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史跡·悠悠文脈
第005講
門檻
中國文化,作為一種宏大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作為一個龐大人種的集體人格,究竟是什么時候產生,什么時候成型,什么時候跨進文明門檻的呢?在這些時候,世界上還有別的文化嗎?它們是什么樣子,在做什么?中國文化與它們相比,處于什么地位?
大家一聽就知道,這些問題很遙遠、很原始,因此一定是依稀朦朧,缺少實證,帶有很多猜測成分。怪不得,歷來的很多考古學家都是詩人。
對于如詩如夢的時代,應該由如詩如夢的人來處理。那些人從考古現場抬起頭來,告訴我們一些判斷。這些判斷也容易被推翻,我們不著急,等他們繼續慢慢發掘,慢慢協調,慢慢吵架。
現在,對于尚未跨入文明門檻前的中國,大概可以留下三個方面的朦朧印象。
第一印象,古代“中國人”的來源,分兩撥:一撥是本土的,由直立進化而來,時間應該是一百多萬年前了;一撥是外來的,從考古人發現,有可能來自非洲,那應該是五六萬年前的事了。過來的路線,先到中東,經過東南亞,再到中國這個地方。
第二印象,大概在兩萬年前,由血緣關系組成相對固定的氏族集團。一萬年前,由被動的采摘、狩獵,進入主動的農業種植。對于這個漫長的時期,后代常常用一些開天辟地的創世神話來描述,出現了女媧、伏羲、盤古、有巢氏、燧人氏等美好形象。在這過程中,漸漸進入定居的生活,有過一段人人平等、共同消費的“大同”形態。后來由于貧富分化、戰爭掠奪,氏族漸漸聯合成部落,產生了部落首長。
第三印象,部落首長帶領民眾,保護民眾,又受到民眾的崇拜。中國沒有像世界其他古文明那樣長期由祭司們來執掌外力崇拜,而只是投入現世崇拜,崇拜那些確實存在于大地上的部落首長。崇拜需要有美好的傳說,因此從五千年前開始,進入了以傳說來崇拜部落首長的時代。這些被崇拜的部落首長,確實都是既有責任心,又有創造力的杰出人物,如黃帝、炎帝、堯、舜、禹。其中還有一個蚩尤,曾經被污名化,其實也頂天立地。因此,歷史上所說的“傳說時代”并不虛無縹緲,而是有幾個偉大的現世領袖把中華民族帶向了文明的門檻前面。這個時代經歷了大概八百年,是一個讓后代每次回想都心存敬仰的時代。
正是這八百年,讓幾千年后這片土地上的民眾都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
我有幸,應炎帝歸息地湖南株洲之邀,為炎帝陵紀念塔書寫碑文;又應黃帝出生地河南新鄭之邀,連續多年擔任“黃帝文化國際論壇”主席。兩位五千年前的偉大王者,至今還在被隆重紀念,而且年年紀念,我實在為我們這個民族感到驕傲。
其實,炎帝與黃帝之間也發生過戰爭。炎帝是一個深接地氣的農業科學家,打不過騎在馬上更有未來意識的黃帝。
歷史上的戰爭,并不都是發生在正反兩面,極有可能是偉大與偉大的對陣。因此,我在著作中認真考證過炎帝和黃帝發生戰爭的地點。黃帝與蚩尤也打過,我也做了考證。戰爭各方,雖然血跡斑斑,卻都對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
我在書寫碑文和擔任主席期間,仔細研究了炎帝和黃帝為文明做出的一項項貢獻,終于明白,文明的起跑,可能比文明的發展更加重要。炎帝、黃帝和其他王者所帶領的文明起跑,決定了奔跑的方向、方式、力度,然后在堯、舜、禹的接力下,中國人終于跨越了文明的歷史門檻。

炎帝

黃帝
這個時間,應該是四千二百年前。大家算一算,炎帝、黃帝出現在五千年前,一代代經過八百年“傳說時代”的熱身和起跑,正好來到四千二百年前,也就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紀。這很好記,因為我們現在是二十一世紀,一前一后都是二十一世紀,好像一張紙對折了一下。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正是中國朝代紀元的開始,也是夏朝的開始。
夏朝的具體情況,我們期待著更多的考古發現,但心里卻已明白,門檻在哪里。
跨越文明的門檻,是一件真正的大事。跨越沒跨越,有幾項全世界公認的入場標準。對此,我需要簡單介紹一下。
跨越門檻的第一個標準,是看有沒有青銅器。
青銅器,在人類發展中處于重要地位。人之為人,使用工具是關鍵,而由石器工具上升為金屬工具,是文明程度的一大飛躍。先是用紅銅,后來發現在紅銅中加錫而成的青銅,能大大提高硬度,熔煉出優質的工具和武器,就得到了廣泛使用。從埃及、兩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考古來看,一切古文明都經歷過“青銅時代”。而中國,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進入夏朝時,就擁有了青銅器,而且越來越精美。

炎帝之碑(局部,余秋雨文并書,鐫刻于湖南株洲炎帝陵紀念塔)
跨越門檻的第二個標準,是看有沒有比較成型的制度。中國到夏朝,出現了世襲分封制的國家形態,形成了崇拜祖先、遵守等級的禮制雛形。
跨越門檻的第三個標準,是看有沒有創造文字。世界上也有一些族群長久沒有文字,但對中國這么一個龐大的文化實體來說卻不能沒有。中國在夏朝建立之前四百年就已經有了文字,到了夏朝,漢字已走向完整的甲骨文體系。
這三個標準,中國在四千二百年前都已具備,因此,跨越發生了,門檻進入了。中國文化,就此正式進入文明史。
這個門檻,是一個重大的分水嶺。
對此,我可以做一個小小的對比。我的家鄉是浙江余姚,那里有一個著名的河姆渡遺址我們祖先最早種植水稻的地方之一。這是七千年前的遺址,雖然水稻很重要,但我在那里沒有見到青銅器和文字的遺跡,制度也不可考,因此只能算是“史前文化”,也就是跨越門檻之前的文化。正是在河姆渡之后的兩千年,炎帝、黃帝開始引領祖先們起跑。
中國文化終于跨越了。我們不能不問,中國的跨越,在全世界是第幾名?
現在很多年輕人受“國粹大話系統”的影響,以為在古代,什么都是中國第一,更何況是跨越文明門檻這樣的排名。但是非常遺憾,中國肯定不是第一,也不是第二,是不是第三,還有待商榷。
第一名、第二名是誰?是巴比倫文化和埃及文化。它們兩個由誰排在前面,國際學術界觀點不一。我經過比較和猶豫,選了巴比倫第一,埃及緊隨其后。這兩種文化跨越的時間比較靠近,都比中國文化早了一千多年。
巴比倫文化,也可以從地理方位上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文化,即兩河文化。哪兩條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我曾說,這是最早流入小學歷史課本的河。在中國文化跨越文明門檻的一千多年前,這里已經創造了楔形文字,建立了城邦,制定了法典,發明了耕犁,冶煉了青銅,甚至已經開始研究數學和天文學。
尼羅河邊的埃及文化也跨越得早。同樣在中國文化跨越門檻的一千年前,上埃及和下埃及獲得了統一,以國家形態建立了法老專制,創造了象形文字,然后一步步建造了至今仍震撼人心的金字塔、女王殿、帝王谷和太陽神廟。
印度文化也可以稱作兩河文化,指的是印度河和恒河。就早期而言,印度河更重要。這種文化的成熟期,應該與中國文化差不多,都在巴比倫文化和埃及文化的千年之后。因此,誰是第三名,誰是第四名,常常很難定奪。但是,自從我在二十世紀末的一天深夜,冒險穿過漫長的恐怖主義地區,來到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遺址,想法變了。早在中國文化跨越門檻之前,那里居然有了相當完整的城市設施,連排水系統、浴池、會議廳、防御塔,都一應倶全,也有了青銅器和紡織業。
當然,中國文化的遺址,特別是跨越文明門檻前后的遺址,還在被不斷發掘出來,我只要一聽到信息就會趕過去實地考察。但到目前,我還是把中國文化跨越門檻的時間,放在第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