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琦一番關于庶民之力的見解和分析,無論格局還是眼界皆遠超時代,讓臥龍、鳳雛嘆服不已,皆認同正是由于地方大族門閥上瞞下欺、為害地方,以致天下大亂、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如果要從道義層面將門閥勢力直接打倒,必將是一項從規則層面改變時局的大變革。
在密議數日、多次推敲磋商之后,大家各方面都達成了共識,決定利用這次枝江韓家被掀翻在地、周邊暫時無戰事的窗口期,在江陵大地上全面鋪開這場打門閥、斗大族的大變革,并冠名以土地革新。
既然下了決心,那便要快馬加鞭,臥龍、鳳雛兩位皆乃務實篤行之大才,一系列銜接緊密的雷霆手段很快便在江陵各地緊鑼密鼓展開。
先是諸葛亮以大溪城將要專設書院的名義,請江陵主簿王粲出馬,利用他在文壇的地位,遍發書信,邀請各地相熟儒生前來江陵任教,并承諾予以高規格供養。
彼時尚無科舉一說,選拔官員靠的是家世名望,而與王粲相熟稔的儒生多出身貧寒,無門無路。更兼時逢亂世,武力的價值遠高于文采,豪強皆信奉強權,賞識軍將,縱使有些韜略的讀書人得了謀士之職,其在軍中的地位亦遠遠低于武將,就更別說那些只懂文章詩賦之道的腐儒了。
所以當江陵要設書院的消息傳出去后,天下儒生皆大感興趣,不管與王粲熟不熟悉都想來看一看,有的是為了這份尊敬,更多的當然還是沖著包吃包住的好待遇而來。
儒生們到了江陵后,劉琦熱情相迎,好吃好喝接待,并承諾將在未來的大溪城范圍內專設場地建設書院,供他們講學授課,弘揚儒家理念,只不過眼下大溪城尚未建好,也還沒招到學生,便先在江陵館驛內歇息等候,每日吃喝豐足、出入自由。
俗話說的好,拿人手短、吃人嘴短,縱使談不上忠貞不二,也會不自覺生出一份報效之心。既然來了書院,眾儒生都是讀圣賢書之人,不好意思整日閑坐,不日便主動向諸葛亮請命,要為少將軍盡一份力。
諸葛亮早已智珠在握,見狀并未直奔主題,而是先將劉琦所立三大愿逐一道來,眾儒聞言皆大為感慨,連稱少將軍仁愛恤民如斯,實乃圣主臨世、堯舜禹湯也。諸葛亮見機再將土地革新的變革理念向儒生們和盤托出,提出只有徹底打倒門閥大族,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天下方得平靖安康。
能來江陵的儒生大多出身平寒、顛沛度日,又或家業衰敗、潦倒落魄,過的都不怎么如意。縱有出身大族者,也只是旁系遠親,平日里倍受冷落。本家嫡系對他們都是揮之即來、喝之即去,從未正眼相看。
如此懷才不遇、半生顛沛,心里本就滿藏著對門閥大族頗為不滿,只因無處發泄又不知如何發泄這才壓抑心中。
故聞諸葛亮一番痛斥門閥誤國之言論后,儒生們皆大感共情,深以為然,主動表示門閥大族著實乃大漢毒瘤,不除不足以社稷安康、平靖天下也。
諸葛亮見氣氛已然烘托到位,遂引少將軍劉琦出面親自與眾儒相見,開始啟動下一步計劃,自己則輕搖鶴羽扇、功成身退。
當諸葛亮在忙于招攬儒生、煽動知識分子階層來參與土地革新時,影衛統領龐統已然報請劉琦同意,將建安元年舊案與江陵變亂聯系到一起,以徹底肅清韓玄余黨的名義徹查兩案,凡是牽扯兩案的一律入獄。
由于韓家已被徹底掀翻,諸多韓家族人譬如韓威、阿貴之類為減輕罪罰,主動出首兩案案犯,故涉案之人盡數被抓,前后共牽出江陵各縣大小官吏、宿老鄉賢足有數百人之多,全都落到了影衛統領龐統手上。
這些人被抓了后自是大叫冤枉,怨稱乃韓玄逼迫所致,不得不為,但龐統何許人也,早就看破了他們的伎倆。他本就不是寬厚良善之輩,再者斷臂后性情愈加偏執,故絲毫不理睬哀求告饒,下手狠辣無情,上來就將諸般刑具用了個遍,整得大牢里整日鬼哭狼嚎、屎尿橫流,慘叫聲直傳到大街上,江陵城內外談之色變。
這般手段,哪里是那些官吏鄉賢們能吃得住的,一套大刑沒吃完便已徹底崩潰,哭著喊著要主動交待,除了參與建安元年舊案與江陵變亂外,平日里欺壓百姓、巧取豪奪之事也一并招供,甚至連小時候偷看隔壁阿姨洗澡的事都交待得干干凈凈,讓龐統順順利利羅織夠了足以斬首乃至滅族的罪證,厚厚一沓子全都擺在了劉琦案頭。
這些被抓官吏鄉賢來自江陵侯、當陽吳、潛江鄧、夷陵周等遍布江陵各縣鄉的十余家門閥大族,其中自然也少不了枝江韓家族人。他們互相之間裙帶交織、盤根錯節,不僅與韓家關系莫逆,更與襄陽上層士族階層頗有牽連,以致事發后,連蒯良、伊籍、鄧義、劉磬等荊州重臣也都紛紛來信,勸說劉琦既然已掀翻韓家,就勿要再擴大打擊面了,若真的將這些人全都處死、又或是定下重罪,必將導致民怨鼎沸,引起整個江陵乃至荊州的大規模動蕩。
劉琦卻只千篇一律回稱已知來信之意、必將謹慎從事,而后便既不定罪、亦沒放人,就這么往那一丟,硬是拖到書院那邊儒生們到齊、諸葛亮將氣氛烘托到位后,才一股腦將這些罪證與前期影衛已搜羅到的門閥大族惡行轉交給儒生們,用來拉開這場土地革新的序幕。
彈藥到位,輿論戰便可開打。
儒生們已被諸葛亮點燃了胸中對門閥大族的憤慨和正義感,見了這些罪證,不禁欣喜若狂,揚言要讓這些門閥大族們遺臭萬年、人人喊打。
他們雖然不懂運籌帷幄兵法韜略,也不擅長治國理政安撫民心,但寫起文章來可個頂個都是文采飛揚,既對仗工整、義正言辭,又通俗易懂、順口押韻,臥龍都要甘拜下風,鳳雛也得相形見絀。
不到半天功夫,洋洋灑灑百余篇痛斥門閥大族的批斗檄文便已大功告成,交到了劉琦手上。
劉琦看過后大為滿意,讓劉封取來金銀數盤,欲重賞儒生,不料這些儒生雖然窮酸,倒頗有風骨,皆袖手而立、側目而視。
領頭之人姓禰名衡,字正平,乃冀州平原郡名士,只見其神情傲然,厲聲直斥道:“我等做事,并非商賈買賣,只為天理公道四字而已,少將軍為何要施以金銀之物,莫非要相辱我等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