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 劉潤
- 1855字
- 2022-03-07 17:29:08
如何贏得一場辯論
我1994年讀大學,就在前一年,1993年,復旦大學代表中國贏得了在新加坡舉辦的首屆國際大專辯論賽冠軍,蔣昌建獲得最佳辯手。一時間,舉國沸騰。
這之后幾年,全國各地的大學都非常流行舉辦辯論賽,我所在的南京大學當然也不例外。我在大學一、二年級時參加了很多場辯論賽,獲得過全校的“最佳辯手”??梢哉f,我受過一些訓練,也有一些實戰經驗。
對辯論,我有些自己的理解(見圖2-3)。

圖2-3 如何贏得一場辯論
辯論的目的
首先,辯論的目的是什么?
辯論的目的,不是說服對方,而是說服觀眾。
從規則設定上來說,對方就是不可被說服的。他可以輸,但是不可被說服。所以,不要試圖說服對方。
對方的表達,只是你的素材,而不是你的打擊對象。你的目的,是利用這些素材說服觀眾。就算說服不了觀眾,也要影響他們。就算影響不了全部,也要影響一部分。就算影響不了他們的觀點,也要影響他們對你的態度。
辯論的目的,甚至不是改變觀眾的觀點,而是改變觀眾的態度。態度改變了,他們會自己改變觀點。沒有人會接受你塞給他的觀點。就算這個觀點是正確的,因為是塞的,他也不愿意要。人們只會在安全、舒適、信任的氛圍下,自己取走喜歡的觀點。你要給觀眾營造一個讓他們愿意取走你的觀點的氛圍。
辯論的關鍵
其次,辯論的關鍵是什么?
一場表演性質的辯論,有一個“暗黑的秘密”,就是辯論雙方幾乎從不會真正地正面辯論,他們只是在不斷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怎么做到?
你需要掌握一個技巧:偷換概念。如果覺得很難聽,那就換一種說法:重新定義概念。如果還是覺得難聽,那就再換一種說法:糾正對方的概念。
什么意思?當對方說“人性本善”時,他可能會舉一個例子,某人無私地救助一個陌生人,甚至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這不是經過訓練的,不是經過算計的,而是發自本能的,所以人性本善。
你怎么回應?如果你順著他的思路說下去,這場辯論你就輸了。你應該“糾正對方的概念”。
這時,你可以快速思考:對方是怎么“定義”善的——發自內心、本能地幫助個體。但這真的是善嗎?這個人可能正在指揮一場關乎10萬人生命的戰爭。他救了一個人,卻犧牲了10萬人。正如《三體》里那個心軟的執劍人,因為所謂的“善”,害死了全人類幾十億人。這不是善,而是披著“善”的外衣的惡。
你會發現,對方其實沒有和你“辯論”,他只是巧妙地重新定義了“善”,然后表述了在這個定義下為什么你是錯的。
那么,你應該怎么辦?繼續重新定義。
你看,一場你來我往的辯論賽,其實雙方從來沒有真正地辯論過,他們只是通過不斷地重新定義一個概念的方式,表達著自己,影響著觀眾。
辯論的核心競爭力
最后,辯論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辯論的核心競爭力,是“基于邏輯的急智”。
有一次,羅胖(羅振宇)對我說,他發現雖然自己非常擅長演講,但參加《奇葩說》坐在馬東旁邊的時候,竟然根本插不上話。
我理解。演講高手,大多數都不擅長辯論。因為演講的核心競爭力,是在兩小時里謀篇布局的能力:這里先埋下一個“?!?,那里呼應前面某句話,然后用幽默烘托氣氛,最后用排比句升華感情。擅長演講的人,適合做導演,他們善于把握兩小時內的節奏。
但是,辯論不同。辯論是10秒內的完整回合,當你還在謀篇布局的時候,幾個回合已經結束了,你當然插不上話。
10秒一個來回,你無法關注對方的論點,你只能關注對方的邏輯體系。一個人的論點往往由論據和論證構成,即“論據+論證=論點”。一個優秀的辯手,總是能輕易“噎死”一個普通人,因為他根本不關心對方的論據,只關心對方的論證。
舉個例子。你說:“我昨天吃了一頓大餐,所以今天心情好?!睂Ψ娇梢粤⒖探舆^去:“李四,聽說你昨天也吃了大餐,怎么這么愁眉苦臉呢?”李四插科打諢接話說:“我的餐可能不夠大吧,張三,你那餐有多大?”這時,你可能就愣在那里,不知道怎么接了。
從“吃大餐”到“心情好”,這個論證并不嚴謹,只是一般人不在意而已。遇到真正的辯手,三句話就能“噎死”你。
所以,一個真正的辯手,他需要的是瞬間反應的智慧,是“基于邏輯的急智”。
當然,讓辯手去演講,他通常也講不好。因為他擁有的是10秒內的謀劃能力,反而不具備兩小時內的謀劃能力。這也是為什么相聲演員拍電影大都顯得比較笨拙。因為他們的“包袱”,在時間更長的電影里,不是顯得可笑,而是顯得滑稽。
小提示
有很多人,一直習慣于“表達”,但是沒有與人“交鋒”過。所以,一旦辯論,就顯得笨拙。這不代表你的學識不夠,只代表你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語言沖突不夠,缺乏訓練。
如果你希望訓練自己的辯論技能,我建議你了解以上三點。
辯與不辯,真理都一直在那里。辯論,能讓我們看真理的眼睛更加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