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推薦序2

大數據時代,科學家更需要科學想象力以及客觀的科學思維

馬費成

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

今年十月上旬的一天,我正出差外地,收到王大順教授從美國發來的郵件,邀請我為他和巴拉巴西教授的新作中譯本寫序。當時,我還不知道書名和書的主要內容,便欣然接受了。回到武漢后,我收到了本書尚未出版的電子文件。書名《給科學家的科學思維》赫然在目,我有些猶豫了。科學家會怎么想?他們可能會說:什么人、什么學科竟如此膽大,敢于提出給科學家的科學思維?收到預讀本后,手邊的工作稍緩時,我隨意翻閱了書的目錄,隨即被各章節富有沖擊力和感染力的標題吸引。說實在話,我還很少看到一本學術著作如此謀篇布局、妙趣橫生,繼續瀏覽全書內容,則如行走在山林中的曲徑,沿途風景優美,前路更令人期待。如果不是近期手邊工作太多,我定會一口氣仔細讀完。

我最早接觸的科學學著作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讀研究生時指定的參考書。那些書內容大同小異,無外乎科學學的起源、歷史沿革、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學科體系以及主要的分支學科,是骨架式的科學學,內容枯燥無味,導致我后來再沒有觸碰過任何科學學的著作,對學科研究進展一無所知。而眼前的這本書如此生動,不僅有血有肉,還有靈性。我在“工作負擔”和“知識負擔”如此繁重之際,不斷擠時間讀下去,并真正了解科學的科學,即科學學,其本質是關于科學(of the science),屬于科學(by the science),服務于科學(for the science)的學問。

身處大數據時代,我們的生活與工作、進步與變革,都被數字圍繞、描繪以及解構。實際上,大數據并沒有“告訴”我們世界如何運轉,而僅僅是呈現給我們需要解讀的材料。大數據時代,科學家更需要科學想象力以及客觀的科學思維,從而更好地理解世界與改變世界。我想這也是大順與巴拉巴西兩位教授寫《給科學家的科學思維》這本新書時,與我不謀而合的地方。

作為科學家,我們永遠在追索世界運行的大問題和人類發展的大未來,也同樣在探究:我們什么時候能夠達到最佳的工作狀態?什么樣的團隊與合作方式能為科學帶來最終進步?我們如何能做出改變世界的科研成果?這些問題的答案根植于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科學學”。它脫胎于傳統的科學史、科學哲學,成長于文獻計量學的量化分析,并在近期伴隨著復雜網絡、物理學、系統科學的交叉,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可以使用量化的模型大規模地分析科學出版物和科學家以及他們之間的引用、合作等關系,深入挖掘科學背后隱藏的內在機制,從而對這些科學家常常思考的問題做出解答。

鑒于科學學產生的背景和特征,本書非常重視量化分析,乍看上去,似乎一切從量開始——科學家的發文量、總引量用、平均引用量、h指數、Q因子等,而這也是當前廣被詬病的科學評價方式。作者對此有清晰的認知,他們指出,任何計量指標,無論多么出色地實現了預期目標,其作用都是有限的。用它來評價一個人的產出率、研究質量或者科研影響之前,我們要對此有充分的認識。因此,本書運用計量指標分析問題時,特別關注隱藏在計量指標后面那些不可計量的因素。愛因斯坦告誡我們:“許多能數清楚的東西并不重要,許多數不清楚的東西卻極有價值。”本書在量化科學和科學家時始終堅守這一信條。

王大順和巴拉巴西都是網絡科學領域的知名學者。他們有物理學背景,研究科學學,因此既熟悉自然科學,又了解社會科學。他們深諳網絡科學和數據科學,將大數據與網絡科學的方法結合,在科學計量領域發表了大量產生重要影響的論著。本書是兩位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匯集,而不是一本簡單的有關“科學學”的專著,是一本寫給所有科學家讀的書。它講述了科學家如何讓自己的職業生涯更精彩,如何讓團隊獲得更大的勝利,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科研影響力。它更像是一本寫給年青科技工作者的成才指南,引導科學家們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業生涯與預期的科學貢獻。在本書中,他們用科學學的最新研究成果,重塑了一個科學家應該具備的全新的思維框架,這個框架分為3個層面——關于職業生涯成功的科學新思維,關于團隊合作成功的科學新思維,關于科學家影響力升級的科學新思維。

首先,關于職業生涯成功的科學新思維。以前很多科研工作者關注更多的是科研成果的產出率、論文的發表量,但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還要兼顧科研成果的影響力,就像本書中寫的一樣:沒有人的職業生涯應該用單一數字衡量,只有產出率與影響力二者合力,才能孕育出連戰連勝的科研神話。當然,最關鍵的是我們不應該被年齡所困擾。雖然中青年時期是科學成就的巔峰,但是年長的科學家也不必氣餒,只要一直努力,仍然有可能獲得想要的成果。

其次,關于團隊合作成功的科學新思維。以前我們對于團隊合作比較保守,但是這個數智時代,我們更要合作,要做超級合作者。我們應該聯合全世界的力量,只有這樣才可能真的做出改變世界的事情。而且,我們不應該拘泥于團隊的大或者小,因為大順和巴拉巴西的科學研究發現,大團隊與小團隊各有千秋,各有所長,大團隊可以讓我們發展科學,拓展創新規模,小團隊反而常常是顛覆創新的關鍵。這樣看的話,不管是大團隊還是小團隊,在組建的時候最重要的是符合科學規律,而這些規律就包含在這本書中。

最后,關于科學家影響力升級的科學新思維。科學家要明白的一點是,只有成功才能帶來更多成功。所以,想要提升影響力,要一直不斷地去積累影響力,積累成功,這就是科學中的馬太效應。當然,努力的方向非常重要,在這個數智時代,適者生存,適者成功。

作者對以上三個層面的思維不是說教式論述,而是既有理論分析,又有數據支撐,還有生動的案例佐證。特別是科學史上那些充滿傳奇色彩的經典故事,使得本書內容豐滿,有經驗、有教訓、有啟迪、有思考。這些故事有的令人惋惜,有的催人奮進,讀罷令人掩卷深思。毫無疑問,科學家的未來正在被全面重塑。只有掌握符合時代的科學思維,才能做好符合時代的科學研究,也才有可能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和影響力。作為新時代的科學家,我們應該重新建立一個新的科學思維框架,而本書恰好可以作為“起點”,值得每一個科學家去閱讀。

當然,作者也沒有忘記呼嘯而來的新科學對創造性科學和科學家創造的影響,比如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兩種主要途徑影響我們從事科學的方式:一種是極大地改進信息的獲取,優化科學的各個方面,另一種是對復雜問題迅速給出創造性答案。也許,人工智能會在反烏托邦的世界里取代科學家,以一種我們今天難以想象的速度和精度推動科學進步。那時,我們還需要評價科學、科學創造和科學家的影響力嗎?但我相信到了那時,科學、科學家和科學學一定會有全新的任務!

本書非常具有可讀性。感謝大順和巴拉巴西教授為我們奉上了一部值得一讀的好書,同時也感謝賈韜和汪小帆教授為讀者呈上了一部出色的譯著。

2021年11月16日于珞珈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沈阳市| 昌邑市| 平和县| 遵义县| 漯河市| 威信县| 万荣县| 洛阳市| 泌阳县| 九龙城区| 钟祥市| 大足县| 从江县| 鄯善县| 饶阳县| 屏东市| 昌图县| 云和县| 确山县| 洪湖市| 新竹市| 梁河县| 石泉县| 龙州县| 成都市| 南平市| 泰州市| 临江市| 历史| 桃园县| 烟台市| 大石桥市| 新绛县| 梅州市| 萝北县| 吉安市| 泽州县| 竹山县| 清水县| 泰顺县| 新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