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78,南長灘
- 陪你一起游草原
- 沙棗樹林
- 2476字
- 2022-05-02 02:17:31
78,南長灘
筏子靠了岸,河邊有古老而孤獨的水車悠然地轉動,發出幽邃的吱鳴,像荷蘭風車,倒也是一個景觀,我們圍著水車照了幾張相,見證到此一游。
岸邊也是掛著許多羊皮筏子,導游對張船工說聲謝謝,我們和船工再見了。
前面一個團隊的導游正向游客介紹南長灘,她說:南長灘地處中衛最西頭的深山里,距離ZW市區70多公里,是黃河流經寧夏的第一個村莊,黃河在這里轉了一個大灣,在河南岸形成了一個月牙形的河灘地,人們叫它南長灘,面積195.4平方公里。
我看河灘邊生長著數百年的梨樹和棗樹,便跟著他們走,沿著崖壁有人工鑿出的小路,而腳下的路是遭嚴重侵蝕的巖層,極易脫落滑坡。
有人說,這里有3000棵棗樹和梨樹等果木,我們來到一棵又高又大的樹低下照相,上面掛著個牌子,記載這棵樹齡有400多年,撐起的樹冠,能形成300平方米的涼蔭。
上了平臺,卻又換了一番景象,該地三面靠山,一河環流,形成了弧形半島,河灘對面是大山,群山環繞著一處綠洲,像一塊翡翠鑲嵌在黑色的石頭和黃色的河水之間。綠洲又面向黃河,山和水懷抱著村莊,若不是從黃河邊路過,真的很難想象有這么一個世外桃源。
這也是一個易守難攻的關口,外人若想上來,真是太困難,太不容易了。
這村子劈山為墻,夯土為堡,筑烽臺,挖壕溝,修筑起綿延起伏的沿山村廓,是一個天然的堡壘。村內茂林豐草,炊煙繚繞。導游介紹說:這些堡壘有村民修的,有土匪修的,也有官兵修的。
聽了這話,我感到奇怪?這村民抵制土匪,土匪又抵制官兵,他們是水火不容的,怎么能在一個村莊里共同居住,又共同修筑防御工事呢?
導游看著我的疑惑,只好耐心的向我解釋:這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這里的先民是蒙古軍殺戮下的劫后余生的西夏人和從甘肅寧夏逃難來的人組成的。
聽了這話,老黃又提出了另外一個問題,不是說西夏人已經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趕盡殺絕了嗎?
說到這一點稍有歷史常識的人可能都看過這方面的記載:西夏曾與北宋、遼,后期與南宋、金三足鼎立,1227年被蒙古大軍所滅。典籍載,成吉思汗要遠征西亞花剌子模時,曾要求已經稱臣的西夏王國出兵相助,被西夏拒絕,成吉思汗發動了旨在滅亡西夏的第六次攻伐,“于是年秋,成吉思汗方始親征,不幸途中墜馬受傷”,還有另外一個說法,成吉思汗劫擄了西夏的王妃,這王妃又咬傷了成吉思汗。因此,蒙古大軍十分仇恨西夏,對西夏人要殄滅種族,此后相當長的時期,世人一度認為黨項人毀滅于戰爭,消亡殆盡。
導游回答道:你們講的歷史知識沒錯,但是近來有一些西夏學專家對西夏后裔的研究,經多年調查考證,并且結合文物考古實證,得出研究結果。他認為西夏后裔并非如人們想象的已全部被蒙古大軍滅亡。據他考證,部分黨項族人在這場屠戮中生存了下來,并且繁衍后代,逐步漢化、藏化、蒙古化、回化,而進入中衛南長灘的這一支,據考證是西夏黨項貴族拓跋氏一支逃難至此,隱姓埋名生存下來。
我也同意這個說法,不是我研究過這一段歷史,我也沒進行過考證,而是我們村有一位外號叫“蛇狼”的怪人,真名叫拓跋硅,因為他長相顴骨高,性格十分活躍,善于做生意,我們看他與眾不同,是個怪人,他的老家在南長灘村,后來在沙河灣村做生意,后來又移居到我們張家莊子,我在《沙棗樹花開》和《沙河灣》這兩部小說里寫過他。拓跋硅愛吹牛,經常給我們講他祖上的歷史,說他們的老先人代代相傳一個故事,鐵木真要對西夏人趕盡殺絕,可還是有一些黨項族人逃了出來,為避戰亂,他們四處躲藏,天空突然出現一只大鷹,對他們鳴叫,鷹是黨項人的圖騰,他們便跟著鷹跑,在一個赤日炎炎的中午,翻過黑峽的一個山頭,突然,看到一個三面環水一面環山的隱藏地,這里河灘上土地肥沃,山鳥飛朔,河里魚群恣意,他們跪倒在地,頓時涕淚橫流,跪天叩謝大鷹,認為黨項族人命不該絕,受到了大鷹的神估。他們就在這里藏了下來,隱姓埋名,鑿穴為室,墾荒種谷,生存了下來,繁衍后代。以前我們村莊里的人都認為蛇狼是在吹牛,編瞎話,他的話不可信,他講什么,大家都嗤之以鼻,笑笑而已。今天聽了導游的解說和南長灘村的介紹,才知道這是一段真實的歷史。
我過去誤解了蛇狼,可是蛇狼已經死了好多年了,無法還他一個公道。
導游繼續說:逃來這里居住的先民為了防止外寇入侵,在這里修筑防御工事和藏身之地,后來民國初年,義匪馮建忠結伙占了此地,夯土為堡,占山為王,保護當地的老百姓,打劫往來的客商,抵制官兵。再后來,馬鴻逵到寧夏當了主席,又派兵趕走了土匪,筑烽臺駐軍,形成了這些歷史遺跡。
我們來到一個老房子休息喝茶,據說這是清代民居,村子里有七八處這樣院落和商鋪。這院子里有個木方桌,古樸陳舊,很有年頭了,正屋的方桌上擺著香爐和家譜,喝茶用的是黑釉瓷碗,許多物件古色古香,還保有著歷史的遺跡。
2008年12月,南長灘村被國家有關部門確定為寧夏首個“全國歷史文化名村”。經智慧勤勞的先民們辛勤耕耘和黃河水的潤澤,南長灘村從荒涼的不毛之地逐漸開拓演變成一個有近200戶人家1000余人口的較大村落,成為隱藏在黃河岸邊700年的西夏村落。
我們又參觀了史前巖畫、古代水車、長城殘址等景點。
我是寧夏土生土長的人,幾十年來我竟然不知道這么個好地方,其實這里離我老家不到百公里。
也難怪我不知道,因為這里大山阻隔,過去無交通可言,幾乎與世隔絕,所以外面的人很少進去,所以大家都不知道。
由于大山的阻隔,這里保持了原生態的農耕文明。每天清晨,炊煙裊裊,籠罩在小村子的上空;羊兒咩咩,在牧羊人的鞭子聲中擁來擠去,奔出了羊圈;少頃,晨霧散去,村婦們打掃完院落,扛著農具、牽著毛驢開始了一天的田間勞作。這里沒有電燈、電話,點的是煤油燈,種田耕地,還是古老的二牛抬杠;田里施用的基本是農家肥,糧食、蔬菜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
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對自然的崇尚與追求與日俱增,南長灘終于揭開了她不為人知的面紗,并且發展成歷史積淀豐厚的旅游景點。南長灘已被打造成最具旅游活力和歷史積淀最為深厚的旅游景區。村子雖小,但它已擁有三個“寧夏第一”:寧夏黃河第一村、寧夏黃河第一渡、寧夏黃河第一漂。隨著南長灘黨項人生活設施項目的復制完善,它在旅游娛樂、休閑、歷史考察、史跡探尋等方面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南長灘黨項村拓跋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