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和《三國演義》的關系
先回答:沒關系!
這部三國,說的是“真史”。我每日里琢磨的史料,是《資治通鑒》《后漢書》《三國志》《全三國文》《世說新語》《建康實錄》《漢晉春秋》……還有各種雜七雜八,總之全不受《演義》影響。
——很想說的是:其實“真史”,比“演義”更驚心!
《演義》是文學小說,老羅已經把歷史戲劇化了,也就是套路了,你想看到的故事結果,其實作者早都設計好了。戲本子里的情節么,總是作者帶著讀者去實現某種愿想的。這不,老羅已經把幾百年以來、不只十幾億的中國人,成功地套路成了蜀漢的死忠粉。(連我家的10歲兒子都是。)
但真史——沒套路。你永遠想不出,下一步棋,古人會怎么走。唯其真實,才驚心動魄!
舉一個感觸極深的例子:關于……諸葛亮。
《演義》里,諸葛丞相的形象,夠完美,簡直是民族智慧的化身,用魯迅先生的話說,已經像個“妖”了。所以,從小時候,我就談不上喜歡他。他太無瑕,太高太上,像我這樣的普通娃,哪有資格喜歡這等神圣。他不能讓我產生親近感,讓我不敢去“愛”,當然,更不敢有半句微詞。
真的喜歡上丞相,是讀了《資治通鑒》和《三國志》,還研究了一段時間之后。的確,愛了。在真史里,我讀出了他的各種不易,各種無奈,他的知其不可為而為,還有,各種境遇下,那始終如一的“品”。我已經能觸到他,能感受到他的點點悲喜。以至于帶娃去游秦嶺,駐足子午道前,心情久久不能平,想,秦嶺的獵獵秋風,正像丞相當年兵出祁山時的心情吧……
在“真史”里,丞相是有血有情的,不是神更不是妖,而是像你我一樣的——“人”。但他,卻做出了我們怎么也做不到的事兒!于是傾慕和心疼,油然而生。《演義》讓我膜拜于一個符號,真史,卻讓我心悅誠服地喜歡上了一個“真”人。
所以,在這套三國里,諸葛丞相,不會掐不能算也沒有借東風,但是,他自有故事,自能動人。甚至有些橋段,對于《三國演義》的老讀者來說,還是陌生的。
丞相是第一例,類似還有諸多,比如曹丕,比如關羽,比如……呃,太多太多。總之,此三國非彼三國,終歸是那句:沒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