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劍決
- 諸天起風云
- 古今時殊
- 3398字
- 2022-05-16 18:30:00
易不晦正要闖入洞中。
一個白須青袍老者,從洞中走出,正是風清揚,易不晦見他神氣抑郁,臉如金紙,人雖老矣,細看之下仍是有幾年昔日的風采。
令狐沖見他出來,趕忙上前躬身行李道:“太師叔,弟子辜負您一番栽培,仍是未嘗得勝。”
風清揚扶起他,搖頭道道:“你敗給他倒是不冤,似他這般高手,這個年紀,江湖中又有幾人!”
看向易不晦,道:“我雖隱居在此,江湖些許大事也能入我耳中。似你這般年紀,現今江湖唯有十年前聲名鵲起的鐵筆神斷和魔教東方不敗?不過,你那手集五派之大成的劍法,應不是他們。卻不知閣下是哪位?”
令狐沖倏問此名,不禁大驚,一者是江湖豪俠,近年來懲奸除惡,威名遠播,無不敬佩;一者是魔教魁首,一方梟雄,號稱天下第一高手。不想與自己交手之人,竟可和他們相提并論。
易不晦卻搖搖頭,拱手道:“弟子易不晦見過風師叔。”
聞言二人皆是大驚。
風清揚皺眉,似想起什么道:“你是石師兄的那名弟子?”
易不晦道:“正是弟子。”
風清揚意興闌珊的道:“當年我回來之后,你們都已經離去,心灰意冷,隱居在此。當年還有幾人活了下來?”
易不晦也不隱瞞:“封、成、從幾位師兄還有石師弟皆是無恙。”
令狐沖見二人談論著昔日之事,暗道:太師叔是劍宗弟子,那這位師叔應也是劍宗弟子。是了,那日師父談論石林,應是此人弟子,卻不想劍宗還有如此多師叔伯在。不好!師父說當年兩宗卻是生死之斗。如今他上山來,怕是要對本門不利。卻是要提前要通知師父。
這里令狐沖神色變化自是逃不過風清揚易不晦眼中,不過二人也不甚在意。
風清揚看了一眼便看出來令狐沖的顧慮問,便問道:“你等應已隱退江湖久矣!卻不知為何來到華山?都過去多年了!哎!”
易不晦直接道:“有些事總還要做的,我在華山待的不久,只是當年師父他們的遺憾卻是忘不了!不過您放心,不會亂來的。我是希望一個完整的華山派,是昔年我上山時的那般!這次本是封師兄約我前來,來的早些便四處轉轉,想起昔日上山學藝,和思過崖洞生活,便上來看看。不想見到這少年,劍法精奇,便見獵心喜,上來一試。不想,竟遇上風師叔!這少年使得便是師伯獨門劍法“獨孤九劍”吧?昔年多少師兄弟都想獲傳這門劍法,不想今日傳到這小輩之手。”
令狐沖暗道:他也上過思過崖?也是,觀他劍法,各派劍法都能看到,想來也是發現了密洞,難怪對我出招那般輕松!
風清揚:“他們也來了嗎?”搖搖頭繼續說道“這門功夫對天資要求太高,華山這多弟子,只有沖兒合適,卻不想昔日漏了你!我觀你二人交手,你的劍法確已將五派劍法融會貫通,別出機杼,不錯!”
易不晦道:“師叔過獎了,未能得見師伯絕技,甚是遺憾!”
風清揚道:“你想要“獨孤九劍”嗎?”
易不晦伸手作請,道:“不敢奢求,但是想請師叔指教一二。”
易不晦如今的武功,在這個世界,看破武功的破綻已是輕易之事,“獨孤九劍”與他,不過是錦上添花。此行卻是為了印證自己這些年的成果。
風清揚盯著易不晦半晌,大笑道:“好!后生可畏!”
見易不晦手中拿著木棍,也在地上挑起一個木棍。
氣氛瞬時凝重,緊盯對方,都未有出手的跡象,令狐沖在場外也覺場中氣氛逼人。
倏然,一眨眼原地已失去二人的身影,卻是已在場中交手起來,一者沉雄變化,紛繁復雜之最;一者凌厲迅猛,返璞歸真之極。
易不晦一出手,便是得意之作“方岳劍法”,這套早年所創的劍法,多年修改,招式早已是渾然天成。易不晦自信,便是“獨孤九劍”也難在他手中尋到破綻。
易不晦木棍在手,或險絕,或靈秀,或雄渾,手中木棍如一座座奇峰異景變化多端,反觀風清揚手中木棍卻是劍招凌厲,不拘招式隨心所欲,只為處處強敵先機,攻敵破綻。
二人雖未用上內勁,手中的木棍好似鋒利寶劍,平臺四周皆是劍氣。令狐沖功力稍淺,只得稍退避讓,不禁感嘆道:太師叔與這位易師叔劍法恐怕已是天下難敵,怕是恩師也弱上一籌。
卻是令狐沖將之與岳不群相比,因之乃師,還是高看幾籌。
易不晦雖通過令狐沖窺探“獨孤九劍”,風清揚也暗中觀看二人對決,令狐沖招未學全,易不晦式未用盡,對決二人卻是誰也沒占便宜。
風清揚招法老練,每每窺破易不晦劍中破綻,劍占先機之際,易不晦雖劍行無方迅速變招,主在變化,劍隨意變。
易不晦知天下武功難有完美無缺,創招之時雖招可盡善法無盡美,總是補東漏西,達不到完美的劍法,便尋求改變,遵循劍理。故意在行劍變招銜接之時,留下破綻此為“不動”,再讓行招之人可據對手招法再行變化是為“變”,若是連破綻找不到,變只能飲恨劍下。
二人繼續交手,身影,棍影,已模糊不清是誰的身,誰的棍了,四周都是二人留下的痕跡。此時爭斗已至白熱化。
百余招之后,易不晦頓感一股晦澀,招式雖千錘百煉繁雜之極,畢竟源于五岳劍法。熟悉五岳劍法的風清揚,卻是毫無優勢。待風清揚熟悉易不晦的招式套路之時,卻是更容易找到劍法中的破綻弱點。
易不晦雖及時變招,慢慢的卻變為被動防守,卻是落入下風。久守必失的道理,易不晦自是明白,無奈只得轉換路數,此次易不晦與風清揚對戰不過是印證所學,故未曾用先人絕技。
繁雜之招不行,易不晦也不會一個勁死磕,當即換招,他這套劍法雖是半整理半自創,其中不僅有他自己的理念和想法,也從其他武俠小說影視中借鑒。他的七字要訣中【重】【拙】【大】三字,便是取自天山派的【大須彌劍式】的啟發,掌握此三訣,須對輕重之“力”有相當掌控方可。
易不晦此時招式雖精妙,卻舍棄了先前諸般變化,更加古樸厚重,使來更講究以力壓人。配合泰山之意,更添幾分魄力,這路劍法使出,雖未用上內氣,僅憑招式,手中之棍仿若千軍鐵棒砸下。
其他幾路劍法,雖可依此法使出雖可見成效,卻無此般威壓。故此,僅憑這路劍法應對,風清揚久經戰場,登時便察覺對方氣勢迫人,也不應皆,閃避見窺得破綻。
劍無完式,易不晦自是知道這個道理,他舍棄四路劍法,原本完美無缺的劍路,大開大合間,破綻卻已露,若他適時調整,卻讓這路劍法失了威勢,也仍是逃不過風清揚道壓制。
易不晦暗道:原以為這套“方岳劍法”經我多年修改已可匹敵“獨孤九劍”,看來是我托大了。
膠著之際,易不晦卻是突然開口道:師伯且注意了。
卻見易不晦身形微動,手中木棍也隨之而動,再次出手與先前之態判若兩人。
此時易不晦的人,他的劍,仿佛放開了束縛,若雨后春筍,雪后初晴,生機勃勃。
二人手中木棍再擊,風清揚已無法在抓住他的破綻,他的劍仿佛“活”了,非是那種活學活用,而是有了生命一般。
若說“獨孤九劍”是為了“破”,那易不晦這門劍法便是為了“生”。
風清揚劍指破綻,易不晦便由此變招,反攻風清揚,二人便是這般一個破一個攻,易不晦招不重樣,卻非胡刺亂砍,所用招數卻是越來越新奇,皆是前所未見的新招,忽的,木棍相撞,不堪其力,應聲而斷。
二人見此便收勢,本就是切磋較技,點到為止便可。
易不晦道:“師叔劍法通神,“獨孤九劍”不愧是天下第一劍。”
易不晦心中明白,這套劍法不過雛形,再下去,便是木棍不斷,易不晦便會敗下來。
風清揚道:“后生可畏啊!你這劍法也是精妙絕倫,不知先去更勝數籌,以缺生變,破綻中生新招,竟有如此多妙招變化,不知何名?”
易不晦聞言點頭,知他不是問“方岳劍法”,便道:“這劍名“大衍”,【易經】云: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我這劍不講用而取其不用之一再成大衍。只有這一招而未有后著變化,與人交手,遇招生變,以變為用。今草創不久,卻還須完善,日后有機會還請師伯多多指教!”
這劍法雖名“大衍”,卻僅一招“山生萬物”,乃易不晦于“方岳劍法”蛻變而出的一招。早年雖創出這劍法,卻總覺的無法完善,意猶未盡之感甚深。
這十來年,易不晦不斷思考過他的劍道,到底是什么?是快?慢?殺?還是救?……為此,行遍千山萬水,生于山,長于山的他,方從山中悟出這雛形,并以此另立一門劍法,卻也是草創未盡全功。
易不晦如今不過剛剛起步,也未和風清揚細說。
風清揚道:“指教不敢當,你這劍法若有成必不遜這獨孤九劍,這劍法入門卻也不易。你如此年紀有此般劍道修為,他日若有疑問可相互交流。我便在這后山,只要不是江湖之事,你可來尋我,有緣自會見面!”
易不晦道:“師叔可隨我下山,師兄們定會歡喜,我等也好一盡孝心。”
風清揚嘆息道:“我便留在這里,不想再理江湖之事,哪都不想去了,你們……哎!自便吧!只是莫斷了華山傳承。我要傳沖兒劍法,也不厚此薄彼,你若興趣便留在此學一學吧!”
易不晦明白他的想法,點頭應道。風清揚對他們來此行的目的有猜測,應是當年傷心了,不愿理俗事了,易不晦便留在這花了數日記下“獨孤九劍”,便告辭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