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政治建設論: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 張忠軍
- 5509字
- 2022-03-15 10:21:02
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政治建設重要論述形成的理論淵源與時代背景
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深刻指出:“每個原理都有其出現的世紀。”[1]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黨的政治建設這個重大命題,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出一系列新的重大判斷、新的理論概括、新的部署安排,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和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深刻的理論淵源、深邃的理論洞見和深遠的戰略考量。
(一)黨的政治建設: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
政治從本質上看,是國家政權及其維護的利益問題,事關國家政權由誰掌握、如何運作、最終為誰的利益服務等根本性問題。政黨本質上是圍繞一定的政治綱領、按照一定的政治路線、為實現一定的政治目標而組織起來、集中代表特定階級或階層利益的政治組織。任何政黨無論如何宣示其意識形態、綱領、宗旨和行動方針,都旨在獲得執政地位、執掌國家政權、實現執政使命,最終要維護和實現其所代表的階級或階層的利益。因此,政治屬性是政黨內在的、與生俱來的第一位屬性。
政黨基于這種政治屬性而開展的政治建設就成為政黨建設的內在要求。馬克思主義政黨與其他政黨有不同的政治綱領、政治立場、政治使命,因而呈現出不同的政治屬性,黨的政治建設要求也必然不同。
馬克思、恩格斯在長期的理論探索和革命實踐中撰寫《共產黨宣言》以及其他重要論著,形成了豐富的政黨建設思想,包括黨的政治建設的思想。他們于 1847 年創立的共產主義者同盟,是第一個國際性的無產階級政黨;1848 年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性質、特點、基本綱領、策略原則。比如,在政治立場方面,他們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2]共產黨“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在黨的政治理想方面,他們強調,共產黨的一切觀點、主張及其實踐活動的根本目的,是《共產黨宣言》關于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的著名論斷:“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4]共產黨的最高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還非常強調馬克思主義政黨對革命運動的領導權、指導思想、組織原則和紀律性等。
列寧在創建俄國布爾什維克黨、建立共產國際,以及在十月革命后為加強執政黨建設的斗爭中,形成了完整的政黨建設思想。比如,在理論武裝方面,列寧提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5]無產階級政黨必須以革命的理論為指導,確定正確的綱領、路線、斗爭策略和活動方式。在政治領導方面,列寧強調,黨要在政治上領導無產階級,并且通過無產階級領導全體勞動群眾。黨是無產階級組織的最高形式,是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領導力量。在維護黨的團結統一方面,列寧強調:“無產階級在爭取政權的斗爭中,除了組織,沒有別的武器。”[6]無產階級政黨必須按民主集中制原則組織起來,必須有嚴密的組織和統一的紀律。在維護黨的領袖權威方面,列寧提出,黨必須正確處理領袖、政黨、階級和群眾的相互關系。群眾是劃分為階級的,階級通常是由政黨來領導的;政黨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經驗、被選出擔任最重要職務而稱為領袖的人們所組成的比較穩定的集團來主持的。[7]列寧強調:“歷史上,任何一個階級,如果不推舉出自己善于組織運動和領導運動的政治領袖和先進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統治地位。”[8]列寧指出,領袖不是自封的,而是在群眾的斗爭實踐中涌現出來并為群眾所公認的。列寧還強調,密切聯系群眾是黨不可戰勝的力量源泉,黨必須保持同群眾的密切聯系,等等。在列寧政黨建設思想指導下,布爾什維克黨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開辟了社會主義新紀元。
(二)中國共產黨重視黨的政治建設的優良傳統
中國共產黨自 1921 年 7 月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新境界。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思想,一以貫之堅持旗幟鮮明講政治要求,歷來注重從政治上建設黨。
毛澤東早在 1929 年的古田會議上提出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1939 年,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首次把一直“進行之中”的黨的建設稱為“偉大的工程”,提出“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9]。1945 年黨的七大提出,毛澤東同志的正確的建黨路線“首先著重在思想上、政治上進行建設,同時也在組織上進行建設”[10]。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提出“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11]等重大論斷。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強調“到什么時候都得講政治”[12],要善于從政治上觀察和處理問題。江澤民強調:我們搞現代化建設,“必須有政治保證,不講政治、不講政治紀律不行”[13]。胡錦濤強調:“在各項工作中要貫穿講政治的要求。”[14]
在黨的政治建設實踐中,我們黨注重通過黨章、其他黨內法規和黨的規范性文件對貫徹執行黨的政治綱領和政治路線、堅定政治信仰、加強黨的政治領導、夯實黨的政治根基、維護黨的團結統一、規范黨的政治生活、嚴肅黨的政治紀律等做出規定,提出要求。比如,1941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的《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1945 年黨的七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1948 年黨中央《關于健全黨委制》的決定、1954 年黨的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1980 年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等,對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反復證明了一個道理:政治上的主動是最有利的主動,政治上的被動是最危險的被動。”[15]注重從政治上建設黨是我們黨不斷發展壯大、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保證。正是因為把黨的政治建設作為一個永恒課題,堅持政治綱領的先進性、政治方向的正確性、政治立場的堅定性、政治紀律的嚴明性,有力地統一了全黨意志,凝聚了全黨力量,保證全黨上下同心同德,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勝利完成各個時期的任務。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是我們黨立黨興黨強黨,不斷創造偉大奇跡、開創美好未來的關鍵所在。可以說,我們黨是靠政治建設起家的,是靠政治建設立身的,是靠政治建設實現自身發展壯大的,也要靠政治建設完成黨的歷史使命。
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歷史經驗表明,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旗幟鮮明講政治。”“講政治,是我們黨補鈣壯骨、強身健體的根本保證,是我們黨培養自我革命勇氣、增強自我凈化能力、提高排毒殺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徑。什么時候全黨講政治、黨內政治生活正常健康,我們黨就風清氣正、團結統一,充滿生機活力,黨的事業就蓬勃發展;反之,就弊病叢生、人心渙散、喪失斗志,各種錯誤思想得不到及時糾正,給黨的事業造成嚴重損失。”[16]
(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政治建設重要論述形成的時代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政治建設重要論述,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世情國情黨情發生復雜深刻變化的歷史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且是加速演變期,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為關鍵的歷史時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7]歷經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接續奮斗,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為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做出更大貢獻。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我們面對的任務、風險、挑戰異常地艱巨復雜,形勢環境變化之快、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對我們黨治國理政考驗之大前所未有,特別是要遭遇各種敵對勢力的遏制、圍堵、打壓。與各種敵對勢力和各方面風險挑戰之間的斗爭將伴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過程,而且斗爭只會越來越激烈、越來越尖銳、越來越復雜。
辦好中國的事,關鍵在黨。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不斷創造人類歷史上新的發展奇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需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確保我們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在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實踐中,我們黨清醒認識到,黨面臨的執政環境是復雜的,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因素也是復雜的,具有很強的危險性和破壞性。黨內存在的思想不純、政治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突出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即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四種危險”即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是尖銳的和嚴峻的。管黨治黨上存在“寬松軟”問題,一些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忽視政治、淡化政治、不講政治的問題比較突出,有的甚至存在偏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的嚴重問題。特別是黨內存在“七個有之”問題,即“一些人無視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為了自己的所謂仕途,為了自己的所謂影響力,搞任人唯親、排斥異己的有之,搞團團伙伙、拉幫結派的有之,搞匿名誣告、制造謠言的有之,搞收買人心、拉動選票的有之,搞封官許愿、彈冠相慶的有之,搞自行其是、陽奉陰違的有之,搞尾大不掉、妄議中央的也有之,如此等等。有的人已經到了肆無忌憚、膽大妄為的地步”[18]。
黨內存在的很多問題都同政治問題相關聯,管黨治黨上的“寬松軟”根子上是政治上的“寬松軟”,是因為黨的政治建設沒有抓緊、沒有抓實。從根本上解決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必須把加強黨的政治建設作為治本之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高度的自覺自信、懷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帶領全黨進行偉大自我革命,從一開始就把系統解決黨內各種問題提高到黨的政治建設的戰略高度上來,堅持旗幟鮮明講政治,形成了鮮明的政治導向,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堅定政治信仰,增強“四個意識”即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加強和規范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凈化黨內政治生態,正風肅紀、反腐懲惡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從根本上扭轉了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從嚴治黨不力的狀況,黨內政治生活氣象更新,黨內政治生態明顯好轉,黨的面貌、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黨的政治建設取得重大歷史性成就,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煥發出新的強大生機活力。
在推進黨的政治建設不斷取得重大歷史性成就的進程中,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政治建設重要論述孕育產生并不斷豐富發展。這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的理論總結和思想結晶,是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成果,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黨的自身建設規律的認識,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思想的偉大創新。
[1] 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58 年版,第 148 頁。
[2]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人民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39 頁。
[3] 同上,第 41 頁。
[4] 同上,第 51 頁。
[5] 列寧:《怎么辦?》(1901 年秋—1902 年 2 月),《列寧選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311 頁。
[6] 列寧:《進一步,退兩步》(1904 年 2—5 月),《列寧選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526 頁。
[7] 列寧:《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1920 年 4—5 月),《列寧選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151 頁。
[8] 列寧:《我們運動的迫切任務》(1900 年 11 月初),《列寧選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286 頁。
[9] 毛澤東:《〈共產黨人〉發刊詞》(1939 年 10 月 4 日),《毛澤東選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 602 頁。
[10] 劉少奇:《論黨》(1945 年 5 月 14 日),《劉少奇選集》上冊,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330 頁。
[11] 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1957 年 2 月 27 日),《毛澤東文集》第 7 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26 頁。
[12] 鄧小平:《視察天津時的談話》(1986 年 8 月 19 日—21 日),《鄧小平文選》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66 頁。
[13] 江澤民:《領導干部一定要講政治》(1995 年 9 月 27 日),《江澤民文選》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458 頁。
[14] 胡錦濤:《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2000 年 1 月 11 日),《胡錦濤文選》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387 頁。
[15] 習近平:《總結黨的歷史經驗 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求是》2021 年第 16 期。
[16] 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2017 年 2 月 13 日),《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9 年版,第 107—108 頁。
[17]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21 年 7 月 1 日),《求是》2021 年第 14 期。
[18] 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4 年 10 月 23 日),《習近平關于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國方正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2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