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科學家的科學思維
- 王大順 (匈)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
- 925字
- 2022-02-23 12:20:53
譯者序2
用科學方法衡量科研成果的長期影響力
汪小帆
上海大學教授
2016年,《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邀請我組織了一期網絡科學的專題,發表于當年的第4期。李國杰院士專門寫了主編評語《網絡科學:21世紀的元科學》,我則寫了一篇題為“數據時代的網絡科學”的綜述性介紹。在組織其他4篇專題文章時,我就想到了王大順和巴拉巴西等基于網絡科學研究科研成果影響力的創新性工作。于是,我就邀請時為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助理教授的大順寫一篇專題文章。大順表示愿意寫但有點擔心中文表述問題,我說這點我可以幫忙,于是就成交了。我在那期的綜述中做了如下介紹:
如何更為科學地衡量科研成果的創新性和影響力,一直是科研評價中的難點。例如,衡量一篇文章水平高低的傳統標準往往是,基于文章所在期刊的影響因子、文章的他引次數以及他人評價等已有數據,而沒有關注文章未來的長期影響力。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助理教授王大順和邁阿密大學助理教授宋朝鳴以前也是師兄弟,他們和導師巴拉巴西于2013年在《科學》上發表的文章基于網絡科學方法研究了科研文章的長期影響力。在本期中,兩人合作撰寫了《關于影響力的刻畫與預測——透過網絡科學視角來審視成功》,介紹了近年來關于學術影響力的有特色的研究。兩人在文章中對他們在研究中的心路歷程的闡述,對于網絡科學領域的年輕學者應該頗有啟發。
大順和朝鳴在那篇專題文章的開篇即指出,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根本動力。如何在一個新事物出現的當下判斷出其價值?為什么有的科學發現可以造福人類,有些藝術作品可以對文化產生巨大推動作用,而大多數的科研或藝術成果卻默默無聞、鮮為人知?讀者手中的這本《給科學家的科學思維》則生動闡述了科學家們對于這些問題的探索歷程。
巴拉巴西無疑是一位講故事能力極為出色的科學家。幾年前,巴拉巴西來上海做講座,私下交流時他特別提到大順不僅科研做得好,演講能力也棒,也很會講故事。本書譯者賈韜也是巴拉巴西的學生,國內網絡科學領域杰出的青年學者,同樣是科研能力和講故事能力都很棒。《給科學家的科學思維》就是由會講故事的科學家師徒二人聯袂寫作,一位會講故事的科學家徒弟領銜翻譯的。我則是被他們所吸引而借此機會向他們學習,并且收獲頗豐。期待讀者也能和我一樣被本書吸引并且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