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價值投資
- (美)克里斯托弗·布朗
- 2137字
- 2022-03-18 18:04:44
高估股票價值可能導致“永久性資本損失”
盡管無論是個人投資者還是專業(yè)投資機構,都很少關注股票的內在價值,但它的重要性卻是毋庸置疑的,原因有二:首先,它可以讓投資者認識到,和購買整個公司的買方所支付的價款相比,股票的當前市價是否便宜;其次,它可以讓投資者了解手中股票的價值是否被高估。如果你想不賠錢,這個高估的部分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1999年底,微軟公司的股票市價飆升至新高58.89美元。在截至1999年的7年之間,微軟的每股收益從最初的每股8美分飛漲到每股70美分,增長率達到了775%,毫無疑問,這樣的增長速度絕對令人難以置信。但是,在1999年底時,它的股票真的能達到84倍于收益這樣一種價值嗎?顯然不能。
在隨后6年里,微軟的每股收益繼續(xù)增長87%,達到了1.31美元。盡管這仍然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增長率,但是和微軟公司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所經(jīng)歷的飛速增長相比,這個數(shù)字還是要遜色得多。最終,到了2006年的第一季度,微軟的股票交易價格大幅跌落到只有1999年12月31日的一半,而市盈率也從高于75%的峰頂?shù)涞街挥?0%左右。顯然,對于在1999年底購買微軟股票的投資者來說,他們的確擁有一家偉大公司的股票,但是要收回老本恐怕還要等上很多年。
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路易斯·洛文斯坦(Louis Lowenstein)對此進行了調查。他想知道的是,到底有多少專業(yè)投資者在1999—2003年的“金融風暴”中幸免于難。在此期間,納斯達克綜合指數(shù)(NASDAQ Composite Index)大起大落,先漲后跌,但最終實現(xiàn)反彈的卻寥寥無幾。到底是哪些基金經(jīng)理最終逃脫了這場由盛而衰的災難呢?事實證明,只有那些遠離高科技、電信和媒體股或是安然(Enron)、世通(WorldCom)的投資者,才是最終的幸運兒。(頗具諷刺意義的是,這些熱門股恰恰是當時無數(shù)投資者心目中的寵兒。)
那么,他們究竟是怎么做的呢?洛文斯坦發(fā)現(xiàn),和所有主要美國股票指數(shù)相比,10種價值型共同基金的年綜合收益率要高出10.8%,而在這10種基金中,只有一家基金持有上述的所謂熱門股,而且持有期限非常之短。
顯然,當時的熱門股絕對不是按內在價值原則確定的。但這10種基金卻一直堅守價值投資原則,結果不僅讓股東避免了巨額虧損,甚至是在連指數(shù)基金都一樣賠本的情況下,讓自己的股民大賺一筆。2000年8月的《財富》(Fortune)雜志上出現(xiàn)了一篇名為《10年不倒的10只股票》的文章。他們所推薦的10只股票(文中把這些股票描述為“拿在手里就可以不管不問”,但能讓你“一勞永逸,安享晚年”的股票)分別是博通(Broadcom)、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安然、基因泰克(Genentech)、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諾基亞(Nokia)、北電網(wǎng)絡(Nortel Networks)、甲骨文(Oracle)、悠景科技(Univision Technology)和維亞康姆(Viacom)。
洛文斯坦發(fā)現(xiàn),到2002年底,這10種股票的平均虧損率為80%。即便是大盤在2003年出現(xiàn)反彈之后,總虧損率依然達到了50%。如果你不在乎住著帳篷、吃著冷罐頭度過退休生活的話,購入這些股票倒也無妨。
為什么說內在價值如此之重要呢?難道說,股價的漲跌與其內在價值毫無干系嗎?股票價格更多時候是偏離其內在價值的,這自然是不爭的事實。有些投資者喜歡借助股價趨勢去把玩市場,我們稱之為“大勢投資”。當一種股票處于上漲期時,他們就會順勢買入,并且希望能在下跌前及時出手。但是,這樣一種投資策略所需要的知識和預見力,也許只有神仙才有,絕非是普通人所能做到。
內在價值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讓投資者充分利用股票定價的暫時性偏差。如果一種股票的市場價格低于其內在價值,市場最終必將認識到這一偏差的存在,并促使市場價格上升到反映其內在價值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公司也可以選擇按其內在價值進行出售,而公司掠奪者(corporate raider,在公司股票價格下跌時,通過購入其股票而進行惡意公司收購)也有可能趁此大肆買入股票,以基本反映公司內在價值的價格進行公司收購。
一旦股票價格偏離其內在價值,它就有可能讓人們陷入到“皇帝的新裝”之中,對眼前的危機視而不見。2000年春天的股票市場就可以讓我們對此略見一斑:當時,所有高科技股、媒體股或是電信股都在扶搖直上,股票泡沫充斥了整個市場,并且日漸膨脹。實際上,投資者都清楚地認識到,這些新生代的網(wǎng)絡股根本就不可能演化成真正的行業(yè),更不可能創(chuàng)造真正的利潤,去承載如此之高的股票價格。
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轉瞬之間,市場就對這些被視為“必不可少”的股票進行了大幅重估,股價就此一落千丈。
這種股票市場對高估值股票進行重估所產(chǎn)生的結果,格雷厄姆和我稱之為“永久性資本損失”(permanent capital loss)。對一個普通的公司而言,如果其股票正處于常規(guī)性下跌,那么你可以高枕無憂地認為,股票價值依然能抵得上你的投資,而且總有一天,價格肯定要再度反彈。但是如果一種股票的價值一直被市場高估,那么當其股價崩盤時,歷史告訴我們:重返以前被高估的價格幾乎是不可能的。
對那些以每股140美元購買捷迪訊光電(JDS Uniphase)股票的投資者來說,面對今天只有每股2美元的慘淡現(xiàn)實,他們還有可能看到手中的股票重返140美元嗎?歷史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這已經(jīng)成為不可恢復的永久性資本損失。這種情況并不少見。
20世紀90年代的互聯(lián)網(wǎng)泡沫就是眼下最有代表性的例證。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類似的情況,當時,投資者一窩蜂地追捧那些被標榜為“漂亮50”(nifty fifty)(1)的成長型大公司,以至于股價高得令人不可思議。盡管這些股票大多以實體業(yè)務為主,嚴格區(qū)別于20世紀90年代的虛擬型網(wǎng)絡股,但虧損率依然超過了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