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的角色類型,就可以解決生活的困難
分裂型:不了解問題所在,一味逃避現實
分裂型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逃避現實,不負責任。其原因是胎兒時期和出生時所受的創傷(出生創傷),以及在出生后半年的時間里,自己的想法無法實現。
也就是說,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負起責任,出現問題的時候就逃避現實,假裝自己不處在當前的狀況當中。總是幻想著一些事情,不敢面對現實,然后便把自己逼進了一些很嚴重的問題里。了解“人生可以被自己改變”很有必要,但對于分裂型的人來說,這還挺難的。
外在特征
存在感不高,行動遲緩。目光無神,不知道在看什么,或者眼里充滿了不安。手腳動作很慢,身體的平衡感差。學生的話,通常會在教室的某個角落發呆,即使不來上學,也沒人會注意到。
形成原因
在母親的腹中(這是一個安全且安心的場所),或者在出生之后的六個月內,一個人如果有了被拒絕的體驗就會形成創傷。
這個時期,胎兒與母親一心同體,母親的感受幾乎就是胎兒的感受。如果母親對于某些事情感到恐懼,這種感覺也會傳遞給胎兒。
他們會產生“不想待在這里”“別人都討厭我”等誤解,基于這種角色分裂,他們會感到世界對自己充滿敵意。而且,他們在與人接觸時總是以別人都討厭我為前提,因而在任何時候,他們都會畏首畏尾。對生活中的一些基本事件產生恐懼,這就是分裂型的特征。
防御機制下的人格表現
缺乏持續力、責任感、社會性、協調性。
不善于在某個場所安定下來,頻繁地搬家或換工作。
害怕他人,無法與他人深交。沒有存在感,經常感到恐懼。表現得笨手笨腳,容易被人當作異類。
沉浸在自己想象的世界,無法面對現實。不理會“此時”與“此地”,經常無所事事,對于他人,總有一種即便在一起也不會一同做什么事,或是他不會聽我說話之類的想法。
陷入防御機制時的想法
“算了吧”“這不是我能待的地方”“不想待在這里”。


防御機制持續作用時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
· 害怕承擔責任,設法逃避,之后使事態變得更加嚴重。
· 看似不可能的災難或麻煩屢次出現。
· 理想有很多,但都無法實現。
· 害怕加入其他人,總會感到自己會被拒絕。
· 經常出現迷路,坐錯車,郵件打錯字、發錯人的情況。
· 脫發、認知障礙、恐懼癥、孤獨癥、過敏。
人生的主題(目的)
總結自己混亂的一生。
將心中的夢想變成現實。
本質
創造力強、有豐富的想象力、直覺強、有超越常人的能力、有獨特的世界觀、有與生俱來的藝術性、心靈世界強大。
生活特點
· 由孩童意識(自己會被拒絕、被討厭)向成年人意識(世界很安全,在這里待著就行;這里就是我的歸屬)轉變。
· 會認識到此時的狀態(能夠感覺到自己正處于某個場所)。比如與人交流、打掃衛生、讀書等正在進行的事,他們會集中精力地持續做下去,直到完成。
· 會認識到此時的世界。通過站立、下蹲、跳躍、雙腳踏地等動作來感受自己的身體。用腳底板感受大地也很有效果。
· 感到安心、安全。接觸到某人,感受他人的溫度。通過和友人的握手、擁抱,或與家人的身體接觸,來意識到自己可以待在這里、自己是受歡迎的。
分裂型的名人
史蒂夫·喬布斯、薩爾瓦多·達利。
口腔型:不知道怎么辦才好,不善于與他人構筑關系
哺乳期(從出生到一歲半)所受的創傷是口腔型的形成原因。這類人在接受和給予愛,以及被人認同方面遇到過很大
苦難。
與口腔型相關的創傷,都是在很小的時候造成的,人們通常會對某件事不知道該怎么辦。同時,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經常感到混亂。而且,由于不知道怎么負責,也不知道怎么尋求幫助,經常會把自己形容得很絕望。
外在特征
依賴他人。易感到疲倦,代謝差。駝背,雙臂無力下垂。眼睛好像淚汪汪的,似乎很渴望什么東西。
形成原因
從出生后半年到一歲半這個時期(此時期的我們什么也不能做,無論是餓了,還是尿床了,我們只會哭),反復體驗被忽視的感覺(有人認為孩子才會這么認為,這是一種誤解)。具體有以下原因:
· 肚子餓的時候,或者發燒難受的時候,自己一直哭,但母親不會馬上過來(此時,母親可能正在忙著做其他的事,比如冷卻牛奶等)。
· 哥哥或姐姐在身邊,但無論怎么喊他們都不來幫忙。
· 喝奶時力氣不足,沒喝夠。
· 被置于一個遠離母親的陌生場所(爺爺奶奶家、嬰幼兒托管中心等)。
基于這些體驗,孩子們會感到被忽視,會產生無論自己怎么做,自己的需求都不會被滿足的想法,進而促使他們放棄滿足需求。這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悲哀和絕望。
防御機制下的人格表現
優柔寡斷,自我價值低。
他們總會扮演受害者或悲劇英雄,來吸引周圍人的注意力。總是渴望某些東西,對他人擁有的東西很羨慕。依賴他人,總愛跟著某人。
經常出現想要的東西得不到的情況,始終認為想要的東西肯定得不到。與人談話時基本不說話,大多數時候都是對方在說。
在任何時候都感覺東西不夠,因而得不到滿足。喜歡長時間打電話。發的郵件很長,但基本沒意義。不停地自言自語。別人請求幫忙的時候不會拒絕。經常自哀,感到恐懼。情緒起伏較大。
陷入防御機制時的想法
“不,不”“我果然不行”“想要的東西肯定得不到”“很討厭”。
防御機制持續作用時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
· 沒朋友,沒戀人,沒錢,沒工作,沒體力。
· 由于依賴他人,當對自己一直追求的結果過于看重的時候,會被忽視。
· 即便被人夸獎,也會以一句“就我這樣的……”之類的話來回應,最后沒人愿意夸獎了。
· 過度關注他人而感到疲憊。
· 沒有接受過他人的關心,雖然他們會通過關心他人來體會被人關心的滋味,但總會有種誰也不關心我的感覺。
· 因為感到自己無力,所以可能真的會發生一些讓他感到無力的事情。
· 貧血、慢性疲勞、腸胃不適、免疫性疾病 、抑郁、依賴癥。
人生的主題(目的)
自立。依靠自己的雙腳立足。
依靠自己滿足需求,并學會借助這種富足來給予他人。


本質
溫柔、不遠離任何人且能夠幫助他人、慈愛、感受細膩、天生的教師、善于發現人的優點、可以平等地接受任何人、有強大的精神力。
生活特點
· 由孩童意識(我什么都不行) 向成年人意識(自己能滿足自己,能感受到自我)轉變。
· 自己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不依靠他人,積極探求自身所需要的東西(如想吃的食物和需要的幫助等),能夠自我關心,在自己的需求尚未被滿足時,不會去關心他人。如果需要什么,自己會努力表達需求。兒時沒能滿足的需求,在長大后能夠得到滿足。
· 能夠接受一切。當被別人表揚時,自己不會以自我否定的方式回應,而是先深呼吸一下,然后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友好。
· 接受現狀。通過腳踩地面的聲音,真實地感受自己能夠立于大地。
口腔型的名人
南丁格爾、特蕾莎修女。
忍吞型: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
忍吞型是在自立期形成的。在自立期,人們能夠明顯表現自己的愛好,也可以運用兩個以上的詞來進行表達,并開始萌生好奇心、冒險心。
如果在這個時期,孩子受到父母過度限制或過度干涉,他們會感到自己在想做的事情上受到了阻礙。如此持續下去,人們就會有一種只要聽父母的話自己就會被表揚的想法。而且,相對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們更傾向于做讓父母高興的事情,并因此誤會了真正的自己。
外在特征
脊背健壯,肩膀厚重,肌肉發達,有壓迫感,讓人感覺有厚度。身材比較豐滿,有穩重感。X型腿。圓臉,每天看著都挺快活,經常對他人表現出毫無敵意的穩重面孔。
形成原因
自立期(兩歲開始)時,父母的過度關心、過度幫助,以及過度干涉影響了孩子的自由。因此,他們會積攢不滿,同時會產生一種自己的需求可以先放一放,先讓愛自己的人高興要緊的誤解。具體有以下原因:
· 明明不想去廁所,但媽媽曾經說過“出門之前最好去一趟”,而且這樣做之后得到了母親的表揚。
· 覺得身體上的變化是可恥的。
· 輕視甚至無視自己的自立表現(例如,畫畫時想要涂某種顏色,但母親說需要換另外一種顏色,然后自己就換了)。
類似于這樣的表現,他們優先在意的永遠是他人是否高興。
但這樣一來,他們的自由就被奪走,自己的一些想法也會被別人反駁。對于這種被控制的狀態,他們會隱藏憤怒,并在心里產生照別人說的做就對了的消極想法。
防御機制下的人格表現
和任何人都能相處,任何人也都很喜歡這樣的人,并經常夸獎他們,但他們會把內心的憤怒和不滿一點一點地釋放出來,并將對方晾在那里,以此來使對方生氣。偶爾也會有控制不住而爆發的時候。
不成熟,經常表現得很孩子氣,因為嫌麻煩而懶得行動,總是等待別人指示。
就算是決定了某件事,他們也要花很多時間來付諸實踐。生氣的時候什么也不說,也沒有任何行動。自己做出犧牲時就會感到高興,有一種自虐的感覺,經常通過自我貶低來實現自我。
能感到自己有能力,但最后的行動總能推翻自己的這個想法。想要的東西都得不到。
陷入防御機制時的想法
“啊,看來必須得這么做啊(犧牲)”“太麻煩了”。
防御機制持續作用時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
·總是為了他人而犧牲自己,像奴隸一般地忍耐著(之后其積累的憤怒可能會爆發)。


· 不愛行動,又嫌麻煩,事情一直沒有什么進展。
· 無法自己決定一些事。
· 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
· 不知道自己的喜好和需求。
· 不知道與對方保持適當的距離,過度侵入對方的空間。
· 癌癥、肥胖、腦出血、過敏、哮喘、執行障礙、不自覺的性騷擾行為。
人生的主題(目的)
創造性地表現自己。
為了自己而自由地行動、表現。
本質
擁有寬廣的心,把別人的難處當作自己的難處,內心充滿創造性和藝術性,努力且能夠忍耐,喜歡讓人快樂的事,是輔佐領導的左膀右臂,善于關心他人,擁有無限的能量并可以將能量分享給他人。
生活特點
· 不在意別人的看法,而是把自己的心情放在第一位,自由地生活。
· 自己的空間很重要,與他人分清界限。
由于父母經常侵入自己的世界,因而與他人之間的界限很模糊,無法為了自己去爭取空間。需要訓練自己爭取并有效使用自己的時間和空間。
· 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都能給予自由。有時我們會不知不覺地入侵他人的世界,我們要避免對他人的過度關心。
· 樂于行動。之前為了成為好孩子而忍耐自己的需求,我們要嘗試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為之前不愛行動,從做決定到付諸實踐需要很長時間,我們要訓練一些身體上的行動,來實際體驗事物的變化。
忍吞型的名人
邁克爾·穆爾。
控制型:不知道自己在相信什么,不承認現在的自己
控制型的形成時期是第一次顯現性別特征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的內心會特別想讓異性監護人來關注自己。
剛開始,異性監護人確實會非常關愛他們,但是,后期會漸漸忽視他們,并拿他們與兄弟姐妹進行比較。因此,他們不得不去爭寵。長期處在這種為了得到父母關愛而競爭的環境下,便會受到創傷,這便是控制型的根本特征。
在這種狀況下,為了能夠繼續得到異性監護人的關愛,他們就會認為,自己必須處在一個正確的、穩固的地方。
在他們的心里,相比于現實、愛、信賴,被認同和被重視才是最高目標。這便是控制型的創傷。
外在特征
目光有力量,經常以挑釁或誘惑的目光看著某人。腦門兒大。女性中有很多人腰部纖細,身材比例好。肩膀和腰部突出,有自信,有威懾力,給人感覺有些刻薄。國王/女王范兒。
形成原因
在幼兒期(男女性別特征開始顯現時),孩子們總會認為,如果自己不比別人優秀,就不會被愛,這樣的創傷就是控制型的形成原因。具體來說:
· 父親明明說喜歡自己,卻和母親結了婚,自己感覺遭到了背叛。
· 父母提出交換條件(例如,“如果你做到××我就××”,有條件的愛)。
· 父母沒能遵守一些小的約定(例如,讀睡前故事等)。
· 有了弟弟妹妹之后,父母的關心更多地給了他們。
基于這樣的體驗,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背叛”,因而會試圖對周圍的環境和人進行控制。
防御機制下的人格表現
不完全了解某件事,心里就覺得不舒服。
因為試圖控制周圍環境,經常處于“臨戰”狀態。除了自己都是“敵人”,為了不輸給他們,一刻也不放松。
經常自我陶醉,看上去自信滿滿,但無法擁有真正的自信。為了隱藏自己的不自信而虛張聲勢,無論做出怎樣的犧牲,自己都要取勝。
因為經常處于優越環境,想要控制周圍環境,但與前三種類型(分裂型、口腔型、忍吞型)的表現方式不太相同。以分裂型為基礎的控制型,他人很難接近這類人;以口腔型為基礎的控制型,這類人會通過順從或誘惑來達到控制的目的;以忍吞型為基礎的控制型,具有一種即使沉默也會讓人感到被支配的威懾力。
陷入防御機制時的想法
“不這樣是不行的”“我才是對的”“面對一切都要取勝”“一定要讓對方明白”“我沒錯”。
防御機制持續作用時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
· 總是居高臨下地說話,對人有威懾力,人們會對其敬而遠之。
· 有一種其他人肯定會背叛我的想法,并無意識地將這種態度表達出來,由此引發對別人的不信任;在現實中假設他人的背叛。
· 堅信自己沒錯,態度固執,不靈活。
· 認為自己想象的世界才是正確的,并錯誤地猜想別人也一定是這么想的,進而采取錯誤行動,導致情況混亂。
· 乍一看充滿自信,實則很自卑。


· 喜歡挑戰不可能的事情,并因此消耗過多精力。
· 想要比對方更優秀而常采取一種支配他人的態度,導致其與他人的關系變得復雜。
· 經常覺得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導致慢性頭疼。
· 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痛風、渾身無力、精神分裂癥、創傷后應激障礙。
人生的主題(目的)
· 將自己從特別意識當中解放出來,感受到自己和他人其實是一樣的,認同他人的核心特質,并予以尊重。
· 培養對自己以及對他人的信賴。
· 杜絕控制思維,讓自己順應世界和宇宙的規律。
通過上述內容,讓自己在充滿戰斗思維的頭腦和內心當中創造平和。
本質
充滿進步心、有策略、有統帥力、知性、有魅力、清高、誠實、率直、有正義感、寬容、思維廣闊、博愛、有正確的價值觀、善于說讓別人豁然開朗的話。
生活特點
· 放下武器,停止爭斗。擺脫孩子意識,不再為了成為理想的自己而拼命努力,以成年人的視角認識愛與被愛,活在當下,尋求新的挑戰。
· 不再擅自按照自己所想的做出決定。一旦注意到自己的妄想,就會進行反思,并努力面對現實。
· 了解到自己不是最特別的。不再認為自己比別人優秀,也不再拿自己和別人比較,接受現在的自己,以現在的狀態繼續生活下去。
· 信賴他人。不再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控制周圍的環境和人,對一些事不再追究,不了解的話也不會逼自己去了解。
控制型的名人
拿破侖·波拿巴、圣女貞德。
刻板型:害怕失敗,冷凍感情
刻板型是人們從幼年期開始,在成長過程中(尤其是在青春期)形成的。
與刻板型有關的創傷,通常是由人們誤認為自己現在的情感比較危險而強行抑制自己的感情(即感情麻痹)造成的。
一旦發生感情麻痹,人們可能無法忍耐一些正常的、自然的但消極的情緒(如討厭、憎惡等),從而試圖阻止這種情況。抑制情感時,人們肌肉僵硬,臉上沒有反應,但因為這些負面情緒,我們感受不到他們的愛與快樂。
因為不知道自己現在是什么感受,因而他們給出的答案也不是統一的。因此,他們的人生也必然是刻板而無趣的。
外在特征
全身勻稱,身體上看不出什么異樣,但骨盆略微向后。因長時間狀態固定而看不出氣色。經常伸展腰背,體態還不錯,走路時上半身基本不動,雙腿機械性地擺動。是認真的好學生。
形成原因
在青春期,人們對性開始產生興趣,但因為“性是一種令人羞恥的東西,不能談論”這樣的誤解,而使人產生創傷。因為受到嚴格的管教,一些人無法依照自己的想法來行動,只能按照大眾的模式去做某些事。具體有以下表現:
· 在與家人相處,電視上開始播放性愛場面時,家庭氛圍變得緊張,父母態度變得嚴肅。
· 因對性產生興趣而被父母斥責。
這樣的經歷,會讓人產生“性是需要嚴禁的東西,自己不能討論性”之類的誤解。
· 內容空洞的交流。
· 每天的計劃都會默默地完成。
· 家庭和學校的教育非常嚴格。
· 父母總是一副都是為了你好的態度。
這樣的經歷,會讓人產生××不能做、××必須做的想法,從而失去反抗心,也無法將憤怒表現出來,行動時只會考慮到規則。
防御機制下的人格表現
因為太過認真而沒有縫隙,因××不能做、××必須做而變得束手束腳。
頭腦中只想著認真、嚴肅,是完美主義者,想法周到,但無法根據實際情況隨機行事。無法靈活應變,發生預想之外的狀況時會感到害怕。
因為冰凍了自己的情感沖動,因而無法了解自己的感覺,以口頭的理由和意志敘述來代替自己的感情。嚴格要求自己,不在人前顯露感情。和以前任何時候一樣,只要沒有風波,生活就算是安定的。容易變得傲慢無禮,對周圍人經常愛答不理。
陷入防御機制時的想法
“認真、嚴肅”“我會沒事的”。
防御機制持續作用時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
· 因為認為“我會沒事的”而不聽取他人的意見。
· 戀愛的時候總會采取同一種模式,顯得無聊。
· 當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時會感到恐懼、暴怒,由此影響周圍的人。
· 規規矩矩,每天一成不變,沒有愛也沒有性,生活單調。
· 偶爾會特別想使用暴力(如想碰撞正在下樓梯的人等)。


· 腰疼、帕金森綜合征、強迫觀念、潔癖、沒有性愛經驗。
人生的主題(目的)
將自己的感情和想法融入日常的行動中。
不再追求完美,接受當下的自己。
感受并表現自己的情感,與人分享。
將性與愛結合。
本質
熱情、有領導力、有管理能力、有冒險心、忍耐力強、勇于獻身、有秩序感、心中充滿愛。
生活特點
· 不再封印感情,而是像個成年人一樣,熱情而有感情地生活,接受現在的自己。
· 學會感受(找回靈活性)。不因為封閉自己而與性隔絕,隨著音樂擺動身體,放松心態。在這個過程中,試著感受一些內心好的或不好的情緒,以此來接受內心的東西。
· 像個成年人一樣生活。不再考慮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以及是否是平時常采取的行為,試著訓練接受自己的“灰色地帶”。放棄追求完美的意識,允許適當的失敗。嘗試做一些會讓人們夸獎自己的事情。
· 遵循自己的熱情。
不再覺得“我沒事”“一定要認真”,基于自己的熱情和愛來看待世界。
刻板型的名人
馬丁·路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