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初來乍到
- 三國:我考古我自己
- 龍嗷嗷
- 2052字
- 2022-04-25 15:00:00
南陽緊挨著弘農,從南陽通過華陰進入關中,距離并不遙遠。若是不怕山路難行,甚至還可以穿過華山直達長安。
“游學?”盧唐仔細打量了眾人一番,才道:“那你們就好生尋找師長,專心學問,不可在長安惹是生非。”
“這是一定的,我等并無他意。”徐庶點頭道。
結果只是虛驚一場,兩名武官略為查問了兩句,便離開了邸舍。
“我說你這位店家,也太不當人了吧?我不過初來乍到,多問了幾句話,你就要去報官……”石韜不由得對邸舍老板抱怨道。
老板連連叫屈道:“你這就是誤會我了,我并沒有去報官。你們有所不知,長安的集市和街頭,是常常都有巡捕來回巡視的。可能是他們看見你四人眼生,所以才會進來查問。”
“廣元,不要責怪店家了。我們不如趁著天色尚早,出門去四處看看。”諸葛亮建議道。
于是四人拜托店家看好行囊,出了邸舍往市集上去看熱鬧。
剛到市集入口處,就有一家店鋪吸引了徐庶的注意力。
只見這家店賣的東西,竟是一團團五顏六色的“細繩”。
為了吸引顧客,店家還把這些細繩打開了許多,盤成大圈掛在柜臺上方,一溜兒飄飄蕩蕩,色彩各異。
當然,僅僅如此也不算稀奇。
真正讓徐庶奇怪的,是店門口放了幾個胡個凳。
三四名婦人,坐在胡凳之上,一人身邊放在一團“細繩”,手中持著兩三根細長光滑的竹簽,飛速地來回挑動,正在把這些“細繩”編織起來。
而在柜臺上,還放在三件奇特的衣衫,看起來就是這些“細繩”編織而成的。
“幾位郎君過來看看吧,這里是最新的花色毛衣。價錢不貴,穿上暖身。”柜臺后的店家看到徐庶一直盯著,便熱情地招呼起來。
“毛衣?”
于是徐庶等人就到了面前,拿起已經編好的毛衣仔細看了起來。
孟建用力扯了扯這個“毛衣”,頓時“毛衣”就變了形,出現一些巨大的孔隙。
“這個能保暖?”眾人頓時覺得好笑起來。
定是這店家見自己幾人是外地人,所以才試圖欺騙。
“你穿衣服沒事拉扯著玩?”老板見孟建動作粗暴,就有些不高興起來,伸手把毛衣拿了回去。
“你這個‘毛衣’孔隙粗大,根本連風都擋不住,就算不拉扯,也抵御不了寒氣吧。”諸葛亮微笑道。
老板不干了,三兩把解開自己胸前的衽襟,露出里面灰撲撲的素色毛衣,拍著胸口說道:“你們好好看看,這個我穿了一個冬季了,可暖和了。來摸摸,還帶著熱氣呢。”
雖說現在已經開了春,但天氣還是有些冷,老板也想抓緊時機趕緊多賣點毛線出去,不然到了夏季,這東西就賣不動了。
石韜也不客氣,直接伸手去老板胸前摸了摸:“這個好像還真的挺暖和。”
“我看幾位郎君是剛從外地來的吧?現在長安、三輔,誰不知道這毛衣又便宜又暖和?你們身上是穿的啥御寒?不如買一件毛衣去試試,保準比你們原來的冬衣好使。”老板繼續推銷道。
徐庶幾人都不算貧窮,自然是有御寒的冬衣的。
比如諸葛亮,長袍里面就穿了貼身皮裘,徐庶則是直接穿著填充了蠶絲的厚袍,這些東西都不便宜。
“你這毛衣,價格幾何?”徐庶沉吟著問道。
“尊駕想要哪件?”老板問道。
“就這件吧。”徐庶指著一件染成紫色的“毛衣”,說道。
老板對著外面胡凳上的婦人喊道:“王氏,你的這件毛衣要賣多少?”
“原來這‘毛衣’不是你的啊?”徐庶眉毛一挑,向老板問道。
“我只賣毛線,這些做好的毛衣,都是那些婦人在我這里買了毛線編織的。”老板道。
婦人們在店門口現場打毛衣,可以幫毛線店老板推廣打毛衣的方法,增加毛線銷量。而且她們自己打出來的毛衣,也能更精準地找到潛在顧客。
有的人也許不愿意自己編織,但又想擁有一件毛衣。而這種人,來逛毛線店的幾率也比較大。
所以可以看得出來,這老板和門口打毛衣的婦人們,也算是互惠互利的關系。
“毛線?”石韜重復道。
徐庶等人明白了,原來這些細繩叫做“毛線”。
“沒錯,這些毛線都是用羊毛做的,所以十分暖和。”老板點頭道。
這時候,一位二十來歲的婦人站了起來,把手中的竹簽、“細繩”放在胡凳上,走過來對眾人作了個福禮道:“幾位小郎君,可是想買這件毛衣?”
看來她就是那個“王氏”了。
只見這位女子荊釵布裙,皮膚粗糙,手指粗大,一看就是常年做漿洗縫補的勞作之人。
“你這件毛衣作價幾何啊?”諸葛亮問道。
“什么?”王氏有些聽不明白。
“你的毛衣賣多少錢?”徐庶直接使用了易懂的語言。
“妾身的這件毛衣,用了二斤二兩(漢斤,約不到五百克)毛線,花了了十二天才做好,便賣五百八十錢好了。”王氏懂了,回答道。
“五百八十錢?”諸葛亮重復了一句,在心里默默盤算起來。
他不是計較這個錢數。
雖然演義中說諸葛亮住在茅廬,似乎是個窮漢,實際上諸葛家族是漢末有名的世家。就算諸葛亮真的是在茅廬接待的劉備,那也大概率是他隱居的“別墅”而已。
若諸葛亮真是只能住草房的窮鬼,哪來的資金和條件廣交朋友,進行脫產學習?
因此諸葛亮現在計算的,是這個“毛衣”,到底算不算得上是便宜。
王氏卻以為這幾名士子是嫌棄毛衣貴了,于是解釋道:“這種帶顏色的毛線,比素色毛線要貴許多。
妾身買來這些毛線,就用了四百錢。然后妾身差不多半個月的工錢,只算了一百八十錢,一點也不貴。”
“確實不貴。”諸葛亮點頭道。
到了這個時候,他通過這一路的物價,已經明白關中使用的這種“鋼幣”,差不多和董卓肆意發行銅錢之前的五銖錢相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