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青少年的大師文學課
- 鄭振鐸
- 2391字
- 2022-03-11 16:11:36
三
《詩經》中的民間歌謠,以戀歌為最多。我們很喜愛《子夜歌》《讀曲歌》等等;我們也很喜愛《詩經》中的戀歌。在全部《詩經》中,戀歌可說是最晶瑩的圓珠圭璧;假定有人將這些戀歌從《詩經》中都刪去了,——像一部分宋儒、清儒之所主張者——則《詩經》究竟還成否一部最動人的古代詩歌選集,卻是一個問題了。這些戀歌雜于許多的民歌、貴族樂歌以及詩人憂時之作中,譬若客室里掛了一盞亮晶晶的明燈,又若蛛網上綴了許多露珠,為朝陽的金光所射照一樣。他們的光輝竟照得全部的《詩經》都金碧輝煌,光彩炫目起來。他們不是憂國者的悲歌,他們不是歡宴者的謳吟,他們更不是歌頌功德者的曼唱。他們乃是民間小兒女的“行歌互答”,他們乃是人間的青春期的結晶物。雖然注釋家常常奪去了他們的地位,無端給他們以重厚的面幕,而他們的絕世容光卻終究非面幕所能遮掩得住的。
戀歌在十五國風中最多,《小雅》中亦間有之。這些戀歌的情緒都是深摯而懇切的。其文句又都是婉曲深入,嬌美可喜的。他們活繪出一幅二千五百余年前的少男少女的生活來。他們將本地的風光,本地的人物,襯托出種種的可入畫的美妙畫幅來。“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鄭風》這是如何的一個情景。“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魏風》這又是如何的一個情景。“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齊風》這又是如何的一個情景!但在這里不能將這些情歌,一一的加以征引,姑說幾篇最動人的。衛與鄭,是詩人們所公認的“靡靡之音”的生產地。至今“鄭衛之音”,尚為正人君子所痛心疾首。然《鄭風》中情詩誠多,而《衛風》中則頗少,較之陳、齊似尚有不及。鄭、衛并稱,未免不當。《鄭風》里的情歌,都寫得很倩巧,很婉秀,別饒一種媚態,一種美趣。《東門之》一詩的“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豈不爾思,子不我即”,與《青青子衿》一詩的“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寫少女的有所念而羞于自即,反怨男子之不去追求的心懷,寫得真是再好沒有的了。“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褰裳》似是《鄭風》中所特殊的一種風調。這種心理,卻沒有一個詩人敢于將她寫出來!其他像《將仲子》《萚兮》《野有蔓草》《出其東門》及《溱洧》都寫得很可贊許。
《陳風》里,情詩雖不多,卻都是很好的。像《月出》與《東門之楊》,其情調的幽雋可愛,大似在朦朧的黃昏光中,聽凡珴令的獨奏,又如在月色皎白的夏夜,聽長笛的曼奏: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 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月出》
《齊風》里的情詩,以《子之還兮》一首為較有情致。《盧令令》一首則以音調的流轉動人。齊鄰于海濱,也許因是商業的中心,而遂缺失了一種清逸的氣氛。這是商業國的一個特色。又齊多方士,思想多幻渺虛空,故對于人間的情愛,其謳歌,便較不注意。《秦風》中的《蒹葭》,措詞宛曲秀美。“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即音調也是十分的宛曲秀美。
民間的祝賀之歌,或結婚、迎親之曲,在《詩經》里亦頗不少。《關雎》《桃夭》《鵲巢》等都是結婚歌。《螽斯》及《麟之趾》則皆為頌賀多子多孫的祝詞。
民間的農歌,在《詩經》里有許多極好的。他們將當時的農村生活,極活潑生動的表現出來,使我們在二千余年之后,還如目睹著二千余年前的農民在祭祀,在宴會,在牽引他們的牛羊,在割稻之后,快快樂樂的歌唱著;還可以看見他們在日下耕種,他們的妻去送飯;還可以看見一大群的牛羊在草地上靜靜的低頭食草;還可以看見他們怎樣地在咒恨土地所有者,怒罵他們奪去了農民的辛苦的收獲;還可以看見他們互相的談話,譏嘲,責罵。總之,在那些農歌里,我們竟不意的見到了古代的最生動的一幅耕牧圖了。
這些民間的或農人們的祭祀樂歌,皆在《大雅》《小雅》中。于上舉之《七月》等外,像《無羊》便是一首最美妙的牧歌。“爾羊來思,其角濈濈。爾牛來思,其耳濕濕。或降于阿,或飲于池,或寢或訛。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或負其……”其描寫的情境是活躍如見的。又像《甫田》那樣的禱歌,更不是平庸的駢四儷六的祭神文、青詞、黃表之類可比。“今適南畝,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曾孫來止,以其婦子,
彼南畝,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嘗其旨否。”《甫田》其形狀農家生活,真是“無以復加矣”。
民間的及貴族的宴會歌曲,盡有不少佳作。有時,竟有極清雋的作品。但這些宴會歌曲,結構與意思頗多相同,當是一種樂府相傳的歌曲,因應用的時與地的不同,遂致有所轉變。像《鄭風》的《風雨》,《小雅》的《菁菁者莪》《隰桑》《蓼莪》《裳裳者華》《弁》,以及《召南》的《草蟲》等,句法皆甚相同,很可以看出是由一個來源轉變而來的。而像《伐木》《小雅》,寫一次宴會的情況,真是栩栩如活:“既有肥牡,以速諸舅,寧適不來,微我有咎!”乃至“坎坎鼓我,蹲蹲舞我”。都是當前之景,取之不窮,而狀之則不易者。貴族或君王的田獵歌,也有幾首,像《吉日》《車攻》,且都不壞。帝王及貴族的頌神樂歌,或禱歌,或宗廟樂歌,則除了歌功頌德之外,大都沒有什么佳語雋言。《文王有聲》《大雅》在祭神歌中是一個別格。這是祭“列祖”的歌。凡八章。先二章是祭文王的,故末皆曰:“文王烝哉!”末二章則最后皆曰:“武王烝哉!”
《魯頌》中真正的祭神歌很少。《泮水》是一首很雄偉的戰勝頌歌,并不是禱神歌。《宮》乃是一首禱神歌,其格調卻與《周頌》中的諸篇不同了。
《商頌》五篇,未必便是殷時所作。《詩序》說:“微子至于戴公,其間禮樂廢壞。有正考甫者,得《商頌》十二篇于周之大師。”但其風格離《詩經》中的諸篇并不很歧遠。似當是周時所作,或至少是改作的。其中亦有很好的文句,如:“猗與那與,置我鼓,奏鼓簡簡,衎我烈祖。湯孫奏假,綏我思成。
鼓淵淵,嘒嘒管聲。既和且平,依我磬聲。”我們不僅如睹其形,亦且如聞其“
鼓淵淵”之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