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自己的意愿
- 三國:我考古我自己
- 龍嗷嗷
- 2014字
- 2022-05-29 21:23:44
老師們制止了學生想要“守歲”的念頭,要求眾人好好休息。
自然,燃爆竹、換桃符、贈厭勝之類的活動,也一概取消。
重要說明:楚陽在《漢語》、《算數》、《歷史》和《常識》等課本中大量使用“白話文”。
因此接受過“楚式教育”的人會在此后越來越多的說出“現代”詞匯。
使用范圍以大漢綜合學校為“重災區”,一直以三輔夜校為載體向各處鋪開。
至于說某些讀者提到的“出戲”,總不能在接受過類似現代的教育之后,這些人還毫無長進吧?同時楚陽本人,也是一個重要的“污染源”,他的口語也會產生輻射。
前文部分,作者本人也是十分注意這個問題的,基本不會讓“不符合時代”的詞語在楚陽以外的角色身上出現。但隨著主角對時代的改變,這個問題將無法回避,望不要因此而杠。
次日正旦,學生們被郭奉孝、許褚等老師帶著,參加了校園內的祭拜活動。
不僅有黃力等畢業生,新入校不久的第二屆新生,也一起參與了祭祀。
“這是什么時候弄的?”黃力隨著人群,來到校園東北角一處位于人工湖畔的祭堂,心里有些疑惑。
不過大漢綜合學校里面建筑眾多,直到現在師生加起來也才一千多人,那些建筑有大半都沒有投入使用,選取一處合適的堂館用作祭祀也不是什么難事。
祭堂里最醒目的位置,擺著孔子的神主;除此之外,還有老子、莊子、墨子等諸子百家的神主牌位。
這種布置雖然也體現了對孔子的尊重,但和漢朝“獨尊儒術”的風氣,還是有些格格不入。
只是大漢綜合學校的課程設置、教育方法本身就很是“離經叛道”,祭堂也是新出現在學校的事物,沒什么作為參考,眾人倒也順理成章地接受了這個設定。
除了歷代先賢的神主,下方還另有八十多個牌位。
“這是我們大漢綜合學校的第一批犧牲者,他們的名字將永遠留在這里,以為后來者所銘記。”許褚對師生們說道。
黃力看著密集的神主牌位,眼前浮現出了鄭合的音容笑貌,不需要特意調動情緒,悲傷就在心頭彌漫開來。
或許有的學生,會因為這樣巨大的犧牲而恐懼。但黃力這種有些遲鈍的人,反而被激起了一種一不服輸的念頭:我就不信,這吃人的世道無法改變!
郭奉孝向新老學生們講述了這些神主牌代表的事跡,然后領著眾人一起燃香祭拜。
楚陽此時正忙著給皇帝拜年,同時也要接受朝中官員們的拜訪,因此正旦這一天所有的工作都暫停了下來。
直到興平四年(公元197年)正月初三,大漢綜合學校才繼續開始了運轉。
楚陽帶著一些朝中官員趕過來,從各個職位的報名者中進行挑選,優先滿足了畢業生們自己的意愿。
然后由于王田區“區長”的報名人數過多,所以刷了一批下來。
第二個人數過多的職位,就是“監察使”,一共有三十四名符合條件的學生報名,其中有二十五位復聯成員。
楚陽注意到了這個現象,不免有些內疚。
自己對復聯的關心還是太少,大多數時候都是任其自行發展,而這些青年仍然展現了他們熱血的一面。
因此他決定此后要在大漢復興聯合會這個組織上,多投入一些精力。
由于“區長”和“監察使”這兩個職位報名的人比較多,所以其他職位所需的人員就有些不夠了。
楚陽并沒有讓學生展開第二輪“志愿報名”,機會給一次就夠了,再說現在也沒有太多時間來反復折騰。
他和官員、老師們為刷下來的畢業生重新分配了職位。
其實這才是此時的慣例,官位都是直接由上級安排,不接受者說不定還要惹來禍端。
當然,漢代時人們比較崇尚自由,許多不肯接受朝廷所封官職的人,也并不一定就會有人去進行懲罰。
對這些學生,楚陽也是同樣的態度。
二次分配的職位,你可以不接受,但朝廷也絕不會為你重新安排。
這樣的情況并沒有出現。
學生們既然來到了大漢綜合學校,本身就是希望能謀一個出路。
有少數人在受到教育或者別人影響后,可能會產生一些抱負或者報國之心,就算是這樣,也和擔任朝廷的官職并不矛盾。
再說大家多少都還有些感恩之心,楚相國對自己這些學生怎么樣,都是有目共睹的。和此時平民們窘迫的生活比起來,“大學生”們可以說是受到了極大的優待。
就算是大家都不怎么愿意去擔任的夜校教師,和在血汗中掙命的黔首比起來,也是令人頗為羨慕的職業了。
所以大漢綜合學校第一屆二百多名畢業生的工作,順利地完成了安排,可喜的沒有出現任何“拒絕分配”的行為。
黃力獲得了“監察使”的職位。
“我和朝廷的尚書臺、符節臺都需要準備一下,以便為你們發放任命文書,授予所需的印綬或符節。因此我給大家三天假期,你們可以趁這個機會回去探親。”
楚陽和官員們把畢業生的職位一一登錄在籍,拿回朝中,才好為他們制作“當官”所需的文件和道具。
黃力是幸運的,與那些三天時間也無法完成一次探親旅程的同學比起來,他家距離學校極近,一天就可以走兩個來回,所以他不需要象那些同學一樣只能留在學校。
不過就算是這樣近的距離,他也很久沒有回過家了。
在這個車馬慢、書信遲的時代,作為一個立志追求功業的男人,出一趟門幾年不能回家,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黃力帶著一些準備淘汰的舊衣服、書籍和雜物,回到了南苑示范新村三里。
他在家里和家人呆這幾天,一改以前的脾氣,對祖母、父母和弟妹都極為溫和耐心,也不厭其煩地一次次回答了他們的種種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