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里面雖然麥克最后還是死在西西里,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麥克對待家庭并沒有他老爹精明。
但是這也決定了麥克的事業會比老教父做的更好,三部曲最后還是畫龍點睛,應了第一部的東西。
關于家庭的歸屬放在這部完全男性主導的電影之中,并不顯得突兀,反而使得電影更具韻味,馬里奧普佐非常懂得把玩男性的智慧和情懷。
邪惡和正義本來就沒有一條很明顯的界限,如今社會冠之以的界限是根據法律和道德來評判的。
而這些都是統治上層所主導的,如果按法律評判,《教父》三部曲之中沒有一個好人,整個就是一群犯罪分子的內斗。
犯罪分子的區別就是有些犯罪分子很壞,有些沒那么壞,那為什么那么多人開始崇尚“教父精神”呢?
是現實社會的不公讓人們開始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地下復仇者?還是純粹被教父中霸氣外露的男性主義所吸引?
這是個問題,這種反面英雄崇拜至少可以說明了一種隱微的訴求,不論是什么,它實實在在的存在著,并且深刻的影響到了電影、文學。
科波拉在接手《教父》這部電影之前還是個名不經傳的小導演,之前拍攝的電影都沒有很好的反響,人們開始記住科波拉地確是源于《教父》。
科波拉自身的編劇功力很強,他為《巴頓將軍》寫的劇本,贏得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所以和馬里奧普佐聯手改編《教父》,自然是算強強聯手。
三部曲中,科波拉和馬里奧普佐一直聯合編劇,所以《教父》的劇本一直維持在一種比較穩定的風格上。
三部曲中,第三部的劇本相對較弱,由于拍攝中間有幾十年的跨度,所以這種小失水準還是可以理解的。
三部曲的第一部是最為宏大的,為教父系列奠定了穩固的基礎,第一部制定了規則,塑造了人物性格,這種規則、氣質、性格在三部之中是貫穿的。
第一部之中所出現的人物應該是三部之中最多的,故事情節也最為的復雜,第一部可以分為兩個段落,其實就是兩代教父的交割之分,由馬龍白蘭度主導的前半部分和由阿爾帕西諾主導的后半部分。
對照原著小說和電影,筆者發現電影對于脈絡的處理并沒有小說清晰,有一些地方處理的很混亂,早期科波拉的鏡頭語言還是略有瑕疵的。
但是到了電影的后半部分,整體的感覺就好起來了,最后大復仇的劇情爆發在小說之中并沒有很強烈,而在電影之中,這段暢快淋漓的高處也成為了世界影史上永恒的經典。
而且這部電影在結尾段落的處理余味無窮,深化了教父的藝術內核,而在小說之中,這點也是不存在的,《教父》第一部電影的表現力和深意遠遠超過了原著小說,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在前半部分脈絡的處理上較為粗糙。
第二部開始于古巴戰亂,主要敘述第一第二代教父的成長史,勾勒出麥克考利昂的內心蛻變過程,應該是三部曲之中故事最簡單,脈絡最清晰的一部,第二部是雙線敘事,時空并不在一條線上。
小說之中第一代教父的發跡史被安插在了第二部電影之中,穿插并敘,其實第二部電影的肌體主體應該是第二代教父的成長史。
這兩段交插是是父子倆在不同時期、同一個年齡的對照,這樣安插、對比加強了電影的深意,這樣的安排不得不說是非常精辟的,雖然劇情簡單,但是卻一點都不單薄。
第二部沒有第一部恢弘,時長也是三部之中最短的,但是卻是三部之中最為余味無窮的一部,其寓味絲毫不遜于第一部,第二部末尾段落的留白也算的上是神來之筆,震撼無比。
影史上同一系列電影兩部連續占據奧斯卡最佳電影寶座的也只有《教父》了。兩代教父的對比并敘使得人物性格更加的凸顯。
麥克并沒有繼承老教父的處事哲學,也沒有很好的處理好家庭與事業的關系,從根本上來說,這主要是基于兩代教父的成長經歷差異,創業容易守業難,麥克承擔的壓力是甚于其父的。
老教父的威嚴來至于他的“講道理”、以心換心的處事哲學,而第二代教父的威嚴是建立于冷酷的手腕上的,這差異的來源還是要歸于不同的經歷。
老教父發跡于上世紀初期美國外來民潮時期,社會復雜、制度不健全、經濟混亂蕭條,可以說是身處亂世,老教父獨特的處事哲學使其能在亂世之中大有作為。
他的處事哲學贏得了很多人的尊重,西西里的鄉土家庭思想也使得老教父非常重視家庭關系,所以第一代教父能得心應手的經營家族事業。
而麥克考利昂和其父親的成長經歷差別甚大,麥克是完全生長在美國,自幼受美式哲學的影響,希望當一個安分守法的模范公民,他的家庭思想觀念也是美式的。
與他父親相處的亂世美國不同,麥克所處的時代已經是太平盛世了,美國的發展蒸蒸日上,法律完善,國家壯大,這些擠壓了家族事業的發展空間,麥克面臨巨大的家族轉型危機。
而第二部之中對峙公堂也是為了使自己的家族事業合法化,麥克面臨的困難和壓力遠遠大于老教父,他的成長經歷和思維模式已經基本上擺脫了老式黑手們的思維模式,在夾縫中求生并不容易。
而電影對此的勾畫也在側面宏偉的臨摹出了那個時期美國的政治、經濟、法律、社會發展史,以一個家族的轉型展現出整個社會的宏大轉型,這種轉型過程極其尖銳犀利的描繪出了美式民主、美式制度的宏觀大框架。
這也是教父系列電影最為偉大的地方之一!特殊個人的奮斗史呈現出的是整個社會、國家的巨幅浮世繪,第二部電影勝在此。