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體育是幸福的使者,是經典和量子交融的人文科學
——在第十一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上的大會報告

大家好,很榮幸來到大會。我今天的報告分六個部分,分別講:體育與人的未來、體育是科學與人文結合的文明載體、體育是未來的人文科學、體育是整體之學、體育是與量子和經典均相關的科學、體育是幸福的使者。

體育與人的未來

我們之所以成為人類,很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勞動。我們從猿猴進化而來,在進化的過程中,很多人有了許多煩惱,因為我們變胖了,我們有了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有了“三高”以后,開始想到體育,往往是在被動的情況下選擇了體育。所以有時候我們就要思考一個問題,到底是人類創造了體育,還是體育創造了人類?

最近,一些重要的科學雜志對此作了一定的回答。和人類屬于近親的尼安德特人最善于短跑,但是耐力不行,最后他們消失了。現在人們發現,耐力是和呼吸、體溫、脈搏、血壓一樣重要的生命體征,可以叫第五體征。我們的祖先不僅僅會短跑,更重要的是能長跑,能夠進行有氧運動。最后他們從獸群中脫穎而出,從森林中走了出來,成為我們的祖先。所以體育,特別是其中的耐力訓練,是人類的基因得以延續的重要原因。

我們現在越來越富裕,同時許多人越來越懶。在又富又懶的情況下,什么是我們的未來?未來,一部分人整天坐在計算機前,導致脊柱變形。還有一部分人整天不去思考,也不去鍛煉,最后成為所謂的“無腦人”。有些人從來不鍛煉,只用大腦,就變成了腦大的畸形人。我們會不會迷失進化的方向?會不會變成孱弱而沒有希望的高級動物?所以要思考,什么是我們的未來?體育和我們的未來有多大關系?體育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

對人類而言,體育是一種主動的選擇和進化。體育不僅包括健身,同時包括健腦。所以對我這樣一個外行人來講,所謂體育的本質就是忘我地強化新陳代謝。在新陳代謝中,我們的肌肉、骨骼、血管等,通過血流,用進廢退,從而實現了主動進化。因為在大自然的被動進化里,我們要通過幾萬年、幾十萬年、幾百萬年才會有所變化,但是通過體育,我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在一個人的一生當中就發生相應的變化。體育還可以訓練大腦,使我們的神經元突觸間的神經遞質得到強化。因此,無論體育的表現形式怎樣,新陳代謝強化是所有體育的共性特征。

所以我們應該有充分的信心,相信將來體育能創造新的人類。這是指人工智能的時代,體育能使我們人類進一步向前,達到體健腦慧,就像古人所想象的飛天那樣,也像現代人所想象的“隱形的翅膀”,使人類能夠無處不在、無所不能。

因此,我們需要去發展那些有靈魂的、受尊敬的體育,從而使我們通過有耐性、有韌性的主動進化,升華精神,凝聚靈魂,進而使我們整個民族的文明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體育是科學與人文結合的文明載體

華東師范大學的健美操啦啦隊登上了2019年的春晚舞臺,這種表演會給人帶來非常好的美感享受。之所以美好,因為它是兩個重要因素的結合,即科學與人文的結合,是自由與規范的結合,也是想象與標準的結合,更是對象和主體的結合。藝術體操非常強調動作的規范標準和嚴謹。同時因為表演的是每一個單體的個人,允許每個人以他自己相對獨特的方式來運用表情,存在微小的差異。它是共性和個性的結合,所以它能給人帶來美感。而如果有一天,當人工智能高度發達了,當舞臺上是一群機器人給我們表演,還會有美感嗎?可能就不會有美感了,不會有感動了。因為那些都是像人的機器,有共性,但無法有個性。所以共性和個性的結合、科學和人文的結合,毫無疑問是我們現代文明的核心。

既是大科學家也是大藝術家的達·芬奇,就是這么一個科學和人文結合的典范。他曾經說過一句話:運動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而我們的祖先、被稱為中國科圣的墨子,不僅是一個偉大的工程師,是一個物理學家,是小孔成像原理的發現者,同時還是一個體育愛好者。他尚武俠義,是中華民族的科學和人文結合的典范,不僅是科圣,也是哲圣。

文明最重要的載體是大學,但很少有人研究,大學作為文明載體是怎樣影響一個國家的。這里有兩個重要的數據值得關注,即作為現代西方文明載體的大學,進入東亞的次序和時間。當然這里關注的是這個國家自己的民辦大學和國立大學,而不是外國人辦的教會大學。從時間次序看,1877年日本建立東京大學,1885年韓國建立延世大學,1895年中國建立北洋大學。你會發現,這些大學的建校次序和三個國家舉辦奧運會的次序是一致的(日本1964年,韓國1988年,中國2008年),同樣,召開奧運會的次序與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時間次序基本是一致的。曾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就講過,完全的人格首在體育。由此可以想見體育對教育的重大意義、對大學的重大意義。也就是說,大學作為一個現代文明的載體,體育在其中發揮著極為核心的作用。

著名的清華大學有一句名言,叫“無體育不清華”。南開大學的創校校長,也曾專門講了這么一句話:“不懂體育者,不可當校長。”所以盡管我體育不好,但我一定要想辦法懂體育,我要去懂得我們學校體育學院的季瀏院長,這樣我就能夠當好一個校長。

今天的奧林匹克,今天的體育,已經發展得非常充分,但是可能還有一些內容,將來需要完善或是被包含進來。因為,現在的體育更多強調健身,對健腦的部分關注不多。我們中華民族一直把剛柔相濟、天人合一、健身健腦作為體育的重要形式。所以我希望,未來的奧林匹克應該全面包含所有的運動形式,包括室內的、室外的,包括健身的、健腦的。未來的大學也應該達到一個新的境界,要像清華一樣明確要求,無體育非大學。當然,未來的體育也要進入新的境界,能夠化時間為神奇,而不僅僅是化腐朽為神奇。

描述體育的概念有許多,接下來我將講以下三個我個人認知的概念。

體育是未來的人文科學

科學是向物質世界的無限逼近,同樣,體育是向人體潛能的無限逼近,但是在發展體育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科學的體育觀與人文的體育觀會有沖突。到底是以人為本還是以物為本?為了追求高速度,為了追求更強,有人會用興奮劑,這就和我們的道德倫理產生了沖突。有些體育項目重視個性化,特別是個體項目,有些則是群體體育和集體體育,更重視社會化。那么體育應該如何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

科學自從從宗教里分化出來以后,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人們都在擔心一種缺乏人文精神的科學主義會如脫韁的野馬,導致人類的自我毀滅。所以有人想象過機器人毀滅人類,想象過人類在超級病毒傳播中被毀滅,霍金甚至想象過人工智能將會毀滅人類。

所以今天我們要特別謹慎,既不能贊成科學主義,也不能僅僅贊成人文主義。我們應該對文明進行整體的傳承,就是將科學與人文相結合。看一看我們許多的教科書,常常大段講概念,很少講到人。比如,最初叫牛頓的第幾定律,之后改叫運動定律,后代連萬有引力是誰發現的都不知道了。把人物一步步地排除出教科書,趕出科學的領地,科學最后就變成非常冰冷的學術“行話”“黑話”,科學中就沒有了人文。另外一種情況,比如一個人文教研場所,里面有色彩、有形體、有情緒,但就是沒有邏輯、規范,沒有規則、科學,沒有任何檢驗的標準,這就進入了另一個極端。所以,科學中的人文和人文中的科學,科學與人文的真正融合,都在呼喚同一種東西,指向同一種事物,其中就包含體育。

我們回顧一下,自從學科分化以來,科學的傳統形態冰冷而無情,世界有你沒你一個樣。大約在20世紀90年代,產生了綠色化學這門新學科,后來又有了綠色科學、綠色工程。科學開始接受倫理的制約,低下了高貴的頭顱,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就是用自然生態倫理來規范科學,為超速發展的科學套上籠頭。所謂倫理,就是人類必須保護生態自然,人類可以利用自然規律,但絕對不能破壞自然。

那么未來的科學還會有其他的形態嗎?當下又有多少科學是重視了人、呵護了人?發展科學是為了人的幸福,而不能夠讓科學走向異化來殘害人。未來我們應該有一種受人類倫理規范的科學,即未來的體育學,它是這樣一種人文的科學。

人發明了單輪車、雙輪車、三輪車、四輪車。不管車有幾個輪子,人都能騎車前行。除了人以外,有哪一類動物能夠自由地駕駛這四種形態的車?除了關注有關這些輪子本身的科學和技術,還要關注人,如此才有真正的體育,才有人文的科學。

體育是整體之學

體育學、物理、化學、語言學等,都是分科治學。分科治學來自知識學科的一種發展方式。知識學科至少由兩種思維方式發展而來,一個來自古希臘,叫還原論,是一個偏重零件的視角,即先分解后加和。手掌和五個手指加到一起就復原成手了?實際那只是帶有傷痕的手。在割離的過程當中,酶與酶的協同、細胞與細胞的信號傳導被割斷了,無法完全復原,一部分信息永遠丟失。部分之和無法等于整體。另外一個來自古中國,強調天人合一、萬物聯系。為了搞清楚手,可能先要研究雞爪,隨后研究鴨爪,再研究猿猴的手,最后推到人的手。這是兩種思維方式,兩種都在發展。最為典型的是到醫院看病,你會發現,西醫院有無數的科室,遇到重大疾病,常常需要各科會診。而中醫似乎都是全科醫生,鑒別陰陽虛實就能治病。這兩種思維方式、學科發展方式的最典型代表,這就是大百科全書。

《大英百科全書》把世界劃分成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信息的、天文的,即分科治學,今天的大學院系劃分就是這么來的。學科不停地分化和綜合,因為人的壽命很短,只有分化才能深入研究,只有綜合才能部分恢復丟掉的信息。但能夠完全恢復嗎?做不到。化學和物理的交叉叫物理化學。幾十年后,不得不產生化學物理。化學和生物交叉叫生物化學,五十年后又產生了化學生物學。這種學科發展模式,因為形式邏輯的幫助,發育很成功,主導著我們的大學和文明的發展。

中國的大百科全書,如《永樂大典》,被《大英百科全書》稱為人類有史以來最早、最大的百科全書。它不以上述方式劃分學科,而是圍繞問題、圍繞理念展開。比如說中醫圍繞健康,可以從植物學、心理學講到生理學,甚至天文學。《天工開物》《水經注》也均是如此,它們是整體論的,但因為偏重辯證邏輯,缺乏嚴格的形式邏輯,所以沒有發育成功。

可以發現,東西方的科學發展遵循了兩種不同的方式。東方是一種轉化和輪回,是產生和消滅及其輪回,而西方是不變要素的組合和分離。作個比喻,中國思維如同萬能鑰匙,可以用于所有地方,因為萬物相連、互通、轉化,是一個整體。西方思維就像瑞士軍刀,把所有的功能都集成加合在一起。

今天,我們既需要東方的思維,也需要西方的思維;既需要分科治學這種分解還原的方式,也需要天人合一、整體關聯的方式。如果說,過去的學科模式讓人只知樹葉不知森林,或者只知森林不知樹葉,那么未來的學科,是要讓人既知森林又知樹葉,并且能夠把兩者融合在一起。納米科學就具有這樣的特點,它不僅包含物理、化學、生物學,而且橫跨整個領域,是個整體之學。我們應該從中受到啟發,把古今東西的思維方式融合在一起,當然,我們也呼喚具有整體之學特征的體育科學。

體育是與量子和經典均相關的科學

目前體育科學運用的大量原理,基本是基于牛頓力學、運動力學。例如,可以根據一個人奔跑的速度、鐵餅的重量、大概的方向,精確地算出鐵餅在多遠處落下,但是我們沒法精確預測,為什么有的時候扔得遠,有的時候扔得近,有時候會發揮失常。我們常難以理解“相由心生”,也沒法理解做冥想竟然會使人變得不一樣,會讓人情緒更穩定、更樂觀、更具有創造力。2014年,有關“量子概率預測人類行為”的重要論文揭示了,符合測不準原理的量子概率,能很好地解釋所謂的“非理性”行為。

中學開始我們就學牛頓力學,所以思維方式基本也是牛頓式的。我們看到了、習慣了一個慣性的世界,相信世界就像一臺機器一樣,有嚴格的確定性,世界如鐘表一樣嚴絲合縫,沿著軌道運轉,我們可以預測出10萬年后的日全食、日偏食,絲毫不差。人類創造出了蒸汽機、火車、電力等,有了工業革命,西方世界就這樣發達起來。直到一百多年前,迄今最偉大的科學——量子力學產生了。

它強調世界是神奇的,存在非直覺非慣性的規律,強調極微物質的“波粒二象性”,特別強調“測不準”,并認為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互關聯的,整體大于部分之和。電子、離子、光子都屬于量子,突出的特點是神出鬼沒,沒有經典的固定確定的軌道,只有出現的概率,電子呈現的不是軌道,而是像霧像雨又像風的“電子云”。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玻爾說:誰說他懂量子,我就覺得他肯定不懂量子。費曼也說,沒有人真正懂量子。

薛定諤作為量子論的集大成者,在1944年就認為生命具有量子特點。隨后在20世紀50年代,人類發現了DNA,充分證明薛定諤的預測是正確的。2016年有一本新的暢銷書,中文譯名叫《神秘的量子生命》,這本書告訴人們,生命是獨特的,人是獨特的,是處在量子與經典兩個規律世界的交界處。人的思維常常處于量子狀態,測不準(不確定)、疊加、糾纏,這些狀態就形成了言行情緒。你可以用量子概率推測可能性,但你絕對不能用經典規律或者經典概率去預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差異性,言行感應的因時、因地、因人而不同,就會顯而易見。

個體差異性會體現在藥物效果上。有些人一吃某種安眠藥就能睡著,有些人可能吃完也睡不著,為什么?因為個體有極大差異性,哪怕是一個同卵雙胞胎。這就是人所謂的“神性”。有人說,我吃這個藥很有效,過段時間再吃怎么沒效了?因為你不知道你體內的微生物發生了什么變化,不知道哪天吃了哪樣東西,新的微生物進去了,你本身的代謝發生了變化。

《新發現》的“量子思維”專輯很值得閱讀,將量子論進行簡化,推廣到經濟管理領域的《量子領導者》也很好。量子的世界強調“世界因你而不同”。經典的世界、牛頓的世界強調“世界有你沒你一個樣”,強調“被動的世界”,而量子強調“參與的世界”。牛頓,讓你覺得世界很簡單;量子,要讓你深知世界非常復雜。牛頓聚焦于分割的、具體的局部構體,而量子是全面整體關聯。牛頓只關注物質,量子會涉及意識。

有人可能認為我在胡說八道,荒唐得不得了。我自己多年前做過一張圖,告訴你量子的思維方式是怎么在你身上出現的。對世界認知的最完整的表達應該是:觀察者+被觀察者+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即相互關聯/糾纏/干擾)。但是我們平常都把它簡單化了,簡化到最后連自己都不知道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間存在相互干擾,從而出現疊加、糾纏和測不準。

例如,評價一個女性的好壞,比用尺量桌子困難得多,因為尺子與桌子的相互作用為零。在一個房間里面,有一位待評價的女性,在評價之前,這位女性處于疊加態,處于各種可能的人生角色之中,然后讓大家進來對她給出評價,一旦被識別并變現為某一個確定的角色,她就成為別人心目中熟知的那個樣子。當媽媽推門后看到這位女性是她的女兒——注意,首先確定的是關系——那她媽媽會怎么評價?我女兒是天下最好的。又來了一位女性,推門進來后通過人臉識別,關系確定為婆媳關系。然后悄悄問她評價怎么樣,她很可能說,這個人……不如我女兒。每個推門進來的人確定了一層關系,就會有一個評價,以此類推種種不同的人和角色關系。當把所有的這些匯總到一塊兒,你就很難精確評價這個女性是好人還是壞人,這典型反映了人們的認知處于不確定的量子思維狀態。但是我們平常因為習慣而熟視無睹,甚至從來沒有感覺。

經典思維和量子思維給了我們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事實上,我們生存的世界就是兩者的綜合。經典的境界強調:分界、部分、機械、慣性、劃一、定域、割裂、被動、計劃,以至于我們認為我們可以實行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命令經濟、權力經濟),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對一切全知全能,包括所有人的所需及分配。假設每個人平均一天吃二兩糖、一兩油,但有些人吃一兩糖就會得糖尿病,有些人吃一斤糖也無所謂。有些人說他今天能吃糖,過一段時間就不能吃糖了。量子的境界強調無界、整體、靈活、多像、差異、可能、離域、聯系、互動、莫測,就是不要用傳統的方法去預測。

經典和量子這兩種思維,形成了兩種世界觀,影響了我們的經濟、社會和教育。教育是最為典型的。比如說,過去和現在的教育可以說是工業化大生產的教育模式,所有人同一時間上課,同一時間下課,用同一本教科書,同一個老師,同一種考核方式,最后培養成同一種人,成為互相可以替代的工具,就像造磚頭一樣。量子思維告訴我們,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教材,不同時間上課,不同的老師,不同的評價方式,培養出不同的不可替代的個體英才。那么就要想想,作為人文的體育科學,能把人當成機器嗎?能把人當成物體嗎?能把人僅僅當成一顆衛星嗎?人,就是一個經典和量子的和諧統一體。

體育是幸福的使者

東西方的哲學是有很大差異的。我有一個朋友,老外送他一個細長禮物盒,可他沒準備,身邊也沒帶什么,恰巧他剛在書店買了本中英文對照的《道德經》,只要30塊錢,他就隨手送給了別人。回到家以后他打開老外的禮盒一看,壞了,人家送的是一根項鏈。他非常不好意思,馬上發了一封電子郵件給對方,結果對方沒給他回信。一個月沒回,兩個月沒回,第三個月他收到了回復。對方說,你給我的書,我之前一直沒打開看,因為太忙,不過現在,我每天帶在身邊,我覺得這本書寫得真是太好了。但是問你兩個問題:第一,你敢肯定這本書是中國人寫的?第二,你敢肯定這本書是兩千五百年前的中國人寫的?

這是個關于老子哲學的真實故事。有一個瘋子哲學家叫尼采,柏拉圖、黑格爾在他眼里水平都低得要命,但他崇敬老子。老子講以柔克剛,有無相生。他有整個一套哲學體系,而這個哲學體系在中華民族傳統的體育方面打下烙印。所以,我們除了有劇烈的硬運動、快運動,還有弱運動、柔運動。尼采強調另外一種強烈的意志哲學,但他理解老子強調的以柔克剛的哲學。這兩種哲學互補,就可以給人帶來幸福。我們很多人自然會追求體育中的“更高、更快、更強”,那為什么體育不能追求“更慢、更柔、更弱”呢?

同時,我們要知道體育不單可以健體,還可以健腦。我們常常把冥想打坐誤解為迷信,今天已經知道,它是一個重要的心智訓練方法,它可以給我們的大腦、心肺、神經和核酸都帶來重大有益的變化。許多人還不知道,今日人工智能的發展,很重要的原因就跟體育相關,因為人們已經把體育中的圍棋當成重要的判定手段。圍棋的變化方式是10的171次方,而整個宇宙的原子只有10的80次方。只有這么復雜的系統,才能夠去評價人工智能是否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我們必須知道,在人工智能充分發展以后,我們還會遇到非常大的危險。那將是一個食品豐富、物質豐富的閑暇時代,我們人類從來沒有為閑暇時代的到來做好準備。那時候人類會分裂成兩大部分,一部分叫“超級人類”,一部分叫“無用人類”。“超級人類”整天和機器打交道,已經被異化,無暇與人打交道了,所以會出現很多精神情緒問題。而“無用人類”,不愁吃不愁穿,但無所事事,無事生非,甚至樂極生悲。到那時候,用什么來拯救人類、拯救文明?這就需要藝術、科學和體育。體育會幫助“超級人類”學會和人打交道,體育會讓“無用人類”的每一個時段都更為精彩。而體育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它能育人,所以世界各國都推出了不同的體育育人的方案,我們國家圍繞建設“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也有許多重要的舉措。

2019年11月3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津市| 洛川县| 余姚市| 靖安县| 玉门市| 民县| 隆德县| 临江市| 肥西县| 汝阳县| 凤庆县| 舟曲县| 柞水县| 临江市| 阳原县| 峡江县| 汉川市| 烟台市| 栾川县| 信丰县| 墨江| 广平县| 柳林县| 安吉县| 密山市| 阳城县| 察哈| 扶余县| 东源县| 天等县| 沙洋县| 固原市| 桑植县| 鱼台县| 瑞安市| 凤庆县| 长子县| 九龙坡区| 都江堰市| 青阳县| 横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