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帝堯的傳說,最有名的是他把帝位禪讓給舜的故事。這個故事有多少真實性呢?背后是不是暗藏玄機呢?
首先我們應該清楚一點,文明是從低級向更高級發(fā)現(xiàn)的,從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稱帝開始,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發(fā)生過多少皇帝禪讓的故事呢?雖然也有,但是也不過是是一場場華麗卻并不高明的政治表演罷了!權力的斗爭,可以讓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很難想象還未進入封建社會的人類文明社會能發(fā)生如此高尚美好的事!
如果這只是我在哲學上的一些思考,那么下面將引入一些歷史典籍進行分析,看經(jīng)不經(jīng)得起推敲,看符不符合人性的邏輯!
我們先來看看《堯典》中的說法。
由于被洪水的災害折騰得精疲力竭,加之年齡老邁,晚年的帝堯萌生退隱之心。誰能成為接班人呢?帝堯召集大臣討論這個事情。
放齊推薦說:“您的兒子丹朱是個開明的人。”
帝堯回答說:“丹朱喜歡說大話,又喜歡跟人爭吵,不是合適人選。”
讙兜推薦說:“共工這個人有本事,有號召力。”
帝堯搖搖頭說:“共工巧言令色,陽奉陰違,表面謙恭,滿腦袋卻是壞點子。”
這里說的共工,與顓頊時代那個觸不周山而死的共工有什么關系嗎?可能是那個共工的后人,也可能僅僅是同名罷了。如此古老的歷史,也很難去弄得一清二楚。
兒子丹朱不行,共工也不行,帝堯把諸部首領招來,對他們說:“我已經(jīng)老了,在位七十年,你們之中誰能順應天命,繼承我的帝位呢?”
諸部首領都謙虛地答道:“我等德行淺薄,難堪此任。”
帝堯提示說:“你們也可以推薦地位卑微的賢人。”
這時有人站出來說:“在民間有一個窮苦卻有德行的人,他名叫虞舜。”
虞舜!帝堯對這個名字很感興趣,他雖然未嘗見過虞舜本人,卻對他的大名早有耳聞。一個地位低微的平民百姓,為什么會聞名天下呢?究竟虞舜有何過人之處呢?諸部首領是這樣說的:“虞舜原本是樂官瞽叟的兒子,他的父母行為不正,弟弟是個傲慢奸邪之人。出生于這樣的家庭里,他仍然能以孝悌之心來對待雙親、兄弟,用自己的言行感化他們。他德行高尚,出淤泥而不染,沒沾上邪惡的邊。”
說白了,虞舜的優(yōu)點,就是他品德好。
韓非子后來曾經(jīng)這樣說:“上古競于道德。”在華夏文明的開端,便有重視道德的傳統(tǒng)。“修德”一直被視為順應天命的象征,比如《史記》中記載黃帝“修德振兵”,顓頊大帝“有圣德焉”,帝嚳“修身而天下服”,后來這演變?yōu)槿寮宜拇档摹靶奚睚R家治國平天下”。
那么虞舜是不是名副其實呢?
帝堯當然不能偏聽偏信傳聞,他想了一個辦法,對諸部首領們說:“讓我試探試探他吧。虞舜還是個單身漢,我打算把兩個女兒嫁給他,通過女兒來觀察他的德行。”
舜到底是個怎么樣的人呢?
我先說說正史的觀點,然后再說自己的看法。
在古史中,舜總是以一個圣人的面目出現(xiàn)。
據(jù)《史記》的記載,虞舜的六世祖是顓頊大帝,這樣說起來,他也有高貴的血統(tǒng)。他的譜系是這樣的:顓頊大帝—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虞舜,經(jīng)歷六代,到虞舜時,已經(jīng)從貴族掉到平民百姓了。虞舜的父親叫瞽叟,這個名字只是一個俗稱,意思就是“瞎老頭”。瞽叟最早娶了一個老婆,生下虞舜,但是她不久后就去世了。后來瞎老頭又娶了一個老婆,生了一個兒子,名叫象。
后媽的到來,讓虞舜吃盡苦頭。由于不是親生的,后媽非常討厭虞舜,經(jīng)常給他小鞋穿、刁難他、虐待他。瞎老頭眼睛看不到東西,新老婆又不斷在他耳邊說虞舜的壞話,久而久之,他也非常討厭虞舜。與虞舜相反,象則是生活在父母的過度溺愛之中,從小開始,他處處占便宜,養(yǎng)成了傲慢的性格,把哥哥視為下人。
只要有小小的過錯,虞舜便要遭到父親與后媽的毒打。這還不夠,瞎老頭受后妻的影響,甚至多次想殺掉自己的長子。面對這樣的父親、后媽與弟弟,虞舜是怎么做的呢?他不動聲色,仍然對父母十分孝敬,對弟弟十分友愛。
稍年長后,虞舜就外出自力更生了。他干過各種活,曾在歷山種田,在雷澤捕魚,在黃河邊上制作陶器,除此之外,還學了不少其他手藝。大概在這個時候,他的孝名開始傳開了,史書上記的是二十歲左右。在父親與繼母面前,他仍然是和顏悅色。
十年后,也就是虞舜三十歲左右,他已經(jīng)成為一個全國知名人物。諸部之長都聽過他被父母虐待卻又孝敬父母的故事,連帝堯也聽到了。帝堯打算把兩個女兒嫁給虞舜,通過她們二人來觀察舜的德行。當然,舜在結婚后,表現(xiàn)得中規(guī)中矩,有模有樣。兩個女兒也向父親匯報,說自己的丈夫確實是非常好的一個人。帝堯聽后當然十分開心,便賞賜給虞舜衣服、牛馬等,還給他蓋了糧倉。
所有人都覺得舜這個人特別好,唯獨舜的父親、繼母與弟弟始終與他為敵,勢不兩立。瞎父親又搗鼓著怎么暗算大兒子,有一回,他叫虞舜到糧倉里面去修補穴隙,虞舜表現(xiàn)得很聽話,拿著工具就進去了。這時瞎老頭子就放火燒糧倉,虞舜拿著兩個斗笠護住身體,逃了出來。
過了段時間,瞎老爹又吩咐虞舜去挖井。井挖得深了,趁虞舜在井底,瞎老爹與舜的同父異母弟弟象一起往井里倒土,把井給填平了。可是沒想到舜早有防備,他事先在井底下挖了一條秘密通道,借著這條通道,從另一個出口爬了出來。
瞎老頭與弟弟都以為虞舜被活埋了,兩人拍手相慶,并商量著瓜分舜的財產。象出主意說:“舜的兩個妻子就歸我了,他的牛羊、倉庫就留給父母吧。”說完后,象就大搖大擺地走進舜的臥室里,室內有一把琴,這把琴也是帝堯送給虞舜的。正當象撥動琴弦時,舜走了進來,象一臉愕然,一時間不知要說什么,急中生智說:“我正想你呢。”舜聽了后也沒有怪他,只是呵呵一笑說:“這樣就很好。”
這件事情后,舜仍然一如既往地孝敬瞎父親,關心弟弟。這個事情傳到帝堯的耳中,帝堯是贊嘆不已,對舜的好感與日俱增。
如此看來,舜的德行真的是高得不能再高了,修養(yǎng)的功夫也算登峰造極,真正可稱為圣人了。
可是這一切的可信度有多高呢?
舜的故事,真實性有多少呢?
很值得懷疑。
我們不妨先從瞎子父親處心積慮要殺死虞舜這件事說起吧。這件事疑云重重,我們且從幾個方面分析:
其一,既然舜那么孝順,瞎子父親為什么要殺他,這事合理嗎?
非常不合理。可是這則故事,幾千年流傳下來,沒有人去置疑,只是因為舜一直被認為是完美的圣人。按照史料的說法,舜是一個感天動地的孝子,無論父母如何虐待自己,甚至想殺了自己,他都一笑置之,孝敬若舊。
如果瞎老頭真的那么討厭大兒子,把他逐出家就是了,舜倘若真的孝順,他會違背父親的意愿賴著不走嗎?再者,殺死舜有什么好處嗎?是擔心舜會與弟弟象爭奪家產嗎?且不說瞎老頭沒有什么家產可言,就算有的話,他也完全可以指定象為財產繼承人,舜倘若真的孝順,會違背父命跟弟弟搶嗎?所以我們實在想不出,父親對舜有什么深仇大恨,有非殺了他不可的理由。
其二,“父親殺子”作案過程存在諸多疑點。
《史記》中記錄了瞎老爹謀害兒子的兩個案例,我們且來看看。
第一次老爹打發(fā)虞舜去倉庫里去補墻,在外面放一把火,想燒死兒子。幾千年來沒有人置疑這個故事,因為舜的父親是以一個惡毒者的面目出現(xiàn)。可是人們似乎忘了一件事,父親可是一個瞎子!
我們且來分析一下犯罪現(xiàn)場,看看有什么疑點。
瞎子父親怎么放火的呢?他不可能用火柴或打火機,古代沒這個玩意兒,盡管當時人們會取火,可是取火估計還是很麻煩的。所以父親得先在哪里弄個火堆,也許他先叫舜在倉庫附近燒一堆火,等舜進去后,他冒著被火燒著的危險,拿了根木柴點了火,然后這個瞎子舉著火柴摸黑前進,摸到了倉庫前,點燃了倉庫。作為一個瞎子玩火,隨時可能被火燒死,他到底是燒別人還是燒自己啊?所以這件事不太靠譜。
第二次瞎子父親打發(fā)舜去挖井,等舜下井后,他與象兩人把井給填了。舜預先挖好一條隧道,得以死里逃生。這種版本同樣疑點重重。
首先,舜在井底挖了一條逃跑的隧道而未被發(fā)覺,想必井已經(jīng)挖得很深了,如果父親與弟弟要害他,何必要等井挖得那么深呢?只要挖一半就可以把他給埋了,怎么會留下那么充裕的時間,讓舜從容挖一條隧道呢?其次,舜獨自一人挖一條隧道工程量有多大,要搬運的土石有多少?沒有別人的幫忙,他怎么把這么多的土石從井底下搬走呢?其三,象在填完土后,跟父親說:“舜的兩個女人歸我。”舜的妻子是何許人也?是天子帝堯的女兒,象敢公然霸占嗎?況且華夏文明,并沒有哥哥死后媳婦嫁給弟弟的傳統(tǒng)。
因此,這個故事近乎荒唐,真實性值得懷疑。據(jù)《史記》載,瞎子父親不止這兩次想殺舜,而是“常欲殺舜”。那么,“瞽叟殺舜”的傳言是怎么流傳開的呢?又是誰傳播出去的呢?
其三,“瞽叟殺舜”的故事,是誰傳播出去的?
史書記錄瞎子父親兩次謀害舜未成,第一次只有瞽叟與舜在場,第二次只有瞽叟、舜、象三人在場。我們不禁要問,謀殺未遂的故事是誰傳播出去呢?有兩種可能:第一是瞽叟與象說出去的,但是殺人犯會去宣揚自己殺人的事嗎?這種可能性很小,還怕天下人不知道自己是殺人兇手嗎?第二種可能,就是虞舜本人放出的風聲,他向外界透露父親與弟弟想謀害自己。他通過輿論的力量,把父親及弟弟置于十分尷尬難堪的境地。
以常理推論,第二種可能性顯然是比較大,也就是“瞽叟殺舜”的故事,是舜傳播出去的。
翻開《史記》里的《五帝本紀》,可以看到這樣的記錄:“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后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舜在家庭里是感受不到絲毫的溫暖,受到父親、后媽、弟弟的排斥。在生母死后,舜不僅失去母愛,也失去了父愛。從人性角度出發(fā),我認為虞舜報復父親,比父親報復虞舜的理由要合理得多。
其四,“孝順”還是“報復”?
中國古代有“以孝治天下”的說法,而舜帝“孝順”的美名更是千古流傳。父親、后媽、弟弟都想置自己于死地,而他“順事父及后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懈”,以此記錄來看,舜之孝,可謂感天動地矣。古代“孝子”的故事很多,為什么舜的故事特別有名呢?正在于“父惡”與“子孝”之間形成鮮明的反差,更加反襯“孝”的含金量。
《史記》的說法:“舜年二十以孝聞。”既然舜從小受虐待卻不改孝心,怎么到二十歲時孝名才開始流傳開呢?難道他在二十歲以前,同村的人就沒有稱贊他的孝行嗎?根據(jù)史料,我們知道舜在青年時代,曾經(jīng)到許多地方去打工,又是種田,又是捕魚,又是制陶器。這里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十分蹊蹺的事,舜是在外出打工時,孝名才開始傳開。大家想想,舜到了外地,外地人怎么知道他的“孝行”呢?很明顯,大家聽了他講述“悲慘”的故事,未免掬一把同情的淚。面對兇惡的父親、后媽與弟弟,舜卻“日以篤謹,匪有懈”,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由是乎舜的孝名馳名遠近,甚至傳到堯帝的耳中。
我認為舜的少年時代確是很悲慘,他對父親及后媽“日以篤謹”也應該是真的,但這里可能有不為人所知的動機。他的“篤謹”可能是一種隱蔽的報復手段,因為他真的成功地把自己的父親、后母以及弟弟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大家都知道,堯舜在古代被認為是曠世賢君,特別是堯舜禪讓更成為千年美談,他們也成為道德的標榜。可是我們在看待歷史人物時,必須抱有一些警惕之心。為什么這么說呢?歷史上成名的政治家,他們的所作所為,并不一定發(fā)自于內心,而更多的是出于計謀。
筆者讀的歷史越多,越發(fā)現(xiàn)歷史不等同于歷史的記載,真實的歷史要遠遠比書本復雜得多,而人的內心更復雜。虞舜這個人,并非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純樸憨厚,而是非常有心機的,這點我后面還會說到。
為什么作為一個平民百姓,虞舜的大名不僅為諸部首領所知,也為堯帝所知呢?在那個通信手段落后的年代里,他的名聲何以能廣為流傳呢?說實話,像虞舜家里那么點小事,我很懷疑鄰居有沒有興趣,更別提遠在天邊的人了。可是舜卻搞得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我不得不佩服他有高超的宣傳本領,他不斷地制造出“新聞”,以吸引別人的眼球。從這點看,舜無疑是成功了。
我們可以懷疑舜與父親的故事,可是不能懷疑舜的本領。
成為帝堯的女婿后,虞舜的政治前途變得一片光明。帝堯對舜的“孝行”大為贊賞,他開始讓虞舜參與政事。虞舜十分明白自己出身于下層,雖然躥到上位,可是缺乏根基。倘若要穩(wěn)固自己的權力,必須要有自己的人馬。于是他一口氣起用了十六個人,這十六人是誰呢?
據(jù)《史記》所載,這十六人中,有八人是高陽氏的后人,稱為“八愷”,有八人是高辛氏的后人,稱為“八元”。高陽氏就是顓頊,高辛氏就是帝嚳,而帝嚳是帝堯的父親。由于此時帝堯已經(jīng)年老,故而“八元”很可能是帝堯的侄子。按司馬遷的說法,這幾個人都是德才兼?zhèn)洌墒窃诘蹐驎r代,卻沒有得到重用。這種說法實在頗令人狐疑,帝堯連像虞舜這樣的鄉(xiāng)村鄙夫都能任用,獨獨不用自己的親戚侄子,實在難以體現(xiàn)圣君的風采。
這里我們要注意一個細節(jié),舜所提拔的十六人,全部出自豪門。這說明什么呢?顯然,舜是一個很有心機的人,他以結交、拉攏、提拔權貴的方式,努力培植自己的勢力。
接下來,便是堯把帝位禪讓給舜的故事了。
堯是什么時候把帝位禪讓給舜的呢?《尚書》與《史記》的說法是不同的。《尚書》稱堯是在考察舜三年后,便讓位給他,而《史記》則稱是二十年后。堯讓位給舜,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被后世譽為“傳賢不傳親”的德行典范。這兩本書寫到帝堯為何讓位時,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舜在參政、治理期間,政績相當突出,加之品格高尚,故而帝堯決定讓位于他。
然而這件事并沒有那么簡單。
先秦著名思想家韓非子在《說疑》中有這么一句話:“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也。”
這簡直是驚天之論,儒家所津津樂道的“禪讓”,在這里卻成了“舜逼堯,禹逼舜”。若是屬實,那么這種禪讓的本質,與后來王莽、曹丕之流的奪權模式如出一轍,他們不也是借著“禪讓”的名義奪權嗎?難道舜也是逼迫帝堯讓位的嗎?
韓飛子所提到的“舜逼堯”這種說法,并沒有引起世人的注意。這是他杜撰出來的嗎?或者他有秘密的資料來源,而這個資料是其他人沒看到的?
沒錯。韓非子確實有內部資料。
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一本神奇的史書,這本書就是對中國史學界產生過巨大影響的《竹書紀年》。《竹書紀年》其實就是戰(zhàn)國時代魏國的史書,后來秦始皇一統(tǒng)中國后,把六國史書都給燒了,魏國史書也就消失了。所幸的是,在數(shù)百年后,公元281年一起盜墓事件竟然讓這本史書得以重見天日。
據(jù)《晉書》所記,這是魏襄王或魏安釐王的墓,墓穴中藏有數(shù)十車的竹簡,其中便包括這本非常珍貴的魏國史書。由于這本書是刻在竹簡上的,故而稱為《竹書紀年》,也稱為《汲冢紀年》,因為是在汲郡的墓穴中發(fā)現(xiàn)的。
《竹書紀年》的珍貴之處在哪里呢?在于它與正史的記載有許多不同之處。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古代史書不是寫給小民們看的,而是寫給君主看的,這是屬于內參,絕密。給普通百姓看的,實際上是另一個版本,是出于統(tǒng)治的需要而曲改了的歷史。現(xiàn)代的考古發(fā)現(xiàn),有力地證實了《竹書紀年》的可靠性。
《竹書紀年》是如何記載舜取代堯的事情呢?有幾個記載,我們來看一下: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
“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
“舜放堯于平陽。”
“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注:后稷就是棄,他是帝堯的同父異母兄弟,被舜任命為后稷,后稷是主管農事的官名)
這些記載,完全顛覆了儒學史學傳統(tǒng)的“禪讓”美德。原來舜是發(fā)動政變,囚禁了帝堯,又斬斷了帝堯與兒子丹朱的聯(lián)系,以此逼迫帝堯讓位!
原來這竟然是“禪讓”的真相。舜的手段,與后世的王莽并沒有多大不同,但是舜僥幸得到善名,而王莽卻得到惡名。
由此可見,《竹書紀年》里的說法,與《韓非子》的說法并無二致。那么,為什么在學術發(fā)達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只有韓非子提到帝堯是被舜逼迫讓位的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一般人看不到內部史料。韓非子是韓國公子,而韓國與魏國都是從晉國分裂而來的,因此魏國史料中從五帝時代到晉國時代的記錄,在韓國也應該保留一份。韓非子以王室貴族的身份,自然有可能接觸到這些史料,因此他才能寫出“舜逼堯”的觀點。要知道韓非子原本是受業(yè)于儒學巨擘荀子,可最終卻與儒學劃清界限,原因正在于他發(fā)現(xiàn)儒家所鼓吹的三代,其實根本是二手貨,真實的歷史,遠非想象得那么美好。
我們有理由相信,舜并非是一個表里如一的人。表面上看,他溫文儒雅,待人有禮而謙遜,樂于助人,滿嘴仁義道德,可是實際上他卻很有心機。他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家虐”的受害者形象,博取世人的同情,并以此彰顯自己的“孝行”,贏得了帝堯的信任。可是在提拔一批被帝堯冷落的貴族分子后,他營造了自己的勢力,在羽翼豐滿后,他開始向帝堯發(fā)難了。
據(jù)《尚書》的說法,帝堯在物色虞舜時,已經(jīng)在位七十年,可以說他已經(jīng)老態(tài)龍鐘。虞舜當時才三十多歲,正當盛年。帝堯是否真的想把帝位傳給虞舜呢?應該說,有這種可能性。舜雖然是一個平民百姓,但從血統(tǒng)上說,他是顓頊大帝的五世孫,現(xiàn)在又是帝堯的女婿,身份不一般。
如果說帝堯有意傳位于舜,那么舜為什么要迫不及待地發(fā)動政變呢?這里有三個原因:其一,帝堯雖然年邁,可是他身體十分硬朗,以《堯典》的說法,他在舜稱帝之后,還活了二十八年之久,死時已一百多歲了。其二,帝堯的兒子丹朱始終是帝位的有力爭奪者,有許多部落首領是支持丹朱繼承帝位的。其三,盡管虞舜得到帝堯的欣賞與重用,但世事難料,誰能保證將來繼承權不會被剝奪呢?
因此舜必須先下手為強,他發(fā)動政變,輕而易舉地控制了帝堯,并把他軟禁起來,不許他與兒子丹朱聯(lián)系。
一旦大權在手,虞舜便開始清洗異己勢力,把刀口對準反對派,以武力手段鎮(zhèn)壓自己的對手。鏟除“四兇”一直被儒家學派認為是舜的功績,由于漢代之后,儒學在中國文化中一枝獨秀,所以很少有人去置疑所謂“四兇”的說法。現(xiàn)在我們擺脫了傳統(tǒng)儒家史觀的束縛,可以好好探討一下除“四兇”的真相了。
“四兇”指的是共工、讙兜、三苗、鯀,其中共工、讙兜、鯀都是人名,三苗則是九黎分離出來的一個部落。在傳統(tǒng)儒家看來,“四兇”都是罪惡滔天,十惡不赦的人,可是他們到底犯了什么罪,沒有人說得清楚。我們必須感謝先秦時代的書籍,因為那還是百家爭鳴的時代,儒家并不能一家獨尊,所以我們可以依稀尋找到一些線索。
先來看看《呂氏春秋》的說法:“堯以天下禪舜,鯀為諸侯,怒于堯說:‘得天之道者為帝,得地之道者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為三公。’欲得三公,怒甚猛獸,召之不來。帝舜于是磔殺之于羽山。”
再看看韓非子《外儲說》的說法:“堯欲傳天下于舜,鯀諫之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傳之于匹夫乎?’堯不聽,舉兵而誅殺鯀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諫之曰:‘孰以天下而傳之于匹夫乎?’堯不聽,又舉兵而誅殺共工于幽州之都。”
這兩則史料有一個不同之處,《呂氏春秋》稱誅殺鯀的人是帝舜,而《韓非子》則稱是帝堯。其實兩者并不矛盾,如果舜逼堯的推斷成立,此時堯應該已經(jīng)被軟禁,所以舜乃是以堯的名義,誅殺了共工與鯀。兩人被殺的原因只有一個:反對舜稱帝。
相比之下,被儒學奉為經(jīng)典的《尚書》對“四兇”被殺或被流放的原因幾乎忽略,只是寫了結果:“流共工于幽州,放讙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顯然,《尚書》是避重就輕。“殛”的本意是“殺死”,以文義來看,共工、讙兜、三苗是被流放了,而鯀則是被殺死。后來儒家學者把舜捧為圣人,圣人當然不會無緣無故地殺人,所以把“殛”的意義曲解為“流放”。我們從《呂氏春秋》與《韓非子》兩本書中已可看到,鯀根本不是被流放的,而是被殺死的。同樣,共工也不僅僅是遭到流放,后來同樣被舜處死了。
鯀與共工是因為反對舜而被殺死,這已經(jīng)有明確的證據(jù)。那么讙兜呢?讙兜之所以在劫難逃,是因為他與共工關系密切,他曾經(jīng)在帝堯面前稱贊共工的業(yè)績。共工被流放乃至被誅,讙兜自然被牽連,流放到崇山,據(jù)說后來投南海自殺。
至于三苗,同樣是因為政治原因而遭到舜的鎮(zhèn)壓。晉人郭璞注《山海經(jīng)》有這么一句:“昔堯以天下讓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殺之,有苗民叛入南海,為三苗國。”
從上面可以看出來,所謂的“四兇”“四罪”,其實根本不是因為這些人有什么十惡不赦的罪行,而僅僅是因為他們反對舜稱帝,他們不過是政治斗爭中的失敗者。這恰恰印證了“成王敗寇”的說法,成功的人就是圣人,失敗的人就是惡人,所以舜成為圣人,而鯀、共工、讙兜等則成為千年流傳的惡人。
我們從記錄帝堯生平事跡的《尚書·堯典》中可以看到,這幾個所謂的惡人,是帝堯時代最重要的幾個人物,其中鯀是大禹的父親,治了九年水,不算功高,也算得上勞苦,可是他們全被舜給抹黑了。必須說,舜是一個高明的宣傳家,他抹黑了鯀、共工、讙兜,也抹黑了自己的父親、繼母與弟弟,同時,也抹黑了帝堯。帝堯不是一代明君嗎?可是舜說帝堯的幾個得力干將都是惡人,是四兇,而舜提拔起來的十六個所謂德才兼?zhèn)涞娜耍瑓s在帝堯時代被冷落了。這么看來,帝堯任用奸人,排斥賢人,豈有半點賢君的模樣,簡直算得上是昏君。
在我看來,堯不是圣人,舜也不是圣人。
為什么后世會把兩人塑造成圣人呢?
這是因為后人以美化先人的方式,構想了一個理想的社會。他們寧可相信有純潔無瑕的圣人,思慮精純,一心奉公,品格高尚,毫無私心。后人用這種方式憧憬著一個烏托邦的社會存在,在遙不可及的前世立起清明政治的標桿。于是堯、舜禪讓的美談就這樣傳頌開了,人們寧可信其有,只要真的存在過這樣美好的社會,那么人的希望就一直存在。我們不可苛求古人,因為他們需要夢想,沒有夢想,他們對前途會失去所有的信心。其實不僅是堯、舜的傳說,在世界各國的古老傳說中,哪個英雄不是道德與勇氣的完美結合呢?在宗教世界中,哪個教主不是完美的代名詞呢?
帝舜上臺后,以雷霆手段迅速鎮(zhèn)壓異己勢力,這與原先流傳的那個逆來順受的“孝子”形象大相徑庭,所以我說他是一個很有心機的人。實際上,他的政治手段是極其高明的,雖然我不認為他是個圣人,但他絕對是一個堪稱雄才大略的君主。
由于最主要的政敵已經(jīng)被清除,政權的更迭已是水到渠成。舜在打擊對手的同時,也以施予恩惠的手段收買人心。堯時代的幾個大臣,包括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垂、益、彭祖、禹等,都被安排在合適的位置上,這對政權的穩(wěn)定起到積極的作用。上文引用《竹書紀年》時便提及,放逐帝堯之子丹朱的人正是后稷,他是帝堯的兄弟,但是他選擇站在舜的一邊。
有一個人我們必須注意,這個人便是禹,他是鯀的兒子。鯀因為叛亂被舜處死,舜卻重用其子禹,這是為什么呢?我們在《堯典》中看到,鯀是很有勢力的,當初諸部首領都一致要求由他治水,可見他的影響力。當時的政治體制并非后世皇權之下的中央集權制,而是相對松散的部落制(或以后世的稱法為諸侯制),這些部落或諸侯是很有實力的,故而舜不可能像后世皇帝那樣,對政敵采取株連九族的做法。舜很明智地拉攏禹,以減輕諸部落的敵對情緒,這對鞏固其政權是相當有幫助的。
為了表明自己政權的合法性,舜從登位始,就做了種種宗教上的準備。在太廟接受帝堯的禪讓后,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觀測天象,顯然他要從天象中找到“君權神授”的證據(jù)。緊接著,他搞了盛大的祭天儀式,同時祭祀山川諸神。在即位的第一年,他進行了四次長距離的巡視:東巡至東岳泰山,在這里他不僅祭祀諸神,還接受諸侯的朝見;南巡至南岳;西巡至西岳;北巡至北岳。每到一處,都免不了要搞些祭神活動,帝舜以四次巡視顯示自己充沛的精力以及超強的自信力。
盡管我不認為帝舜是一個品行無可挑剔的圣人,可是不否認他是一位杰出的大帝。他以強有力的手腕建立起完善的帝國秩序。為了進一步約束諸侯或部落,他制定了諸侯朝見時的五種禮法,他頒發(fā)給諸侯五等圭玉作為權力的信符。每當諸侯朝見天子時,必須攜帶圭玉赴朝,朝廷考察諸侯沒有犯過,才發(fā)還圭玉,允許其回到自己的領地。可以說,帝舜對諸部的控制力度,要比前幾任大帝都強。
帝舜是一個十分勤政的天子,他每隔五年便要巡視四方一次。由于當時交通條件不便,東西南北各巡視一次就要花費大約一年的時間。在巡視期間,諸侯們要輪流朝見天子,當面述職,帝舜會花時間考察他們的政績,對有功的諸侯給予賞賜。同時,帝舜還重新劃分了行政區(qū),把全國劃分為十二個州,使得中央政府的權力向底層滲透。可以說,帝舜時代的改革,使得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呼之欲出。從神農氏到黃帝到帝堯,盡管有國家的雛形,可是仍然是有原始色彩的部落制,帝舜的改革,為后來的夏帝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