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結婚與離婚

第一節?六禮之事俱備,周公之儀始成

????——彩禮及其返還問題


【關鍵詞】彩禮性質 彩禮返還 返還條件


【引人入勝】


在中國古代,確立婚姻關系固然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除此之外,還有幾項必備的儀式,合稱為“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漢代的秦嘉在《述婚詩》中寫道:“敬茲新姻,六禮不愆。”意思是說,婚姻大事不能草率,一切禮儀都必須認真對待。“六禮”中的“納采”和“納征”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金,也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彩禮問題。


【條分縷析】


一、彩禮的性質和認定

(一)彩禮的性質

彩禮作為我國婚嫁習俗之一由來已久,寄托著男女雙方家庭對于即將締結的婚姻的美好愿望。但是如果處置不當,彩禮問題很容易引發家庭糾紛。我國并未明確界定彩禮的法律含義。結合彩禮的固有內涵,并充分尊重民間形成的婚嫁習俗,一般認為彩禮是以締結婚姻為目的的男女雙方或者雙方家庭,依照當地風俗給予對方或者對方家庭的較大額財物。所以,一方為了結婚而產生的花銷,比如辦酒宴等的花費,雖然也是為了締結婚姻,但是不能認定為彩禮,因為它不是直接給付另一方的財物。

就法律性質而言,彩禮是一種附條件的贈予,是一種具有強烈人身屬性的財產關系。彩禮所附的條件應當是男女雙方以締結婚姻為目的,也就是說,給付彩禮是以雙方進行結婚登記和共同生活為目的的。如果男女雙方進行了結婚登記并且共同生活,那么這種贈予是有效的;如果男女雙方沒有進行結婚登記或者沒有共同生活,那么贈予的一方可以要求對方返還彩禮。

(二)彩禮的認定

那么,如何判斷給付的財物是不是彩禮呢?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的規定和立法精神,只有滿足一定的條件,才能認定為彩禮,進而才屬于司法解釋規定的返還的范疇。綜合來講,判斷一方在婚前給付另一方的財物是否屬于彩禮,主要從習俗、目的、價值三項要素來考慮。

1.當地是否確實存在給付彩禮的習俗

實踐中,認定一方給付另一方的財物是否屬于彩禮的前提條件是:當地是否有給付彩禮的習俗。如果你去法院起訴,要求對方返還彩禮,那么法院在結合個案具體情況的基礎上,會審查男女雙方或者收受財物的一方所在地的實際情況,明確是不是確實存在一般條件下,給付彩禮才能締結婚姻的習俗。如果彩禮習俗確實存在,那么就滿足了認定彩禮性質的第一步;如果審查后確定當地并不存在該習俗,那么給付的財物就不能認定為法律意義上的彩禮,不能適用彩禮返還的規定,只能按照贈予進行處理。需要注意的是,按照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誰主張,誰舉證,所以向人民法院主張要求返還彩禮的一方應當證明當地確實存在給付彩禮的習俗。

我們以張章和李莉的結婚彩禮為例。①張章和李莉都住在合州縣,該縣自古以來就存在男方給付女方彩禮的習俗,那么張章為了結婚,按照習俗給李莉家的財物就認定為彩禮。②張章住在合州縣,李莉住在三陽縣,三陽縣有給付彩禮的習俗,張章按照三陽縣的習俗給李莉家的財物就認定為彩禮。③張章住在合州縣,李莉住在三陽縣,合州縣有給付彩禮的習俗,三陽縣沒有該習俗,因此李莉家并未要求給付彩禮,但是張章主動按照老家的習俗給李莉家財物,此時則不能認定為彩禮;如果李莉家主動要求張章給付財物,那么就認定為彩禮。④張章住在合州縣,李莉住在三陽縣,兩縣都沒有給付彩禮的習俗,此時張章給付給李莉家的財物不宜認定為彩禮。

2.給付的財物是否以締結婚姻為目的

在實際的戀愛、婚姻關系中,經常存在一方于婚前給付另一方財物的情況,但是給付財物的動機和目的則有很大的不同。有的給付財物是為了確定戀愛關系,有的是為了維持關系和增進感情,甚至還存在為了發生性關系而給付財物的情況。上述給付財物和彩禮的根本區別在于,給付彩禮是以雙方締結婚姻為目的,其他則不是。如果在婚前一方給付財物不是以結婚登記和共同生活為目的,或者目的與婚姻沒有直接關系的,那么就不能認定為彩禮。

3.給付財物的價值多寡

在符合習俗要素和目的要素的基礎上,要準確認定給付的財物是不是彩禮,還應當結合給付財物的價值來綜合判斷。一般認為,彩禮是數額較大的金錢或者價值較高的實物,包括現金、首飾等貴重物品,給付一方的“傳家寶”等祖傳之物,還包括汽車、房屋等價值較高的財物。如果給付的是數額較小的小禮品、小紅包或者衣服、手機等物品,一般不宜認定為彩禮。至于多高的價值算大額,需要根據當地的社會經濟狀況以及給付方的經濟條件來進行綜合認定,無法進行機械的、“一刀切”式的認定。


二、彩禮的返還

之所以要將彩禮進行嚴格的界定和分析,主要原因是涉及彩禮返還的問題。雖然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大城市發生彩禮給付糾紛的概率相對較低,但是在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一些貧困地區,許多原本生活就不富裕的家庭,為了給付彩禮債臺高筑,使得整個家庭背上了極其沉重的經濟負擔。正是因為給付彩禮的目的是為了締結婚姻,因此如果男女雙方最終未能進行結婚登記或者共同生活,甚至離婚的,是否返還數額不小的彩禮就成了很難避免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對于彩禮返還的條件進行了明確規定。我們從請求返還彩禮的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返還彩禮的條件、返還彩禮的范圍、返還彩禮是否適用訴訟時效以及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規定的“生活困難”的準確理解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請求返還彩禮的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

在實際生活中,給付和接受彩禮的雙方往往不是或者不僅是男女雙方,更多情況下是男女雙方的父母或者近親屬。那么在請求返還彩禮的訴訟中,雙方當事人的界定,就涉及請求返還彩禮的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對于彩禮的給付方和接受方不能進行狹義的理解,也就是說不能將彩禮的給付方和接受方限制在男女雙方本人之間。就給付方而言,既可以是男女中的一方,也可以是男女中的一方的父母、兄弟姐妹等近親屬。同理,接受方既可以是男女中的一方,也可以是其父母、兄弟姐妹等近親屬。在真正的生活中,往往是男方全家人籌錢將彩禮給付給女方家庭,這之中真正用于置辦陪嫁物品的反倒不多。因此,如果我們狹義地理解和解釋彩禮給付方和接受方,不僅不客觀、不公平,還不利于類似糾紛的妥善解決。

根據上述理解,當事人在訴訟中,要提起返還彩禮的訴求,其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主要分兩種情況來認定。

第一,如果是在男女雙方已經登記結婚之后,一方提起離婚訴訟,同時提出返還彩禮請求的,直接以男女雙方作為彩禮返還的權利方和義務方。如果其中一方認為自己不是彩禮的給付人或者接受人,進而拒絕返還彩禮的,人民法院不予采信。第二,如果男女雙方沒有進行登記結婚,一方提起返還彩禮的訴求,需要結合具體案情進行具體分析和判斷。如果彩禮的接受方就是男女雙方本人,就以接受彩禮的男女本人為被告即可;如果實際接受彩禮的是男女雙方的近親屬,就需要將實際接受彩禮的人列為共同被告,來承擔連帶責任,這樣處理更加客觀、公正,也更有利于解決糾紛,最大限度地保護公民的財產權利。

(二)返還彩禮的條件

男女雙方締結婚姻應當以愛情為基礎,國家不提倡、也不支持締結婚姻以給付彩禮為基礎,但是在我國不少地方存在以給付彩禮進行締結婚姻的情況。如果回避這個問題或者置之不理,反而不利于彩禮返回問題的解決,甚至會增加新的社會糾紛。因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規定,在這三種情況下可以請求返還彩禮:一是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的;二是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未共同生活的;三是婚前給付并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通俗地講,就是給付彩禮后雙方沒有締結婚姻關系的,原則上接受彩禮的一方應當返還彩禮;如果給付彩禮后雙方締結婚姻關系的,原則上不返還彩禮,只有在一些特殊情形下才支持返還彩禮。可以明確的是,在給付彩禮后,男女雙方締結婚姻關系且共同生活,給付方要求對方返還彩禮的,法院是不會支持該請求的。如果男女雙方在起訴離婚時提出彩禮返還請求,判決離婚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是否支持當事人請求返還彩禮的判決;判決不準離婚的,彩禮問題就不能再進行判決。

除此之外,在離婚時提出返還彩禮請求的,還需要注意訴訟時效問題,并適當把握返還數額。因為在夫妻生活中,已經給付的彩禮有一部分可能已經用于男女雙方共同生活,或者購置共同生活的物品,實際上已經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或者被共同消耗。因此,在返還的比例和數額方面,需要結合彩禮的使用、消耗情況,以及婚姻關系存續時間的長短等情況進行綜合把握、靈活處理。

(三)返還彩禮的范圍

下面,我們還是以張章和李莉為例,區分幾種不同的情形,來具體分析彩禮返還的范圍。

(1)張章家給付李莉家彩禮后,張章和李莉分手,雙方沒有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也沒有共同生活,此時張章家可以要求李莉家返還全部彩禮。

(2)張章家給付李莉家彩禮后,雙方按照老家習俗舉行婚禮并且共同生活,但是沒有進行結婚登記。從法律意義上講,雙方僅形成同居關系,此時張章家因生意資金周轉不靈,要求李莉家返還彩禮,這種情況下不能一概而論,而要結合具體案例進行具體判斷,法院一般會根據雙方共同生活的時間、生育情況、未進行結婚登記的原因、彩禮的數額、彩禮的使用情況、回禮情況以及當地的風俗習慣等,確定是否需要返還以及酌情考慮返還的數額。

(3)張章家給付李莉家彩禮后,雙方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婚后張章就被單位派遣到非洲工作三年,雙方并未共同生活。從法律意義上說,張章和李莉辦理了結婚登記,就是合法夫妻,婚姻關系受到法律的保護,但是實際上雙方有婚姻之名,卻無婚姻之實,如果張章和李莉離婚,這種情形屬于法律規定的返還彩禮的范圍。但是雙方畢竟進行了結婚登記,因此返還彩禮的數額還需要根據彩禮的數額、結婚時間長短、未共同生活的事由、當地的風俗習慣等進行綜合判定。

(4)張章家給付李莉家彩禮后,雙方辦理了結婚登記,新婚第二天李莉就去了廣東打工,且一去不返,和張章失去了聯系。這種以結婚為誘餌收取對方大量財物的行為,極大地損害了對方的利益,如果雙方離婚,張章完全可以要求李莉返還彩禮。

(5)張章家給付李莉彩禮后,雙方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也共同生活,但是為了給付彩禮,張章家全家舉債,導致張章家生活困難。此時,張章也可以提出返還彩禮的請求。

(四)返還彩禮是否適用訴訟時效

和其他請求權一樣,請求返還彩禮也適用民法典關于訴訟時效三年的規定。民法典規定,權利受到侵害,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開始。具體到請求返還彩禮的案件中,我們還是用張章和李莉的例子來分析訴訟時效的幾種認定情形。

(1)張章家給付李莉家彩禮后,雙方分手,沒有締結婚姻關系,這時候張章家就應當及時主張自己的權利,要求李莉家返還彩禮。如果李莉家拒不返還,訴訟時效開始起算。

(2)張章家給付李莉家彩禮后,張章和李莉結婚,婚后一年雙方離婚。那么從離婚那一天開始,張章家就應當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了侵害,這時候訴訟時效開始起算。當然,請求返還彩禮的訴訟時效,也可以發生中止、中斷和延長等情形。

(五)“生活困難”的認定

前面已經談到,返還彩禮與否,原則上要以男女雙方是否締結婚姻關系為判斷標準,在沒有特殊規定的前提下,雙方已經結婚的,彩禮不返還。司法解釋規定的“生活困難”就是一種特殊規定,意思是即使男女雙方已經結婚,但是由于給付彩禮導致給付方家庭生活困難,這時候也可以要求返還彩禮。

所謂“生活困難”,有絕對困難和相對困難兩種情形。絕對困難是指依靠自己的能力已經無法維持在當地的基本生活水平;而相對困難是指給付彩禮前后的生活水平產生了較大的差距,給付彩禮后,生活變得比以前更加困難了。司法解釋中規定的“生活困難”,應當理解成絕對困難。因為彩禮相當于一種附條件的贈予,男女雙方已經締結了婚姻關系,贈予所附的條件已經達到,原則上就不能再要求返還。司法解釋之所以規定了這種特殊情況,體現了法律對生活困難一方的關懷。如果我們以較為寬松的標準來認定“生活困難”,不僅不利于婚姻矛盾的解決,反而會增加新的糾紛,也會讓彩禮接受方做出不合理的讓步。所以,這里的“生活困難”做絕對困難來理解和適用較為合理。

從法律體系方面考量,“生活困難”也應當做絕對困難來適用。《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條規定:“離婚時,如一方生活困難,有負擔能力的另一方應當給予適當幫助。具體辦法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決。”相關司法解釋對“生活困難”進行了解釋,即依靠個人財產和離婚時分得的財產無法維持當地基本生活水平。所以,對返還彩禮中“生活困難”做絕對困難理解,體現了法律的體系性,符合司法解釋的指導思想。


【以案說法】


一、案情簡介

2017年5月,原、被告通過陌陌平臺聊天認識,后在相互往來中確定了婚戀關系。2017年6月12日,被告向原告提出要按地方習俗訂婚,原告為了和被告締結婚姻關系,便同意了被告的要求。2017年6月14日,原、被告訂婚,并且原告按地方習俗給付被告訂婚彩禮一萬兩千元。被告收到原告的訂婚彩禮之后,一反常態,不僅不接原告的電話、不回短信,甚至還于2017年7月31日外出打工,并將原告的電話拉黑。至此,雙方中止了往來。2017年10月22日,原告無意中遇到了被告,遂要求被告返還彩禮,遭到被告拒絕,于是原告向法院提起訴訟。


二、案件分析

給付彩禮屬于一些地方的民間習俗,雖然不值得提倡,但是法律也未明文禁止。彩禮是按照當地習俗,為了締結婚姻關系而給付,并不是簡單的贈予。從法律性質上進行分析,彩禮可以認為是一種附條件贈予,所謂附條件主要是指男女雙方以締結婚姻關系為目的,具有比較明顯的人身屬性。本案中,原告為了和被告締結婚姻關系,按照當地習俗在訂婚時向被告給付了一萬兩千元,性質應當認定為彩禮。且原告給付彩禮后,原、被告雙方并沒有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符合司法解釋規定的返還彩禮的條件。最終,法院判決被告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返還原告彩禮一萬兩千元。

雖然在我國不少地方都存在給予與接受彩禮的習俗,但是我們依然提倡男女雙方締結婚姻要以感情為基礎,而不是用彩禮來維系。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因為給付或者返還彩禮導致男女雙方感情破裂、兩家人反目成仇的案例,甚至出現案例中涉及的“騙婚”情況,最終很可能導致人財兩空。在極少數地方,還殘留著天價彩禮的陋俗,不僅不利于夫妻雙方關系的健康發展,也不利于構建健康和諧的家庭關系,還容易引起糾紛,惹上官司,得不償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惠市| 南宁市| 澄江县| 永嘉县| 尚志市| 琼结县| 丰台区| 红桥区| 鄂托克旗| 分宜县| 应用必备| 长丰县| 嘉兴市| 台安县| 讷河市| 朔州市| 紫金县| 祁门县| 牙克石市| 江达县| 贵溪市| 海安县| 同心县| 绥中县| 专栏| 汉沽区| 玉龙| 长治市| 连江县| 永兴县| 河池市| 张掖市| 德昌县| 林周县| 渑池县| 九台市| 太仆寺旗| 邢台市| 普陀区| 襄樊市| 镇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