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呼喚生態道德

劉先平

生態道德的缺失,是造成生存環境危機的肇因之一。

感謝大自然!在四十年的山野跋涉中,大自然給予了我最生動最深刻的生態道德教育。因而無論是我創作的描寫在大熊貓世界、相思鳥世界探險的長篇小說,還是我描寫的在野生動植物世界探險的奇遇,我都在努力宣揚生態道德,呼喚生態道德在人們的心間生根、發芽。

環境危機重壓著這個世界,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人們紛紛追究其原因,并尋找濟世的良方。實際上,環境危機就是生態危機。

建設生態文明可以讓中國為世界樹立榜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生態文明建設必然呼喚著生態法律的完善、生態道德的樹立,以從根本上消解環境危機,保護、營造良好的生態。

法律和道德是一切文明的兩大支柱,也是人類文明的標志。幾千年來,我們已擁有處理人與人之間和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準則、法律及道德規范,卻缺少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行為規范。《辭海》對“道德”的釋義是:“道德是以善惡評價的方式來評論和調節人的行為的規范手段和人類自我完善的一種社會價值形態。”這足以說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根本未納入“道德”的范疇,生態道德缺位;抑或可以說,生態道德根本沒有進入我們的觀念。這是認識的失誤。

“生態”一詞的出現,至今不過二百來年的歷史,而對生態與人、與生存環境的緊密關聯的討論,在時間上則是更近的事情。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人類在認識自然、認識人與自然、認識人與環境方面的重大失誤,更加說明了樹立生態道德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如果不能在全社會牢固地樹立生態道德的觀念,就無法建設生態文明及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

正是生態道德的缺失帶來了環境危機。長期以來,我們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方面,根本沒有建立系統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法律也嚴重滯后。因而,人們對大自然進行無情的掠奪,無視其他生命的權利,任意傾瀉垃圾;沒有預后評估、監測的科技濫用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枯竭,讓生態失去了平衡。這些行為招來了大自然的嚴厲懲罰,直到危及人類本身的生存時,人類才迫不得已地去重新審視其與自然的關系,規范人與自然關系的法律和生態道德的重要性才得以凸顯。生態道德與其他道德相比,有著鮮明的特點——它強調、突出人與自然的關系。我們亟須建立人類針對自然的行為規范,以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從而消解環境危機,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時代向我們提出的重大命題之一。

相比較而言,樹立生態道德比制定、完善生態法律,有其更為艱巨的一面。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執行的行為規則”,而道德則是公民應具有的修養和品質,是自覺的自我約束。當然,對法律的遵守,也是完善修養和道德的表現。法律可以明令從哪一天開始執行或終止,但同樣的方法并不適用于道德。例如,有的行為違背了道德,卻并不違背法律。這大概也就是媒體紛紛設立“道德法庭”的原因。生態道德在全社會的樹立,是一個艱難而長期的任務,需要經歷啟蒙和培養的過程,對一個人來說,甚至可能是終生的。它需要全體公民的參與和努力。

四十年來在大自然的考察,六十多年的人生經歷,讓我逐漸深刻地認識到樹立生態道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四十年前我所描寫的青山綠水,現在已有不少變得面目全非:大片原始森林被砍伐了,很多小溪小河都已退化或干涸,有些物種消亡了……

記得1981年我第一次到西部去,云南的滇池,四川的岷江、大渡河、若爾蓋濕地所具有的美麗而壯闊的景象,讓我心潮澎湃。現在,滇池早已被污染,變臭。2007年10月,我再去川西,走過岷江、大渡河流域,看到到處在建水電站,層層攔江壘壩。在一個山村水電站工地,村民憂心忡忡地訴說:“大壩建成后,村前的小河就會干涸,到哪里去找吃的水啊?”這種只顧眼前的利益,無序、愚蠢地“改造自然”的行為對整個生態系統的破壞,早有顯現。我國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澤濕地若爾蓋,泥炭層最深達9米,它在雨季吸水,枯季溢水,1000克干泥炭可吸蓄8千克至12千克的水。它是黃河上游的蓄水庫,蓄水量相當于三個葛洲壩。枯水季節,黃河水的30%(一說40%)由這里補給。但在20世紀人類曾挖溝瀝水采掘泥炭,現在濕地已大面積退化為草原,沙化、鼠害嚴重。最具諷刺意味的是,有攝制組在這里拍攝紅軍戰士過草地的場景時,竟然無法找到可以讓演員深陷其中的沼澤,只好人工制造。如此,黃河屢屢斷流,當然不足為怪了!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污染給整個生物鏈帶來災難性的影響,讓人類的健康、生命處于極不安全的狀態。中國五大淡水湖是長江中下游湖泊群的代表,是人口最為密集地區的生命線,號稱“魚米之鄉”。但只經歷了短短的二十多年,其中的太湖、巢湖已是一湖臭水,根本無法飲用。其他的也都面臨著湖面縮小、水質被污染等生態惡化問題。在經濟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水污染更是觸目驚心。

大自然養育了人類,可我們缺失了感恩之心,缺失了對其他生命的尊重,妄自尊大,胡作非為。當人類對自然缺失了道德,自然也會還之以十倍的懲罰!

我曾立志要為祖國秀麗的山河譜寫壯美的詩篇,但只是短短的二三十年,我所描寫的山川河流不少都已成為“歷史”和“老照片”。

我曾冒著種種的危險和艱難,在野生動植物世界探險,無論是描寫滇金絲猴、梅花鹿、黑葉猴,還是紅樹林、大樹杜鵑,都是為了歌頌生命的美麗,但總是見證著生命的悲壯——它們在人類的獵殺和砍伐下苦苦掙扎。就連每年要進行一次宏偉生育大遷徙的藏羚羊,或是給人類帶來福祉的麝,或是山野中呼喚愛的黑麂,都無可避免地遭受著厄運。它們生存的空間正被人類蠶食、掠奪。

這使我產生了無限的憂傷和憤怒,也促使我更加努力地呼喚生態道德的樹立,也更寄希望于孩子——他們是人類的未來。

正是大自然的生存狀態,激起我決心在一些作品之后寫下后記,為過去,為未來,立此存照。

四十年來,大自然以真摯、淳樸和無比的熱情,接納了我這個跋涉者,傾聽我的訴說,撫慰我的心靈,與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無論是山川湖澤,還是野生動植物世界的生靈,都是我的朋友。

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熱愛自然,保護自然,保護環境,是生態道德最基本的范疇。

我們來自于自然,與自然有著血肉相連的關系。早期的人類對自然是頂禮膜拜的。很多的部落,將動物的形象作為圖騰。我們的祖先,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曾有過很多智慧的表述,如“天人合一”、盤古開天地的創世傳說等,至今仍是經典。

從世界教育史考察,對自然的認識,一直是教育的最基本、最經典的內容,它為我們講述天體、氣象、山川、森林、環境和資源等。我們的祖先曾以人類生存的環境、人類在自然中的位置作為人生的啟蒙,在人生的啟蒙階段培植對生命的熱愛,對自然的感恩。但這種優良的傳統,隨著人類社會、經濟,尤其是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淡化或消失。城市鋼筋水泥的建筑,活生生地切斷了人們與自然的聯系。生活在現代都市里的人們不知稻、麥為何物已不是怪事。缺失生態道德的社會,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使自然失去了“自然”,更為可怕的是使人類失去了自然。

我希望用大自然探險奇遇,還給人們一個真實的大自然世界,激活人類曾有的記憶,接通人類與大自然相連的血脈,讓人們接受生態道德的洗禮、啟蒙,同時啟迪人們對人類自身的未來予以思考。請千萬不要忘記,大自然是人類的母親,大自然也是知識之源,人類正是在不斷探索自然奧秘的過程中,才使得科學技術發展到輝煌燦爛。即使到今天,生命的起源仍是最難解的命題。

道德是一個人的品質、修養、不朽的精神;道德力量的偉大,猶如日月星辰。我一直堅信,只有人們以生態道德修身濟國,人與自然的和諧之花才會遍地開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宁县| 德州市| 贵港市| 武清区| 略阳县| 玛多县| 双流县| 道真| 凌海市| 区。| 顺义区| 沾化县| 汉中市| 政和县| 平谷区| 博湖县| 赤峰市| 邹平县| 南开区| 大洼县| 黑河市| 泊头市| 苍山县| 苗栗市| 屏东市| 和静县| 临沧市| 南华县| 山西省| 海安县| 乳山市| 海南省| 碌曲县| 炉霍县| 长沙县| 凤山县| 望谟县| 岫岩| 渭南市| 辉南县| 云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