生產,我們必須重回“結構—行動”二元論。
重回“結構—行動”二元論,主要有四方面的意涵:(1)以經典社會學家的“結構—行動”二元論一致,強調社會與個人、結構與行動具有不同的性質,尤其是強調社會結構的“突顯性質”;(2)整合經典社會學家的“結構—行動”二元論中對結構或行動的強調,更加關注結構與行動之間的相互關系;(3)與“結構—行動”一元論一樣,“結構—行動”二元論反對客觀結構主義決定論和主觀建構主義兩種決定論,強調結構與行動之間的相互關系;(4)與“結構—行動”一元論不同,“結構—行動”二元論同時關注結構再生產和結構變遷,從而提出更具解釋力的社會學方法準則。言而總之,重回“結構—行動”二元論,是要反對客觀結構主義決定論和主觀建構主義決定論,提出“結構—行動”互構論,強調結構與行動之間的互構關系,從而更好地理解結構再生產和結構變遷。也是在強調結構與行動的互構機制的意義上,在吉登斯和布爾迪厄的基礎上對“結構—行動”二元論的再思考,不同于傳統的二元論,因為傳統的二無論僅僅在強調結構與行動之間的不同性質及其互動關系,并沒有具體說明結構與行動之間的相互構成的關系和機制。鄭杭生和楊敏(2010)雖然使用了“互構論”一詞,但總體而言并沒有說明結構與行動、社會與個人之間的互構機制,因此仍然屬于傳統的二元論。下一部分將在此背景下,具體介紹吉登斯和布爾迪厄的一元論對結構和行動的關系機制的分析及其對結構和行動互構機制分析的啟示。
四、“結構—行動”互構機制分析:重構一元論
吉登斯和布爾迪厄的“結構—行動”一元論,關注的問題是結構再生產問題,因此不能充分地理解結構變遷問題。一方面,為了更好地理解結構變遷及其中社會行動的能動性,我們需要重回“結構—行動”二元論。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在經典社會學家的“結構—行動”二元論的基礎上,詳細考察結構與行動之間的互構機制,從而建立“結構—行動”互構論。就結構與行動的互構機制而言,吉登斯和布爾迪厄詳細分析了結構再生產過程中結構與行動的關系,因此從“結構—行動”二元論視角出發重構“結構—行動”一元論關于結構與行動關系的分析,可以從更一般的意義上說明結構與行動的互構機制。
圍繞結構再生產問題,吉登斯和布爾迪厄以“結構—行動”一元論為基礎的社會再生產中結構對行動產生影響的四種機制為:環境形塑、認知框架、價值導向和性情沉淀。首先是環境形塑(shaping)。吉登斯和布爾迪厄都反對結構功能主義所蘊含的社會共識假設并吸納了社會沖突因素;這尤其體現在他們對資源的不平等分配及統治關系的分析上。吉登斯(Giddens,1984:33)認為,“統治關系依賴于對兩種不同類型的資源的動員。配置型資源指對客觀事物、物品或物質現象進行支配的能力——或者更準確地說,轉換能力。權威性資源是對人或行動者進行支配的轉換能力”;而且,這兩種資源的分配通過限制和協助社會行動而形成了社會互動中的權力關系;這種權力關系也具有共享性和重復性。也就是說行動者的行動條件和生活條件是受結構性資源分配關系形塑的。相似地,布爾迪厄也認為,無論是在傳統社會的社區場域中,還是在分化社會的社會空間中,各種資源的不平等分配也導致了社會不平等和權力關系。根據研究的場域不同,布爾迪厄提出了多種對資本進行概念化的方式,包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經濟資本、技術資本、學術資本等等;但是在各個場域中,資本總量、資本構成和人生經歷使得行動者分化開來形成了社會不平等和權力關系;而且布爾迪厄也認為占據某社會地位的行動者會形成相應的認知結構、價值觀念和行動取向(Bourdieu,1986;1984;2005;2004)。從后結構化視角來看,社會結構會通過資源分配影響社會成員的生活條件、行動背景和行動能力。
其次是認知框架(framing)。吉登斯(Giddens,1984:29)使用“解讀圖式”(interpretative?scheme)來說明行動者在話語意識中對行動的說明、解讀和溝通;這些解讀圖式是行動者知識庫存中的分類模式。這些解讀圖式在社會互動的生產和再生產中重復使用,因此它們不僅僅存在于時空背景中用來說明具體的行動內容,它們還具有超越時空背景的結構化因素——意義體系(signification)。從“分析性二元論”的觀點來看,意義體系是社會結構的突現性質的一個方面;二者這種意義體系可以架構行動者的解讀圖式,對時間、空間和行動進行說明、解讀和溝通。從社會再生產的角度看,這些意義體系因具有共享性和重復性而有助于社會整合和社會再生產。同樣,布爾迪厄也指明慣習由兩部分組成:其一是認知結構;其二是動機結構。這里的認知結構就是行動者對自然、社會和自我的解釋框架。布爾迪厄(Bourdieu,1979)對于阿爾及利亞農民的分析顯示,人們的理性能力(rationality)是受他們的生活條件限制的;只有在生活穩定的基礎上,他們才理性(rationality)地思考未來;否則,他們只能生活在傳統的、合理(reasonable)的思考習慣中。
再次是價值導向(orienting)。吉登斯(Giddens,1984:30)認為,社會互動中的規范性因素(normative?component)說明其合法性,從而進行社會權利義務結構的再生產過程。社會互動通過價值規范對行動者及其具體行為進行評估和獎罰;與認知框架相似,這些價值規范雖然存在于具體社會行動中,但是他們也具有超越時空的性質,即具有共享性和重復性,但是這些價值規范又組成了結構化性質的另外一個因素——合法性(legitimation)。這里就涉及布爾迪厄所說的動機結構了。布爾迪厄(1958;1979)認為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的動機結構是不同的;比如在傳統社會中,勞動(labor)就是一種榮譽,而不僅僅是一種謀生手段;只有在現代社會中,工作(employment)才成了一種謀生手段。
最后是性情沉淀(conditioning)。如果采用“分析性二元論”的立場,我們可以說客觀結構的環境形塑是一個客觀機制,因為它關注的外在的資源配置狀態及其對行動者生活環境的影響;而認知框架和價值導向則是主觀機制,因為兩者涉及行動者所具有的意象結構。但是如果意象結構,像主觀建構主義所說的那樣,是不穩定的、情境性的,那么動機和認知的變化會導致改變結構的行為,而不是社會再生產。事實是,結構化理論認識行動者的認知和動機是穩定的、無意識的。問題是:這種穩定的意象結構是如何形成的呢?借用布爾迪厄的話說這是一個歷史沉淀的過程,即在歷史沉淀過程中人們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無意識的性情。這種性情通過上面說的三種機制而與客觀結構產生一種契合關系;這種性情使得情境性的行為具有一種不變的結構性、重復性和共享性。同時吉登斯所說的行動例行化(routinization)和區域化(regionalization)作為外在的行為模式也是基于行動者的性情沉淀的。
從“結構—行動”二元論的角度來看,吉登斯和布爾迪厄關注的是結構再生產問題,雖然說明了結構與行動之間的關系,但沒有在結構與行動的互動過程中在更加一般意義上討論結構變遷問題。另一方面,他們在結構再生產背景下對結構和行動關系的考察為更加一般意義上考察結構與行動的互構機制提供了分析框架。總體而言,“結構—行動”互構論由兩個方面組成。首先,“結構—行動”互構論強調結構的多樣性和結構變遷的絕對性。針對結構化理論不能充分解釋結構變遷的問題,蘇埃爾(Sewell,1992)特別強調結構變遷的可能性。從原因上來說,蘇埃爾也認為,“很多關于社會變遷的結構分析強調變遷源于系統之外,然后再描述結構變遷過程”。但是這種分析并沒有討論結構變遷過程中社會內部的運行。因此,他又從內部視角說明了結構變遷的可能性:結構多樣性(multiplicity),即結構包括不同層次、不同形式、依賴不同類型和數量的資源的、多樣化的結構,而且這些結構之間會出現矛盾和沖突;闡釋框架的移植性(transposability),即行動者可以使用的闡釋框架可以應用于廣泛的情境中,因此某一種結構產生的認知方式會改變其他的結構;資源積累的不可預測性(unpredictability),由于闡釋框架具有移植性,這也會導致資源積累的不可預測性;資源使用的多樣性(polysemy),資源可以用不同的框架進行闡釋;結構的相互交織(intersection),即前面所說的各種因素會導致各種結構相互重疊、相互交織。但是,“結構—行動”互構論,不僅強調結構變遷的“可能性”,而且強調結構變遷的“絕對性”。如果我們承認行動的“能動性”,任何一個行動都會對結構產生一定的影響,至少行動會改變具體情境中的結構。在絕對的結構變遷中,結構再生產是一種相對狀態;這種相對狀態的界定也要放在具體的分析中進行界定。
第二,互構論要強調行動者的能動性及其對結構變遷和結構再生產的影響機制。在強調結構變遷的絕對性的基礎上,我們可以使用吉登斯和布爾迪厄對結構再生產機制的分析來說明結構變遷的機制。首先,在環境資源維度上,結構與行動的互構不僅體現在現有環境對行動的“形塑”上,也要包括行動“重塑”(re-shaping)環境資源配置結構的能動性。其次,在認知方式維度上,結構與行動的互構不僅體現在現有認知框架對行動的“框架”上,而且也體現在行動“重釋”(re-interpreting)周圍世界并改變認知方式的能動性上。第三,在價值規范維度上,結構與行動的互構不僅體現在現有價值規范對行動的“導向”上,而且也體現在行動“重估”(re-evaluating)周圍世界并改變價值規范的能動性上。第四,在性情形成維度上,結構與行動的互構不僅體現在現有結構在行動中的“沉淀”,也體現在行動“反思”(reflecting)結構并改變結構的批判性情上。第五,由于結構的多樣性、闡釋框架的移植性、資源積累的不可預測性、資源使用的多樣性以及結構的重疊性,環境資源、認知方式、價值導向和行動傾向之間也會出現相互沖突和矛盾,因此環境“重塑”、認知“重釋”、價值“重估”和習性“反思”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其中一個方面的變化會引起另外一個方面的變化。
綜上所述,為了確定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從而確立社會學的學科地位,經典社會學家涂爾干和韋伯分別強調社會結構和社會行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不同的社會學方法準則。但是,涂爾干對社會結構的強調和分析,并不是要發展客觀結構主義的決定論;韋伯對社會行動的強調和分析,也不是要提出主觀建構主義的決定論。相反,涂爾干和韋伯都持有“結構—行動”二元論的本體論;另一方面,由于關注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確立,他們也沒有系統地考察結構與行動之間的關系機制。由于客觀結構主義和主觀建構主義之間的爭論分別顯明了對方的不足,吉登斯和布爾迪厄更加關注結構與行動之間的關系機制。但是由于他們關心的問題是結構再生產,因此他們走向了“結構—行動”一元論,不能解釋結構變遷問題。為了更好地解釋結構再生產和結構變遷的性質和發生機制,我們需要重回“結構—行動”二元論,并重構“結構—行動”一元論對結構和行動之間關系機制的分析,從而建立“結構—行動”互構論,強調結構的多樣性和結構變遷的絕對性,具體說明行動者的能動性及其對結構變遷和結構再生產的影響機制。
參考文獻
張靜,2000,《基層政權:鄉村制度諸問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鄭杭生,楊敏,2010,《社會互構論:世界眼光下的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的新探索——當代中國“個人與社會關系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Archer,?Margaret?1982,“?Morphogenesis?versus?Structuration:?on?Combining?Structure?and?Action.”The?British?Journal?of?Sociology,?33(4).
Archer,?Margaret?1996,“Social?Integration?and?System?Integration:?Developing?the?Distinction.”Sociology?30(4).
Barley,?Stephen?R.,Pamela?S.?Tolbert?1997,“Institutionalization?and?Structuration:?Studying?the?Links?between?Action?and?Institution.”Organization?Studies?18(1).
Barlibar,?Etienne?2007,?The?Philosophy?of?Marx.?London?and?New?York:?Verso.
Bourdieu,?Pierre?1958,The?Algerians.?Boston,?M.A.:?Beacon
Bourdieu,?Pierre?1977[1972],Outline?of?a?Theory?of?Practice.?New?York,?N.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Bourdieu,?Pierre?1979,Algeria?1960.?New?York,?N.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Bourdieu,?Pierre?1984,Distinction.Cambridge,?C.A.:?Harvard?University?Press.
Bourdieu,?Pierre?1986,The?Forms?of?Capital.?Westport,?C.T.:?Greenwood.
Bourdieu,?Pierre?1990?[1980],The?Logic?of?Practice.?Stanford,?C.A.:?Stanford?University?Press.
Bourdieu,?Pierre?2004,Science?of?Science?and?Reflexivity.Cambridge:?Polity?Press.
Bourdieu,?Pierre?2005,Principles?of?an?Economic?Anthropology.in?Neil?J.?Smelser?and?Richard?Swedberg?(eds.),?the?Handbook?of?Economic?Sociology.?Princeton,?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Bourdieu,?Pierre,?Jean-Claude?Chamboredon,?Jean-Claude?Passeron?1991,The?Craft?of?Sociology:?Epistemological?Preliminaries.?New?York,?New?York:?Walter?de?Gruyter.
Bourdieu,?Pierre,?Lo?c?J.?D.?Wacquant?1992,?An?Invitation?to?Reflexive?Sociology.?Cambridge,?UK:?Polity?Press.
Durkheim,?Emile?1982,The?Rules?of?Sociological?Method.?New?York,?New?York:?The?Free?Press.
Elder-Vass,?Dave?2010,The?Causal?Power?of?Social?Structure.?New?York,?N.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Giddens,?Anthony?1981,A?Contemporary?Critique?of?Historical?Materialism?vol.?1:?Power,?Property?and?the?State.?Berkeley?and?Los?Angeles,?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Giddens,?Anthony?1984,The?Constitution?of?Society.?Cambridge,?U.K.:?Polity?Press.
Giddens,Anthony?1985,A?Contemporary?Critique?of?Historical?Materialism?vol.?2:?the?Nation-State?and?Violence.?Berkeley?and?Los?Angeles,?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Giddens,?Anthony?1990,The?Consequences?of?Modernity.?Cambridge,?U.K.:?Polity?Press.
Giddens,?Anthony?1993,?New?Rules?of?Sociological?Method:?A?Positive?Critique?of?Interpretative?Sociologies.?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University?Press.
Giddens,?Anthony?1994?[1979],?Central?Problems?in?Social?Theory.?Berkeley?and?Los?Angeles,?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Jekins,?Richard??1992,Pierre?Bourdieu.?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
Mouzelis,?Nicos?1995,?Sociological?Theory:?What?Went?Wrong???London,?U.K.:?Routledge.
Mouzelis,?Nicos?1997,“Social?and?System?Integration:?Lockwood,?Habermas,?Giddens.”?Sociology?31(1).
Parker,?John?2000,Structuration.Buckingham?and?Philadelphia:?Open?University?Press.
Reed,?Michael?I.1997,“In?Praise?of?Duality?and?Dualism:?Rethinking?Agency?and?Structure?in?Organizational?Analysis”.?Organization?Studies?18(1).
Sewell,?William?H.1992,“A?Theory?of?Structure:?Duality,?Agency,?and?Transformation”.?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98(1).
Weber,?Max?1978,?Economy?and?Society:?An?Outline?of?Interpretive?Sociology.?Los?Angeles,?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1]作者簡介:徐法寅,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主要為社會科學方法論、政治社會學和知識社會學。聯系郵箱:?xufy@cass.org.cn。
[2]?在經典社會學三大思想家——馬克思、涂爾干和韋伯——中,涂爾干和韋伯致力于明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從而確立社會學的獨立學科地位,也對社會本體論和社會學方法論進行過學科性的系統探討。因此,本文將集中討論涂爾干和韋伯的社會學方法論。需要說明的是,馬克思對于社會本體論和方法論也在其著作中進行過討論(尤其是他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論述),雖然他并沒有特別追求確立社會學的獨立學科地位。總體而言,馬克思也持有“結構—行動”二元論的觀點,既強調社會具有關系性和歷史性特征,也強調人的類本質及其對社會結構的改變(Balibar,2007)。
[3]所謂后結構化理論,是指在對結構化理論進行批判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保留結構和能動性的二元論為特征的社會理論;其代表理論家主要包括瑪格麗特·阿切爾(Margaret?Archer)、尼科斯·莫澤利斯(Nicos?Mouzelis)、約翰·帕克爾(John?Parker)、大衛·埃德爾-瓦斯(Dave?Elder-Vass)以及其他批判實在主義的社會理論家。
[4]需要說明的是,吉登斯和布爾迪厄都曾經關注社會變遷問題。比如吉登斯在考察現代化過程時就考察了現代民族國家的崛起、由階級劃分社會向階級社會的轉型、當前反思性現代化的轉向,以及作為現代性后果的全球化等等(Giddens,1981,1985,1990)。同樣,布爾迪厄也曾經考察阿爾及利亞的社會轉型,勾勒了傳統社會和分化社會的區別等等(Bourdieu,1979,1977[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